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二)

更新时间:2018-05-27 浏览次数:468 类型:高考模拟
一、<b>语言文字运用</b>
  •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所言风物,皆百姓日常所闻所见,与生活_________。因为熟悉,才能信手拈来,水到渠成。《采葛》中,葛可用于织布,萧可用于祭祀,而艾的用途更为_________。相思之人将款款深情_________在这几株寻常、柔韧的植物上,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舒……其言浅,其情深也。”

    A . 休戚相关   广泛   寄寓 B . 休戚相关    广阔   寄托 C . 息息相关   广泛   寄托 D . 息息相关    广阔   寄寓
  • 2.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的一项是(    )
    A . 冥冥四月黄梅雨,莫拾明珠并翠羽。 B . 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C .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D .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 3. 对下列古人作品集命名方式判断正确一项是(    )

    ①《白氏长庆集》           《嘉祐集》

    ②《饮冰室合集》           《惜抱轩文集》

    ③《诚斋集》               《随园诗话》

    ④《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王文公集》

    A . 年号   书房   名号   谥号 B . 名号   书房   谥号   年号 C . 官职   名号   年号    谥号 D . 年号   地名   名号   官职
  •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载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他们是用毛笔在呼唤着钢笔文化

    ②毛笔与钢笔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

    ③五四新文化运动就遇到过一场载体的转换,即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④是因为它们各自都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⑤五四斗士们自己也使用毛笔

    ⑥这场转换还有一种更本源性的物质基础,即以“钢笔文化”代替“毛笔文化”

    A . ③⑥⑤①②④ B . ③⑥①⑤④② C . ④③①②⑤⑥ D . ④③⑤⑥①②
  • 5. 对下面这则寓言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鹰对在野外嬉戏着的一只鸡说:“每只鹰的尽头都是苍穹。你要舞动一双坚强的翅膀,在天空中铺展你的辉煌。”鸡则仰着头答:“蓝天只是一个太过遥远的梦想。江南三月,莺飞草长,生机勃勃的乡村田园是我快乐的天堂。”

    A .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要坚守自己,保持本色,不能见异思迁。 B . 梦想并不等于不切实际的幻想,追求梦想,也要脚踏实地,立足现实。 C .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上进之心,我们难以脱离平庸。 D . 快乐就在身边,用快乐占据心灵,就会拥有良好的心态和成功的喜悦。
二、<b>文言文阅读</b>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州师中庵记

    宋·苏辙

        师中,姓任氏,伋,世家眉山,吾君子之友人也,故余知其为人。尝通守齐安,去而其人思之不忘。师中平生好读书,通达大义而不治章句,性任侠。故其为吏通而不流,猛而不暴。所至,吏民畏而安之,不能欺也。

        始为新息令,知其民之爱之,买田而居。新息之人亦曰:“此吾故君也。”相与事之不替。及来齐安,常游于定惠院。既去,郡人名其亭曰“任公”。其后余兄子瞻以谴迁齐安,人知其与师中也,复于任公亭之西为师中庵。曰:“师中必来访子,将于是。”明年三月,师中于遂州,郡人闻之,相与哭于定惠者凡百余人,饭僧于亭,而祭师中于庵。

        盖师中之去,于是十余年矣。夫吏之于民,有取而无予,有罚而无恩,去而民忘之,不知所怨,盖已为善吏矣。而师中独能使民思之于十年之后,哭之皆失声,此岂然者哉?朱仲卿为桐乡啬夫,有德于其民,死而告其子:“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既而桐乡祠之不绝。今师中生而家于新息,没而齐安之人为亭与庵以待之。使死而有知,师中其将往来于新息、齐安之间乎?余不得而知也。

        元丰四年十二月日,眉山苏辙记。

    1. (1) 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                 馆:住宿 B . 人知其与师中也         善:善良 C . 师中于遂州             没:同“殁”,去世 D . 此岂徒然者哉             徒然:无缘无故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说“子厚讳宗元”,本文中“师中,姓任氏,讳伋”也是此用法。 B . “先”,是指称家族或民族的较早的一代或几代,也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先妣”“先大母”。 C .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D . “子瞻”,是苏轼的字。“字”,也称“表字”,是一个人的名字的注解、补充和延伸,一般出生时由长辈所取;而“名”一般是男子举行加冠时所取。“名”一般是人自我指称的代号,而“字”则是平辈之间交往的互称,表示尊重。
    3.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来齐安,常游于定惠院。既去,郡人名其亭曰“任公”。

      ②使死而有知,师中其将往来于新息、齐安之间乎?

