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十月革命开创了20世纪的世界革命运动。从1922年至1943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将世界革命战略重心转向东方,重点在东亚地区的中国、朝鲜、日本、印度支那组建共产党,开展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这( )
    A . 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B . 确立了苏联对世界革命的领导权 C . 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 . 加快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进程
  • 1. 1948年日本民间组织松山芭蕾舞团创建,它以“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等为艺术宗旨。1955年,松山芭蕾舞团第一次创造性地将中国白毛女的故事搬上芭蕾舞台,并在1958年首次来华公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这( )
    A . 不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B . 说明“一边倒”政策已被放弃 C . 助推了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D . 有助于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
  •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广东在中国,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抗战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方面看,广东不但是新文化策源地,而且是旧文化的保留所。宋室南渡之后,北方人士之有气节与能力者,多向南迁移,因而我国固有文化重心也向南推进。这些固有文化在北方,因受少数民族统治之下发生变化或逐渐湮没,而却存在于南方,而尤其是在广东者,实在不少……自中西海道沟通以后,西方文化不断输入,中国文化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宗教上、教育上……都受了重大影响,逐渐趋于新文化的途径……因为地理以及其他原因,粤人遂为这种新文化先锋队,广东成为新文化的策源地。过去广东人曾利用这种新文化去推翻满清,去抵抗外侮,而今后,广东人愈要格外努力发展这种新文化,去抵抗外侮复兴民族……只要广东精神不死,不但广东前途乐观,就是中国前途也大有把握。

    ——摘编自时任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广东与中国》(1939年1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广东精神与民族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 据记载,伊拉克和波斯的筒拱建筑于公元前1世纪最先出现于中国陕西和河南,代替了当地墓葬中的梁板式简支结构,后者到东汉末已消失于黄河中游。与此同时,古代中国一些生产技术也传入西亚,如养蚕技术。这一现象意在揭示当时( )
    A . 民族交融的密切 B . 中外交流的事实 C . 农耕文明的共性 D . 中华文化的影响
  • 1. 14世纪中叶,中国青瓷、青白瓷等成为出口东南亚、西亚和东非市场的主要瓷器种类。16世纪晚期,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跨太平洋航路的开辟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青花瓷在陶瓷贸易中成为主导商品,并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材料主题是( )
    A . 航海技术发展助推地理大发现 B . 中国航海技术落后于西方 C . 全球贸易网络形成与瓷器发展 D . 技术进步推动欧洲近代化
  •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为了论证以法治取代礼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对于法的概念等进行了探讨。慎子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韩非也认为只有“去私曲,就公法”,才可以“民安而国治”。

    ——摘编自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材料二 自秦以来,中国二千年的法律是“为上而立”的,是专制帝王用来“驱迫束缚其臣民”,使臣民“恐怖慑服”的“防奸”手段。他强调政府应该为民立法,这样才合乎“天理人情”,才是“治国之法”……“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摘编自严复《法意》(1909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的法治思想。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
  • 1. 唐人于邵《送刘协律序》云:“(广东)南海,有国之重镇,北方之东西,中土之士庶,舟宗连毂击,会合于其间者,日千百焉”。时人亦有诗云:“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尝闻岛夷俗,犀象满城邑”。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唐代广东南海地区( )
    A . 南北交往频繁 B . 商业繁荣发展 C . 中外联系紧密 D . 政治地位上升
  • 1. 1938年4月,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代表组成“蒙藏回族慰劳抗战将士团”,并发布《致全国同胞电》和《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称“各民族同为组成中华民族的份子”“存亡与共,相依为命,不可分离”,并高呼“中华民族万岁!”这一史料证明( )
    A . 相持阶段各民族团结抗战 B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涨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D . 民族胜利推动了民族团结
  • 1. 15世纪60年代,金属活字印刷术传到意大利、法国等西欧中心地区;70年代,到达了布达佩斯、克拉科夫等地;到80年代,丹麦、瑞典等先后出现印刷作坊。1540年,印刷术越过大西洋,传到了墨西哥;1563年已到达俄国。这一技术的传播主要得益于( )
    A . 人文主义的发展 B . 海外殖民的扩张 C . 民族国家的形成 D . 近代欧洲的转型
  • 1. 某历史作品以“朋自远来”“三晋与布”“楚币问鼎”“刀出齐燕”“孔方之祖”“私铸乱政”……“开元轶事(开元通宝)”“徽宗遗韵(宣和通宝)”“白银帝国”“西钱东渐”等十九个章节编撰成书。据此推知,该著作研究的主题为( )
    A . 货币与古代社会变迁 B . 货币与中华文化内涵 C . 货币改革与中央集权 D . 白银货币化演变历程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