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

更新时间:2024-05-22 浏览次数: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换为热衷。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为此,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我带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摘选自《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奖,令公众重新审视土生土长的中医药。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但这个礼物却是“免费”的。尽管青蒿素是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后注册批准的第一个新药,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为数不多的创新药,但由于历史原因,青蒿素的知识产权被跨国药企所占有。幸运的是,诺贝尔奖承认了屠呦呦的首创性,认为她在青蒿素研究中具有无可争议的“三个第一”。40多年后,这项拯救上百万生命的成果,才被盖上了“中国印”。

    然而,中国创新的成果,不能总寄望由国际性的学术荣誉来认可;中国创新的资源,也不应常用“秘不示人”来保护。屠呦呦获诺奖,青蒿素进入大众视野,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以有效措施,开发和保护中医药这一宝库?

    我们对中医药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还缺乏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手段。以“汉防己”为例,这种防己科植物分布于中国南部,它的提取物汉防己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选药物。然而,这项成果并不姓“中”,是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中药提取物如此,中药复方境况也让人担心。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洋中药”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中医药竟成了国外企业的摇钱树。比如,不少国人去日本不仅抢购马桶盖,还会扫货汉方药。这就源于日本对《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等古籍中所载古汉方的开发。

    尽管屠呦呦称,阅读了2000多本中医古籍才找到青蒿素的提取办法,但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寻找创新药,这种“笨”办法仍不啻为一条捷径。西方传统筛选新药方法如同大海捞针,一些发达国家因而凭借技术优势,大力发掘世界各地的传统药物。如果我们捧着金饭碗,却既不愿花笨功夫,也缺乏新手段,拿不出几个像样的一类新药,还得花高价进口原研药,这实在让人汗颜。

    中医药属于国人的原创知识,可惜的是,因为保护不当,成了“无主公地”,被疯狂攫取无偿开发。另一方面,流传于民间的中医偏方、验方,受相关政策的制约,应用空间越来越小;一些验方秘不外传,也只能老死山林、悄然泯灭。中医药的开发利用,不只是加盖“防盗水印”,撑开法律“保护伞”,让中医药姓“中”,为人类健康造福,刻不容缓。

    (摘编自《如何为中医药盖上“中国印”》)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继承中医药学精髓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提下,屠呦呦团队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B . 提取青蒿素要防止温度过高,以免破坏青蒿的活性成分,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 C . 青蒿提取物被分为酸性和中性两部分,屠呦呦团队发现,中性提取物对人体安全性高。 D . 尽管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对于传统中医药这一宝库的开发和保护任重而道远。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疟疾威胁人类健康这一问题,屠呦呦团队迎难而上,接受对抗疟疾的国家级重任,不辞辛劳地从收集的几千个药方中挑选出640个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药方。 B . 深厚的医学知识、强烈的研究动力、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运用,都是屠呦呦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重要因素。 C . 屠呦呦在收集了2000个方药、查阅了大量文献之后,才找到具有抗疟疗效的有效成分,体现出科学家的不辞辛劳和对研究的执着。 D . 不少“洋中药”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中药秘方大量流失,说明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药品管理执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漏洞。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中医院在诊断时如果对疾病不能准确把握,通常也会借助西医的知识、方法和现代化手段来解决疾病认识上的困难。 B . 2009年,韩国古代医药学著作《东医宝鉴》成功申遗,成为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第一部医学著作。据悉,《东医宝鉴》中约95%的内容辑录自《伤寒论》等中医著作。 C .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近年来中药出口额超过中药进口额近10亿美元,但中药出口主要停留在原料上,中成药和保健品均出现逆差。 D . 日本大和研究所数据显示,在海外中药市场,中国专利权仅占0.3%,而日本和韩国则占70%以上。
    4. (4)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开发和保护我国中医药宝库的具体方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获虎之夜(节选)