    4. (4) 师中可谓“善吏”,文章如何表现他为政的“仁爱惠民”?请简要概述。
三、<b>古诗词鉴赏</b>
  •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寒柳

    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1. (1) 诗歌语言最耐咀嚼,请结合全词品味“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的妙处。
    2. (2) 本词是纳兰集中得后人推誉最力的佳作之一,陈廷焯甚至作出“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的评价,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
四、<b>名句名篇默写</b>
  • 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1) 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2. (2) ,子无良媒。(《诗经·卫风·氓》)
    3. (3) 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4. (4) 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5. (5)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前赤壁赋》)
    6. (6) 其间千二百里,,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7. (7) 譬道之在天下,。(《老子》)
    8. (8) ,是谓过矣。(《论语》)
五、<b>现代文阅读</b>
  •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娘栽的石榴树

    付世军

        娘的石榴树比我大三岁,是娘和爸成亲的时候,随着娘的嫁妆一起被带来的。娘的娘家嫁闺女有个风俗,嫁妆里要放些红枣、花生、桂园、莲子,喻意早生贵子。姥爷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读过私塾的人,就是嫁闺女也和别的人家不同。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姥爷对姥姥说:“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是个吉利物件,给闺女带上一棵石榴树吧。”

        石榴树很小,拇指般粗,纤纤弱弱的,是姥爷当年用石榴树枝扦插的。娘把它栽在了新房窗前。街坊邻居说,栽上石榴树苗,三年后便可结果。我出生那年,石榴树开了花,结了果,有十多个,红彤彤的。街坊邻居都说,真准。

        娘说我出生那阵,老百姓的生活都不怎么好,每顿饭基本都是一个食谱,红薯面窝头就咸菜。娘奶水不足,使得我营养严重不足,细细的脖子安个脑袋,活像现在孩子玩的不倒翁。娘把石榴籽挤成汁,一勺一勺喂我。由此,我落下了喜欢吃石榴的“病根”。

        转眼过了三年,石榴树高过了房檐,树冠也日渐伸展。进入五月,深红色的蓓蕾便登上枝头,绽放在阳光妩媚的夏日里。满树繁花闪烁在浓密的绿色叶片之间,照亮我家庭院,别样的红火,别样的热闹

        娘对石榴树极具感情,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给树浇水从不用污水,施肥也从不用化肥,娘总是将落下的树叶和地上拔的野草堆放在石榴树根部,撒上一些水再用泥土覆盖,让它们腐烂成肥。每年石榴树叶子长得总是比别人家的茂盛,花开得艳丽,坐果率也高,枝条被压得弯了腰,垂到地上,煞是喜人。

        农历八月,石榴熟了。娘总是将长在阴面的摘下来分给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品尝。娘说:“石榴和别的水果不一样。别的水果,总是先从阳面树枝上摘,因为阳面的东西熟得早,色彩好看,个头也大,味道自然也就好。而石榴正好是相反的,结在阴面树枝上的,表面圪瘩不平的,样子和颜色都不太好看的,味道却是最好的。老辈人讲‘阴面石榴阳面桃’就是这个道理。”

        一晃多年,我步入了中年,娘也变成了老太太。有时工作忙碌,琐事缠身,好长时间也不给娘打一个电话。这个时候,总是娘打电话过来,心疼地问我,是不是工作忙啊,要注意自个的身体,接着就絮絮叨叨地说些村里家长里短针头线脑的事。善解人意的妻说:“这是娘想听你的声音了。”

        前些日子,娘又打来电话说:“石榴红了,今年的石榴多得不得了……”

