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阶段性检测试...

更新时间:2021-03-31 浏览次数:208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延续中华历史根脉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深入开展,特别是乡村遗产保护与发展备受重视。如何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乡村遗产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不仅包括山水、村落、植被等有形要素,还包括传统的生产技术、敬畏自然的人文精神、丰富的地方性知识等人文要素。乡村遗产一头承接历史,从历史中走来,是一方土地上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一头连通未来,诸如如何活化乡村遗产、怎样服务乡村振兴怎样更好发挥社会功能等,都是乡村遗产实现价值重塑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乡村空间变得更加开放,乡村的边界伴随着人的流动而得到拓展。乡村凭借其不同于城市的空间景观与生活体验,成为都市人群寄托乡愁与想象之地。另一方面,对乡村居民而言,乡村遗产蕴含着他们和自然长期共处中摸索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也彰显了他们从传统到现代发展过程中对自我发展的追求。从这一角度来看,乡村遗产价值重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乡村居民生计转型、村落群体共享遗产红利、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等许多方面。

    以乡村家庭为原点。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应从原点处入手,以遗产地每一个“家”为支撑点,积极引导乡村居民围绕“家”这一场景展开乡村遗产的活化。比如,一些乡村民宿不能停留于对老建筑、老房子的简单利用,还可以将民宿经营植入当地村民的家庭生活之中。激活家庭原点,有利于带动乡村各家各户参与到乡村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形成乡村遗产价值重塑环环相扣的坚实网络。

    以“活起来”为抓手。乡村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同样重在“活起来”。乡村遗产内容丰富,包括文物、古遗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农业文化景观、村志等,要分门别类、运用各种方式进行保护和重塑。比如对于一些富有价值的村落和濒危老宅,仅靠政府部门保护远远不够,必须激发村民保护的自觉性,提高其主动性和参与度。随着一些文化遗产酒店、文化遗产项目等新业态的出现,许多外出务工经商的乡村居民重新回到乡村,可推动其成为传承和延续乡村传统习俗以及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此外,还应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参与乡村遗产保护,鼓励吸引涉农企业、文化企事业单位参与乡村遗产价值重塑工作,通过创设农耕文化体验园等推动传统技艺活态呈现。

    以促进乡村振兴为目标。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于乡村遗产,保护是前提,利用必须是为了更好保护。乡村如果失去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滋养,就会失去底色、失去根脉;乡村遗产价值重塑如果偏离了乡村居民这个主体,就会成为面子工程,不可能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乡村遗产活化所体现的是充分尊重乡村居民个体价值和朴素诉求的过程。要让乡村居民在传统乡土文化中不仅享受到文化遗产带来的“红利”,更重要的是能在精神层面找到对乡土的归属和认同,感受到广袤田野中的家国情怀,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不断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摘编自陶慧、麻国庆《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村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如何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B . 乡村遗产所包含的有形要素与人文要素,反映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C . 乡村的边界伴随着人的流动而得到拓展,使乡村成为都市人群寄托乡愁与想象之地。 D . 家可以构成坚实网络,激活家庭原点就能让乡村居民参与到乡村遗产保护与开发中。
    2.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乡村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如何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的问题。 B . 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强调乡村遗产价值重塑的重要性。 C . 文章论述乡村遗产价值重塑的具体内容,是为了论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现实对乡村的影响。 D .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论证充分,解决问题层面从原点、抓手、目标三个方面一一论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村遗产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对当下和未来的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借鉴意义。 B . 乡村遗产价值重塑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想要完成这个工程需要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 C . 活化乡村遗产需要政府、村民、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村民这一主体至关重要。 D . 让乡村居民享受文化遗产的“红利”,定能实现乡村居民的个体价值和朴素诉求。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印象中,中国人往往会“谈死色变”,很少跟下一代谈论生死意义的话题。相对而言,和老一辈人相比,“90后”“00后”对生与死的认识不够立体全面,应对挫折能力没有那么理想。翻看报刊或新闻媒体,总能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消息,生命教育亟待在中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

    生命教育等名词近年来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社会各界意识到有必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在其心中播撒生命教育的种子。而作为父母,要担负起生命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向孩子传递敬畏生命的态度。但生命教育从来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哲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因此学校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各个学科。

