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南州2024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22 浏览次数:9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论权力的人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的,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这是经济的基础,人可以花费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享受固然是人所乐从的,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地安于其位地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同样地,自己如果不尽其分,也会影响人家,受着人家的干涉。这样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可是这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这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扩大。——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依赖与庇护是孪生关系。依赖的目的是寻求庇护,庇护之下必然形成依赖。不过,与自上而下的庇护关系不同,依赖关系可以存在于地位不平等的双边关系主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地位平等的双边关系主体之间,地位平等的双边交换关系,往往以互惠互利为基础,可以称之为互惠式依赖关系;地位不平等的双边交换关系,往往以强者对弱者的强制力为基础,可以称之为被迫式依赖关系。

    与强弱者间的强制性关系不同,互惠互利是传统社会中最为常见的道德要素与行为准则,是传统社会自我整合的基础,它要求社会主体之间共同受惠,共同增益,排斥以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而过度谋求个人私利的“无公德行为”。斯科特曾指出,互惠互利根植于一个最为简单的观念:一个人应该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者至少不损害他们,费正清则直接用“付出——回报”模式来说明中国人的互惠互利观念。“他有一种安全感,因为他知道,如果履行了指定给他的那部分职责,他可指望这体系内的其他成员反过来也对他履行应尽的职责”从发生学上看,互惠互利的产生可以发自利益,也可以发自情感,还可以发自价值。以此为标准,互惠式依赖关系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利益互惠式依赖关系源自共同的利益联结。共同的利益是依赖关系形成的首要条件。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特质的国家,以土地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是农户一切活动的根本。虽然一家一户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生产方式,但若离开与他人的互助合作,单家独户是难以生存与延续的。所以,农户往往基于共同谋生的需要,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利益互惠式的依赖关系。这种利益互惠式依赖关系强调依赖双方拥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共享互助合作中产生的利益增值。

    情感互惠式依赖关系源自共同的情感联结。历史上的理性小农与道义小农经常争论不休,其核心命题在于小农的行为动机是受利益驱动还是情感驱动。其实,现实中的小农是一个利益理性与情感道义的综合体。小农既可以基于利益互惠而相互依赖,也可以基于情感互惠而相互依赖。正如滕尼斯开宗明义地指出,传统社区是一个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在这种人情社会中,“关系中有没有感情,感情的质量如何,都是经常需要考虑的”。情感与利益一样,都可以有效维持互惠式依赖关系的稳定与延续。以共同情感为纽带联结形成的互惠式依赖关系就是情感互惠式依赖关系。

    价值互惠式依赖关系源自共同的信仰联结。在传统社会中,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与国家的“无为而治”,小农往往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进行外化,将一种超越村落社会的高高在上的国家力量进行“隐喻”,由此形成了一种神灵崇拜。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具有共同信仰关系的农户,往往自发联合起来,相互合作,形成一种密切的价值互惠式依赖关系。通过共同的信仰活动,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扶、相互照顾,以此承担单家独户所不能承担的责任,抵抗单家独户所不能抵抗的天灾人祸,互惠互利,共同维系生存,寻求发展。

    (节选自吕传振《互惠式依赖与协商性治理:传统时期乡村治理的运行逻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横暴权力是为维持社会冲突临时平衡的“上下关系”而产生的带有压迫性质的权力。 B . 同意权力产生于社会分工带来社会合作关系,是为“少劳多得”享受付出的代价。 C . 同意权力确保权利、义务相统一,使每个人准具干涉者与被干涉者双重身份。 D . 在传统社会中,互惠式依赖关系往往以互惠互利为基础,比被迫式依赖关系更公平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横暴权力界定了冲突双方的不平等地位,有助于消除冲突、因此是冲突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B . 现代商业社会之所以比传统农业社会更强调“契约精神”,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分工日益复杂。 C . 人们提倡互惠互利,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出发点在于满足利益、情感或价值的需求。 D . 费正清“付出——回报”模式表明,中国人对同意权力的信任有利于互惠互利行为的良性循环。
    3. (3)  根据材料二,对以下情境中依赖关系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陕北农村若逢久旱无雨,全村人就在龙王庙内许愿祈雨,共同奉献祭品以求天降甘霖。这种“领牲”祭典可以体现“价值互惠式依赖关系”。 B . 农村中赶上某户婚丧嫁娶,各家妇女都来帮忙剪花蒸面,提供仪式用品。这既体现了基于利益互惠而相互依赖,也体现了基于情感互惠而相互依赖。 C . 古代农闲之时,各家出人丁服徭役,在官府督促下加固河堤,新修水渠,以应对来年可能发生的水旱灾害。这体现了“利益互惠式依赖关系”。 D . 重阳节,某村在保留祭祖仪式的同时,新增帮扶助农、免费理发、献花祈福等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这可以体现互惠式依赖关系三种类型的结合。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两则材料对当代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2. 现代文阅读Ⅱ

