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5 /本课综合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5课《阿Q正传(节选)》...

更新时间:2024-05-22 浏览次数:1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1.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第九章  大团圆

    赵家遭抢之后,未庄人大抵很快意而且恐慌 , 阿Q也很快意而且恐慌。但四天之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面的机关枪左近,他才有些清醒了。

    到进城,已经是正午,阿Q见自己被搀进一所破衙门,转了五六个弯,便推在一间小屋里。阿Q虽然有些忐忑,却并不很苦闷,因为他那土谷祠里的卧室,也并没有比这间屋子更高明。屋角上还有两个人,那两个也仿佛是乡下人,渐渐和他兜搭起来了,一个说是举人老爷要追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一个不知道为了什么事。他们问阿Q,阿Q爽利的答道,“因为我想造反”。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阿Q疑心他是和尚,但看见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 , 也有满头剃得精光像这老头子的,也有将一尺来长的头发披在背后像那假洋鬼子的,都是一脸横肉,怒目而视的看他;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

    阿Q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奴隶性!……”长衫人物又鄙夷似的说,但也没有叫他起来。

    “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

    然而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阿Q便又被抓进栅栏门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栏门,是第二天的上午。大堂的情形都照旧。上面仍然坐着光头的老头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

    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于是一个长衫人物拿了一张纸,并一支笔送到阿Q的面前,要将笔塞在他手里。阿Q这时很吃惊,几乎“魂飞魄散”了:因为他的手和笔相关,这回是初次。他正不知怎样拿;那人却又指着一处地方教他画花押。

    “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

    “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然而这一夜,举人老爷反而不能睡:他和把总呕了气了。举人老爷主张第一要追赃,把总主张第一要示众。把总近来很不将举人老爷放在眼里了,拍案打凳的说道,“惩一儆百!你看,我做革命党还不上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全不破案,我的面子在那里?破了案,你又来迂。不成!这是我管的!”举人老爷窘急了,然而还坚持,说是倘若不追赃,他便立刻辞了帮办民政的职务。而把总却道,“请便罢!”于是举人老爷在这一夜竟没有睡,但幸第二天倒也没有辞。

    阿Q第三次抓出栅栏门的时候,便是举人老爷睡不着的那一夜的明天的上午了。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

    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

    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马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他同时想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从这一天以来,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1. (1) 下列对选文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 阿Q并没有参与抢劫赵家的行动,也不是真正的革命党,但是把总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最终定了阿Q的罪,阿Q成了替罪羊。 B . 把总的表现很革命,坚决打击假装革命的人以及打劫行为,反对赵举人追赃的小肚鸡肠。 C . 赵举人主张追赃和把总发生矛盾,最终宽宏大量,不再计较,保持了与革命党人的团结。 D . 阿Q第一次被口头审判,第二次画了押,第三次定了罪,这说明革命以后的统治是很严明的,而且很有效率。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的,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B . “高明”一般指见解、技能等的高超,这里作者是一种创造性的用法,意思是高大明亮;同时也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说明大牢实际上也并没有比土谷祠好多少。 C . “长衫人物”指衙役,说明阿Q见识很少,同时也暗示革命的结果被窃取了,光复后的政府仍然是前朝的人马在演出。 D . “睡着了”不仅是写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写他的麻木不仁。作者一边忧虑国民在铁屋子里沉睡不醒,一边希望他们惊醒。
    3. (3) 在“大团圆”中,阿Q即使到了监狱、死到临头,仍然本性不改,自欺欺人,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的不二法门,试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两个例子来并作具体说明。
    4. (4) 选文标题为“大团圆”,有人认为作者使用“题喜文悲”的反讽技巧,反思了国民性的弱点以及辛亥革命的问题。请列举结局并不“大团圆”的种种表现并解读这种反讽技巧的深意。
二、情景默写
  • 2. (2019·全国Ⅱ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 (3)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三、选择 简答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桩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鱼洋,鱼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天门两块!”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辣辣,——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他睡着了。

