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9课辛亥革命课时练

更新时间:2024-04-26 浏览次数: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从根本上看,这次革命既未能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统治的根基,也没有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更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表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在于( )
    A . 并未结束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 极大地阻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 . 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D .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 2. (2021·贺州) “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据此推断,该材料评价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 3. (2023八上·福田期中) 历史学者金冲及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中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 推动了思想解放 B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 完成了革命任务 D . 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 4. (22·期中)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 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下列对“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B . 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C . 辛亥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5. 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这说明( )
    A . 武昌起义不具历史进步性 B . 革命观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 C . 革命党人缺乏斗争的智慧 D . 清朝腐败统治已经彻底瓦解
  • 6. 下列是张姗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她探究的主题是( )

    A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 . 民族危机的加剧 D . 新时代的曙光
  • 7.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未竟之功”是( )
    A .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 . 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 . 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 创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 8. (2021·紫金四模) 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亲历记》中提到:“辛亥革命的胜利,也使五四运动不可避免。因为人民在经过了这样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后,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革命理论。”以上材料论述的是(   )
    A . 辛亥革命的背景 B . 辛亥革命的经过   C . 辛亥革命的特点 D . 辛亥革命的影响
  • 9. 1911年10月11日布告称:纵有冲天义愤,报复竞无所施,我今为此不忍,赫然首举义旗,其中“首举义旗”是指( )
    A . 广州起义 B . 武昌起义 C . 南昌起义 D . 秋收起义
  • 10.  《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其中列强使馆界“东交民巷”的存续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
    A . 面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性 B . 面对帝国主义的软弱性 C . 反抗封建专制的革命性 D . 捍卫民主共和的先进性
  • 11.  表中的事件发生时间最早的是( )

    近代部分历史事件及发生时间

    民国2年

    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爆发。

    公元1912年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年

    辛亥革命爆发。

    洪宪元年

    袁世凯去世。

    A . B . C . D .
  • 12. (2023八上·成都期末) 小红同学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护国战争
  • 13. (2023八上·伊犁哈萨克期末)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
    A . 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B . 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 .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D . 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14. 金冲及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当代中国的伟大辉煌。该学者肯定辛亥革命的视角是( )
    A .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B .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 . 推翻了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 D .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 15.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
    A . 背景 B . 内容 C . 过程 D . 意义
二、材料分析题
  • 16.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1895年) 《纽约时报》

    材料二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 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三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1. (1) 根据材料一,你认为《纽约时报》是针对什么事件作上述评论的?说说此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 (2) 材料二所述“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为什么“黑暗依旧”?
    3. (3) 材料三所述的“自救之路”、 “维新之路”分别指什么?“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有哪些共同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