    离离原上草

    刘汀

    记得十岁那年,父亲说:“世上的水啊,不管是江河湖海,还是小河沟子,从来没有直着流的,拐的弯越多,水就越有劲儿。”我懵懵懂懂地看着父亲,不说话,因为不知道说什么,村子里人人都只是想着一天三顿饭,他怎么会想河水呢?父亲又说:“你看这些草啊,今年长出来,被羊吃牛啃了,被风吹雪压了,明年它还长出来。年年都长,从来不厌烦。”我还是不懂,在十岁的脑袋里,草天生就是这样的,河也天生就是这样的。

    许多年后,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羊群,从东乌旗赶着自己买的十八只羊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前路漫漫,从东乌旗到左旗老家,有四五百里地。赶着羊群,同时,我的怀里,还揣着朋友在高牧改良站给我要来的一只公羊羔。它看起来瘦弱至极,毛短而卷曲,站都站不稳。朋友把它交给我的时候叮嘱说,这一路上,千万别受凉,最好给它喝羊奶,没有羊奶就买奶粉冲给它,只要安全回到家,它就能活下来。我一路都抱着它,甚至在它拉粪球的时候,我都亲手给它掀着尾巴。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黑子,因为它额头上有一小撮黑色的毛,其他地方都是白的。

    我要走过正在生长的草原,走过馒头一样的丘陵,走过许多的村庄和田野。但走着走着,羊之间的差别就显出来了,有的越走越精壮,有的越走越瘦,还有一只越走肚子越大,起初我以为它吃了有毒的东西,或者把什么玻璃碎片之类的吃进胃里了,后米发现不是,它怀了羊羔。我又喜又忧,喜的自然是多出来一只羊,忧的是怕这个羊羔在路上流掉,如果运气差,还可能会搭上母羊的一条命,那些越来越精壮的羊,总是在羊群的最前面,它们把路边刚露头的草芽啃光,后面的羊便没得吃,饿得咩咩叫。走了一个星期,还不到一半路,那些羊已经没有了叫声,每天只是默默地低头寻找着嫩绿的草芽,啃下一点儿是一点儿。我摸摸它们的脊背,透过一层羊毛,竟然能摸出硌硌棱棱的脊梁骨。我的羊瘦了,瘦得我心疼,有一天,我赶着它们到一条小河边喝水,小河的拐弯处形成了水泊,水流安静,水面很平,我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脸。那是一张更瘦的脸,比羊还瘦、满脸杂乱的胡子,整个人看起来像个讨饭的。走到第十天,天气突然冷起来,还下起零星的雨夹雪。下午四点多,我就把羊赶到一处山坳的几块巨石下,不敢再走。石头很大,基本上能挡住头顶的雪,可是挡不住风,②羊和羊紧紧地挤在一起,我在最外面,心里忐忑。

    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赶路。当我赶着羊群翻过最高的一道山坝,看见一片熟悉的草原时,心才终于安定下来。那是小时候父亲带我去过的草原,也是老额吉的蒙古包所在的草原。这里的青草已经有一拃高了,毯子一样铺满所能看见的任何地方。那些羊开始疯狂地啃食青草,连黑子也一下子从我怀里跳到草地上,撒着欢。半下午的时候,羊群吃饱了,也喝足了水,开始懒洋洋地趴在草地上休息。这是十多天以来难得的白天休息。③我也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的云朵从北往南飘,不断变幻的云朵,化成了一个模糊的女人的样子端午,我的妻子,我又想到我儿子,这小子又笨又调皮。

