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12 *石钟山记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同步练习(二...

更新时间:2024-05-22 浏览次数: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类
  • 1. 下列关于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②送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乎    ⑤周景王无射也

    A . 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 . 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 . 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 . 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 2. 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彭蠡口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 硿硿焉

    B .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

    于是余有叹

    C . 夜月明

    举天下之豪杰,能与之争

    D . 而此独钟名

    士大夫终不肯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二、情景默写
  • 3. (2023高三上·杭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静女》中“”两句,描摹了恋爱中女子躲藏起来,男子挠着头、徘徊不安的细节,十分生动。
    2. (2) 《石钟山记》中,苏轼批评士大夫不亲身考察,仅凭主观推测就下结论的句子是“”。
    3. (3) 我国古代多个朝代建都长安,因此,“长安”这一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常常出现,如“”。
  • 4. (2023高三上·鸡西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庖丁解牛》中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之“道”是“”,两者异曲同工。
    2. (2)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并考查石钟山,对前人有关石钟山的命名进行了分析,批评了“  ”的错误做法,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严谨的求实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 (3)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两句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傲岸不羁的诗人形象。
    4. (4) 《登高》中把眼前秋景和自己老病缠身的悲情紧密联系,高度概括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境遇的名句是: 。
    5. (5) 《劝学》设喻取譬层出不穷,比如以“ ”之喻,引出广泛学习且省察自己就会见识通明且行为无过错的论断,更有说服力。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 , 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余欺也!

    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取材于北宋苏轼《石钟山记》)

    (二)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 , 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取材于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适:到……去 B . 而察之        徐:仔细 C . 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    殆:大概 D . 而登,其地平坦        烛:用烛光照明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迈乘小舟        夫人之相 B . 多小诗        何谓阁子也 C . 噌吰 , 周景王之无射也    至今游石钟山 D . 郦元之见闻        不知何人作也
    3.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B .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C .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4.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课内文言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中“丁丑”是用来纪日的。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B . “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吾妻归宁”中“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C .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秀才”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了院试获得的称号。 D .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
    5. (5)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寺僧让小童持斧敲击一二乱石,是为了表明石钟山上的石头音质动听。 B . 苏轼之所以与苏迈乘船至绝壁之下,是想亲自探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C . 到清末,还有很多游览石钟山的人相信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理由的看法。 D . 彭雪琴曾在冬日进入石钟山下的洞内游赏,但他并不是第一个进洞的人。
    6. (6)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何独兹山为然乎?

    7. (7) 请简要分析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 , 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 .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 .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 .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望,在古代,一个月中的某些日子有着特定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B . 木叶,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中的“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代诗歌中多特指落叶,有暗示之意,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 C . 赤壁,对于赤壁之战的地点,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而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的地点。 D . 冯夷,也叫河伯。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
    3. (3)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游玩于赤壁之下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 .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C . 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舍舟登山,游山后又返舟而游,过程曲折,景色优美。 D . 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归而谋诸妇。

      ②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③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 , 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 , 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盐、沽酒、税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 , 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 , 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篡》,有删改)

    【注】①监筠州盐酒税:主管筠州的盐酒税务。②漘chún:江边。③抱关击析: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④晞xī:仰慕。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B .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C .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D .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为宴休之所”与“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两句中的“宴”含义不同。 B . “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与“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两句中的“适”含义不同。 C . “以玉帛子女自厚”与“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两句中的“厚”含义相同。 D .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落笔,苏辙就点明处境与身份:“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征收盐酒税——一个位卑事烦、权轻责重的职位。 B . 作者叙述盐酒税官舍被冲毁,由辟轩不易、有轩难安的现实,理解了颜渊拒仕的苦心,庆幸自己虽经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C . 苏辙鄙弃俗士,仰慕德者,“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这既是对十年儒道的礼赞讴颂,更是对自己的悬鞭自策。 D . 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②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5. (5) 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元帝尝为吾说:“昔在会稽,年始十二,便已好学。时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闲斋张葛帏避蝇独坐,银瓯贮山阴甜酒,时复进之,以自宽痛。率意自读史书,一日二十卷,既未师受,或不识一字,或不解一语,要自重之,不知厌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况其庶士,冀以自达者哉?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尺寸折之 , 然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寀 , 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 , 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逄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齐有宦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初为阍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间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沈吟久之。吾甚怜爱,倍加开奖。后被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参伺动静,为周军所获。问齐主何在,云:“已去,计当出境。”疑其不信,殴捶服之。每折一支 , 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蛮夷童丱③,犹能以学成忠,齐之将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注】①寮寀(cǎi):官舍。引申为官的代称。②客刺:名帖,相当于今天的名片,不过纸幅宽大。③童丱(guàn):指童子;童年。

    1. (1) 下列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必须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

      早A孤B家C贫D灯E烛F难G办H常I买J荻K尺L寸M折N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阴,是浙江绍兴古县名,得名于其南部的会稽山,王羲之曾在这里集会,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B . “殊蒙礼遇”与《陈情表》中的“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的“蒙”字含义相同。 C .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 . “绐云”中的“绐”是通假字,与《石钟山记》中的“殆与余同”的“殆”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氏家训·勉学》与《荀子·劝学》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前者更注重树立“勤笃”典范。 B . 文中作者所谈及的好学者尽管家境贫寒,但都经过不懈努力从而改变了身份地位,且大有作为。 C . 文章从不同侧面列举勤学的经典范例,劝勉子女要学习前人,刻苦读书,方能有所成就。 D . 文中通过田鹏鸾的事例说明学习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还可养成忠贞的气节,使人品格高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

      ②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

    5. (5) 梁元帝为帝子时在学习方面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
四、选择 简答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也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 , 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B . 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C . 《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 D .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