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三)

更新时间:2024-05-08 浏览次数:18 类型:三轮冲刺
一、综合题
  • 1. (2024·深圳模拟) 本学期,班级开展了“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成各题。

    ①“喀喇昆仑竦峙巍,chóng luán dié zhàng鸟难飞。”在西部边陲寒风lǐn liè的加勒万河谷,有这样一群    甲    的中国军人,他们扎进茫茫群山,挺立于冰峰雪谷,忠诚    乙    使命,筑起巍峨界碑。他们是    丙    的“最可爱的人”。

    面对生死关头,使一线官兵越是艰险越向前在一次边防斗争中,四名军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领土。以身许国,青春无悔

    ③见证着英雄官兵赤胆忠诚的加勒万河谷,山河如故,平静安宁。一块崖壁上,八个大字qiú jìng有力:大好河山 , 寸土不让!

    1. (1) 请你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 (2) 请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依次填入甲、乙、丙处(    )

      A 血气方刚 执行 当之无愧    B. 气冲斗牛 执行 锐不可当

      A . 气冲斗牛 履行 锐不可当 B . 血气方刚 履行 当之无愧
    3. (3)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 文中三个加点词语“茫茫”“忠诚”“平静”都是形容词。 B .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主干是“鲜血和生命捍卫领土”。 C . 文中划线的短语,“青春无悔”是主谓短语,“大好河山”是偏正短语。 D . 文中“最可爱的人”加引号是因为它是特定的称谓,并非本文所创短语。
    4. (4) 文段中画直线句子“面对生死关头,使一线官兵越是艰险越向前。”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5. (5) 自从喀喇昆仑戍边战士的英雄事迹在全网刷屏后,小鹏热血沸腾,怀着激动心情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金戈铁马战沙场”,对于下联,他有些犹豫不定。请你帮助小鹏在以下三句中选择一句作为下联,并将理由写在相应横线上。

      A.边疆卫国寒敌胆   B.热血豪情铸军魂   C.边陲要塞英灵存

二、默写
  • 2. (2024·丽水模拟) 班级举行“书信春秋”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寻“信”之影】

    寻找古诗文中的“信”,请你完成梳理任务。

    信是无声的诉说,流淌着真挚的情感。“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托人传递的口信里包含了远赴边塞的诗人对亲人的挂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给好友的书信里传递了希望与之共赏美景的情意。战乱年代的家信尤为珍贵。“烽火连三月,”(杜甫《春望》),收到家人平安讯息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而战争是残酷的,“,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家信传来的消息却是那么令人心碎。

    我的发现:古代的信一般称作“”。

三、语言表达
  • 3. (2023·鹿城模拟) 学校以“对称·雅致”为主题布置校园文化区,请你参与。

    校园文化区示意图

    1. (1) 同学们要装饰通达馆的四道双开门(见下图)。依据整体规划和门上小篆形体特点判断,以下哪个选项中的篆体汉字最适合印在第④道门上?( )

      A . (乐) B . (常) C . (愿) D . (心)
    2. (2) 借助资料夹,从以下选项中选择语音、语义及结构均对称的成语刻在文化石上。( )

      资料夹

      *语音对称:表现为声律(平仄均衡)或韵律方面的对称形态。

      *语义对称:前后两部分表现为相同或相对意义的组合。

      *结构对称:前后两部分语法结构和相对应的词(字)词性相同。

      (提炼自《汉语成语的审美特性》)

      A . 自强不息(仄平仄仄) B . 日新月异(仄平仄仄) C . 巧夺天工(仄仄平平) D . 继往开来(仄仄平平)
  • 4. (2024·襄州模拟)  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研学时,正好是这一天参观武昌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但因遇到交通拥堵,大家没能在16:30前赶到,无法入馆。小湖看到门口有不少游客也是因错过时间,只能在门口拍照纪念。小湖想向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建议,遇到这样的特殊日子,应延长开馆时间,请你帮他说明理由。
四、文言文阅读
  • 5. (2024·红河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光武以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破隗嚣 , 诸将欲分其功,玺书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燕昭汉光武之明》)

