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1 /1.1 氓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氓》练习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2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2023高一下·佛山月考)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回答下面各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不思其反 B . 隰则有泮 C . 不可说也 D . 匪来贸丝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怨灵修之浩荡 B .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恐美人之迟暮 C .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惟草木之零落 D . 总角之 , 言笑晏晏/偭规矩而改错
    3.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乘彼垝垣,望复关    长太息掩涕兮 B . 蚩蚩,抱布贸丝    怨灵修浩荡兮 C . 桑之落矣,其黄陨    忍尤攘诟 D . 反是不思,亦已哉    驰椒丘且止息
    4. (4)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B .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不容易脱身。 C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极度憔悴和无情被弃。 D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男子却变化无常,我的痛苦没有尽头”。
二、古代诗歌阅读
  •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jiē)喈:鸡鸣声。②夷:平,指心中平静。③胶胶:鸡鸣声。④瘳(chōu):病愈,此处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B . 这首诗通过变换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情感的变化。 C . 每章首两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鸣四起的图景。 D . 这首诗的写景用词十分讲究,如“潇潇”从听觉写出夜雨骤急,“如晦”从视觉展现眼前的景象。
    2. (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三、作文
  • 3. (2021高一下·厦门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每周依据进度在全年级推进《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各班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本期交流会聚焦的是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贾宝玉在“仕途经济(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以实现经国济世之报负)”上的分歧:

    材料一:“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薛宝钗(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材料二:“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史湘云(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材料三: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宝玉反生起气来,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宝玉从内心深敬黛玉。(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材料四: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选自《红楼梦》第一回)

    读书所为何事?到底要不要讲求仕途经济、辅国治民?薛、史与贾、林,观点迥异。作者在开卷第一回中(见材料四),回顾半生,深含愧悔之意,其态度,似更倾向薛、史的观点。主持读书交流会的林老师为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遂别出心裁地请同学们以“李杰”为名,选择薛、史、贾、林中的一位,写信给他/她,支持或批驳他/她的观点或做法,并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国际形势,阐明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在作文中照抄上述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4. 名著微写作。

    鲁迅评《红楼梦》说:“《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请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分析其性格的复杂性。要求:人物正确,内容合理,字数100字左右。

四、文言小题
  • 5.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 .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D .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 6.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氓之蚩蚩,抱布丝 贸:交换。 B . 尔卜尔筮,体无言咎:责备。 C . 自我尔,三岁食贫徂:往。 D . 言既矣,至于暴矣遂:顺心、满足。
  •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 . 清白以死直兮 D . 固时俗之工巧
  • 8. 《红楼梦》原名,后空空道人改为 《情僧录》 ,曹雪芹在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将它题为
  • 9.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 (1) 二三其德
    2. (2) 士其行
    3. (3) 三岁食
    4. (4) 其而陨
  • 10. 写出下列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1. (1) 子无怒,秋以为期
    2. (2) 匪我
    3. (3) 士也罔
    4. (4) 自我
五、小阅读
  • 11. 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 .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了兴的手法,直接抒发对男子感情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谴责。 D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 12. 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 .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是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D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 13. 下列对《氓》一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诗第一、第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第五章写男方负情背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怨恨。 B . 女子受夫权的压迫,被任意抛弃,这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 C . 本诗将恨与悔的感情融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 D . 这是一首弃妇诗,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痛苦,不仅是对那薄情男子更是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控诉。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时芳官又跟了他干娘去洗头。他干娘偏又先叫了他亲女儿洗过了后,才叫芳官洗。芳官见了这般,便说他偏心,“把你女儿剩水给我洗。我一个月的月钱都是你拿着,沾我的光不算,反倒给我剩东剩西的。”他干娘羞愧变成恼,便骂他:“不识抬举的东西!怪不得人人说戏子没一个好缠的。凭你甚么好人,入了这一行,都弄坏了。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么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娘儿两个吵起来。

