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鲁迅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19-04-26 浏览次数:39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二、填空题
  • 30. 电解水实验如下图所示。

    1. (1) 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为
    2. (2)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名称下写出物质的化学式)为
    3. (3) 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下图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 分子质量        B . 分子种类        C . 分子间隔
  • 31. (2017九上·孟津期中)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结露法空气取水器可用于野外获取淡水,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1. (1) 蒸发冷凝器中发生的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 (2) 吸附剂中主要物质为SiO2和CaCl2 , 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CaCl2中钙、氯元素的质量比为
  • 32. 生活中离不开化学,小玲和同学们进入博物馆.她看到了许多矿石标本,其中的4种矿石及其主要成分如下:

    1. (1) 上述矿石标本的主要成分中,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是(填字母序号)。
    2. (2) 她依据化学式计算出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2,计算式为
  • 33. 判断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并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2O、②O2、③2CO2、④ 、⑤2SO42-

    1. (1)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2. (2) 表示离子个数的是
    3. (3)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
    4. (4) 表示原子个数的是
    5. (5) 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
  • 34.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氢氧化钠、碳酸钠、氮气、氯化钠

  • 35. 如下图所示,电子秤上的量筒中盛有蒸馏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电子秤的示数(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 36. 为了探究气体氨气(NH3)的某些性质,小雨同学查阅了有关资料,知道具有碱性的物质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然后依次做了以下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氨气的物理性质还有

  • 37.               
    1. (1) 金属铁是由(填“原子”、“分子”或“离子”,下同)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构成的。
    2. (2) 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

      ③当a=13时,该粒子是(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 38. 有下列八种物质:①液氮、②冰水混合物、③过氧化氢、④水银、⑤二氧化硫、⑥洁净的空气、⑦高锰酸钾完全分解的产物、⑧高锰酸钾,从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用序号填写)
    1. (1) 属于混合物的是
    2. (2) 属于化合物的是
    3. (3) 属于氧化物的是
    4. (4) 属于单质的是
  • 39. 深冷法的原理是先将空气液化,再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

    已知:常压下,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

    1. (1) 分离时,氮气和氧气的状态是(填序号)。

      A

      B

      C

      D

      氧气

      液态

      液态

      气态

      气态

      氮气

      液态

      气态

      液态

      气态

    2. (2) 制取得到的氧气可以用于
  • 40. 变压吸附法的原理是利用分子筛吸附氮气和氧气能力的差异将二者进行分离。在吸附塔中,通过加压与减压的交替循环,可以使分子筛重复使用,部分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1. (1) 分子筛中发生的变化是(填“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
    2.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 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 B . 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C . 分子筛对氮气的吸附能力与吸附塔内气体压强有关
  • 41. 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并填空:
    1. (1) 甲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也是空气污染物之一,则甲的化学式是
    2. (2) 乙是一种无色液体,将人体呼出的气体吹入乙中出现浑浊现象,则液体乙是
    3. (3) 丙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4. (4) 丁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可生成戊,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2. 实验小组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集气瓶的容积为350 mL,实验时先在集气瓶中加入50 mL水。

    1. (1) 装置连接好后,检验气密性的方法是
    2. (2) 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3. (3)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mL,说明实验成功。打开弹簧夹后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为
    4. (4)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 实验过程中可以不使用弹簧夹           B . 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C . 该实验可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D . 该实验可以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三、简答题
  • 43. 根据下列要求写出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名称下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1. (1)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 (2) 铁丝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3. (3) 硫在空气中燃烧:
四、实验题
  • 44.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段翰英等)。

    我国制作泡菜的历史悠久。制作泡菜是把新鲜蔬菜泡在低浓度的盐水里,经发酵而成。泡菜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口感鲜脆。

    蔬菜中含有硝酸盐。硝酸盐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转化成亚硝酸盐后,就会产生危害。亚硝酸盐[如亚硝酸钠( )]与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反应,产生亚硝酸( )和氯化物(如 )。亚硝酸不稳定,产生的二氧化氮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泡菜中含亚硝酸盐吗?含量有多少?含量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经实验测定发现,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有一定影响。下图为室温下,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与芹菜泡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关系。

    用不同的蔬菜进行测定,变化趋势与芹菜相似。

    实验表明,发酵温度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生成量及生成时间也具有明显的影响。泡菜发酵过程中,泡制温度较高时,亚硝酸盐含量最大值出现的早,且数值低。这与温度较高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有关。

    实验还表明,泡制过程中添加姜汁和维生素C,都能有效地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

    现代医学证明,泡菜中的乳酸和乳酸菌对人体健康有益,具有抑制肠道中的腐败菌生长、降低胆固醇等保健作用。但是,有些泡菜盐分或糖分过高,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不利。另外,泡制过程也会造成某些营养素的流失。(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1) 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是由转化成生的。
    2. (2) 亚硝酸钠能与盐酸反应,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
    3. (3) 室温下,用芹菜制作的泡菜,最佳食用时间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 . 泡制2-3天          B . 泡制5-6天         C . 泡制12天后
    4. (4) 下列关于制作泡菜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 . 最好加入一些姜汁 B . 最好在较低温度下泡制 C . 最好加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D . 最佳食用期的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与泡制时的食盐水浓度无关
    5. (5) 请你为喜欢吃泡菜的人提一条食用泡菜的建议:
  • 45.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1. (1) 实验1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2. (2) 实验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6. 小林同学在体育课上腿部擦伤,医务室的大夫在她伤口上涂了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小林看到伤口处产生了小气泡,很好奇。为什么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涂到伤口上,分解就加快了呢?

    1. (1) I.小林准备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测定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实验前在注射器中吸入过氧化氢溶液,量筒内装满水。实验开始时,向试管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记录2分钟收集的气体体积。

      请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方程式:

    2. (2) 若要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处,观察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3. (3) II.小林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①过氧化氢是人体代谢废物之一,它能够对机体造成损害,人体存在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②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影响,人体正常体温是37℃。

      (提出猜想)猜想1: 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体温比瓶中的温度高。

      猜想2: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伤口中有过氧化氢酶。

      (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两次进行实验,均注入5mL过氧化氢溶液

      第一次在常温下进行

      第二次将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

      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均为5mL

      ……..

      分两次进行实验

      第一次将装有一小粒过氧化氢酶的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注入5mL过氧化氢溶液

      第二次…………..

      第一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6mL

      第二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mL

      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过氧化氢酶的作用

      实验①得出的结论是

    4. (4) 实验②中第一次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为 mL。
    5. (5) 实验②中横线部分应进行的操作是
    6. (6) (实验反思)

      小林反思了实验过程,认为人体中过氧化氢酶是在体温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又补充进行了几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加入过氧化氢酶

      不加过氧化氢酶

      反应温度/ ℃

      25

      37

      42

      25

      37

      42

      收集到气体体积/ mL

      39

      56

      34

      5

      5

      5

      通过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的新结论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