    黑子已经不用再抱着,它四肢越来越有力,随着毛发渐渐变长,额头的那撮黑毛竟然越来越大,而且,身体的其他地方也长出深深浅浅的黑毛,它几乎成了一只黑白花色的奶牛一样的羊。它是我的希望。我想,此后的一生我可能无法再爱上什么了,除了这只花色的小羊。它身上的每一朵黑色之花,都标志着一只后代。我的羊群会因它而壮大,我的生活会因它而越过越好,我必须拼了命去追求这现实中的成功,只有这样,我才能填满内心的空空落落。我是和第二天的黄昏一起到达村子的。当我赶着羊群上到村子西边最后一个山头,阳光刚好从我后脑勺落下去。

    山的下面,有一个黑点在向上蠕动,看不清脸,但是我竟然认出了那是我儿子。小满,我大喊了一声。他听见了,也大喊着回应我,爸爸,爸爸。他怎么知道我今天回来呢?他怎么知道我这会儿刚好到村里呢?在山坡的半腰,小满冲进羊群,把那些羊惊得四散。这小东西可真是淘啊,他竟然揪住最大的那只羊的耳朵,一抬腿跳上它的背,那只羊受了惊吓,拼命咩咩叫着往山下跑。黑白相间的黑子,跟着跳跃着跑下去,仿佛踩在一张满是弹簧的蹦床上。接着是其他羊,它们仿佛实然间集体疯了一样,都往山下跑。哦,山下有一条河,河水正发着幽暗的光静静流淌,这群生灵,还是比我更早地嗅到了河水清凉的气息。它们会喜欢上这里的青草与河水的,它们会在我的羊圈里扎根,一年又一年,生下新的羊羔,一茬又一茬,直到我换回一群金子打造的羊。④此时我又想起父亲曾经的话,恍然间仿佛明白了父亲的话。

    我把手指搓进口中,打出一个响彻高天的口哨,哨音打个旋儿,掠过正从嫩向青绿转变的草尖儿,我想好了,等这个秋天,我要进山里找一根又直又长又细的红柳木,做成鞭杆儿,再用最好的牛皮搓一根鞭子,鞭梢捆上红布条,甩出去就会有一个响亮的鞭哨,哨音钻进每只羊的骨头里以后,这些羊将在我的口哨和鞭哨中繁衍生息,一变二,二变四,跟着这片山野一起枯枯荣荣、黄黄绿绿。我看见小满骑着羊,奔跑在平缓的山坡下,仿佛一个纵横沙场的大将军在巡视自己的战场。更远处,我看见了自家的房子,房顶上的烟正在冒烟,那股烟又浪又黑,一定是端午在烧火,她似乎永远学不会快速生火,每一次都把自己熏呛得流泪、咳嗽。很快,那股烟变青了,也变轻了,在微暗的夜空中浮动着。小满从羊身上跳了下去,但是很快又站起身来,吱哇乱叫着再次骑上去。然后,他和那只羊一起跳进了河里,激起一团团水浪。就是在那一刻,我暗下决心,这辈子一定要好好教育他,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成为人群中的领头羊。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小说开篇“村子里人人都只是想着一天三顿饭,他怎么会想河水呢?”可以看出父亲不仅仅是一个关心物质生活的人。 B . 朋友对“我”仔细的叮嘱,“我”给“黑子”起名,给它无微不至的关照,都说明改良羊种对“我”的生活意义重大。 C . 在回家的路上,羊群越来越瘦,“我”看起来像个讨饭的,侧面反映了路途的艰辛,说明“我”心中充满难以承受的苦痛。 D . 小说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我”的形象,表现了草原牧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我要走过正在生长的草原,走过馒头一样的丘陵,走过许多的村庄和田野”使用排比手法,写出回家的路途遥远。 B . 句子②写“我在最外面,心里忐忑”,其中的“忐忑”一词传神地表现出“我”当时内心的不安与忧虑。 C . 句子③写“我”想象云朵幻化成“端午,我的妻子”,想到“又笨又调皮”的儿子,体现了“我”对家人的思念。 D . 句子④中“恍然间仿佛明白了父亲的话”,暗示了“我”对父辈生活的理解,在结构上也与前文形成照应。
    3. (3)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追求·希望。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草原·赞歌。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囊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其泽矣。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光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 , 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光近蒙圣恩 , 欲使之副贰枢府。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赦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忠,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不宣。光惶恐再拜。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注释】①此处指宋神宗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开始。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藩镇大臣A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B天子出C其议以示执政D而介甫遽悻悻然E不乐F引疾卧家。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察:文中指察觉,与《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词义不相同。 B . 被:文中指蒙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相同。 C . 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词义相同。 D . 过听:本指错误地听取,文中是对皇上赏识自己的自谦,类似于“承蒙错爱”的“错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光虽然在写这封信之前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在信中仍然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这是君子之争的典范。 B . 许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官员背后非议王安石,但不愿意当面批评他以免惹祸上身,只是坐等王安石变法自行失败。 C .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仅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大加责备;不但没有修正过去错误的法令,反而更急迫地推行改革。 D . 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②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5. (5) 文末司马光说“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司马光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 4. 古代诗歌阅读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中猛虎闻军声吼叫,水中鱼龙因战火发怒,借想象中动物的强烈反应突出战事之激烈。 B .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 . 词人面对美景却无心观赏。而是感伤时世,由此可推知词人应生活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南宋。 D . 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2. (2)  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但在两词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府门开之前电闪雷鸣、地动山摇的诗句是“”。
    2. (2) 古代行军作战击鼓而进、鸣金收兵。高适《燕歌行》中,“”两句在描写行军场面时就提到了金、鼓这两种事物。
    3. (3) 古代诗人钟爱“落木”这一意象,常常借这一意象写景抒情,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走吧!”这或许是你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之前,最常说的一句话。然而,如果你回到古代,和古人交上朋友,对他们说出这四个字时,你的朋友或许会大惊失色,以为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现代汉语中的“走”字,在古代其实表示的是“跑”的意思。而古人用来表示“行走、走路”这类意思的词,有“步”“行”“趋”等。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些成语,其最初的含义也与走路有关。亦步亦趋原意是跟在别人身后走路,别人慢,你也慢;别人快,你也快。后来形容无论什么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比喻没有主见。

