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

更新时间:2021-05-25 浏览次数:7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知人论世”源出《孟子》中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人浓缩为“知人论世”。要想了解作者其人,就必须知晓他所处的时世以及他在这个时世中的行为和经历。

    历史上,许多文学批评家都把“知人论世”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如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评论晋人刘琨的作品时说:“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这是用刘琨罹逄厄运的经历,来解释其诗作何以多感慨悲愤之词。

    “知人论世”常被学者视为重要的人物研究法。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写的审查报告中说:“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历史学者朱成甲写的《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用的就是陈寅恪所说的“知人论世”的人物研究法。朱成甲说:“我费了比研究李大钊本身的材料多得多的时间,去研究与之相应的背景,去研究与之相关的大量事件和人物。”朱先生这样研究李大钊,无疑比只研究李大钊本人的材料要全面、准确和深刻得多。李新、刘桂生两位史学名家评价朱成甲所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时说:“它不是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解释自己,而是让时代来解释人物。”这句话是对“知人论世”的人物研究法的极好说明。

    (选自李乔《也谈“知人论世”》,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所谓“知人论世”,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成为一种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窗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人间词话》)。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介绍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通过持续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而本意却是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张籍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地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选自王美智《例谈“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有删改)

    材料三:

    文本的创造虽然脱胎于某种事件、特定社会环境,但一旦创造出来之后,它就有了独立性,就有了普遍意义,加上阅读者、理解者的多元性及其自由发挥的特性,人们不一定关切作者是谁,不一定关切它产生的时代。这就是文本所蕴含的理想性,或者文本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这对读者是有价值的,但这与作者是不是“如此”没有什么关联。由此,我们进一步说,文本的意义一旦创作之后,与创作者便是若即若离的,其即其离取决于研究者对文本的需求。如果研究者仅仅是满足艺术上的需求、满足某种共同的意义需求,那就是“离”;如果研究者想对文本的内容和性质、文本的来源和特点等作深入的研究,想对作者创作这种文本的缘由进行探索。那就是“即”。在前一种情况,文本是独立的存在,文本并不必然与创作者一致。因此,文本的阅读与解释,与“知人”“论世”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而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下产生。司马迁说读到孔子的书,就想象孔子的为人。他根据文本去想象作者,没有人怀疑其想象的可靠性。而这种想象之所以存在、可靠,是因为它的“公式性”,即对每个作者我们都可以通过作品去想象他,但那不属于“身处”和“时世”了,而属于观念的逻辑,属于人文的理想,属于公共精神的需求。如此我们进一步说,文本的研究与理解,如果限定在“世”的范围,无疑有其解释学意义,而且是“知其所以然”;但只有跳出“世”的窠臼,我们才能“知其所以不然”。在解释文本实践中。离开“知人”和“论世”,并不是离经背道、毫无收效的行为,尤其不是缺乏创造的行为。

    (选自李承贵《“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解释学命题的考察》,有删改)

    1. (1)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认为,要想彻底地了解一个人,不能只读他的诗书,还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世,以及他在这个时世中的行为处事。 B . 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人物,用在研究与历史人物有关的人物和社会事件上的时间可能要比用在历史人物本身上的还要多。 C .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将诗歌产生的背景、作者的生平遭际等介绍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吟咏其诗。 D . 解读文本时,要想“知其所以然”,必须“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身处和时世。
    2.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作者创作作品,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在一定境遇中完成的,所以论其世不但有助于知其人,还有助于知其文。 B . 材料二中的“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与材料三中的“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下产生”并不矛盾。 C . 历史人物的行为与其生活的时代,相关事件和人物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研究历史人物,不能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解释自己,而应该让时代来解释人物。 D . 阅读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如果认为此诗写的是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那么这首诗就没有阅读的价值了。
    3. (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B . 一个被重构的问题绝不能处于它原本的视域之中。 C . 优秀的文本其意义具有无限性,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D . 作者如果完全让读者牵着鼻子走,决不能有伟大的成就。
    4.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5) 有人主张跳出“知人”“论世”的窠臼,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奔丧

    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的老家。屈指算来,他已经整整五年没有回故乡黄泥湾了。爹虽然老了,但没有老到犯糊涂的份儿上。就这几个手指头,他掰得过来。

    爹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给宝儿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怎么跟他说呢?”

    “就说我不行了,要见他最后一面。”

    王魁的几个姐姐分别叫王凤、王琴、王芳,爹叫了她们半辈子王凤、王琴、王芳。王魁有大号,可爹偏不叫,他都三十多岁的人了,爹还宝儿宝儿地喊他。王魁出生的时候,爹已经四十七岁了,娘四十五。这么大年龄结出个老秋瓜,怎么不是个宝儿呢?

    王魁跟头流星地从广州赶回来。一进院子,他就丢了行李,长嚎一声,“爹啊”,救火似的往爹的卧室冲。

    按照女儿们事先的安排,王魁进来以后,爹只能缓缓地睁开眼睛,气若游丝地哼几声,然后在女儿们的搀扶下慢慢坐起来,和王魁拉呱儿……可是爹憋不住。爹双手一撑,竟然呼啦一下直起腰,一把抱住王魁,大声地说:“宝儿,宝儿,俺的宝儿……”

    这个戏至此彻底演砸了!

