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修昔底德是忠诚于雅典的雅典人,他在其著作中记载,当米洛斯小岛拒绝承认雅典的权威时,雅典军队便很快征服了该岛,并屠杀了所有处于兵役年龄的男性,将女性和孩子卖为奴隶。修昔底德的记载表明当时( )
    A . 雅典文明存在霸权的一面 B . 希腊城邦已转向帝国形态 C . 法律未能约束权力滥用 D . 士兵的公民身份观念强烈
  • 1. 古希腊某哲学家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之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进而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下列主张属于这位哲学家的是( )
    A . “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 B .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 “知识即美德” D .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1.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两个关于北美奴隶制的法律实践的记录如表2。

    表2

                                                                      

    1

    1640年,弗吉尼亚三名契约劳工移民一起逃离种植园被捕,其中的两名欧洲白人被判延长劳役,黑人约翰·庞奇被判终身为奴

    2

    1653年,弗吉尼亚黑人契约劳工移民约翰·卡索起诉黑人雇主,以契约到期为由拒绝继续服务,但因未能出示契约原件,历经多轮诉讼,最终于1655年被判终身为奴。

    据表2可知( )

    A . 当地司法背离普通法传统 B . 北美劳动奴役的起始时间 C . 黑人的人权意识逐渐觉醒 D . 劳力需求刺激奴隶制发展
  • 1. 18世纪,英国出现的会员图书馆开启了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先声。公共图书馆向所有居民开放,经费来源于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1850年议会通过《公共图书馆法》后,公共图书馆迅速发展,到1900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60所。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 民众消费结构趋向多元化 B . 城市化带动社区功能的完善 C . 国家教育体系走向制度化 D . 产业革命推动社会教育发展
  • 1.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尧典》、《舜典》、《大禹谟》等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 )
    A . 论证了皇权专制合理性 B . 突出了农业的邦本地位 C . 说明教化百姓的重要性 D . 强调以民为本的合理性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这是一个对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末流进行批判、新旧思想观念激烈冲突的所谓“天崩地裂”的时代,是在最广泛意义上开始探索新世界、设计人类社会新计划的所谓“天工开物”的时代。此时的启蒙思想家以各自的表现方式,比较全面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禁锢人性的陈规与说教。这一时期,有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私产”“夫私者,人之心也”“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的主张,有的说“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必使治天下之举皆出于学校”,有的讲“法有可采,何论中西”“寓通几(即哲学)于质测(即科学) ”,倡导求实学风,对宋明以来“蹈虚空谈”的学风是一个否定。

    ——摘编自张华荣《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简论》

    材料二

    中国近代启蒙是在民族救亡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由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的存在,外来思想输入中国后常常被赋予中国式的解释以达到政治目标,不可避免带有中国特点。即不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前者可划分为戊戌启蒙、辛亥启蒙和五四启蒙,后者可概括为传播现代理念、建构现代国家和塑造现代国民三个方面。从戊戌启蒙到五四启蒙都有近代欧洲启蒙的批判精神。然而,近代启蒙的遗产不是理性的实现,而是“工具理性”的实现,个人自由、解放服从于国家独立、富强,民族解放高于政治民主。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规范、制度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现代社会的规范、制度还没有真正确立,这是一个“两头都不靠岸”的时代,启蒙者忽视了启蒙思想内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但是启蒙的批判精神仍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进步主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启蒙思想的共同作用。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史称“五胡内迁”。“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不但各“胡”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从而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的现象。当时, 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 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

    ——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

    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目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胡内迁”和日耳曼人迁徙共同的积极影响。
  • 1. 1820年,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在致沙皇的信中说:“已失去平衡的各国政府感到恐惧,受到威胁,并且因社会中产阶层的呼声而陷入混乱之中,他们处于国王和臣民之间,打碎了君主的权杖并盗用了人民的呼声。”梅特涅担忧的是( )
    A . 拿破仑帝国卷土重来 B . 革命与改革继续发展 C . 欧洲均势局面遭破坏 D . 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 1. 读下表。下列选项中对19世纪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180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估算表(部分) 单位:人

                                                                                                                                                                                                                                        

    国家/地区

    1801—1850年

    1851—1875年

    共计人数

    年均人数

    共计人数

    年均人数

    美洲

    60000

    1200

    535000

    21000

    美国

    18000

    360

    160000

    6400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0000

    200

    60000

    2400

    ①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出国

    ②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③欧洲人入侵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锐减

    ④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 表1为《汉谟拉比法典》部分内容摘要。这些规定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

    表1

                                                                                                                          

    条款

    内容

    第192条

    如果宫廷侍者或宫廷侍女的孩子对他的养父、养母说:“你不是我父亲,你不是我母亲。”那么应割掉他的舌头

    第195条

    如果儿子打了他的父亲,应割掉他的手

    第226条

    如果理发师未经奴隶主人许可而剃去不属于他的奴隶的奴隶标记,则应砍掉此理发师的手

    A . 注重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B . 保障民众利益实现阶级调和 C . 利用同态复仇打击侵权 D . 立法思想中蕴含着契约精神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