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语文适应性考试一

更新时间:2024-05-23 浏览次数:7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距今3300年左右的河南安阳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以此为基点,考古学家推定郑州商城等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二里头文化为晚期夏文化。二里头都邑始建于距今3800年以后,有宫城、数十座宫殿以及各种官营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成套的青铜礼器,成为当时最高级别的中心聚落,对中国大部分地区产生了深刻的辐射影响,中华文明从此步入成熟文明社会或者王权社会阶段。更早4000多年前的龙山时代,河南中部的王湾三期文化曾经南下大范围取代长江中游等地的石家河文化,这一文化巨变很可能对应古史记载的“禹征三苗”事件,夏代早期的历史也因此得以基本确认。在夏代早期前后,黄河中游还存在山西襄汾陶寺、陕西延安芦山峁和神木石峁等多处数百万平方米的地区性中心聚落,河南、山东等地也出现了许多数十万平方米的古城,这些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五帝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由此前溯,我们甚至有可能利用考古学解开三皇时代的历史谜团。

    回首百年以前,传统的中国上古史体系被严重质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适逢其时,以探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之源头为己任。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终于揭示出中国是世界上直立人较早的分布区和现代人起源地、农业起源地、陶器起源地、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献记载的地区之一。这些考古成就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全球人类起源史、文明发展史有重大意义,而且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科学依据。

    (摘编自韩建业《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历史轴线》)

    材料二:

    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之文化基因,即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也就是“中”与“中和”。对于文化基因的“中”“中和”,如何通过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再现并进行科学阐释,是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目前所知有关“求中”记载的最早出土文献是成书于战国时代的清华简《保训》,其中记载五帝时代的虞舜“求中”于“鬲茅”。“鬲茅”即古文献之“历山”,在今河南濮阳与山东菏泽一带。近年来,这一区域发现大量与虞舜同时期的聚落遗址与一些重要城址。这与《保训》记载的舜“求中”于此可以对应。《保训》又载,商汤的六世祖上甲微为夏禹求中于“河”。“河”即“河洛”,即现在所说的“大嵩山”地区。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嵩山周围发现了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城址与偃师二里头遗址等早于郑州商城的城址,学术界一般认为上述三处城址应分别为夏代早、中、晚期的都城遗址。

    上述关于上古先民“求中”的记载,结合与其相关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可以探讨国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从历史考古的遗存“表象”之“中”与“中和”研究阐释,提升至形而上的国家文化的政治学层面,有助于解读营建者深层次的意图,提取、确认其建筑空间背后形而上的国家认同的政治理念与文化基因。

    秦汉王朝开启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时代,自秦汉至唐宋都城在“大中原”的长安、洛阳与开封东西一线,继承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原则。金朝徙都燕京,在金人看来“燕京乃天地之中”,定都于此才是“以应天之地之中”。这开启了中古时代后期元朝与明、清两朝定都北京之先河。

    在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的理念不断扩展、强化与深化,即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再到“择中建殿”;都城城门、宫城宫门为“奇数”,数量从“单门道”发展到“一门三道”“一门五道”,这些都折射了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文化基因”的日益加强。“中”与“中和”基因,主要体现在都城选址与都城布局形制及帝王陵墓布局形制方面。历代王朝营建都城选址之所以必须“择中建都”,就是“中和”理念的要求。都城营建于“天下(国家)之中”是相对于国家东西南北“四方”而言的。“择中建都”之“中”体现国家相对东西南北的至高至尊,同时“中”相对四方又反映了国家对四方的公平、公允、公正,从而达到国家之“和”,这种“和”是国家“一统”的基础,是国家认同,是四方凝聚于中央。帝陵的“亚字形”墓室、陵园辟四门与帝国都城规制有着同样的“中”与“中和”思想。

    综上所述,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不只是局限于器物的类型学研究,更为重要的是选择属于国家文化载体的古代都城、帝王陵墓等的空间位置、布局形制等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中”“中和”国家文化理念与中华历史文化基因。考古发现的鲜卑北魏王朝洛阳城及女真、蒙古、满等民族依次建立的金中都、元大都、清北京城,都承袭了几千年形成的“中和”理念,深化了国家认同思想。从国家“宫城”到民居四合院的“中”“中和”布局,二者大小虽然不一,但是理念相同,反映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核心理念,可以说“中”“中和”理念之所以在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中延续不断,与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广大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密不可分。