    袭人忙打发人去说:“少乱嚷,瞅着老太太不在家,一个个连句安静话也不说。”晴雯因说:“都是芳官不省事,不知狂的什么也不是,会两出戏,倒像杀了贼王,擒了反叛来的。”袭人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宝玉道:“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他少亲失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又作贱他,如何怪得。”因又向袭人道:“他一月多少钱?以后不如你收了过来照管他,岂不省事?”袭人道:“我要照看他那里不照看了,又要他那几个钱才照看他?没的讨人骂去了。”说着,便起身至那屋里取了一瓶花露油并些鸡卵、香皂、头绳之类,叫一个婆子来送给芳官去,叫他另要水自洗,不要吵闹了。

    他干娘益发羞愧,便说芳官“没良心,只说我克扣你的钱。”便向他身上拍了几把,芳官越发哭起来。宝玉便走出,袭人忙劝:“作什么?我去说他。”晴雯忙先过来,指他干娘说道:“你老人家太不省事。你不给他洗头的东西,我们饶给他东西,你不自臊,还有脸打他。他要还在学里学艺,你也敢打他不成!”那婆子便说:“一日叫娘,终身是母。他排揎我,我就打得!”袭人唤麝月道:“我不会和人拌嘴,晴雯性太急,你快过去震吓他两句。”麝月听了,忙过来说道:“你且别嚷。我且问你,别说我们这一处,你看满园子里,谁在主子屋里教导过女儿的?便是你的亲女儿,既分了房,有了主子,自有主子打得骂得。再者大些的姑娘姐姐们打得骂得,谁许老子娘又半中间管闲事了?都这样管,又要叫他们跟着我们学什么?越老越没了规矩!你见前儿坠儿的娘来吵,你也来跟他学?你们放心,因连日这个病那个病,老太太又不得闲心,所以我没回。等两日消闲了,咱们痛回一回,大家把威风煞一煞儿才好。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叫的。上头能出了几日门,你们就无法无天的,眼睛里没了我们,再两天你们就该打我们了。他不要你这干娘,怕粪草埋了他不成?”

    宝玉恨的用拄杖敲着门槛子说道:“这些老婆子都是些铁心石头肠子,也是件大奇的事。不能照看,反倒折挫,天长地久,如何是好!”晴雯道:“什么‘如何是好’,都撵了出去,不要这些中看不中吃的!”

    那婆子羞愧难当,一言不发。那芳官只穿着海棠红的小棉袄,底下丝绸撒花袷裤,敞着裤脚,一头乌油似的头发披在脑后,哭的泪人一般。麝月笑道:“把一个莺莺小姐,反弄成拷打红娘了!这会子又不妆扮了,还是这么松怠怠的。”宝玉道:“他这本来面目极好,倒别弄紧衬了。”晴雯过去拉了他,替他洗净了发,用手巾拧干,松松的挽了一个慵妆髻,命他穿了衣服过这边来了。

    接着司内厨的婆子来问:“晚饭有了,可送不送?”小丫头听了,进来问袭人。袭人笑道:“方才胡吵了一阵,也没留心听钟几下了。”晴雯道:“那劳什子又不知怎么了,又得去收拾。”说着,便拿过表来瞧了一瞧说:“略等半钟茶的工夫就是了。”小丫头去了。麝月笑道:“提起淘气,芳官也该打几下。昨儿是他摆弄了那坠子,半日就坏了。”

    说话之间,便将食具打点现成。一时小丫头子捧了盒子进来站住。晴雯麝月揭开看时,还是只四样小菜。晴雯笑道:“已经好了,还不给两样清淡菜吃。这稀饭咸菜闹到多早晚?”一面摆好,一面又看那盒中,却有一碗火腿鲜笋汤,忙端了放在宝玉跟前。宝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说:“好烫!”袭人笑道:“菩萨,能几日不见荤,馋的这样起来。”一面说,一面忙端起轻轻用口吹。因见芳官在侧,便递与芳官,笑道:“你也学着些伏侍,别一味呆憨呆睡。口劲轻着,别吹上唾沫星儿。”芳官依言果吹了几口,甚妥。

