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20 浏览次数:11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 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刻(juān) 对(chèn)    滋暗长(qiǎn) B . (zǎi) 粗(zhuō) 两插刀(lèi) C . (guǎng)    临(lì) 铮作响(zhēng) D . 见(piē)    号(chuò) 味同蜡(jiáo)
  •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对于那些见义思迁的人,那些鄙薄技术工作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B . 啊,小桃树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那楚楚的容颜全然都退尽了。 C .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就会精神悲泣压抑,形销骨立。 D . 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 3.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在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 , 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已有数千年,在出土的历史文物中,栩栩如生的龙图腾随处可见,中国人潜意识对龙的崇拜和向往早已根深蒂固。我们对“龙”文化抱有两种心态,一面渴望它的庇护,一面又忌惮它的铮芒毕露

    A . 源远流长 B . 栩栩如生 C . 根深蒂固 D . 锋芒毕露
  •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春节期间,成都有超过600万名游客走进公园绿道,观赏新年春回大地的喜乐氛围。 B . 通过举办此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成都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全球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C . 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学校应该因材施教,走每个人都学有所长的特色发展。 D . 许多读者之所以喜欢余华小说的原因,在于他的作品情感丰富细腻,叙述方式自由。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于是入朝见戚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才美不外 见:同“现” B . 执策而之 临:面对 C . 臣之妻臣 私:偏爱 D . 寡人之耳者 闻:听到
    2.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千里者     朝廷臣莫不畏王 B . 鸣之不能通其意     学不思则罔 C . 策之不其道     皆美于徐公 D . 骈死槽枥之间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
    3. (3) 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A . 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B . 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私下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C . 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几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D . 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私下进谏;几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4. (4)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两文均观点鲜明。甲文指出要识别和重用人才,乙文强调广开盲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B . 两文均说理巧妙。甲文以千里马的遭遇比喻人才的际遇,乙文以家中事类比朝中事。 C . 两文均长于讽刺。甲文讽刺了统治者的愚昧专横,乙文讽刺了齐王的昏庸无知。 D . 两文均语言精当。甲文中一个“不知”揭露了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乙文中一个“蔽”字概括了齐国朝政的症结。
三、默写(共6分)
  • 6.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 (1)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烈士暮年,。(曹操《龟虽寿》)

      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定风波》)

    2. (2) 请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谭嗣同的《潼关》中任选一首,先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 7.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心之所向锦官城

    ①“锦官城外山如画,春雨飞花红满川”“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就是成都,自古以来,它就是许多人心之所向的地方。

    ②成都本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近些年因为张艺谋导演的宣传片、歌手赵雷的民谣《成都》的加持,成都越发人见人爱起来。“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其实成都让人流连忘返的,又何止是街头的风景呢?探寻古蜀文明奥秘的三星堆、金沙遗址,全国唯一君臣合祀的寺庙武侯祠,全国第一家互动体验专题博物馆大熊猫基地,全国唯一保存了隋唐园林遗迹的桂湖公园,当今世界唯一留存的无坝引水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真要都走一遭,十天半月也不够。

    ③成都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是火锅,如同成都火锅“可以涮烫一切”,天南地北的人来到成都都能找到如鱼得水的感觉。成都与许多历史名人都产生过伟大的互动:山西人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山东人诸葛亮为成都留下了闻名遐迩的武侯祠,“蓉漂”诗人李白、杜甫、陆游……客居成都期间均写下大量传世佳作。如今,全国许多知名汽车生产厂家在成都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各地创客也汇聚成都……一位外地软件工程师感叹:“许多人不是已经在成都创业,就是在来成都创业的路上。”

    “最会享受”成都人

    ①“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很长时间以来,成都人被定义为生活悠闲会享受的典型。

    ②成都人的确会享受,但成都人的“悠闲”不是懒惰和不思上进。竹椅摇摇,绿树成荫,盖碗茶喝起,龙门阵摆起,这样的镜头在成都是寻常风景;但在软件园、开发区的写字楼里争分夺秒,甚至把床铺直接架在办公室也是成都人的生活常态。一位成都朋友说,他一天喝过四次茶,谈了四单生意;另一位讲,因为工作需要,他一周就吃了五顿“麻辣烫”。“劳”中“休”,“忙”后“闲”,成都人最会找到其中的平衡,让日子过得“巴巴适适”。

    ③对于成都人来说,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可以享受的。“喔豁”、“不存在”、“安逸惨了”……成都人总能以俏皮的方式,调侃生活中的所有际遇。在成都博物馆,有一个东汉陶俑让人印象深刻:它头扎布巾,单脚跃起,左臂环抱小鼓,右掌挥舞鼓槌,咧着大嘴,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似乎都在笑。有人说:“这个陶俑真是像极了成都人!”