    (摘编自刘庆柱、韩国河《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阐释》)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考古学,前者侧重中国考古学的内涵,后者侧重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中”与“中和”理念的内涵。 B . 材料一指出,通过对河南安阳、郑州商城、石家河等地遗址的考古发掘,我们已都证实了《史记》等文献对相关史实的记载。 C . 材料二认为,根据上古先民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我们就可以解读营建者深层次的意图,探讨他们国家文化的核心理念。 D . 材料二认为,通过对古代都城、帝王陵墓等国家文化载体进行综合研究,就可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相关国家文化理念等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可以确定清华简《保训》的成书时代及夏代各期的都城遗址。 B . 夏商以来,直至明清,尽管定都具体地点有所不同,但都遵循了“择中建都”原则。 C . “中和”的思想理念既影响了历代王朝都城选址、规制,也影响了帝陵选址、修建。 D . 国家“宫城”和民居四合院布局理念相同,它们共同作用才让“中和”理念延续不断。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以确凿的考古实例论述了我国考古学的发展情况。 B . 材料二“上述关于”“综上所述”的运用,有总结前文作用,使行文脉络清晰。 C . 材料一第二段运用对比法,分别详细论述我国考古学诞生前后的文化自信变化。 D . 材料二末段特别举鲜卑北魏、女真等建都例子,意在强调“中和”理念的承袭。
    4. (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我国“中”“中和”思想的发展过程。
    5. (5) 陈刚要撰写一篇关于历史考古学的论文,以论述发展历史考古学的重要意义,请你结合材料为其论文的主体部分拟写几条分观点。
  • 2. 现代文阅读Ⅱ

    橘颂①

    张炜

    劈柴燃烧的声音真好。在这个特殊的月份,屋外比屋内暖和得多,特别是入夜之后,屋里有些冷。他坐在桌前,拥着橘颂,把灯苗捻大。端详了一会儿屋子,觉得墙上光光的,应该贴点什么。“我要写一张大字了。”

    橘颂跳到铺好的宣纸上,他不得不把它抱到一边去。

    蘸饱了墨,想想要写的字。最后他写了八个字: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署上名字,盖了印章。贴在墙上,退远些看。意犹未尽,再写一张: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橘颂站在刚贴好的大字下面,仰脸看着。老文公念了两遍,对它说:“这是战国大诗人屈原的诗啊,他在赞美一棵橘树。”

    夜深了。难以入睡。老文公发现橘颂今夜像自己,毫无困意。他知道这是为什么——明天就是那个大日子,河两岸的槐花要开了。

    “我们早些睡吧,攒足精神,去看那片槐花。我们不是一直在等这一天吗?”他率先躺下,拍拍橘颂。

    老文公睡着了。

    醒来太晚。他对睡眼惺忪的橘颂说:“咱们得抓紧点,今明两天有重要的事情啊!”

    早餐过后,他去书架上取来请柬。看过槐花后有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要亲自把它们交到两人手中。他在请柬上填写具体时间:明晚七点。

    “走吧,今明两天有我们忙的哩。”他将请柬放进内衣口袋,按了按。

    一出门就是熏人的花香。“这可非比寻常啊!河边的槐花是有名的,听说那些采蜜的人,每年春天都来河岸搭帐篷。当然了,这是从前,时代已经发生了变迁。”

    他揪着橘颂的两只胖爪,迈下石阶。

    上午十点,多好的太阳,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河北岸,那一片树冠一夜间变得雪白,银色披挂,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

    他站在最后一级石阶上,屏住呼吸。“颂啊,你该从背上下来了,你要就近看,好好看。这是春天的高潮!一个连一个的高潮!前些天咱们看过了迎春、连翘、桃李、山樱、丁香、梧桐和紫藤!顺着石墙哗哗流下来的紫藤啊!你得记住!”

    橘颂一边走一边嗅,眯起双眼。它轻手轻脚,像惧怕,像害羞,走到一棵高大的槐树跟前。它仰脸,纵身一跳,向上爬去。它一口气爬到了树顶。

    老文公从繁花中寻找它的脸庞。好密的花冠。

    “橘颂,你在哪里?”

    为了一个盛隆的夜晚,老文公精心准备。这是第一次宴请。他觉得自己正代表亲人,举行一场迟到的宴会。

    赴宴的只有两户,三人。但这是整个的山村,所有的乡亲。

    条件所限,菜肴只能如此。他认为这场晚宴既要丰盛,还要讲究。橘颂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它在树顶折下一些槐花,当槐花扑扑落地时,老文公就把它们兜在怀中。

    那将在最后作为主菜端上:槐花饼,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微咸,有一点蜜的味道。

    他庆幸自己带来几只高脚酒杯。“我这穷讲究的毛病一辈子都改不了,不过,多尊贵的客人!”他把杯子找出,擦得锃亮。餐具不错。他特别满意的是三叉青铜烛台和一包蜡烛。“我们今晚要点蜡烛了!”他对橘颂说。

    橘颂跳上桌子,嗅着刚铺上的桌布。

    他把每一道菜肴写在纸上:腌小黄瓜、火腿、香椿鸡蛋、蒲菜汤、煎鱼、炖蘑菇、肉片白菜。最后:槐花饼。他看着排成诗行一样的菜单,点点头:“不错。”

    半下午时分,杯子和白瓷碟一一摆上。一瓶上好的干红、一瓶老酒。五点多钟,门敲响了。李转莲提前来到,带来几只松花蛋。她要帮厨,老文公说:“这可不行。您是客人。”

    李转莲的另一只手里有个布卷,一直没有放下。

    “那是什么宝贝?”