    他干娘也忙端饭在门外伺候。今见芳官吹汤,便忙跑进来笑道:“他不老成,仔细打了碗,让我吹罢。”一面说,一面就接。晴雯忙喊:“出去!你让他砸了碗,也轮不到你吹。你什么空儿跑到里槁子来了?还不出去。”一面又骂小丫头们:“瞎了眼的,他不知道,你们也该说给他!”小丫头们都说:“我们撵他,他不出去,说他,他又不信。如今带累我们受气,你可信了?我们到的地方儿,有你到的一半,还有你一半到不去的呢。何况又跑到我们到不去的地方还不算,又去伸手动嘴的了。”一面说,一面推他出去。阶下几个等空盒家伙的婆子见他出来,都笑道:“嫂子也没用镜子照一照,就进去了。”羞的那婆子又恨又气,只得忍耐下去了。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芳官的形象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5. 阅读《红楼梦》中的两支曲子,完成后面的题目。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情节赏析《枉凝眉》中最后一句:“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中的“尽”的含义与妙处。

  • 1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菊

    【清】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欹:通“倚”。②沉音:低声吟咏。③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④评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在史湘云主持的以“菊”为主题的诗社活动中,林黛玉的《咏菊》公评第一,此诗尾联的妙处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六、判断题
  • 17. 宝玉看《南华经》有感,便续了一段,说“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说明他在与袭人赌气之后,对“道”有所领悟,不再想亲近袭人等人。
七、现代文阅读
  •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王国维心目中,《红楼梦》的文学性明显是高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著作的。这大概源于《红楼梦》的视角不是世俗的视角,而是超越的视角。《红楼梦》的超越方式不是追逐现世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方式,而是审美的方式。从阅读的直接经验,我们就能感受到,《红楼梦》对女子的审美意识非常充分,无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充分呈现出来。以《红楼梦》为参照系就会发现,《三国演义》《水浒传》对女子没有审美意识,只有道德意识。换句话说,只有道德法庭,没有审美判断。不必说被道德法庭判为死刑的妖女“淫妇”潘金莲、阎婆惜等,就是被认为是英雄烈士的顾大嫂、孙二娘等也没有美感,甚至作为美女形象出场的貂蝉,亦非审美对象,而是政治器具,和林黛玉、晴雯、妙玉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放下直接的阅读经验,从理论上说,正如康德所点破的那样,审美判断是“主观的合目的性而无任何合目的”的判断心,他说的无目的,便是超越世间的功利法,即超越世俗眼里的目的性,进入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功利的目的性已经消失,悲剧的目的不是去追究“谁是凶手”,自然也不是一旦找到凶手,悲剧冲突就得以化解。《红楼梦》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悟到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和这种关系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对于这种悲剧,若要作出是非究竟的判决,或要问起元凶首恶,真是白费力气。因为矛盾诸方面在自己的立场是真的,但看对方是假的,真假不能相容,真真假假中演出一出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的悲剧,给读者展示了一个谜一样的永恒冲突。

    这种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只要人类生活着,这种悲剧性的冲突,就会永远存在。它不像世间的政治冲突、经济冲突、道德冲突,可以通过法庭、战争、理性判断加以解决或随着现实时间的推移而找到凶手或是非究竟而化解。它也不跟《三国演义》那样,一方是“忠绝”“义绝”,一方是“奸绝”“恶绝”,善恶分明,然后通过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暗示一种绝对道德原则。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了不起之处是没有把好人写得绝对好,没有把坏人写得绝对坏。这便是拒绝忠奸、善恶对峙的世俗绝对原则,这也是《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所在。马克思所说的解开荷马史诗永恒之迷的难点,我们从《红楼梦》对世俗眼光的超越中,大约可以得到一些解释。

    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大作家虽然也都站立在超越世俗眼界的高层面去创作,在精神上都有一种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但是在叙述方式上,他们都有一种贵族姿态,在描述中是以自身的高贵去照耀笔下人物。而《红楼梦》虽有高贵的贵族精神,但曹雪芹作为创作主体则是一种低姿态,这是《红楼梦》另一文学审美特点。