    1. (1) 2023年成都宣传片的主题广告词是:“成都——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两文概括作答。
    2. (2) 两文都引用了民谣《成都》的歌词,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 (3) 某同学打算选用甲乙两文中的部分语段完成一篇题为《爱上一座城》的短文,并按以下方式组合排序。请你分析他这样排序的理由。

      组合排序方式:甲②—乙②③—甲③

五、作文(60分)
  • 8.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当张岱遇见湖心亭的雪夜,便有了明清第一小品文中的绝美意境;当“我”和老余遇见路边那座小茅屋,便有了“驿路梨花处处开”的爱心接力;当海伦凯勒遇见莎莉文老师,便有了生命因重塑而绽放的动人光彩;还有春遇见冬,天遇见地,于是有了岁月,有了永恒……这世界有许多美好,生命中有许多遇见。

    请以“遇见美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六、诗歌鉴赏(共4分)
  • 9. 诗歌鉴赏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 (1) 诗中描绘了柳树哪两种生命状态?请简要概括。
    2. (2) 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全诗赏析其表达效果。
七、文言文阅读(共12分)
  •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裕轩记

    (明)刘基

    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裕轩。夫裕者,宽广之谓也。然其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元实之裕在己;人以物为裕也,元实以己为裕,于是己裕而物亦裕,斯所以为裕也!

    夫今人,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欲贵也,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厌;欲娱乐也,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驱驰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不为侈丽。竭力以求之,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元实不然,饭一箪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其心裕如也;夏一葛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而其心裕如也;诵其诗,读其书,适情则游,足则息,无求多于乐好,而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预市肆之言,目不耽昳丽之容,口不谤讥庙堂之是非,无求欲夸于人,而心裕如也。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其求;僮仆之慢,子弟之驽钝,使令之外非其忧,然则何不裕哉?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元实为之主也。

    甲午之岁,余辟患于越,与元实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选自《刘基散文选集》,有删改)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大不丈 盈:满 B . 不为 厌:满足 C . 弋猎驱驰 驱驰:奔走效劳 D . 之庭 狱:诉讼事件
    2. (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人以物为裕也,元实以己为裕,于是己裕而物亦裕,斯所以为裕也!

      ②僮仆之慢,子弟之驽钝,使令之外非其忧,然则何不裕哉?

    3. (3) 以下选项中哪个人物与文中王元实先生的精神世界最相似?请选择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A.《醉翁亭记》中的欧阳修 B.《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 C.《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

八、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 11. 名著阅读。
    1. (1) 小说主人公命运的改变往往与其生活地点的转换密切相关。例如《简·爱》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情节,请你参照示例,从该书中再选一处类似情节并简要概述。

      示例:简·爱离开劳沃德学校来到桑菲尔德,遇到罗切斯特并和他相爱,博学多才的罗切斯特教给简·爱许多知识,影响了她的世界观。

    2. (2) 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例子不能印证前面的观点?请结合阅读《儒林外史》的体验进行判断并简述理由。

      ①女性要自强不息——沈琼枝流落金陵

      ②出淤泥亦可不染——匡超人入西湖诗会

      ③人间自有真情在——老和尚和刘布衣交往

  • 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尽令天下洽春熙

    侯志明

    ①每次走过春熙路,我就在想:凡是来到成都的人,一定会爱上春熙路吧!

    ②“众人熙熙,如春登台”,这句话出自《老子》,意思是大家兴高采烈,如同在春天登台远眺美景,春熙路的名字由此而来。很多同春熙路一样名扬九州的路或街,都是以江河名、城市名、建筑名、官府名,甚至纯粹的数字来命名,冷冰冰的,没有一点感情和色彩,而“春熙”一词除了雅洁和美丽外,又令人感到温和吉祥。

    ③一九九八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到成都,朋友说“吃在春熙”,就是在春熙路请客。是不是在百年老店“龙抄手”吃的饭,记不得了。记得清清楚楚的是,每人大概花了不到三十块钱,就吃到好几种小吃,有红油抄手、赖汤圆、钟水饺、担担面、糖油果子、肥肠粉,等等。碗碗碟碟、汤汤水水,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也不知如何下箸,只能小心翼翼地腾挪选择。碰杯时,两只细嫩的小碟子被挤到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循声而来的,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服务员,她动作利落,几下子就把残渣碎片清扫得干干净净。我说:“对不起,按价赔偿吧。”她回答:“不存在,您也不是故意的,开心用。”我吃了一惊。因为在另外一个地方,发生过同样的事,曾让我付出好几倍的赔偿,曾让我一个晚上心情郁闷。而春熙路,有幸一遇就带给我春天般的暖意。从此,我对春熙路便有了莫名的。好感。

