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8-01-04 浏览次数:3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与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红(fēi)    浸(zì)       踞以骂(jī)        身不恤(yǔn) B . (yè)     守(shù)      和可亲(ǎi)        目良久(xuàn) C . 酿(yùn)    视(wǔ)       绿草如(yīn)       忸不安(niē) D . 媚(xiàn)   颓(pǐ)       以药之(cuì)       长歌哭(dàng)
  • 2.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已是秋天,可在广东北部的连平部与龙川县之间的大山里,依然是夏日里的温度和湿度,风华正茂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B . 劫匪闻风仓皇出逃,并在逃跑过程中先后抢劫了一辆宝马和一辆马自达,警察紧追不舍,劫匪图穷匕见 , 跳入齐颈深的迈阿密河。 C . 碧波荡漾,画舫静静地滑过湖面,杨柳青青,三两黄鹂歌唱于枝头。初到江南的诗人看到如此美景,不假思索 , 脱口吟成一首七绝。 D . 到了街上,妈妈给儿子选了一双二百多块钱的鞋,儿子勉强说行,其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他是想去专卖店买一双上档次的鞋。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这所大学创新培养模式,更新发展观念,以“五双”工程引领学生就业,使大批学生找到高薪工作,顺利步入社会,高质量就业。 B . 受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北京花乡拍卖有限公司定于2017年11月1日举办“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取消车辆专场拍卖会”。 C . 从三国到西晋这段时间,书籍形态比较丰富得多,形成简牍、缣帛和纸书三者并存的局面。而纸真正取代简帛大约在南北朝时期。 D . 句子是文章重要的语言单位,如果我们能对文中关键的语句进行细心的品味,了解它们的作用,就可以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b >语言表达</b>
  • 4. 下面是某班长在一次班会上的结束语,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学风、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一个个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表示会遵守纪律,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班风从此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既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的分内之责。

  •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雾霾的变化。污染物排放增多必然是雾霾天气频发的主因,但气候变化对雾霾的发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往公众对雾霾成因的认识,公众难免会提出疑问:②?专家指出,鉴于气象因素的偶发性,和雾霾现象持续加重的状况,我们有理由确定③

三、<b >诗歌鉴赏</b>
  • 6. 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①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②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⑤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⑥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⑦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 (1) 下列对这首诗构思及其效果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①节即扣住标题中的“别”字,总写离别母校时的难分难舍和依恋之情。诗人不愿惊动深爱的康桥,只想悄悄地与之告别。 B . 第②③节实写康河岸边的金柳和河里的水草,第④节写榆阴下的美丽清泉,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往情深和永久的留恋。 C . 第⑤节写诗人寻梦放歌,感情达到高潮,第⑥节则写梦境回到现实,抒发满怀的离愁。“但”字紧紧关联两节,显示思路急转。 D . 第⑦节再写与康桥依依惜别,表达了对未来重回母校的期待,呼应开头,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告别时伤感的情绪。
    2.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头三个“轻轻的”以轻微跳动的节奏烘托出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温柔、细腻、舒缓的抒情基调。 B . 诗人以金柳比喻新娘,写青荇招摇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康河风景的美好可爱,表现了诗人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C . “揉碎”写出天上虹般清澈的潭水,被浮藻分散,五彩斑斓的景象,“彩虹似的梦”情景交融,写出潭水的静美和诗人的留恋。 D . 诗人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虚为实,化无声为有声,与过去酣畅痛快的放歌形成反差,表达了离别时不能放歌的惆怅。
  •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首句是诗人自问,自问中隐含着诗人对世事的关心,希望有所建树。开头即用问句,能够引起读者关注,造成悬念。 B . 诗歌第二句的“高卧”表明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诗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第一句提出的问题。 C . 三,四句虚实结合,视觉和听觉结合,描写诗人居住的周边环境,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 D . 诗人没有心情去痛饮美酒,所以酒不能醉人,无意去欣赏,所以歌声徒有其情,这样写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 E . 前三联依次写诗人的生活、诗人的周围环境以及诗人的心情,这些内容,为尾联的抒情蓄势,起到烘托作用。
    2. (2) 本诗的最后两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b >文言文阅读</b>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 , 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节选自《鸿门宴》)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                                从:跟随。 B . 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C .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谢罪。 D . 令将军与臣有                        郤:隔阂。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伯,是古代爵位之一,故事发生的春秋时期,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B . 九宾,君王接见外国使者的隆重礼节,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 C . 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文中指秦王。 D . 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词义范围扩大,其他河流也叫河,在文中指的是黄河。
    3. (3) 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句是(    )
      A . 是寡人之过也 B . 原举国为内臣 C .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D . 亚父者,范增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 , 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