    此外,大众传媒作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开展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应该充分重视大众传媒在开展和推行生命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通过电视公益广告或广播等媒体,让孩子们充分了解居家、校园、社会、交通等安全常识。保护广大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不仅是每个家庭期待的,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让生命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走在伤害前面,引导并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热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有效地避免各类安全事故,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摘编自唐守伦《生命教育当融入日常生活》,《中国教育报》2020年2月26日)

    材料二:

    国外学校很重视生命教育,他们将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死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死”,实则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新西兰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原则是建立学生自我尊重,教导学生拒绝的技巧和认识健康生活的好处。

    国内外的生命教育虽然有不同的侧重,但生命教育之道则是互通的。因此,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课程改革入手,从学校课堂教育开始,社会、家庭通力协作,帮助孩子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生死观念。

    (摘编自《国外学校重视生命教育,将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瑞安日报)》2012年6月4日)

    材料三:

    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生命教育”等话题再次被聚焦。全国人大代表尤立增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很有见地很有意义,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契合许多人的想法,和许多人“不谋而合,所见略同”。

    生命教育关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尊严与价值。毋庸讳言,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中小学对于生命教育存在淡化软化、弱化等现象。突如其来的疫情,既为我们提出了活生生的生命教育的严峻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教育的最佳契机。

    这次我们奋起战“疫”的目的之一,便是千方百计地保障那些在病毒肆虐之下的生命不受伤害。许多最美通行者之所以拼命教命、视死如归,不只是将“死”置之度外,而且是将“生”与“死”赋予了特别的价值。因此,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是义无反顾、一往直前。

    借此疫情防控契机,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弥补之前在这方面的短板,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这对引导广大青少年敬佑生命、热爱生命,让每个生命都成为最好的自己,都有积极的意义。

    (摘编自杨若《“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适逢其时》,《南方日报》2020年5月26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很少跟下一-代谈论生死意义的话题,当代中学生对生与死的认识不够立体全面应对挫折能力不够理想,生活中常会发生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 B . 电视公益广告广播等媒体传播居家、校园、社会、交通等安全常识,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C . 国内外的生命教育在帮助孩子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生死观念等问题上,是互通的、相近的。 D .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教育的最佳契机,将“死”置之度外的逆行者赋予了“生”与“死”特别的价值,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活教材。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命教育涉及哲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因而社会各界都应重视并参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B . 国外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如美国起初采用死亡教育的形式,澳大利亚强调孩子的“独一无二”,新西兰强调自我尊重。 C .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生命教育"等话题是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尤立增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D . 弥补生命教育在中小学存在的淡化、软化、弱化短板,对于青少年的生存、成长、发展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3. (3) 如何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生命教育?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喂鸽的老人

    林湄

    雨后小晴,空气清新,凉意扑面而来,橙红的晚霞被北海吹来的风拂弄,在光与色中飘游。湖畔林间树叶均染。绿、橙、黄、褐、紫……盘留在树叶上的雨珠儿随着落叶在空中飞洒。人行道上,有跑步的、牵着狗儿溜达的,或坐在休歇椅上欣赏湖对岸的海港夜景。这时,一位华裔老人左手提着装有面包屑的塑料袋,右手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朝着一张空长椅姗姗而去,他身材适中,满脸皱纹,双目含笑,神态平静而安详。

    须臾,老人站立在近水的草地上,盘旋天空的一群鸽子立即向他飞来,很快地,浮游湖边的绿头鸭也扑扑上岸,远处的水鸡和小白鹅纷纷赶至——老人一面向它们挥发食料,一面关注着孙儿的举动:他将两只小手伸进塑料袋,抓起面包屑学着爷爷撒往草地,鸽子立即在草地上啄食,孩子看着它们争食或相戏追逐,有时扑打着翅膀,或彼此含着一小片面包分食……

    孩子用手指比比划划,嚷叫着:“爷爷……看,看!”接着,两只小手又往袋口伸去。爷爷退了退身子道:“慢慢来,一只手就够了,远处游来的小水鸭还没有吃到呢。”

    小孩照着爷爷的意思伸进右手,慢慢地抓起,然后走向湖畔用劲地撒去。

    老人咯咯地笑了,不再撒食。孩子也跟着他发出嘻嘻的笑声,不一会儿,瞪着明亮的眼睛问爷爷:“鸽子和鸭子那么小,为什么鹅又白又大?”

