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3·绍兴二模) 重视道德教化、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的道德教化到宋明以后转向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社会性教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掌握实际控制权的官吏很少。一个县官有时要控制25到80万人,而所有衙门之内的人有时就是十几个或者几十个。没有军队,没有警察,靠的就是像乡约、社学、圣谕之类的教化力量。

    ——摘编自韩星《中国古代教化传统与乡村文明重建的实践探索》

    材料二:榜文内坐去事理,皆系教民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所在官吏、老人、里甲人等,当体朝廷教民之意,各宜趋善避恶,保守身家,常川遵守奉行,毋视虚文,务在实效。违此令者.各照所犯罪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齐才能国治,推行和宣讲朱熹的《家礼》以教导基层民众修身齐家,则是切实可行之道。……《家礼》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行政机构对基层社会控制之不足,使皇权深入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一摘编自朱元璋《教民榜文》、孔伟《规制与教化:明初礼俗的基层控制及其成效》

    材料三: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进一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制造、建筑、农业、健康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的动力和活力。同时,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中的价值导向问题。习近平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提倡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一改编自欧阳雪梅《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儒学开始“转向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社会性教化”而发展出的理论,并说明其在南宋后向基层全面渗透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朝教化乡里的主要方式,并概述明朝教化的特点及根本目的。
    3. (3) 结合所学,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根据材料三,概括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采取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扼要指出古今文化建设出发点的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