        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①衣袪:袖口。②咎犯:重耳之舅狐偃,亦称子犯、舅犯等。③子圉:重耳之侄,晋惠公太子,即位为晋怀公。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一国公子,而来此                穷:贫困。 B . 重耳大怒,戈欲杀咎犯              引:拿起。 C . 其国且 , 况其故妻乎                伐:攻打。 D . 郑恐,乃令使谓秦缪公曰            间:暗中。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B . 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C . 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D . 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重耳贵为晋国公子,但是险遭杀身之祸。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派人尽快除掉他,他爬墙逃跑,就追杀他的人砍掉衣袖之后才得以脱身。 B . 重耳常年流亡国外,各国对他礼遇有加。齐桓公用厚礼招待他,还把同家族的女子嫁给他,秦缪公更是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他。 C . 重耳也曾贪恋逸乐,不思谋取国君之位。他爱恋在齐国的妻子,不愿离开。妻子和赵衰等人想方设法、苦苦相劝才使他离开齐国。 D . 重耳很得臣民拥护,即位不忘修政回报。大夫栾、郤等人来秦国劝重耳回晋国,很多人都愿作内应。他即位后普施恩惠,大赏功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五、<b >默写</b>
  •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荆轲刺秦王》中,“”两句描写了送行的人听了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后的反应。
    2. (2)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把“”作为“真的猛士”的标准。
    3. (3)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这一句概括了秋天万物的总体特征。
六、<b >现代文阅读</b>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①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⑥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⑦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⑧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十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⑨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⑨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英国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⑩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1. (1) 下列对新闻第①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为下文新闻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 B . 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 C . 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D . 两个“最后”强调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
    2. (2) 下列对新闻第②-⑩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第②-⑩段是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具体叙述了英国统治香港的历史,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B . 第③段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用“永远都不会”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 C . 第④段插叙有关港督府的背景材料,它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港督离去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中国人民一段屈辱历史永远成为过去。 D . 第⑤段“‘不列颠尼亚’号”与“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含蓄地说明英国对利落的统治一定无法与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相比。 E . 第⑦段7点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只是一笔带过,但是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今昔的对比上,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深化了主题。
    3. (3) 最后一段结语部分中,作者为什么把时间精确计算到“156年5个月零4天”?请简要说明。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干娘

    范若干

        陈干娘是我的奶妈,据说我落地四天就吃她的奶。小时候,我叫她妈,对我的亲妈却不叫妈。

        除我之外,全家不论老少都叫她陈干娘,没有人叫她陈嫂的。连我那爱挑剔的目空一切的老祖母,虽在背后常笑话她的大手大脚大脸大嗓门,当面还是敬她一分,叫她“他干娘”。

        人们说她有功,是我家的有功之臣,她也认为自己是有功之臣,功在带大了我们弟兄三个。父母常年在外,我们这一房的事,全靠她张罗。似乎人们不把她当用人看待,陈干娘也不把自己当用人看待。她是大地方开封的人,她看不起穷山沟里的那些老土,但她同左邻右舍处得很好,没事她喜欢拿把芭蕉扇坐在大门口的石板上,同那些纳鞋合线的老婆家东拉西扯。她带我到过南京汉口,坐过火车轮船,开口就叫那些老婆家入神。

        她最不待见我大娘。大娘小气,没材料,却仗着她是长房媳妇,处处想压别人一头。有一年冬天分炭,我们这一房人多,多分了一篓,大娘不依,硬把这一篓炭拿了去,陈干娘毫不客气,走上前一把夺了回来,还同大娘大吵了一场。吵后,她声言不干了,要歇工。

        陈干娘会洗衣服是出了名的。祖母常在背后贬低她,说她一副男人相,是个吃苦的命。不论是用皂角或者洋碱,她照样把衣服洗得干净、清爽。

        一次到渠上洗衣服,祖母一时高兴,特别吩咐备辆轿车给她坐。两大包衣服塞到车里边,陈干娘穿得齐齐整整,依窗而坐,像走亲戚似的。我同赶车的并排坐在车门口,观看车外的景致。初夏的田野,麦田像波涛起伏的大海,粼粼滚动,赶车的在空中甩着响鞭,大黑马平稳地跑着碎步,轿车简直像一只小船,在麦浪间轻轻滑行。