    曹雪芹的“大观”眼睛并不是贵族嘲弄底层生命的眼睛,而是另外两种低姿态的眼睛:跛足道人的眼睛和宝玉的“侍者”的眼睛。高精神而又低姿态,是《红楼梦》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跛足道人没有“圣人言”的形式,只是唱着轻快的嘲讽之歌,这是最低调的歌,又是最高深的歌,是大悲剧的歌,又是大喜剧的歌,是没有哲学形式的哲学歌。《红楼梦》没有“圣人言”的方式,也没有“三言二拍”那种因果报应的“诚言”形式,而是“甄士隐言”(真事隐言)、“贾雨村言”(假语村言)、“石头言”等一些与读者心灵相齐相交的平常形式。在《红楼梦》里,宝玉是真正的圣者。他的天性眼睛把人间的污浊看得最清,所以才有“男子是泥,女子是水”的惊人之论。别人都为失去权力、财产而痛苦,他只为失去少女生命而悲伤而心疼。他的前身是“神瑛侍者”,所谓侍者,就是仆人、奴隶。而他来到人间之后,仍然是个侍者,身份是贵族府第中最受宠的贵族子弟,气质上也有贵族特性,然而他却拒绝贵族特权,保持一种侍者心态、侍者眼光。

    这种低姿态奇怪吗?不奇怪。马克思所制定的巴黎公社原则就要求公社的官员要做人民的仆人,要以最低的姿态去对待世界与民众。宝玉正是拥有这种侍者的眼睛与姿态,所以他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也因此才对这些生命的毁灭产生大悲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自下而上的深深敬爱的大伤感与大痛惜。他为晴雯作《芙蓉女儿诔》,倾诉得如此动情,原因就在于此。晴雯在世人眼里,不过是一个卑贱的女奴,但在宝玉眼里,她却是“心比天高”的天使。因此,在她生前,他尊敬她;在她死后,则仰视她。于是,便写下了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

    (摘编自刘再复《永远的<红楼梦>》)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充分呈现了林黛玉、晴雯、妙玉等一众女子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是因为《红楼梦)真正把女子当作了审美对象。 B . 悲剧难以了结,往往是因为有许多无罪的罪人、无罪的凶手,以及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及其关系的相关互动。 C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体现的高精神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在作品中体现的是一致的,都是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 D . 作者以马克思制定的巴黎公社要求官员做人民公仆的原则来类比宝玉的侍者姿态,充分肯定了宝玉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审美判断并非没有目的,只是它追求的是超越世俗功利的目的,进入了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 B . 《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是不分忠奸、不辨善恶,没有绝对的道德原则,对众生一视同仁。 C . 《红楼梦》中甄士隐在解读了跛足道人唱的“轻快的嘲讽之歌”之后,就跟着跛足道人出家了。 D . 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所以宝玉才会为那些世人眼中的卑贱女奴失去生命而悲伤。
    3. (3) 下列《红楼梦》中的情节,没有体现宝玉低姿态的一项是(    )
      A . 老嬷嬷指责藕官烧纸时,宝玉帮藕官打圆场。 B . 凤姐泼醋,平儿无辜受辱,宝玉主动帮助平儿理妆。 C . 金钏投井之后,宝玉低声下气求得玉钏原谅。 D . 宝玉既能与秦钟交好又能与“呆霸王”薛蟠交往。
    4. (4) 《红楼梦》的两大审美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5) 有人说《红楼梦》中晴雯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1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汝昌:65载红楼情

    京  梅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194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周汝昌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集,并根据其中六首吟咏曹雪芹的诗,写下了第一篇红学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已是名家的胡适见到后,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从此,两人有了交往。1948年,周汝昌向胡适借阅他收藏的极为珍贵的“甲戌本”(《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胡先生慨然允诺。当年暑假,周汝昌将这部书带回老家,花费两月时光,用墨笔和朱笔工楷把书抄录一遍,并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以及有正书局的《戚序本》,整理核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版本,不要再宣扬、散布那种被伪续者大肆删改的《程乙本》了。见到周汝昌的信,胡先生当即回复说:“这是笨重的工作,故二十多年来无人敢做。你若肯做此事,我可以给你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

    正是从那一天起,周汝昌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红楼”之旅,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历经种种曲折,直到2004年5月1日,一部10卷本的《石头记会真》(对11种《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才正式出版。