    【注释】①冯异:汉代名将。②章:奏章。③光武:汉光武帝。④隗嚣:东汉初年地方割据军阀。⑤玺书:指诏书。⑥诮:qiào,责备。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马者

      ②食之不能尽其

      ③异上书

      ④今人知异为名将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光武以章示异。

    3. (3) 甲文中“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应该怎样朗读合适?请说说你的看法。
    4. (4) 甲文中千里马和乙文中冯异的遭遇印证了甲文中哪个句子?请简要分析。
五、诗歌鉴赏
  • 6. (2024·襄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两则批注。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此词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他们攻读而忘名,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②骚人:指屈原。

    1. (1) 词作先写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前两句短短十四字,写出了桂花色淡、体轻、香浓的特点,正如周敦颐《爱莲说》中用“”三句写出了莲花方正、通达、味香的特点。
    2. (2) 词作后写所咏之物的精神品质。联系《爱莲说》结尾处提到的菊花和莲花,可知此词中“梅定妒,菊应羞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 之情。
六、现代文阅读
  • 7. (2024·英德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小文偶然打开搜索软件,输入“社恐”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结果竟然有一亿条之多,如此庞大的数字是不是说明已经“人均社恐”了呢?她对搜集到的材料作了以下整理。

    【材料一】

    你有所谓的社交恐惧吗?

    投票显示(共2532人参与投票):

    选 项

    票数

    有,内心回避一切社交活动

    863 票

    有一点,相比线下交流, 更喜欢线上沟通

    710票

    不恐惧社交,但不愿花精力在人际交往上

    890票

    没有,我是社交小达人

    69票

    网友评论:@后来方知后无期:完全不想社交。上班正常交际,下班了谁也不认识谁。这样不是很好吗?

    @糯花生m:虽然听起来有点装,但有时候是真的恐惧,连出去买东西和售货员的那点交流都不想有。没人找又觉得孤独,有人找又感觉害怕不知道说什么。

    @一只蟹黄粽子: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电话打过来或者微信语音的声音。

    @新子憧:超级社恐呀,“好方”!总怕自己说不好。能用短信微信交流的绝对不语音,能语音的绝对不打电话,最讨厌出去见面。

    (摘自 2020 年 8月 30日《光明日报》“青年说”微调查, 有删改)

    【材料二】

    ①“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会交流障碍,属于神经症的一种。有社交恐惧的人,往往很害怕被身边的人评价和拒绝(哪怕很多时候只是臆想) ,他们不想成为别人眼中无趣的人,又害怕自己做一些令人尴尬的傻事,所以常常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②然而,并非所有对社交恐惧的情况都可以称为社交恐惧症。比如,一个害羞的人,对社交活动场合也会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回避行为,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一旦离开了即时的情境,就会消失。而真正“社恐”的人,恐惧程度要更深,发生时间持续更长,还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影响正常活动。

    ③在“社恐”流行之前,很多人对不擅长交际、恐惧社交的理解,还停留于“性格内向”的认知。然而近两年,“社恐”存在被泛化的倾向,连自卑和内向甚至也被纳入“社恐”的范畴之中。

    ④一些人将“社恐”的外在表现简单归结为: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在餐馆结账时不敢大声呼叫服务……而这些情形,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就逐渐消失了。谁都不是天生的演讲家,有些社交技能是需要主动克服心理障碍,慢慢锻炼出来的。

    ⑤举个简单的例子:就独处这件事而言,腼腆内向的人会觉得这样很舒服,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状态;而社恐人士却非常想融入社交场合,但他们又会因为担心出糗而拒绝社交活动。

    ⑥进一步说,“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 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 当下年轻人的多数“社恐”,还没达到病态的程度。

    (摘自2020年 9 月 11 日《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

    【材料三】

    【材料四】

    ①当下,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高楼大厦中成长,钢筋水泥阻隔了他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玩耍。与成长过程中单薄的人际交往体验相伴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本身的复杂化。