    爷爷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

    孩子说:“它们很可爱。”

    老人问他什么叫可爱?孩子抬起头望望爷爷说:“可爱就是可爱,难道你不知道吗?”

    风吹着他的小圆脸,细嫩的双颊泛着红晕,两道鼻水欲滴还止,但他的问号越来越多:“谁是鸽爸爸、鸽妈妈?”“谁是它们的爷爷和奶奶?”“它们怎么没有房子?天冷了怎么办?”“它们会不会打架?” ……

    孩子一面提问一面继续供食,爷爷举起右手,东指胖鸽、西点老母鸭,吱吱咕咕地回答着小孩的问题。这时,面包屑剩下不多了,野禽们却越来越多,吃到的悠然回到湖里,吃不到的东看西望,继续寻找食物,只有大白鹅仰起脖子,侧着脑袋望着孩子,当孩子准备将手里的食物丢给它时,另一只白雄鹅突然向孩子冲来,吓得孩子跑到爷爷身后躲起来哭了……

    爷爷连忙转身抚摸着他的头道:“别怕,它和你开玩笑呀。”

    “它会不会咬人?”孩子手拉爷爷的裤子,望着雄鹅说。

    “它们永远不会害人,只有人杀害它们。”爷爷面目洁静,仿佛被水汽洗涤过似的。

    晚霞在他脸上流溢,有时流连忘返,有时飞闪而过。

    面对湖畔美丽的秋景。他似乎并不敏感,或许,体验人生对他不是一件生疏的事情,然而,刚才无意的平凡的话语好像石子击在他的心痕,又痛又热,令他一时不知所措——突然,他苦笑了一下,深感内疚和惭愧,年轻时初到此地,见到河边湖畔到处有野禽,欢喜不已,晚间常和伙伴到湖畔捉野禽,当炖品补身——后来被人发现指责一顿,差点上法庭。

    不知是不愿触及痛处,还是不想重提旧事,他往长椅上一坐和蔼地告诉小孩:“爷爷不识字,没什么出息,你长大后可要争气啊,不但对人要友善仁爱,还要善待野禽,它们也是上天的杰作。”

    小孙子点点头,傻傻地笑了。

    老人翻起塑料袋,将里面仅有的一点面包屑放在他的手心里,这回孩子不是举手撒之,而是慢慢地走过去,将面包屑轻轻地放在那只雄白鹅的面前。

    晚霞渐渐地分散,树林披着橙红的光晕,湖西呈现一条长长的星状似的彩带,几只鸽子和水上野禽相聚相逐,芦苇的倒影被搞乱了,跟着跳呀舞呀,与它们共乐。孩子笑着跳着,伸出小手,忽而想抓水波,忽而在追逐一片飘飞的红叶。

    老人的白发在晚风里震颠,但步伐仍然轻快稳健。他已经习惯了,自从退休后,每天黄昏,总想往湖畔去,他已成了飞鸟野禽的朋友。此时,鸽子在他身旁翱翔,或飞落在他的肩膀、袖弯上,机灵圆滑的小眼望着老人转动。老人看啊看,发现鸽子的眼睛像孩子的眼神一样,纯真无邪,于是转身望着孩子,突然感到挣扎了一辈子,说不完的经历和体验,找不到的快乐和满足——想不到,在这平凡简单的黄昏里,心里却荡漾着一种从没有过的轻松和愉悦,一切,都变得简单和有趣。