    田汉

    【隐约闻外面人声嘈杂,猎犬吠声。】

    祖母  你听,你爹爹跟屠大爷他们抬虎来了。你出阁的时候又要添一样好陪奁了。你也可以早些到陈家里去享福去了。你还不到大门口去看看去。

    莲姑  不,我不要去看。我怕这个老虎。

    祖母  你又不是才看见过老虎的。怕它做什么?以前捉了活的还不怕,此刻是打死了抬回来的,更不必怕了。

    莲姑  我怎么不怕它?它是催我的命的。

    【人声、狗声愈近。众声嘈杂中闻甲长之声:“抬进去,抬进去。”】

    祖母  你听,虎已经抬到门口来了。快去看看去。

    莲姑  不,我不要看。老虎进来,我就要出门子了。

    【人声,脚步声,猎犬吠声,已闹成一片了。】

    屠大  (在内)顾三爷,你把大门推开些,推开些。

    李东阳  (在内)你把脚好生抱着,抬进去。

    祖母  莲儿,虎抬进来了。快去看看。

    莲姑  不。我不要看。

    【人声、足步声愈近。】

    魏福生  (在内)抬到堂屋里去。

    李东阳  (在内)不,抬到火房里去。

    祖母  你快去开门,虎要抬到火房里来了。

    魏福生  (在内)何必抬到火房里去?

    李东阳  (在内)天气冷,抬到火房里去吧。快去安置一下。

    【火房门开了,在莲姑和她祖母的错愕中间,魏福生和屠大早半抬半抱的抬进一只“大虎”——一个十七八岁的褴褛少年。腿上打得鲜血淋漓,此时昏过去了。】

    祖母  怎么哪,打了人?

    魏福生  有什么说的,倒楣嘛!

    【魏黄氏急登场。】

    魏黄氏  打了人?打了谁呀?

    魏福生  还有谁!还不是那个晦气。

    【魏黄氏与莲姑的眼光都转到那褴褛少年脸上。】

    魏福生  他晕过去了。快烧碗开水灌一下。(忽注意到莲姑)莲儿快进去,不要呆在这里。

    莲姑  (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面色灰败的少年,拭目,挨近一看)嗳呀,这不是黄大哥?黄大哥呀!(哭)

    魏黄氏  当真是那孩子,怎么瘦到这样了。咳,真是想不到。(起身,烧水去)

    魏福生  不识羞的东西,他是你什么黄大哥?还不给我滚进去!

    祖母  (起视)当真是那孩子吗?

    魏福生  不是那个颠子,这个时候谁还跑到岭上去送死?背时人就碰上这样的背时东西。

    【魏福生急上。】

    魏福生  (见莲姑)莲儿还不进去。进去!

    黄大傻  姑爹,以后我再也不要你老人家操心了。今晚上是最末一次。真没想到今晚上又能到你老人家府上来的,更没有想到会真像受了重伤的野兽一样,倒在我小时睡过的这张竹床上。我只想能在后山上隐隐约约地看得见这屋子里的灯光就够了。

    魏福生  你为什么今晚要来看我们家的灯光?

    黄大傻  不止今晚啊,姑爹。自从在庙里戏台下面安身以来,我每晚都是这样的。哪怕是刮风下雨的晚上都没有间断过。我只要一望见这家里的灯光,我就像见了亲人一样,把苦楚都忘记了。

    祖母  咳!没有爹娘的孩子真是可怜啊。

    魏福生你既然这样想到我家来,何不好好对我说呢?

    黄大傻  姑爹,我晓得我就是好好地求你老人家,你老人家也不会要我到你家里来的。我是挨过你老人家的打骂的呀!

    魏福生  我打你骂你,都是愿你学好。谁叫你那样不听话呢?我要你学木匠,你不去;要你学裁缝,你也不去;你偏要在这近边讨饭,我怎么不恨呢?