    ④一九九九年我调到四川工作,在春熙路附近的省电影公司上班。立春刚过,乍暖还寒,在春熙路就能见到穿着短衣短裙的女孩子,当地人叫她们“超妹儿”。但我觉得她们更像鸣春的黄鹂,告诉你春天来了,春天就是这样年轻、靓丽的模样。夏天的景致是在晚上,由流彩的灯光、熙攘的人流、热烈的叫卖、深情的吟唱组成。秋冬两季流淌着诗意,“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街面上桂香刚刚飘过,深巷里寒梅已孕蒏看花。“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这是李白当年对成都的赞美。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真的变成了一幅绝美的画,而这画中最浓墨重彩的部分当数春熙路的景致了。

    ⑤几乎每个上班的早晨,我都是在总府路下车,沿春熙路走。早晨的春熙路清新、寂静,甚至有点慵懒。此时,我正好在春熙路的雕塑间安静地穿行。在我看来,这些雕塑是中国所有城市雕塑中最逼真最合人性情的。他们仿佛是我温柔的朋友,比邻小坐,相视莫逆。一同抚摸历史的印痕、岁月的沧桑,令我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流连忘返,甚至涌起一点豪情。那种感觉之好,在别处是无论如何难以找到的。

    ⑥后来,我的工作单位变动到了红星路二段85号,距春熙路也只有一站远。所以,一年四季午间散步时,不自觉地就走进了春熙路,而且觉得每次都有新收获。锦华馆就是我最近去时发现的,它曾是“蜀绣刺线交易之地”。带着这些新发现,回来再找有关书籍对照,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总能加深对春熙路的了解和感情,有一种常去常新的感觉。

    ⑦浩矣无穷乐,春熙醉笑中。

    ⑧去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信步来到春熙路,不知不觉走到了那个曾经工作过的老影院门口。“是侯老师吗?”一位身着蓝色短裙、白色短袖衬衫的女孩走过来说:“我曾在影院工作过。您可能不记得我,但我们还在一起演过节目呢。”

    ⑨我一边打量,一边搜索着我的记忆库:“有印象,还在影院上班吗?”

    ⑩“不上了。我和男朋友都是农村的,我们决定一起回老家创业。走前来看看,在这儿留个影。”她脸上掠过一抹失落,顿了一下又说,“今天真巧,能遇到您,可不可以和您照张合影?”

    ⑪照完相,她加了我微信,我说:“你们选择农村创业真是有眼光!以后不管在哪里工作,希望常来成都,常来留有你足迹的春熙路,希望经常听到你们的好消息。”

    ⑫手机发出嘀嘀的提示音,是那个女孩发来的照片,下面还有一行文字:“我是春熙女孩。我以后一定要再来,还要带着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让他们开开眼界。我觉得春熙路真好,包括这名字。”

    ⑬“尽令天下洽春熙。”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诗,这是谁作的呢?我一下子记不起了,但我知道,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愿景!

    ⑭折转身,我大步向前走去。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03期,有删改)

    1. (1) 作者为什么说“凡是来到成都的人,一定会爱上春熙路吧?”请参照示例,简要概括。

      示例:雅洁美丽的名字,令人感到温和吉祥,

    2. (2) 第④段画线的比喻句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3. (3)  文章花了较长篇幅写“遇见春熙女孩”一事,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本文的标题“尽令天下洽春熙”有何含义?请依据全文内容简要作答。
九、语言运用(共12分)
  • 1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下面是一组有关“中国山水”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 (1) 【山水•歌】龙年春晚,一曲《上春山》勾起了许多人春日踏青的游兴。请依据下面思维导图的提示,补全空缺处(每空不超过10个字)。

    2. (2) 【山水•画】下面是关于“中国山水画”的一段介绍。请结合语境补全空缺处,注意语意准确连贯。

      人们常说“江山如画”,其实早在千年之前,①。他们或忠于实景状山摹水,或依托山水畅意抒情,可谓山川草木尽绘笔端,悲喜哀乐自在胸中,可以说,画者绘出了山水的灵性,②。欣赏中国山水画,既要看其物象美,还要看其笔墨美、人格美。有趣的是,③,比如用来评价笔墨书画的“清、沉、平、和”,亦可用以褒奖“磊落”“朴实”“中正”“文雅”等人格魅力。不过要想真正读懂中国山水画,还需读懂其中辩证统一的哲思美:你看,“山”是静,“水”是动,有动静相宜之意;④;“山”是实,“水”是虚,讲虚实相生之道。这浩如烟海的山水画,筑就了中国画者的心灵居所,更成就了中国人的文化大观。

    3. (3) 【山水•言】请参照示例,根据下面给出的情境和提示补充语句,注意语言表达耍简洁、鲜明、生动。

      面对考了高分骄傲自大的同学,你想以山或水为喻提醒他,你可以这样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或者这样说①“。”

      面对考试失利灰心沮丧的同学,你化用与山或水相关的诗文鼓励他,你可以这样说:“今日逆水行舟,明朝登凌绝顶”,或者这样说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