    李转莲把布卷放下。随着一点点展开露出了斑斓的颜色——一棵橘树。

    大伞一样的树冠,墨绿的叶子,累累硕果缀满枝头,而且是上下左右对称生出。

    老文公站在桌前,一直没有出声。橘颂跃上桌子,老文公赶紧将它揽住。他深吸一口气:“多么棒!这就是我要的那棵橘树!”

    李转莲两手合在胸前。

    “咱这就贴在墙上!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待会儿我们要敬它一杯!”

    他放下橘颂,寻找贴画的地方。它被贴在了墙的正中,桌子对面。

    老文公摆好凳子,将五个瓷盘端正一下,又加了白色的餐巾。他去灶屋完成最后的菜肴,让李转莲坐在桌前。

    天就要黑下来,蜡烛插上了青钢三叉烛台。晶莹的杯子和瓷盘映着烛光。

    一股香气溢出,李转莲坐不住了。她想推开灶屋,可门是合上的。

    “哎呀,太香了!”李转莲在门外喊。老棘拐一手扯着水根,一手提着布袋出现了。老文公端出一张又大又圆的槐花饼。“老哥啊!”他叫着,放下饼,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

    “我没别的好东西,就带来这个吧。”老棘拐打开布袋,取出一串蘑菇,还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瓶,是一瓶水。

    “这是最好的,再没有比它们更好的!”老文公双手捧住。

    大家入座。橘颂坐在垫高的凳子上,在老文公身侧,对面是老辣拐。它和大家一样,大瓷碟上放了一个小碟,不同的是里面盛满鱼丸。

    老文公举杯站起,看着墙上的橘树。烛光闪闪,枝叶摇动,金色的果实一伸手就能摘下。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在这个槐花盛开的夜晚,请接受我们——我和橘颂我们俩的祝福!”

    (有删改)

    【注】①小说《橘颂》讲述了86岁的老文公在冬日将尽之时,为奔赴与故乡春天的约会,带着名叫橘颂的猫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山间石屋,专心整理自己的书稿,并与石头村留守的村民交往的故事。②与后文“青黄杂糅,文章烂兮”都是屈原《橘颂》中的诗句。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两大主要情节是赏花和举办宴席,它们都与槐花这一物象有一定关联性。 B . 为做槐花饼宴请乡亲,惧怕、害羞的橘颂负责摇落槐花,老文公负责兜住槐花。 C . 正准备宴席时,老文公迎来了当晚第一位客人,并亲自张贴起客人带来的橘画。 D . “多么棒”“这是最好的”,老文公对客人礼品的赞美体现了他真诚感激之情。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槐花饼作为宴席桌上的最后一道主菜,作者对它主要通过正面实写来突出了它的甜蜜香气,也以此突出了老文公诚心待客的真挚情怀。 B . “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借老文公对橘画的赞美,照应小说的标题,呼应前文老文公书写《橘颂》诗句的情节,使故事更紧凑集中。 C . 文中“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通过正面描写突出槐花外在特点,而茹志鹃《百合花》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则通过细节烘托人物。 D . 文中“拍打老棘拐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和鲁迅《祝福》“(祥林嫂)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都能以外在动作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3. (3)  请简要分析“橘颂(猫)”在小说中的作用。
    4. (4)  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 , 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子胥闻,叹曰:“吾背楚荆 , 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有删减)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 , 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注】①于斧:渡口名。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A吴王阖闾B始C得D子胥之时E甘心F以贤之G以为上H客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图,指谋划、筹划、考虑,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中的“图”意思相同。 B . 壶浆即茶水酒浆,以壶盛之故称,多指施舍他人,与成语“箪食壶浆”中的“壶浆”所指不同。 C . 楚荆,本是同一种树木的两个不同称谓,楚人在此立国,故称荆国或称楚国,或荆楚、楚荆联称。 D . 不行,指不去做,其中的“行”与《陈情表》“九岁不行”中的“行”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伍子胥认为吴王的问题很难回答,但他还是清清楚楚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后代君主无道,奸佞之人将至,恳请吴王明察。 B . 伍子胥奉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为报复楚国,久久不肯撤兵,最终是一位曾经救过伍子胥命的渔者出面,才使伍子胥撤兵。 C . 范蠡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而伍子胥则认为范蠡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有不能离开的充分理由。 D . 子贡高度评价了伍子胥和范蠡,伍子胥能坚守忠信之道,范蠡能明察凶吉变化,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但对文种颇有微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②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5. (5)  材料二说“非道不言”,联系材料一看,伍子胥说过哪些符合“道”的话?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渔家傲