        放下电话,眼角有些潮湿。回想离开家的这些年,不管是困顿不堪,还是失意惆怅,娘的石榴树总是陪伴我迈过一道道沟,跨过一道道坎。只要一想起娘的石榴树,顿感一缕灿烂的阳光直入心田,泛出欣欣的绿意。

    (有删改)

    1. (1) 文章第四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 (2) 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

      ①娘把石榴籽挤成汁,一勺一勺喂我。

      ②前些日子,娘又打来电话说:“石榴红了,今年的石榴多得不得了……”

    3. (3) 请结合文本分析娘的形象特点。
    4. (4) 文章以“娘栽的石榴树”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赏析。
  • 1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建筑要有人文之根

    石羚

        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

        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

        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

    (节选自《人民日报》)

    1. (1) 请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 (2) 人们为什么会质疑当下的“模西建筑热”和“仿古建筑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3) 从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到北京的前门大街,这些成功的事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感受。
六、<b>作文</b>
  • 1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可以用努力改变的事情不能等,不能用努力改变的事情要有耐心。该做的事情不能等,对结果却要有耐心。人生的目标不能等,对人性却要有耐心。

七、<b>附加题</b>
  • 12.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姚鼐《李斯论》)

    1. (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 (2) 文中的“介甫”是指北宋的改革家,他在散文创作上也有突出成就,名列“”。
    3. (3) 姚鼐在语段结尾两次感叹“尤可畏哉”,他认为什么“可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 13.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家》中重点刻画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芬、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但是,她们的身份地位与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B . 《老人与海》中,老人曾称大海为“她”,这表现老人对大海的热爱,这种热爱意义复杂,类似于对母亲的依赖,又类似于对妻子的眷恋,还类似于对少女的欣赏。 C . 《明天》一书的开头,提到鲁镇的古风,“不上一更,大家都关门睡觉了,夜半三更没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酒店是其性质使然,而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一个灯火辉煌的咸亨酒店,一个灯光昏暗的破落之家,相映相照,更显凄楚。 D . 《三国演义》一书中,大臣们说孙策是“形貌奇伟,骨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且因孙策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故称其为“碧眼儿”;孙权独战东南之地,威震三江,人们称孙权为“小霸王”。 E . 《边城》一书所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爷爷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 14. 名著导读,根据名著相关情节,回答问题。
    1. (1)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这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所咏之诗,他是在何种情境之下吟咏此诗?请简要概述。
    2. (2) 《老人与海》中,“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多次浮现在老人脑海中,“那孩子”是谁?他为何希望那孩子在这儿?请简要概述。
  • 15.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春节传统文化亟待重视起来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些童谣,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年习俗”,这也是人们记忆中的“年味儿”。

        然而,这些老传统对于现代人而言,已经渐行渐远。一方面,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鲜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这些“慢幸福”;另一方面,伴随娱乐方式多元,人们追求多样性的年节,也导致了这些老传统习俗的式微;再者,“互联网+”赋予了传统春节全新的载体,让老习俗有了新载体。但是,诚如专家所言,“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日。”传统节日在今天有着更为丰富的现代价值,对“传承文化认知、增强民族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任由春节传统文化一再式微,对其亟待重视起来。

        首先,法律推动民俗保护势在必行。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其中文化部申报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6个传统节日均被列入其中。地方立法也应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应搭乘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列车。二〇一八年中央一号文件就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扫房、祭灶、春联、爆竹、压岁钱……与春节有关的习俗都带有农耕文明的印记。所以,春节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借机实现再振兴。

        同样,让春节传统文化氛围浓郁起来,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比如,文化部门与热心企业共同搭台,让春节传统文化有施展拳脚的平台;于我们个人而言,更应该明白春节不是一个单纯的吃喝玩乐的节日,铭记春节传统文化,并通过多种形式传承下去,也是我们当代人的使命。

    1. (1) 传统节日的意义何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 (2) 为什么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的春节越来越“单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3) 如何才能让“年味”浓起来?请结合文本作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