    1. (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赢钱本是幸事,这里却说成“不幸”,在看似矛盾中暗含着对人物的怜与哀。 B . 明明很痛也挨了打,却连用“似乎”进行模糊化表达,阿Q 的得过且过跃然纸上。 C . “虫豸”一词使用借代,形象地表现了阿Q 丢钱后依然试图自欺欺人的心态。 D . “睡着”一词, 一语双关,表面是安然入睡,实则表现阿Q 麻木不觉醒的状态。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赢了一堆洋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部分破折号和冒号的作用。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茬,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每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木棉开得分外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烈焰般的木棉映红了整座城市。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遒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他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作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感动。偶尔看到一朵下落的木棉花,带着旋转倏忽坠地,整个下落的轨迹就像一个急促的感叹号,充满力量。花开得早,让木棉有了“嫣然一笑领春风”的得意;花开得火热,让木棉有了“此花若肯夸雄丽,宇内群芳孰敢春”的气势。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还是草木一秋,都有生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行的力量……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不同的一项是(   )
      A .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B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 . 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 D . 西北的长堤上有一丛竹子,也有几株桃树,却不见桃花,没有“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意境,让我有些失落。
    2. (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鼓胀的木棉花苞就开了,红色的花瓣开满了没有叶子的枝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新网绍兴4月25日电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浙江省绍兴市25日召开的大型实景影画剧《鲁镇社戏》新闻发布会透露,为致敬“文学巨匠”,相关团队历经3年时间、斥资亿元人民币打造了大型实景影画剧《鲁镇社戏》。

    鲁镇是鲁迅塑造的“精神故乡”,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里粉墨登场。《鲁镇社戏》将鲁迅作品中每个小人物的片段组成了鲁迅的“精神世界”,用全新的形式将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展现给大众。

    据了解,该剧由序、鲁镇、闰土小船、社戏、阿Q、辫子、药和尾声等八幕组成。舞台艺术上,融合了高清异型LED屏、全景式音响、激光跟踪、红外扫描等现代“黑科技”,努力还原百年前江南水乡的特有风貌,营造出真实与梦幻共存的艺术效果。

    1. (1) 请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30个字。
    2. (2) 鲁迅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其中阿Q身上表现出的愚昧无知、自私自卑、软弱无能、畏强凌弱等方面的人格都体现了“国民性”的弱点。有人认为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对国人的丑化;也有人认为这并不是丑化,只是太过于真实。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迈步穿行在凤凰古城曲曲弯弯、朦胧幽幽的深巷,但见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脚踏上去的瞬间,我感觉仿佛踩在了沉重的历史书页上。那天晚上,我住在沱江边吊脚楼的“翠翠楼”里。“翠翠楼”是古城中最为古朴的吊脚楼之一。我站在窗口,“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的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灰暗的表面,纤细的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吊脚楼像士兵组成的方阵,由高到低一字排开,又像凤凰的女子,外形纤柔,内心善良。

    夜渐渐深了,仅听见楼外的沱江水沙沙作响,我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直到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黎明才醒。那是《边城》里那水面浮起灵魂的歌声?是那撩拨翠翠少女情怀的歌声?那歌声韵味十足,给凤凰的清晨平添了一些情致。

    凤凰是一个人文气息很浓的地方。精致的楹联、飘逸的画卷、灵动的刺绣,俯拾皆是。“翠翠楼”里便满屋挂着裱好的字,相当漂亮。只是地气甚潮,那潮湿一直沿着木墙爬上来,给字幅下端涂上鲜黄青绿的印痕。也许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纸上的字已经被绿霉吞噬,而有些东西却还留存。沈从文写字的稿纸已经残缺,他写的故事却如门外的沱江一样依旧流淌。他的翠翠和那条忠实的老黄狗,已成化石,依旧在痴痴地等候那个年轻人——那用歌声让翠翠的心在梦里飞起来的年轻人。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的密密麻麻的吊脚楼”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B . 因为张载家住陕西横渠镇,又曾在那里讲学,所以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 C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诗歌《登高》中的名句。 D . 她虽然天生患有哑疾,但学会了用手指“说话”,依然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
    2. (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直到苗族姑娘放声歌唱,黎明到来,我才醒过来。”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语言表达
  • 7. 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改变原意,可适当改动词语)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书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农村。

    阿Q

五、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8.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文本二: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却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很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捶八百捶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绑着的大筒灯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玩灯的兵士,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个喽啰!”

