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宋代以来行商者走街串巷。据南宋《梦粱录》记载,“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清朝也有街头吆喝的叫卖词:“滴滴金,梨花香,买到家中哄姑娘。”这表明宋代以来( )
    A . 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B . 商品经济繁荣 C . 城市娱乐活动盛行 D . 具有品牌意识
  • 1.  1949年11月25日,新生政权仅用半个月时间就结束了新一轮的全国大规模的物价飞涨局面。上海一位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事后说:“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这说明新生政权( )
    A . 运用经济规律调节市场 B . 赢得了社会各界认可 C . 确立计划体制应对危机 D . 实现了国家财经统一
  • 1.  如表是梁启超对护国战争的法律辩护词,请按史事演进逻辑排序( )

    序号

    史事

    前大总统袁世凯,久蓄逆……法律解决之道既穷,我国民乃不得不诉诸政治手段,故有今次兴师致讨之举。

    法者,上下所共信守,而复能相维于不敞者也。法令一失效力,则民无所措手足。而政府之威信亦隳,愿大总统常以法自绳,毋导吏民以舞文之路。

    袁氏图帝不成,乃欲更保总统,反覆无……按诸现行约法刑律及各种法令,其为犯革命内乱之罪毫无疑义。

    项城以违法专欲失天下望,今宜尽反其所为,请以明令规复旧约法效力。克期召集国会,委任段公组织新阁⋯⋯帝制祸首不惩,无以谢天下。

    A . ④①③② B . ③②①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①③④
  • 1. 如图,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围绕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雇工经营开辟专栏,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全国大讨论,1982年广东省农业委员会肯定了他的做法。此事件的讨论( )

    关于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的讨论

    一、《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人民日报》1981年5月29日。

    二、《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人民日报》1981年6月18日、24日,7月5日,18日,28日,8月22日,30日。

    三、《因地制宜搞好渔业生产责任制—关于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的调查》《人民日报》1981年9月19日。

    A . 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B . 导致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 . 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D . 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入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浙江地区文明发育较早。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形成过早期工商强国的典范。范蠡主张大力发展经济,农商俱利等,为后世提供了“重商厚利”的理论渊源。魏晋以来,由于南北经济重心转移,浙江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区域社会工商业相对发达,城市商品经济活跃。近代以来,由于发展的外部环境骤变,浙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商业文化得以重塑。

    ——摘编自江宏《近代浙商与浙江经济的近代化》

    材料二 明清以来,龙游商人对聚集起的大量财富,大多用于置豪宅、建祠堂、量族田等。一部分龙游商人具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即使在年轻时把生意做得很大,但是在年老时,也会将资产变卖,回乡买宅置田。龙游拥有许多书院,教授的内容以传统重仕轻商思想为主。另外,太平军战后经济尚未恢复,社会动荡不安,龙游商人不肯冒风险,宁愿在本地做些小买卖,而跟不上外界的时代变化。龙游商帮由此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蹶不振以至走向衰落。

    ——林利平《龙游商帮蔚然勃兴与黯然落幕的镜鉴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以来浙江地区工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分别指出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龙游商帮“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蹶不振以至走向衰落”的原因。结合所学,请你对现阶段浙商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 1. (2020高二上·尚义期中)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 .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 1. 金熙宗将融合女真之礼的礼制推行至金朝全境,并要求“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金熙宗此举意在( )
    A . 完善金朝官僚体系 B . 构建统治合法性 C . 推动理学的世俗化 D . 促进女真族汉化
  • 1. 如表所示为王安石变法中的相关内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王安石变法( )

    法案

    内容

    青苗法

    责成县令、县佐于借贷时亲自与者长、户长一道检视,防治“吏缘奸”

    方田均税法

    方田官员亲自检验之后,官府还得慕人复算,又立方帐、庄帐、甲帖、户帖,防止“隐户漏

    税”“产去税存”等弊端

    A . 注重变法措施的落实 B . 加强了三司的财政权 C . 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D . 造成严重的冗官现象
  • 1.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迁移民往“桂林、象郡、南海”,“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这些移民活动意在( )
    A . 向全国推广郡县制 B . 改善边疆的民族关系 C . 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D . 扩大国家赋税的来源
  • 1. 李贽认为商鞅、韩非,“皆有一定之学术,非苟苟者,各周于用,总足办事”。他赞颂“始皇出世,……掀翻一个世界”,而认为董仲舒、朱熹“虽名为学而不知学,往往学步失故,践迹而不能造其域”。这体现出李贽( )
    A . 否定儒学的存在价值 B . 对社会革新的期望 C .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 .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