    黄庭坚

    踏破草鞋参到了,等闲拾得衣中宝。遇酒逢花须一笑。长年少,俗人不用嗔贫道

    何处青旗夸酒好,醉乡路上多芳草。提着葫芦行未到。风落帽,葫芦却缠葫芦倒

    【注】①本词是一首俳谐戏谑词,词前有小序云:“余尝戏作诗云……或请以此意、依声律作词,使人歌之,为作渔家傲。”②贫道:僧人自称的谦辞,词中指词人自谦。③前一“葫芦”指沽酒的葫芦,后一“葫芦”则是对光头僧人的戏称。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先写自己踏破草鞋来参禅悟道,又以“衣中宝”比喻佛法,既形象又贴切。 B . 词人遇酒逢花开怀大笑,是因自己年少之时就领悟了佛法,尽显通达洒脱之态。 C . 词人使用拟人法写招展的酒旗似在夸自家酒好,含蓄表现他看到酒旗时的欣喜。 D . 词人借助“多芳草”的细节把无形的醉乡写得生动可感,流露出对醉乡的沉迷。
    2. (2)  本词是一首俳谐戏谑词,“俳谐戏谑”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啸,是人们抒发情感的特别方式,张孝祥“扣舷独啸”抒发出满腔豪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则借“啸”寄寓自己的志趣。
    2. (2) 归有光《项脊轩志》“”通过写家中鸡和狗的不同活动,表达了对大家庭中道破落、衰败的深深感慨。
    3. (3) 小刚读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又想到了用笔相似、同样以草木繁茂却带给人荒凉衰败之感的《扬州慢》中的两句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好可爱的南方小土豆!”当下,这句话不是指南方的土豆(食物)有多可爱,而是北方游客对南方游客的昵称。

    当怕冷的南方游客来到东北,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有帽子、手套等各种保暖装备;再加上相对北方来说较矮的身高,整个人看起来毛茸茸、圆滚滚的,他们兴高采烈地涌向冰雪世界,蹦蹦跳跳玩得____,远远望去,像极了一锅土豆。

    再者,土豆清洗前后大变身的样子,也和搓澡前后的南方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多南方人从没搓过澡,来了北方,少不得要体验当地的洗浴文化。近期,北方不少城市的各大洗浴中心,拥挤程度堪比春运,南方游客直接拉着行李箱进入,发起一场____的“南泥北搓”运动。原本风尘仆仆、蓬头垢面的南方游客,在洗浴中心搓完,皮肤“锃光瓦亮”,宛如去了土豆皮的土豆,焕然一新。网友戏称,洗浴行动的代号可以是“刮土豆皮”。

    “南方小土豆”的昵称流行起来后,不少东北网友纷纷热情解释,“南方小土豆听着可爱又稀罕”。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在科技的赋能下,人类过去几十年在信息收集、研究、疾病治疗和医患沟通等方面____:从望闻问切到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健康数据;从治病到治未病;从医生为主到医生患者共同努力,让患者也参与到疾病的管理来。

    随着新兴技术与医疗行业的逐步融合,新兴技术将会进一步为医疗赋能,加速智慧医疗建设的进程。当前医疗科技行业方兴未艾,尤其是在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技术的集成在疾病监控、辅助决策、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现代化智慧医疗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患者就医更从容,医者行医更轻松,政府治理更高效,进一步助推了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AI技术在医疗当中的应用。各科医生常要面对海量的医学数据,____,AI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在海量影像中,迅速找出异常征象。AI技术帮助医生减少了重复劳动,使他们可以专注于诊断。此外,AI还可以快速圈定病灶,提供结构化报告,有助于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大大____。可以说,AI技术与医疗相结合,为我国医疗科技打开了一扇大门。

    1. (1) 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AI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在海量影像中”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篇获奖作品很可以读一读。 B . 这片麦子熟了,可以收割了。 C . 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你们可以回家了。 D . 你这篇文章写得还可以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
    3. (3)  请简要赏析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有三思,思过去,思现在,思未来。有人认为,思过去才知道自己的得失,思现在才知道自己的责任,思未来才知道自己的决心。也有人对“人生三思”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