    他想啊想,到底是什么秘诀呢?渐渐地,老人脸上的皱纹起舞了,嘴巴也开始不时地嗫嚅着:“洋人说‘天国是属于孩子的’——想来,有一定的道理——人总是自作聪明——琢磨了一辈子,原来,快乐的源泉,不过是无邪和单纯。”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题目是“喂鸽的老人”,由此可知文中老人是主要人物;“身材适中,满脸皱纹,双目含笑,神态平静而安详”的外貌描写让读者对其有直观认识。 B . 小说中重点描绘老人与孩子喂鸽鸭鹅等过程,通过小孩子特有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憨态可掬、充满童趣的小孙子的形象。 C . 小说中插入老人年轻时在湖畔捉野禽食用而被人发现指责的往事,解释了他内心深感内疚和惭愧的原因。 D . 老人后来成为飞鸟野禽的朋友,这一转变源于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表现了小说对人们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呼唤。
    2. (2) 小说中画波浪线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以老人的独白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倪元璐,字玉汝,上虞人。父冻,历知抚州、淮安、荆州、琼州四府,有当官称。天启二年,元璐成进士,改庶吉士 , 授编修。册封德府,移疾归。还朝,出典江西乡试。暨复命,则庄烈帝践阼 , 魏忠贤已伏诛矣。元璐寻进侍讲。其年四月,请毁《三朝要典》,帝命礼部会词臣详议。议上,遂焚其板。侍讲孙之獬,忠贤党也,闻之,诣阁大哭,天下笑之。元璐历迁南京司业,右中允。四年,进右谕德,充日讲官,进右庶子。上制实八策,又上制虚入策。元璐雅负时望,位渐通显。先是,屡遣科臣出督四方租赋,元璐以为扰民无益,罢之,而专责抚按。户部侍郎庄祖诲督剿寇饷,忧为盗劫,远避之长沙、衡州。元璐请令督抚自催毋烦朝使自军兴以来正供之外有边饷有新饷有练饷款目多黠吏易为奸元璐请合为一帝皆报可时国用益诎,而灾伤蠲免又多。元璐计无所出,请开赎罪例,且令到官满岁者,得输赀给封诰。帝亦从之。有崇明人沈廷扬者献海运策,元璐奏闻。命试行,乃以庙湾船六艘听运进。月余,廷扬见元璐。元璐惊曰:“我已奏闻上,谓公去矣,何在此?”延扬曰:“已去复来矣,运已至。”元璐又惊喜闻上。上亦喜,命酌议。乃议岁粮艘,漕与海各相半行焉。十月,命兼摄吏部事。陈演忌元璐,风魏藻德言于帝曰:“元璐书生,不习钱谷。”元璐亦数请解职。十七年二月,命以原官专直日讲。逾月,李自成陷京师,元璐整衣冠拜阅,大书几上曰:“南都尚可为。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敛。暴我尸,聊志吾痛。”遂南向坐,取帛自缢而死。赠少保 , 吏部尚书,谥文正。

    (节选自《明史·倪元璐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璐请令督抚自催/毋烦朝使/自军兴以来正供/之外有边饷/有新饷/有练饷/款目多黠/吏易为奸/元璐请合为一/帝皆报可/ B . 元璐请令督抚自催/毋烦朝使/自军兴以来/正供之外/有边饷/有新饷/有练饷/款目多/黠吏易为奸/元璐请合为一/帝皆报可/ C . 元璐请令督抚自催/毋烦朝使/自军兴以来正供/之外有边饷/有新饷/有练饷/款目多/黠吏易为奸/元璐请合为一/帝皆报可/ D . 元璐请令督抚自催/毋烦朝使/自军兴以来/正供之外/有边饷/有新饷/有练饷/款目多黠/吏易为奸/元璐请合为一/帝皆报可/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朗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是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 . 乡试,也称“秋闱”,一般在八月举行,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殿试。 C . 践阼,指封建帝王登上庙堂前的东阶来主持祭祀,文中用来指皇帝即位。 D . 少保是从一品的官职,是太保的副职,文中是朝廷赠子倪元璐的荣誉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倪元璐不断晋升,有所提议。他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屡次升迁;做侍讲时,请求销毁《三朝要典》,皇上命令礼部商议后决定焚烧。 B . 倪元璐关心百姓,丰富国库。他认为屡次派官员外出征收租赋骚扰百姓没有好处,需要专人负责;国家费用短缺,他建议可出钱赎罪,也可交钱给予封赠诰命。 C . 倪元璐重视国事,争取便利。他提出海运策略并上奏朝廷,皇上命令试行,海运进京去回只用了一个多月,于是决定每年从运河、海上各运粮一半。 D . 倪元璐临危不乱,慷慨赴死。李自成攻陷京师,他整顿衣冠朝皇宫跪拜,向南坐,取丝带上吊自杀,为保全君臣之义而付出生命,彰显气节。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演忌元璐,风魏藻德言于帝曰:“元璐书生,不习钱谷。”