    王魁从爹的卧室走出来的时候,脸色比锅底还黑。王琴递给他一杯茶,他劈手接过来,掼了个粉碎;王芳递给他一块馍,他也摔在她脚边;

    王凤也黑了脸,喝道:“王魁,你疯了吗?”

    王魁吼道:“我疯了,我就是疯了。你们知道吗?我们厂现在正是生产旺季,忙得吃饭放屁的工夫都没有。老板死活不批假,我是赌气辞职回来的。”

    王芳嘀咕:“不就是打个工吗?以后再找活儿,还能找不到?”

    王魁一下子蹦到王芳面前,手指着她的鼻尖,说:“我在这个厂干了十三年,从小工到主管,我容易吗?小工拼死拼活干一个月,才三千元,主管一个月一万多,你知道吗?你去给我找个主管的活儿试试!”

    王芳吓哭了,躲到了王凤身后。

    王琴气恼地说,爹五年没见你,能不想你吗?

    王魁说:“想我,看看照片行不行,打打电话行不行,把他送广州去一趟行不行,非得让我回来?我哪个月不给他汇钱?他缺吃缺喝缺穿了?”

    王凤想再说些什么,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她们鱼贯走进屋,走进爹的卧室,围坐在爹的床边。显然,院子里发生的一切,爹尽收耳底。爹浑浊的眼泪像雨天屋檐滴水似的纷纭落下来。王凤给爹擦眼泪,爹的眼泪没擦干,她自己的眼泪反倒流了出来。

    吃晚饭的时候,王魁说:“我已经给老板打电话了,想收回辞职报告。老板同意了,让我尽快赶回去上班。”顿了顿,王魁又说,“明天一早,我就走。”

    爹一口饭含在嘴里,不嚼了,呆呆地看王魁,嚼得半碎的饭粒一点一点从嘴角掉出来。

    三个姐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低下了头,默默吃饭。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王魁就背着行李,要离家远行。王魁向爹辞行,院内院外,却没有爹的影子。姐姐们簇拥着他,把他送出村庄。

    回到家,天大亮了。王芳清扫爹的卧室,王凤和王琴去厨房准备早餐。王芳发现,爹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打开的烟盒,背面歪歪扭扭写了一行字:宝儿,爹对不起你,今后不再拖累你了。王芳还发现,爹的床上,堆着一摞红彤彤的百元钞票,钞票下面,也是几张打开的烟盒。她把烟盒抽出来,只见每张烟盒的背面,都写着一行行日期和几百、上千不等的金额。

    王芳凄厉地喊:“大姐,二姐!”

    王凤和王琴应声而入,接过烟盒一看,都慌了神儿。王凤哽咽着说:“快,快,给王魁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写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过老家的情况。主要是说明王魁在外打工很久没有回家了,侧面表现王魁的爹对儿子的强烈思念之情。 B . 王魁回到家,他父亲一下子就坐了起来,“撑”“呼啦”“抱”这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王魁父亲见到儿子时的激动心情,这也让装病的事被戳穿。 C . 王凤在行事风格上符合家里老大的特点,她批评了发牌气的弟弟,也明白弟弟在外打工的难处,看到爹的留言就赶紧要妹妹们打电话告诉王魁。 D . 小说通过一个老父亲因思念儿子而装病骗儿子回家的故事表现了对当前农村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注,也表现了年轻人与父辈思想观念的冲突。
    2. (2)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王魁的形象特征。
    3. (3) 小说设计王魁的爹留言出走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三、选择题
  • 3. 对下列画线句子的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尘埃就是漂浮在大气中的尘粒。这小小的幽灵栖身在空气中,借着大气的浮力,悄然而来,又无声地离去。它来去匆匆,无孔不入。

    (分析)此段三句话,第一句的平实说明,二三句是生动说明。一句准确简明,二三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 . 水常常表现为液态。