        “陈干娘,你可快熬成老太太啦。”赶车的调侃道。

        “咋?等我儿当了大官,敢情我不是老太太!”陈干娘抚抚我的肩头,大笑起来。

        “喂,将来你当啥官?”赶车的向我眨眨眼睛。

        “同你一样,磨倌。”我说。

        陈干娘笑得前仰后合,一面擦着眼泪,一面说:

        “好好好,你当磨倌,妈有白面吃。”

        轿车到了渠上,渠上的五亲六故家的媳妇闺女们听说陈干娘洗衣服来了,都拿着棒槌出来帮忙。一时间河沿上坐了一长排女辈,捶衣声、说笑声洒满了河滩。陈干娘抡起粗壮的胳膊,一边捶衣,一边同媳妇闺女们搭话。

        白沫沫在清清的河水里漂起一层又一层,陈干娘说说笑笑,那张映在水波里的宽大的挂满汗珠的脸庞,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一群好奇的鱼儿,在稍远的地方静静地瞧着河沿,好像也想同陈干娘说点什么似的。

        一面洗,一面在河滩里晒,两包衣服很快打点完毕。收衣服的时候,我看不见陈干娘,就顺着河滩去找。转过一个河湾,我看到陈干娘正坐在一棵老槐树下,对着树下的深潭掉泪。我一惊,急忙跑上去抱住她的肩膀。

        “妈,你哭啦?”

        陈干娘擦擦泪,掏出一封信给我。“儿,你再给妈念念,妈找学校的张先生念过一遍……”

        信是陈干娘的大女儿写来的。发信日期差不多已是一年前了。信上说,她爹前年就病死了。她奶奶和她二妹,去年也死了。家里没东西吃,是饿死的。

        “接信前,我就听到过一些消息,可我不敢相信。”陈干娘又哭了,哭得很伤心。她哭着向我述说起她的家事。

        她的三女儿生下来七个月,家里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她只好撇下三女儿,来我家当奶妈,那时我才四天。

        我也哭了,但我不敢相信陈干娘会哭,不敢相信整日乐乐哈哈的陈干娘心中会有这么多苦!

        “今日来洗衣服,我就是想找一个地方哭一场,我不能在你们家哭呀,在你们家哭,你奶奶会不高兴的,我有泪只能往肚里咽,可是泪多了,肚子里装满了,就咽不下了呵!”

        听了陈干娘这一番诉说,我怔了。我第一次听到陈干娘把“我们家”说成“你们家”,第一次知道这位用乳汁和汗水帮人家带大三个孩子的陈干娘,在那个家里连哭都是不行的!凝望着一潭碧水,我感到这人世间的事太难理解,太难说清,一股浓重的悲哀,像冷冽的泉水一样,带着说不出的寒冷,浸透了我的稚嫩的心。

        回家的路上,陈干娘依旧同赶车的说笑,我却哑然不语。

        两年后,陈干娘同厨房的大师傅相好,生出许多闲言碎语。特别是大娘,总在人前人后阴阳怪气地贬责陈干娘。忽然,人们都感到陈干娘不干净了,连我都感到陈干娘不干净了。

        陈干娘走了。她走的那一年,我已经十一岁,用不着再吃她的奶了。

        后来,我会忽然问自己:谁干净呢?那些贬责陈干娘的人们干净吗?我这个吮吸陈干娘的乳汁长大的孩子干净吗?

    (选自《旧京,旧京》,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我和陈干娘没有血缘关系,但我叫她“妈”,她叫我“儿”,显示出我们母子般的亲近关系,这种亲是发自内心的,至真至纯的。 B . 我的家人都叫我奶妈陈干娘,不叫陈嫂,渠上亲戚家的女辈听说她洗衣服来了,都拿着棒槌出来帮忙,都从侧面说明陈干娘的可敬。 C . 老祖母在背后常笑话、贬低陈干娘,说明她并非真正理解、尊重陈干娘,由此不难理解陈干娘为什么不能真正把我家当做她自己家。 D . 结尾我关于谁干净的追问,是对少年经历的深刻反思,意在说明,人都会有不干净的地方,真要分辨是非,找到公道,是很不容易的。
    2. (2) 文中反复写到陈干娘的笑,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3. (3) 文中的陈干娘和《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的形象主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文章和诗歌简要分析。
七、<b >命题作文</b>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令人心暖的人、让人感动的事,在这样的人事中感受着人间的美好,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请以“点赞”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择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选好角度,明确立意;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