    不同的走路速度,就形容不同的字,这样说来,古人走路的规矩一定很多吧?的确,儒家经典《礼记》中细致地规定了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走路方法和姿态。

    大夫、士进出国君宫殿的大门时,应该靠着门的一边走,不能从门正中大摇大摆地穿过,也不能踩到门槛;下级官员见到上级,以及臣子面见皇帝、皇后等贵族时,必须低头弯腰,小步快走,采用“趋”的姿势,以示尊敬。

    《礼记》甚至对男女走路的位置都有要求:在路上,男性靠右走,女性靠左走,车辆从路中间通行。这种男女分开走的规定又叫“男女异路”,汉魏时期还曾强制推广。到了唐代,一个叫马周的官员提出了新的走路方式——“城门入由左,出由右”,规定行人进出城门、宫殿门时,无论男女,要进门的一律走门的左边,要出门的一律走门的右边,“左入右出”其实就是要求人们从右侧通行,这项规则一直延续至今。

    能让车辆行驶的大路,在古代常被称为“道”,只能走人、不能行车的小路被称为“径”《史记·陈涉世家》里有“会天大雨,道不通”的句子,____,这里的“道”和“径”就分别表示“大路”和“小路”的意思。《周礼》中记载,周朝负责道路交通的官员叫“野庐氏”,职责之一就是制止人们乱走小路,引导他们走“正道”。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走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一个人走路的姿态、步伐,就可以判断他的品行好坏,而努力使自己走路时的仪态符合规范,也是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1. (1) 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你去办这件事,我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B . 他不喜欢下棋什么的,就爱打羽毛球。 C . 这次排演的课本剧里你担任什么角色? D . 你说的是什么话,可谓一点道理都不讲!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写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4. (4)  在古人的心目中,走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很多的规矩和限制,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评价要求:使用含有转折关系的语句,不超过80个字。
    5. (5) 学校举行成语文化知识讲解活动,邀请你参加。请从下列成语中任选两个,参照文中画横线处对“亦步亦趋”的解释,对其进行讲解。

      趋之若鹜   寸步难行   安步当车   衣锦夜行

四、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做事创业,经过一番努力之后,都希望有一个圆满的结果,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对此,人们表现出了不同的心态。有人难以接受,他们认为:只有做事有结果,才能证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人则表示释然,他们认为: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因为过程是实现结果的重要步骤,而且能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经验和方法。那么,“过程”与“结果”哪个更重要?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月考成绩刚刚公布,许多同学对自己成绩很不满意,班级将要举行一次座谈会,请你以“过程与结果”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为同学们加油鼓劲。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下得泄露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