    ②场景在泛化,无时不社交。人可以休息,但互联网是24小时运转的。手机里永远有无数个小红点等着打开:群打卡、班级通知、同学邀约、社团活动……必须一个个认真处理。功能在杂糅,无处不社交。“我们的社交活动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让人反胃的程度,就连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也要‘邀请好友来帮我提速’。”有些网友反馈道。

    ③在这样的矛盾下,“社恐”这个标签,更像是某些年轻人手中的盾,以应对无孔不入的社交压力。现实中的社交行为减少,但社交的需求却没有减少。于是有人选择把社交需求交给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交给网络世界里的陌生人。然而,虚拟社交是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吗? 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曾提出“群体性孤独”的概念:“大家都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 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 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 会议中,别人在做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她认为,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少,对技术的期待反而更多。

    ④因此,对于没有深层次情感交流需求的人而言,社交网络并不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反而觉得很热闹。必须承认,孤独与否更多是个体感受,与其内心的需求层次有关。没有情感的沟通和灵魂的交互,人始终是孤独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合理处理现实与虚拟中的自我状态,这样才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

    (摘自《青年文摘》2020.20, 有删改)

    1. (1) 初读材料,小沙产生了如下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 “青年说”的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网友只有极少数认为自己社交没问题,大多数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 B .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疾病。主要表现是“社恐”们在社交活动场合紧张、焦虑、回避,甚至还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影响正常活动。 C . 社交软件相对于打电话、书信往来等,成为“社恐”们的重要情绪出口,与面对面交流同等重要。 D . 互联网时代,无处不社交。虚拟的网络社交成了“社恐”们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让他们感觉很热闹,不再孤独。
    2. (2) 【材料二】的画线句,小沙觉得举这个例子太有必要了,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3. (3) 在收集的材料中,小英认为造成“社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 8. (2024·丽水模拟) 班级开展回忆性散文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麦饭

    陈忠实

    ①按照当今已经注意营养分析的人们的观点,麦饭是属于真正的绿色食物。

    ②我自小就有章享用这种绿色食物。不过不是具备科学的超前消费的意识,恰恰是贫穷导致的以野菜代粮食的饱腹本能。

    ③早春里。山坡背阴处的积雪尚未褪尽消去,向阳坡地上的苜蓿已经从地皮努出嫩芽来。我掐苜蓿,常和同龄的男女孩子结伙,从山坡上的这一块苜蓿地奔到另一块苜蓿地这是幼年记忆里最愉快的劳动。

    ④苜蓿芽儿用水淘了,拌上面粉,揉、搅、搓、抖均匀,摊在木屉上,放在锅里蒸熟出锅后,用熟油拌了,便用碗盛着,整碗整碗地吃,拌着一碗玉米糁子熬煮的稀饭,可以省下一个两个馍来。母亲似乎从我有记忆能力时就擅长麦饭技艺。她做得从容不迫,干,湿、软、硬总是恰到好处。我最关心的是,拌到苜蓿里的面粉是麦子面儿还是五米面儿麦子面儿俗称白面儿,拌就的麦饭软绵可口,玉米面拌成的麦饭就相去甚远了。母亲往往会说,白面断顿了,得用五米面儿拌:你甭不高兴,我会多浇点熟油。我从解知人言便开始习惯粗食淡饭,从来不敢也不会有奢望寄予:从来不会要吃什么或想吃什么,而是习惯于母亲做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道理也没有解释,贫穷造就的吃食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择或挑剔的,也不宽容娇气和任性。

    ⑤麦子面拌就的头茬苜蓿蒸成的麦饭,再拌进熟油,那种绵长的香味的记忆是无法泯灭的。

    ⑥按照家乡的风俗禁忌,清明是掐摘苜蓿的终结之日。清明之前,任何人家种植的苜蓿,尽可以由人去掐去摘,主人均是一种宽容和大度。清明一过,便不能再去任何人家的苜蓿地采掐了,苜蓿要作为饲草生长了。

