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吉林省松原市油田二中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

更新时间:2016-11-16 浏览次数:675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1m B .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C . 跑步的速度约为50m/s D . 手指甲宽度约为1nm
  • 2. 《龟兔赛跑》新篇:兔子和乌龟自从上次赛跑后,成为了好朋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B . 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运动的 C . 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 D . 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
  • 3. “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  )

    A . 响度         B . 音调 C . 音色         D . 反射
  • 4. 2015年5月8日,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局部地区出现罕见的五月飘雪景象,有关雪的形成.正确的是(  )

    A . 凝固现象且吸热 B . 凝固现象且放热 C . 凝华现象且放热 D . 凝华现象且吸热
  • 5. (2015八上·馆陶期末) 小军同学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正确的是(  )

    A . 路灯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B . 平静的水面上有桥和树的倒影﹣﹣光的直线传播 C . 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 D . 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折断了﹣﹣光的折射现象
  • 6. 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在高山上烧水时,水温不到90℃水就沸腾了,是因为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 B .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 . 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D . 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 7. 有一体积为20cm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160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用天平测它的质量时,砝码应放在天平左盘 B . 此固体的密度为8×103kg/m3 C . 把此固体带到月球上,质量变为原来的 D . 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为4×103kg/m3
  • 8. (2018八下·无锡月考) 水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能源.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冰的密度比水的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石头裂开后密度减小 B . 石头裂开后密度增大 C . 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变大,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D . 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 9. (2017八上·天门期末) 2015年5月9日我国多地出现日晕奇观,图为日晕的景象,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光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B . 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C . 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反射分解为七色光 D . 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为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
  • 10. 把一只点燃的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中的(   )

    A . B . C . D .
  • 11.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A . 景区喷雾 B . 人造雪景 C . 撒盐融雪 D . 人工降雨
  • 12. 用照相机拍摄集体人像照片,人的位置站好后,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画图,那么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 照相机离人近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B . 照相机离人近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C . 照相机离人远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D . 照相机离人远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 13. 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

    A . 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 . 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 C . 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 . 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 14. 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 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升高 B . 在第6min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 . 该曲线可能是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D . 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 15. (2017·昆山模拟) 规格相同的瓶装了不同的液体,放在横梁已平衡的天平上,如图所示,则(   )

    A . 甲瓶液体质量较大 B . 乙瓶液体质量较大 C . 乙瓶液体密度较大 D . 两瓶液体密度相等
二、<b >填空题</b>
  • 16. 萍萍帮妈妈涮洗餐具,演奏出锅,碗,筷,勺的“交响曲”,响声是由于餐具的产生的,根据声音的可以判断出是锅还是碗发出的响声.
  • 17. 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图所示,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k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s,其平均速度为 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km/h的规定,该车驾驶员(填“受到了”、“没受到”)处罚.

  • 18. 小燕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4m处,若人向镜移动1m,则此过程中他在镜中所成的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移动后人离像的距离为 m.
  • 19. 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其主题是“关爱心灵窗户”.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透镜,有些同学由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近视,需配戴透镜来矫正.
  • 20. 今年3月底.茂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成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 21. 下列光现象形成的原理:形影不离;雨后彩虹
  • 22. 人们常用手机进行“自拍”,手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自拍”时,手机镜头到人的距离应透镜的二倍焦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23. 一瓶标有“555mL”字样的纯净水,水的质量是 g;小明喝了半瓶水,则剩余半瓶水的密度是 kg/m3
  • 24. (2017·益阳模拟) 小明分别测量了三块橡皮泥的质量和体积,并根据测量数据画出如图所示的图象,橡皮泥的密度是kg/m3 , 另一块同种橡皮泥的体积为20cm3 , 其质量是g.

三、<b >计算题</b>
  • 25. 盘点2014年世界航空业,各国空难频发.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各国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若海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则需经过多长时间才能接收到信号.

  • 26. 质量为0.5kg的空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2.0kg,装满某种液体后的总质量为1.7kg,此液体密度是多少?
四、<b >简答题</b>
  • 27.

    在火车上,由于车厢的震动,写字很不方便.有人发明了在火车上写字的装置如图,用皮带把写字板固定在手臂上,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 28. 如图所示,甲杯中是热水,乙杯中是常温的凉水,我们会看到甲杯中的水“冒热气”,而乙杯中的水“不冒热气”,请你回答“冒热气”是什么物理现象?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热水“冒热气”和凉水“不冒热气”的原因.

五、<b >实验题</b><b ></b>
  • 29. 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cm;

  • 30.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入射光线及法线已画出.请作出这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 31. 如图所示,请分别画出它们对应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 32. 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 (1) 实验原理是:
    2. (2)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如果测得小车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为2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m/s;
    3. (3) 如果测得小车从A点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为3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m/s;

      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m/s;(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4. (4) 若在测量过程中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会偏(选填“大”或“小”).
  • 33.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 (1) 如图甲所示实验中的错误之处是.烧杯上加盖的目的是
    2. (2) 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分析数据可知,烧杯内水面上方气压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8

      98

      98

      98

    3. (3) 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4. (4) 水沸腾后,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白气”,和它的形成过程相同的是(选填序号).

      ①冰    ②霜    ③雾    ④雪

    5. (5) 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温度变化的图象是
  • 34.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1

    30

    15

    2

    20

    20

    3

    15

    30

    4

    5

    /

    1. (1) 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 (2) 此透镜的焦距是 cm
    3. (3) 第4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是;其应用是
    4. (4) 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透镜,将光屏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5. (5) 第1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 35. 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 (1)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右”或“左”)调.
    2. (2)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 g,酱油的密度为 kg/m3
    3. (3) 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选“偏大”或“偏小”).
    4. (4) 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已知水的密度为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