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如表为1968年前后英国文官制度演变情况。这种变化( )

    1968年前

    政府按官员承担责任大小和官阶高低把文官分为行政人员、执行人员、专业和科学技术人员、办事员、助理办事员和勤杂人员六个等级

    1968年后

    实行以职业划分为基础的统一的等级结构,包括十类(综合、科学、专业技术、秘书类、社会安全、训练、法律、警察、研究和资料处理等)

    A . 明确了文官的权利义务 B . 细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C . 强调了文官的职业道德 D . 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 1. 满族人家四合院的杆式大门原本十分简易。明清易代后,满族四合院的“门”与“堂”分立,门的地位被提高,成为整个住宅的重要部分。据此推知,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满人生活水平提高 B .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C . 朝代更迭社会动荡 D . 传统思想文化影响
  • 1. 有学者发现,18世纪北京等主要城市工人的生活水平尽管与伦敦、巴黎有差距,但仍能接近于欧洲落后地区如莱比锡和米兰,但是进入20世纪,欧洲所有地区的城市建筑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比中国高。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 . 工业化发展较慢 B . 制度选择不当 C . 城市化进程滞后 D . 工人赋税沉重
  • 1. 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修正案,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及融资能力显著提升,但该修正案拖至2009年才生效。2010年又通过新的修正案,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与美元等构成新的货币篮子,但修正案直至2016年才生效。据此可知,这些改革( )
    A . 加强了区域集团间的联系 B . 解决了世界货币不足问题 C . 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D . 冲击了美国的金融话语权
  •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学界先后出现多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视角:

    角度

    内涵

    邓小南的“活”的制度史

    提出应从过程、关系等视角关注古代政治制度运作的路径和流程。“过程”包括历史性和现实性,前者强调不同朝代间制度的关联;后者重视实际运作中的制度面貌。“关系”既包括制度与其他制度相互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

    阎步克的制度史观

    立足法定成文制度,致力于挖掘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巨大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侯旭东的日常统治研究

    强调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进入观察,揭示以往或被忽视的制度现象。

    ——摘编自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等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说明须有两个以上史实依据,逻辑清晰,且要有结论)

  • 1. 与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变革路径相似,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不同风格体式竞相登场,正变、尊卑交错互动。雄浑豪迈的唐诗写到极致之后,转现出婉约蕴藉的宋词;宋词雅化到了一定程度,俗趣盎然的元曲悄然而兴……这些现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是( )
    A . 多元一体 B . 开放包容 C . 守正创新 D . 格物致知
  • 1. 据记载,太平天国、民国、抗战时期,战乱席卷大半个中国,江浙、闽、两湖百姓陆续迁入广东。南迁的“新广州人”不断发现:这里商业兴盛,让人更加务实;对外贸易让人更富有远见和冒险精神;崇尚儒家让人知仁行义,生命力格外强大。这主要说明( )
    A . 移民促进了广州经济发展 B . 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融 C . 人口迁移丰富了文化内涵 D . 社会变革导致了北民南迁
  • 1. 如表为19世纪德国强制性的疾病保险制度。此举( )

    相关法律文件

    主要内容及实施

    1856年《工业法》

    规定城市卫生局应使工作条件恶劣的工人参加疾病保险基金

    1876年《疾病登记援助法案》

    规定参加疾病保险组织的病人可以在所在城市报销医疗费用,但仅有少数城市执行这项法案

    1883年《疾病保险法》

    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

    A . 完善了德国政治制度 B . 适应了德国发展需要 C . 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 D . 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城镇化进程始于中世纪早期,而中世纪中晚期是城镇形成的关键时期。11世纪末,英国城镇数量仍然不多,很可能低于200个。但到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城镇数量迅猛增加到650个左右,包括大中城镇52个和小城镇600个……12世纪后,随着内陆贸易、沿海贸易的增长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作为水陆交通集结点和枢纽的港口应运而生。

    ——摘编自沈琦《中世纪英国交通史稿(1150—1500)》等

    材料二 近代英国交通发展概况

    时期划分

    主要概况

    16、17世纪是交通困局期

    一方面,随着英国城镇的发展,水陆交通需求剧增;另一方面,交通需求剧增导致既有交通养护机制不堪重负。

    18世纪上半叶是初步缓解期

    公路方面,英国率先设立收费的公路信托。到18世纪中叶,航道改造几乎覆盖了所有河流等。

    1750—1830年是全面改善期

    公路方面出现“收费公路热”。陆路交通服务的数量、类型和范围大大扩展;运河的兴建和开通等。

    1830—1870年是加速推进期

    铁路是轨道交通持续改进的结果等。

    ——摘编自沈琦《近代英国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进程》

    1. (1) 解释材料一中世纪英国交通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交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 1. 下文是古希腊地理学家施特拉博(公元前64—公元23年)对当时埃及北部一个港口城市的描述。该城市( )

      在这座城市中充满了公共性和神圣性的建筑,但其中最壮美的要数体育馆了……(城市)中央是法院与小树林……这座城市包括最美的公共区域以及皇家宫殿……博物馆也是皇宫的一部分,建有一条公共走道,半圆式露天建筑中的座椅,方便人们彼此交流谈话,还有一间大屋子充当博物馆内研究者们的公共休息室

    A . 体现区域文明的交融 B . 呈现北非君主专制特色 C . 表明埃及经济的发达 D . 说明非洲文化开放包容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