    ⑦苜蓿之后,我们便盼着槐花。山坡和场边的槐花放白的时候,我便用早已备齐的木钩挑着竹笼去采捋槐花了。

    ⑧槐花开放的时候,村巷屋院都是香气充溢着。

    ⑨槐花蒸成的麦饭,另有一番香味,似乎比苜蓿麦饭更可口。这个季节往往很短暂,家家男女端到街巷里来的饭碗里,多是槐花麦饭。

    ⑩按照今天已经开始青睐绿色食品的先行者们的现代营养意识,我便可以耍一把阿Q式的骄傲,我们祖宗比你阔多了,他们早早都以苜蓿、槐花为食了。

    ⑪到了难忘的六十年代,家乡的原坡和河川里一切不含毒汁的野菜和野草,包括某些树叶,统统都被大人小孩挖、掐、拔、摘、捋回家去,拌以少许面粉或麸皮,蒸了,食了,已经无油可拌。这样的麦饭已成为主食,成为填充肚腹的坐庄食物。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别无选择,漂亮的脸蛋儿和丑陋的黑脸也无法挑剔,都只能赖此物充饥,延续生命。老人脸黄了肿了,年轻人也黄了肿了,小孩子黄了肿了,漂亮的脸蛋儿黄了肿了时尤为令人叹惋。看来,这种纯粹以绿色野菜野草为食物的实践,却显示出残酷的结果,提醒今天那些以绿色食物为时尚为时髦的先生太太们切勿矫枉过正,以免损害贵体。

    ⑫近日和朋友到西安大雁塔下的一家陕北风味饭馆就餐,一道“洋芋叉叉”的菜令人费解。吃了一口便尝出味来,便大胆探问,可是洋芋麦饭?延安籍的女老板笑答,对。关中叫麦饭,陕北叫洋芋叉叉。把洋芋擦成丝,拌以上等白面,蒸熟,拌油,仍然沿袭民间如我母亲一样的农家主妇的操作规程。陕北盛产洋芋,用洋芋做成麦饭,原也是以菜代粮,变换一种花样,和关中的麦饭无本质差别。不过,现在由服务生用瓷盘端到餐桌上来的洋芋叉叉或者说洋芋麦饭,却是一道菜,一种商品,一种卖价不小的绿色食品,城里人乐于掏腰包并赞赏不绝的超前保健食品了。

    ⑬家乡的原野上,苜蓿种植已经大大减少。已经稀罕的苜蓿地,不容许任何人涉足动手掐采。传统的乡俗已经断止。主人一茬接着一茬掐采下苜蓿芽来,用袋装了,用车载了,送到城里的蔬菜市场,卖一把好钱。乡俗断止了,日子好过了,这是现代生活法则。

    ⑭母亲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已经成为遥远而又温馨的记忆。

    (选自《陈忠实散文》)

    1. (1) 根据回忆性散文的“时间差”,梳理文章脉络,补全思维导图。

    2. (2) 回忆性散文注重细节描写。品味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体察作者的情感。

      ①向阳坡地上的苜蓿已经从地皮上出嫩芽来。

      ②老人脸黄了肿了 , 年轻人也黄了肿了 , 小孩子黄了肿了 , 漂亮的脸蛋儿黄了肿了时尤为令人叹惋。

    3. (3) 根据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推测文中画线句中“阿Q式的骄傲”是怎样的骄傲,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我差”,指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的差异,一个是那时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

    4. (4) 在回忆性散文中,为什么作者回忆过去的生活都觉得那么美好?请以本文为例,探究原因。
七、写作题
  • 9. (2024·红河模拟) 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题目一:从此以后

    题目二:闪亮,意思是“透出光亮,明亮发光”。赛场上,青春汗水四溢的身影在眼前闪现着光亮;学习中,时有灵感突现,脑海中闪过一道光亮;生活中,不经意间的感动感悟,心头闪过一道光亮。这些光亮或耀眼或微弱,都折射出成长的意义。

    请以“闪亮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若选题目二,须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⑶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⑷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