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12 *石钟山记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作业

更新时间:2024-05-21 浏览次数:3 类型:同步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
  • 1.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各题

    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____,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 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____。(     )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____。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 B . 公共场所不让吸烟。 C . 事情发生太突然了,让他不知所措。 D . 他让自行车给撞了。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B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课内文本阅读
  • 2. 阅读《石钟山记》,完成各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①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②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③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④。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⑤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⑥,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⑦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②扣,通“叩”,敲击,敲打。③桴(fú):鼓槌。④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⑤噌(chēng )吰( hóng ):形容声音洪亮。⑥罅(xià ):裂缝。⑦窾(kuǎn )坎(kǎn )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1. (1)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临:靠近;鼓:振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 .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聆:听。)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

      C .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向:刚才的。)

      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

      D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打。)

      大石侧立千尺 (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B .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C .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 . 文章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C . 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 . 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
    4. (4) 翻译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3. 名句默写
    1. (1) 《石钟山记》中,苏轼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这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对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的态度的批评。
    2. (2) 《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
    3. (3) 《石钟山记》中,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的原因在于: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9~13题。

    (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取材于苏轼《石钟山记》)

    (二)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注】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取材于俞樾《春在堂随笔》)

    【注】余:我,指俞樾,清末著名学者。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去 B . 殆与余同   殆:大概 C . 而笑李渤之陋也   陋:简陋 D . 烛而登   烛:用烛光照明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独与迈乘小舟         夫人之相与 B . 且多小诗     且何谓阁子也 C . 噌吰者        至今游石钟山者 D . 郦元之所见闻      不知何人所作也。
    3.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寺僧让小童持斧敲击一二乱石,是为了表明石钟山上的石头音质动听。 B . 苏轼之所以与苏迈乘船至绝壁之下,是想亲自探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C . 到清末,还有很多游览石钟山的人相信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理由的看法。 D . 彭雪琴曾在冬日进入钟山下的洞内游赏,但他并不是第一个进洞的人。
    4. (4)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何独兹山为然乎?

    5. (5) 请简要分析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
  • 5. 阅读下列文本,回答各题。

    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间”,而止焉。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①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惟孙子安未尝往。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垅悉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知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谐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鬃。”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将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予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间。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②同游者发噱。

    (有删改)

    【注】①禁庐:宫廷。②谂(shěn):劝告,告诉。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止焉  止:停止,此为“到了终点” B . 如建瓴千万丈  建瓴:倾倒水瓶,形容水势大 C . 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 委折:回环,曲折 D . 予恍然有间 间:机会,机遇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吾里之士大学试

      昔而乐

      B . 与二客疾驰观

      则今之所欣者又忽忘之

      C . 垤然隆起

      自今而言

      D . 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

      令车马从后

    3. (3)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4. (4)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