      ②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敛。暴我尸,聊志吾痛。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刘长卿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注]①上人:对持戒严格并精于佛学的僧侣之尊称。②杖锡:拄着锡杖,谓僧人出行。③沃洲:山名,在浙江新昌县东。相传晋高僧支遁曾隐居于此。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的“无心”是佛教用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用来评价禅客的随心自在。 B . 鞋随身行是常理,但颔联中“身随敝屦”在反常的表述中寓有随缘无心的深意。 C . 颈联中的“空”字用得绝妙,写出与灵澈上人分别后诗人内心有无限失落与寂寥。 D .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遭遇冷落后内心的凄苦。
    2. (2) 诗歌是如何塑造灵澈上人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代诗人常常用“酒”这一意象表现内心的情感。①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借酒浇愁而离情更浓的痛苦;②杜甫《登高》中“”两句写诗人饱尝艰辛与潦倒后放下酒杯的伤感;③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两句写出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对国家的无限忧虑。

七、选择题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里有盆仙人球,原本垂直竖立在盆中央,长着长着,就长歪了,随后越来越歪,直到最后歪倒在盆沿上。你若好心去扶正它,这个混不吝的“刺儿头”必定会让你受虐刺伤,倒不如让大自然的平衡之力去摆平它。“惹不起,就离它远点”,也是一种     。事态发展      如期所望,( )。噫吁嚱!我非但没挨到刺,还可      自在地赏花。

    摆脱了人类窠臼,那种无拘无束、      放达,涌现出难以想象的千姿百态,如黄山沟壑怪石嶙峋,如秋山褶鈹并排斜卧,如满庭醉僧横躺竖卧,如稚气顽童人头攒动,各个部分凑成浑然一体的美。只有顺应自然,减少人为干预才能有幸欣赏到奇形怪状的美。这盆仙人球就是大自然的拙朴之作,突兀的长相,让人奇妙,如同看到那座瘦、透、皱、漏的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泛出的独特之美。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明哲保身  竟然  安适  恣意 B . 独善其身  竟然  安闲  肆意 C . 明哲保身  果然  安闲  恣意 D . 独善其身  果然  安适  肆意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仙人球竟然还有闲心重新达到均衡稳态,开出一大朵美丽的花来 B . 仙人球在开出一大朵美丽的花来之余,竟然还有闲心重新达到均衡稳态 C . 仙人球竟然还有闲心开出一大朵美丽的花来,在重新达到均衡稳态之余 D . 仙人球在重新达到均衡稳态之余,竟然还有闲心开出一大朵美丽的花来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盆仙人球就是大自然的拙朴之作,突兀的长相让人感到奇妙,如同看到那座瘦、透、皱、漏的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泛出的独特之美。 B . 这盆仙人球就是大自然的拙朴之作,突兀的长相让人有种奇妙的感受,如同看到上海豫园那座瘦、透、皱、漏的“玉玲珑”泛出的独特之美。 C . 这盆仙人球就是大自然的拙朴之作,突兀的长相让人感到奇妙的感受,如同看到上海豫园那座瘦、透、皱、漏的“玉玲珑”泛出的独特之美。 D . 这盆仙人球就是大自然的拙朴之作,突兀的长相让人感到奇妙的感受,如同看到那座瘦、透、皱、漏的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泛出的独特之美。
八、语言表达
  • 8. 请结合语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仿写恰当的语句。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写作对象请从所给的成语中选择。

    成语:筚路蓝缕  别无长物  不赞一词  侧目而视  惨淡经营  分庭抗礼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但现在受到网络语言的冲击,有些媒体存在乱用成语的问题。如:安土重迁,常误用为看重迁移,但实际上是形容留恋故土;①;②;③

  • 9.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20年12月19日上午,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交接仪式在京举行,国家航天局将样品移交至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在交接式活动现场,国家航天局局长、探月工程总指挥张克俭向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移交了嫦娥五号样品容器,交接了样品证书。这标志着嫦娥五号任务由工程实施阶段正式转入科学研究新阶段,为我国首次地外天体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开序幕。经初步测量,嫦娥五号任务采集月球样品约1731克。

九、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年末,基于网民搜索大数据而生成的热词榜单正式出炉。这份榜单与我们在2020年的感受若合符契。疫情、逆行者、复工复产、全面小康、中国火星探测、直播带货、国内游、后浪、打工人……年度热点纷纷上榜,为我们这一年“总结陈词”,也刻画着2020年的真实面貌。

    请你在上述年度热词中选择印象最深的两个或多个,构建其中的联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2020年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