    一愿已酬,然此时距他当初慷慨激昂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已历56年矣!周汝昌百感交集赋诗道:“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周汝昌出版的第一部红学专著,是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其时(1953年)他正在四川大学任教,后来听说此书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差不多人手一册。《红楼梦新证》后来也成为毛泽东的枕边书。毛在他自己的文章《评读五部经典小说》中,有两处提及该书。

    周汝昌是一位博学、勤奋的真学者,其治学初以语言、诗词理论、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国学基础博厚,一生著作可谓等身,自1959年出版《范成大诗选》后,又连续出版《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岁华晴影》等古典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专著数种,而他自己也极善诗词,所作诗词曾得到著名学者钱锺书的赞叹。此外,周汝昌的书法也极有造诣,自谦“不是书法家”的他,自幼研习欧楷笔法,20岁后深研“兰亭”,所写瘦金体,刚风俊骨,墨采焕然。只是受视力所限,70岁后便极少动墨,这也是周汝昌书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周先生还擅长京剧,据说当年燕大舞台上,“周氏小生”曾经倾倒过无数“粉丝”。

    有人说,曹雪芹痴,写《红楼梦》用了10年;周汝昌更痴,研究《红楼梦》用了65年!从青年时起,周汝昌双耳便逐渐失聪,戴助听器还得别人在他耳边高喊。1975年他的左眼又因视网膜脱落失明,右眼则需将两个高倍放大镜叠在一起才勉强可以看书写字。此后的岁月,他几乎每天就是趴在一张简易的旧折叠桌上,凭着仅存的一丝视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小纸片上,由他女儿将它们誊写在稿纸上、敲击到电脑中。近年,他的双目已完全失明,仅剩余些许听力,写作也只好改成了口述的方式……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老人才思泉涌,后又出版了《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真本》等数部专著。

    《红楼梦》对广大读者有着巨大的魅力。时至今日,这魅力之后则是无数巨大的商机。近年来,围绕《红楼梦》研究,不知不觉间已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商业产业链,从出版、影视、旅游,到各种文化活动、学术会议……据估算,一本《红楼梦》产值已达数十亿!《红楼梦》正迅速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楼梦”。而被公认为中国红学三泰斗(胡适、俞平伯、周汝昌)之一的周先生,却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在常人看起来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周先生只是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他说:“我心中常有几段妙曲,几幅佳画,几声入耳之言,几处动人之色,又何须外求乎?”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1.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周汝昌先生一辈子痴心于研究《红楼梦》,成为中国红学三泰斗之一,既与胡适的影响密不可分,更是其母亲引导的结果。 B . 《石头记会真》是周汝昌先生历经56年的研究而完成的《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是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C . 《红楼梦新证》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差不多人手一册,后来也成为毛泽东的枕边书。这说明《红楼梦》大受欢迎。 D .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如《红楼梦》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周汝昌简朴的生活,周汝昌和胡适研究《红楼梦》的不同方法等。
    2. (2) 文章最后说“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从文中看,周汝昌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请简要概括。
  •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 , 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 , 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路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词。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吊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一面笑道:“一般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误想,担搁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①中浣指每月的中旬。②《会真记》即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故又称《会真记》。金、元人把其中的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这里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③倾国倾城貌:金批本《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④“苗而不秀”两句即中看不中用的意思,语出《西厢记》金批本第四本第二折。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

    1. (1) 下列对这篇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宝玉深知《西厢记》是禁书,也知道《中庸》《大学》是该读之书,可他还是偷偷阅读,正表明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 B . 黛玉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转身就走,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既要躲开口没遮拦的贾宝玉,又要避免把这个敏感的话题进行下去。 C . 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在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 D . 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层层推进,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模糊起来。这于花柳繁华之时唱出的悲歌,更令人痛心疾首。
    2. (2) 选文最后一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黛玉的心理变化,结合文本,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黛玉不喜戏文,但被曲中优美的词句打动,发现“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感慨自己先前没有听到。 B . 黛玉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子时,想到自己父母已逝,寄人篱下,无人倾诉衷肠,便“站立不住”。 C . “水流花谢两无情”,黛玉想到自己对宝玉一片真情,而宝玉却压根不懂;不知珍惜,便心痛落泪。 D . 黛玉感叹自己的青春在似水流年中无可奈何地消失,人生短暂,爱情珍贵而不可定,愁多情浓,心痛落泪。
    3. (3) “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结合选文,概括并分析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 21.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 , 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误想,担搁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 ②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 , 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删减)