    黄大傻  是的。我宁愿在这近边讨饭,我宁愿一个人睡在戏台底下,我不愿离开这个地方。哪怕你老人家通知团上要把我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驱逐出境,我也不愿离开这个地方。

    魏福生  我是怕你不务正业,才要驱逐你的呀。假如你是学好的,我何至如此?

    黄大傻  嗨!穷孩子总是要被人家驱逐的。我讲好了替上屋张家看牛,你老人家硬叫张大公辞退了我。哪里是怕我不务正业,无非害怕我接近莲姑娘罢了。

    魏福生  你们听!我早知道他是装疯卖傻的。

    黄大傻  姑爹,我实在是个傻子,我明晓得没有爱莲姑娘的份儿,我偏舍不得她,我怎么不是个傻子呢?我跟莲姑娘从小就在一块儿。那时我家里还好,你老人家还带玩带笑地说过,将来这两个孩子倒是好一对。后来我爹不幸去世,家里亏空不少,你老人家已经冷了一大半。及至我妈妈也死了,家里又遭了火烛,几亩地卖光,还不够还债的。我那时候早已晓得莲姑娘不是我的了。上屋里陈八先生可怜我,叫我同他到城里去学生意。我想这或者可以帮助我忘记莲姑娘,可是我同他走到离城不远的湖迹渡,我还是一个人折回来了。我不能忘记莲姑娘,我不能离开莲姑娘所住的地方。多亏仙姑庙的王道人可怜我,许我在庙里的戏台下面安身,我时常帮他做些杂事,碰上我讨不到饭的时候,他也把些吃剩的斋饭给我吃,我就是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日子。

    莲姑  (哭)啊,大哥!(抚着黄大傻的手)大哥,你好好睡。我今晚招呼你。

    魏福生  (暴怒地)不能!莲儿,快进去,这里有我招呼,不要你管。你已经是陈家里的人,你怎么好看护他?陈家听见了成什么话!(见莲姑还握着黄大傻的手)你还不放手,替我滚起进去!你想要招打?

    莲姑  你老人家打死我,我也不放手。黄大哥,可怜的黄大哥,我是再也不离开你的了。死,活,我都不离开你!

    魏福生  我偏要你离开他。偏不许你们在一块……你这不孝的东西!(猛力想扯开他们的手,但他们抓死不放。暴怒如雷,猛力扯开他们的手,拖着莲姑往房里走)你这畜生,不要脸的畜生,不打你如何晓得厉害!(拖进房里)

    (1924年1月)

    1. (1)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主要围绕魏福生和莲姑父女间的冲突展开,塑造莲姑勇于追求爱情的形象。 B . 魏福生说是为了黄大傻有前途而打骂驱逐他,实际是嫌贫爱富,故意拆散恋人。 C . “晦气”“背时东西”等称谓,表达魏福生因所获非虎而产生的沮丧愤怒之情。 D . 黄大傻渴望亲情,所以怀念“小时睡过的竹床”,每晚都去山上看魏家的灯光。
    2. (2) 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母误解了莲姑口中的“怕老虎”,这一误会的设置,意在突出祖母年老愚钝。 B . 黄大傻的大段陈词,既体现他深情的形象特点,也符合戏剧语言的抒情性特点。 C . 文末魏福生的咒骂和“扯”“拖”等舞台动作,形象写出了人物的专制与独断。 D . 选文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明写魏家打虎置办嫁妆,暗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3. (3) 选文开篇连续四处舞台说明写到人声、狗叫声等,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无巧不成书”,文学作品中的巧合往往蕴含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枢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 ,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注】①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②蹇(jiǎn)叔:春秋时秦国大夫。

    1. (1) 乙段文字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君命A大事B将有C西师D过轶E我F击之G必大捷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 . “同舟共济”比喻齐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这里的“济”,与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词义相同。 C . 微,意为没有,与《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词义不同。 D . 管,意为钥匙,与《静女》中“贻我彤管”的“管”词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佚之狐说“师必退”,一个“必”字显示佚之狐说得自信和坚定,体现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 甲文中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反而会增强邻国(晋国)的势力,这样反而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对秦国是不利的。 C . 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坚决出兵,蹇叔只能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蹇叔以此再次将自己的意见传递给国君。 D . 乙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成先见、忧国虑远的老臣形象和一个刚愎自用、利令智昏的君主形象。两个形象一明一暗,一显一隐,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4. (4)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奏,将焉取之?