    (分析)这句话中“常常”指通常情况下,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C .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分析)这句话中,“到目前为止”是表限制时间的短语,表达的是从以前到现在的情况,“似乎”表示推测。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D . 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分析)这句话中“依次”是“按照顺序”的意思,说明“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 4.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灰尘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列数字) B . 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光线,所以又被称作“自动窗帘”。(打比方) C . 临街的窗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作假设) D . 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下定义)
四、文言文阅读
  • 5. (2021高二下·寿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河东平阳人。票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还,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 , 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光与左将军上宫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婕仔,数月,立为皇后。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由是与光争权。燕王旦自以昭帝见,常怀怨望。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皆与燕王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侯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联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 , 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B .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C .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D .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讳,字面意义是指不可隐讳,又常常用作对尊长者死亡的一种委婉的代称。 B . 结婚,文中指男方女方两家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现代指男性与女性结为夫妇。 C . 休沐,字面意义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 D . 发觉,文中指败露,现代指发现、觉察,败露也可以理解为被发现、被觉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霍光得到提携,又受武帝重托。他由兄长去病带至长安,仕途上屡获升迁,直到侍奉皇上;武帝临终,将少子托付给他,要他行周公辅佐之事。 B . 霍光主持大局,得罪一干权贵。他乘公处事,拒绝权臣的无理请求,因此遭到怨恨,以致后来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 C . 霍光遭到陷害,昭帝主持公道。政敌想扳倒他,让人假托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放纵,或将发生意外之变;昭帝却不予理会,表示霍光无罪。 D . 霍光挫败政敌,威名天下传扬。昭帝力挺霍光,政敌再也不敢发声,于是转而暗中谋杀霍光,结果弄巧成拙,被一举铲除,霍光因而威震海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5. (5) 文末说到霍光最终一举清除政敌,其政敌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什么?
五、古代诗歌阅读
  • 6. (2021高二下·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刘长卿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注]①上人:对持戒严格并精于佛学的僧侣之尊称。②杖锡:拄着锡杖,谓僧人出行。③沃洲:山名,在浙江新昌县东。相传晋高僧支遁曾隐居于此。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的“无心”是佛教用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用来评价禅客的随心自在。 B . 鞋随身行是常理,但颔联中“身随敝屦”在反常的表述中寓有随缘无心的深意。 C . 颈联中的“空”字用得绝妙,写出与灵澈上人分别后诗人内心有无限失落与寂寥。 D .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遭遇冷落后内心的凄苦。
    2. (2) 诗歌是如何塑造灵澈上人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2. (2)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
    3. (3)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
    4. (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5. (5) 《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
七、选择 简答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11月,四川甘孜理塘县的小伙子丁真,在网上发布了一段不到10秒的自拍短视频,之后意外爆红网络,人们被丁真清澈的眼神、纯真的笑容、帅气的样貌打动,对于丁真身后蔚蓝的天空、优美的风景赞叹不已 , 也仿佛从丁真的生活世界中看到了久久期盼的诗和远方。丁真很快成为理塘的旅游形象大使,理塘的社会关注度迅速提升,全国多个地方的文旅部门也纷纷在微博上@丁真,向丁真发来热情的参观邀请,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最为和谐的“人才争夺战”。丁真火了,而且一直持续至今,被媒体称为2020年最火的“新晋顶流”;由丁真引起的这一系列网络现象,被网民称为“丁真现象”。

    网红现象并不新鲜,但丁真现象与很多网红现象有所不同。从丁真到@丁真,从“甜野男孩”到理塘风光,从家乡热度到全国文旅,(    )丁真现象背后,实质上是数字时代人们发展理念的转变,那就是从个体单一的发展走向地方共同的发展,从注重竞争的发展走向开放共享的发展,从短期快餐式的发展走向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无论是理塘文旅部门对丁真的快速聘用、有力保护和冷静培育,各地文旅部门乘势宣传的借力智慧和幽默话语,还是亿万网民的实时关注和热心留言,都真真切切地体现了发展理念的转变。

    丁真现象折射出数字时代新的发展特征。数字时代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可能因为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而改变人生的轨迹;     一个为社会所珍视的特征,     可能因为网络呈现出放大效应,    演变成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数字经济的新发展要素;任何一个为人们所忽视的地区,都可能因为经济社会中的某个因素或者偶然事件,而迅速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注意力,实现发展中的弯道超车。     , 数字经济时代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宝贵的个人特质、美丽的自然环境、坚实的产业基础、动人的文化符号、质朴的价值理念等。这些因素,无论是不期而遇还是用心组合,都有可能在数字世界大放异彩。

    1. (1) 依次填入文中四处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虽然    都    进而    况且 B . 任何    都    进而    因此 C . 进而    却    从    而因此 D . 任何    就    从而    况且
    2. (2) 文中括号内所填语句,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丁真给很多偏远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希望,给理塘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也给更多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B . 丁真给理塘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更多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很多偏远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希望。 C . 丁真给更多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给理塘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也给很多偏远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希望。 D . 丁真给更多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很多偏远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希望,给理塘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人们被丁真打动,喜欢丁真的视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八、语言表达
  • 9. 下面这段文稿在标点、语法、语言得体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改正。

    高一年级计划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这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内容涉及到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等各个方面。据班长、学习委员统计的数据,目前全班大约有30人左右购买了这本书。为检测阅读效果,在第二次阶段性考试结束后,语文组将举行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心得”为主题,欢迎全体学生抛砖引玉,作品形式不限,字数500以上。

九、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光的赞歌(节选)

    艾青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

    是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

    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

    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

    每一个人既是独立的

    而又互相照耀

    在互相照耀中不停地运转

    和地球一同在太空中运转

    我们在运转中燃烧

    我们的生命就是燃烧

    我们在自己的时代

    应该像节日的焰火

    带着欢呼射向高空

    然后迸发出璀璨的光

    读了上面的诗歌,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准备参加“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的“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主题演讲活动。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