    选文二

    宝玉因不见了黛玉,便知是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息一息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等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后头去。宝玉道:“我就来。”等他二人去远,把那花儿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心。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屋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然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玉听了不觉痴倒。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选自《红数梦》第二十七回、二十八回,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宝玉正踟蹰间        踟蹰:徘徊迟疑 B . 倒也十分感慨缠绵        缠绵:婉转动人 C . 仔细度        忖度:体味思量 D . 一行数落着:        数落:埋怨责备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沁芳”得名于宝玉。大观园建成,贾政带宝玉于园内试才题对额,宝玉表现出了非凡才情,“沁芳”“有凤来仪”“稻香村”均为他所题。 B . “十二个女孩子”包括龄官、妙玉等;妙玉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清高孤僻,在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悄悄地请黛玉、宝钗和熙凤喝茶。 C . “香菱”本姓甄,她命运坎坷,幼年被拐,后被卖与薛蟠。住进大观园后,因羡慕姊妹们作诗有雅趣,便向黛玉学诗,最后于梦中得佳句。 D . “斯园”指“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原为贾府迎接元春省亲而修建。后来元春特命宝钗等人在内居住,“海棠诗社”即在园内成立。
    3. (3) 选文一的第三段和第四段分别写了宝玉的“笑”,请根据上下文,简要回答这两次“笑”的含义。
    4. (4) 下面文字是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话剧片段。请你依据选文二和该片段内容,将横线处的“舞台说明”补写完整,并说明这样补写的理由。

      林黛玉站起来,把落花聚集一处,装进绢袋,然后用花锄到太湖石后挖着。

      贾宝玉自右首甬道走来,边走边俯身捡拾落花,放到衣襟里兜着。

      清风吹过,花瓣像雪片般飘落满地。

      黛玉  (仰看落花,凄切地叹口气,吟咏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闺中女儿惜春幕,愁绪满怀无释处!(又去扫花)

      宝五  (听见黛玉吟咏,止步倾听,频频摇头;不敢惊动;侧身伫立太湖石前)

      黛玉 (①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将落花装袋,埋到太湖石后)质本洁来还洁去,强如污淖陷泥沟!

      宝玉 (② 

      黛玉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啜泣拭泪)宝玉  (不觉失声蒙面而哭)

      黛玉  (一怔,忙向太湖石前走去,瞥见宝玉,顿时气愤地啐了一口)我当是谁,原来是你这个狠心短命的——(说到这里,又咽住,长叹一声,转身收拾花具)

      (节选自赵清阁《<红楼梦〉话剧集》)