      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5. (5) 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诫,为何结果却不同?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人进谗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时作此词。

    1. (1) 下列对这首词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扁舟”多承载着诗人漂泊思乡的意绪,张词中的扁舟却充溢着天人合一的自由精神。 B .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暗点月华星辉,明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 C . 在岭南一年的官场岁月中,词人保持高洁情操,不愿同流合污,故遭谗言而被罢官。 D . 下片中,词人运用想象,与湖中景色融为一体,物我两忘,放声高歌,不知是何年月。
    2. (2) 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清廉正直之心都蕴藉于“冰玉”之中。在本词中,作者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请从意象特征的角度简要分析“冰雪”是如何与词人情感生发关联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两句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在大自然里沐浴迎风的闲适情景的两句是:“”。
    3. (3) 杜甫后期的诗歌多次写到自己衰老多病,如《登高》中的“”,《登岳阳楼》中的“”,这些诗句深沉悲凉,感人肺腑。
    4. (4) 金陵号称六朝古都,无数文人墨客游历于此,留下了不少感慨“物是人非”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猜想,桅灯的本意可能是指挂在桅杆上的灯,是航行的信号灯。

    在乡村,桅灯也曾大有作为。早起拔秧,夜查田漏,防汛巡逻,打老黄豆等等,都有它热情地参与。在过去的岁月,它是水稻的一部分,是黄豆的一部分,是农事的一部分,是乡村的一部分。秋高稻熟,傍晚时分,走到村外,选定一处,嵌入桅灯,微弱的灯光可以把潺潺细流照得清清亮亮。

    如今,有线的和无线的电光源层出不穷,桅灯“不怕风不怕雨”的优势已不明显。船上是不会挂这种桅灯作航行信号了,也没人用它帮助捕鱼,或打田鸡、斩黄鳝泥鳅了。即使家里有盏桅灯,也没有煤油卖了。桅灯虽然已经退出田园,成了文物,但它照亮的那段岁月,依然熠熠闪光。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照亮”,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 B . 操笔为锄,耕耘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领域,乃是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 C . 染过的布有淡红的有深碧的,都晾晒在长竿上,在太阳里闪着特别的光。 D . 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它是水稻、黄豆、农事、乡村的一部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庆一年四季都有雾,但是主要集中在深秋到来年春季。大雾锁城时常会带来生活上的一些不方便, ① 。抗战期间,日军曾出动大批飞机对重庆实施长时间、战略性的大轰炸,每到这时市内一切活动就陷于停顿。只有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的雾季,弥漫的浓雾会给山城罩上一层天然的防空网,使日机的空袭无法肆虐。每到这时,是重庆城里最热闹的时候,文艺界也会举行大规模的盛大演出,史称“雾季公演”。重庆的雾, ②  , 不同于中东部地区那些因工业污染导致的雾霾。重庆位于平行岭谷谷地,受到狭长而不开阔地形的影响,白天地面气温高,蒸发作用比较强,导致城市空气中容纳了较多的水汽。而到了风速微弱的夜里,谷地保温保湿作用显著,在城市的上空常常出现逆温层,限制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不利于热量、水汽的扩散,有利于辐射雾的形成。夜间辐射降温幅度大,地面很快就冷却,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当空气温度下降到使相对湿度达到或接近100%时,        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面是重庆多雾成因的示意图,请根据上面的文字,将示意图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曾皙、“无道桓文之事”的孟子、强悍的樊哙、阴鸷的繁漪……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个性”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