    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闪不知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

    “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大长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着。

    这一次虽在这喽啰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与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不有人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1. (1) 下面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的“假洋鬼子”代表富裕阶层的读书人,有实力学习洋务,有资本参与革命,但是实际上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文本二中的顺顺作为船主,送给贫苦的渡船人粽子和鸭子,可以看出他慷慨善良,乐于助人。 B . 文本一中,阿Q挨了“哭丧棒”的打,转头就去欺负小尼姑,于是心理又平衡了,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文本二中,翠翠觉得“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勾勒了少女情窦初开的朦胧美好。 C . 文本一中,小尼姑诅咒阿Q“断子绝孙”是逆来顺受的底层妇女在“礼教至上”的底线被碰触后的反抗;文本二中,祖父对翠翠的婚事闭口不谈是因为他作为家长舍不得孙女出嫁。 D . 文本一中的“酒店里的人”正是鲁迅笔下的那些自私、冷漠、麻木、无聊的看客,他们构成了愚昧麻木、世情冷漠的未庄;文本二中的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都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
    2. (2) 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假洋鬼子”母亲的“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体现了作者对这种封建和极致地服从封建体制的姿态的直接讽刺。 B . 鲁迅擅长用浓墨渲染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文本一中“抽紧筋骨,耸了肩膀”这一系列动作,既说明阿Q地位的低下,也展现出他性格的卑微,使得阿Q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过目难忘。 C . 文本二中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比如祖父对喽啰长年说的话,略带幽默诙谐,体现他作为一位老者,虽阅尽人世、饱经风霜,偶尔担忧孙女的未来,但面对别人的帮助仍旧热情感恩、善良淳朴。 D . 文本二中几次提到“端午”,以此为线索,运用插叙,将现实与回忆交错,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上,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3. (3) 分析文本中两个加点的“笑”字的内涵及背后作者的创作意图。
    4. (4) 从叙述视角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讽刺艺术。
六、名著阅读
  • 9. 关于《呐喊》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只能梦中见面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B . 《风波》描写1917年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无德操”的国民性弱点。 C . “白光”一直在诱惑着方玄绰的思维和行动,直至他出城门,投水而死;白光的象征意义正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疯人的恍惚感觉中追寻着穷途末路中的一丝“白光”样的希望,升官发财的诱惑像白光一样使追逐者为之疯狂。这就是作者所要抨击的罪恶的科举制度。 D . 双喜、七斤、赵贵翁、仲密君、红眼睛阿义分别出于《社戏》《风波》《狂人日记》《鸭的喜剧》《药》。八一嫂、杨二嫂、邹七嫂、方太太、三太太分别出于《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兔和猫》。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举人、赵太爷分别出于《狂人日记》《药》《明天》《孔乙己》《阿Q正传》。
  • 10. 阅读下面的经典名著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

    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祖父则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脚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 , 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地走去了。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情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1. (1) 祖父为什么不许别人关心翠翠的婚事,且一提到这事便闭口不谈?请简要分析。
    2. (2) 结合选文内容,简析文中两处“一家人都好”分别有什么内涵。
    3. (3)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镇名)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他们平凡宁静人生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忧伤”。小说中两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人名)走车路,托人提亲;(人名)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一个美丽的夜晚,翠翠在优美迷人的歌声中梦见象征爱情的(植物)。
七、小阅读-课内
  • 11. 边城明净的风光,熏陶着朴实的人们,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人性美的一项是(   )
    A . 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B . 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因为明白过渡人皆是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 C .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 D . 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
八、简答题组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跳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1. (1) 解释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    孔道:

      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俨然:

    2. (2) 结合两处画波浪线句子内容,简析“过渡人”与“管渡船的”的心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