  •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 . 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 . 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 . “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 (2) 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 .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3. (3)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八、名句名篇默写
  • 23. 《荀子·劝学》中“”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 24. 曹操《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一个个屈驾来访的诗句是:“。”
  • 25.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和“”,令人叹为观止。
  • 26. 《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年轻时即使打拍子敲碎了银钗,饮酒弄脏了衣服也不在意,借以表现她年轻时的欢乐奢华生活的句子是:“
  • 27.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28. 探春提议建一诗社。适值贾芸送来海棠花两盆,遂起名“”。其成员有稻香老农、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蕉下客探春.、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九、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十、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3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氓》中,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
    2. (2) 《氓》一文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句子:“。”
    3. (3) 《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并体现出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
    4. (4) 《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反衬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
    5. (5) 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两句中。
    6. (6) 《氓》中女主人公说明不立即答应婚事的原因的一句是“”,叙述结婚以后生活贫困的一句是“”。
    7. (7) 《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少年时在一起愉快生活的情景的诗句:“。”
    8. (8) 《诗经·氓》中,“”两句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向男子解释自己不能答应氓的婚事的具体原因。
    9. (9) 《诗经·氓》的开篇刻画了女主人公对氓的喜爱,“”“”两句描写了她“望复关”时看不到与看到后的神态和动作。
    10. (10) 《诗经·氓》中,写氓用车来接女主人公前进行了占卜,“”表现了氓占卜的过程和结果。
    11. (11) 《诗经·卫风·氓》以“”起兴,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
    12. (12) 《氓》中以桑叶比喻女子初婚时容颜亮丽的两句:“。”
十一、语言文字运用
  • 35. 下列关于《红楼梦》相关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黛玉初进贾府时,曹雪芹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刻画了贾府一干人等,比如写迎春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写探春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令人观之可亲。 B .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一句中,“木石前盟”对应的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还泪”之说,而“金玉良缘”指的是宝玉的通灵宝玉和薛宝钗的金锁。其中,宝玉之玉正面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之锁錾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C . 曹雪芹借门子抄给贾雨村“护官符”一事,为我们展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彼时的兴盛之势。其中,“珍珠如土金如铁”和“白玉为堂金作马”两句分别形容的是宝钗所在的薛家、宝玉所在的贾家。 D . 得知贾琏在外偷娶了尤二姐,王熙凤就将尤二姐骗入贾府中,一面唆使指腹为婚的张家告状,一面又暗中煽动小妾秋桐故意刁难。后胡太医用了不当之药致其流产,痛苦绝望的尤二姐最终吞金自尽。
  • 36. 按要求选择。
    1. (1)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任何现实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首要任务就是,____,____,____,____。落实到人才培养上,除了传授学科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训练和提升学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①根据具体问题整合相关学科的材料、数据、理论、方法

      ②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

      ③实现知识从简单叠加到有机结合的转变

      ④最终得到一个整体的解释

      A . ④③②① B . ③②①④ C . ①④②③ D . ②③①④
    2. (2) 《红楼梦》对语言、服饰、居室等的描写往往和人物相对应,请指出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林黛玉) B . “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王熙凤) C .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贾元春) D . 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薛宝钗)
  • 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小河,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河。小河流经之地溪草茂密,柳竹成行,小河在柳竹的庇护下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一路向前。在河岸较窄的地方,一个石板桥横亘于小河之上。小桥长不足十米,宽不足两米,三根桥柱牢固地支撑着上面厚重的桥板,远远看去,小桥厚厚墩墩,结实无比。小桥很平常,但老辈人讲过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①  , 但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桥面被时间的刀锋深深地剜出的一道道痕迹就是明证。

    小桥两头岸石叠加,依岸而立,两棵参天的榕树紧紧拥抱着坚硬的岸石,使小桥有了牢固的基石与依靠。小桥一端的榕树下,②  , 房子虽小,却十分精致,青瓦粉墙,房内沿墙根修有马蹄形的石凳,老辈人说那是专为路人休憩而准备的。

    小河中的流水经历一路的艰辛与洗涤,明澈而亮丽,清爽而甘甜,这是上天赐予故乡人的甘露。每到月光明亮的夏夜,小桥就会热闹起来。老人们饭后拎着马扎、摇着蒲扇来到榕树下,或是讲古,或是论今。孩童们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他们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

    1. (1)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 比喻、拟人、对偶、排比 B . 比喻、拟人、排比、借代 C . 拟人、对比、对偶、排比 D . 比喻、对比、排比、借代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他们笑着、闹着,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又捉迷藏、踢毽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38.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 (1) 离  苗     庚  孟
    2. (2) 览  锡        辟  
    3. (3)               骐骥  修   
    4. (4) 朝    揽   谣   侘傺   
    5. (5) 鸟     方      诟    道       兰
    6. (6) 荷      岌      杂
  • 39.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由极恶之人导致;第二种,由盲目的运命(即偶然的机缘错误)决定;第三种,由人物所处的位置或关系导致。请以《红楼梦》或《三国演义》中的某个人物为例,对其悲剧类型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准确,阐述清晰。不超过200字。
  • 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红楼“四春”的命运发展,正是 ① :元妃省亲,是贾家之极盛;探春理家,有中兴之象;迎春误嫁,是江河日下;惜春出家,是家败人散。

    贾府四姐妹除元春外, ②  , 都堪称贾府三姐妹之首。探春外形出挑,“俊眼修眉,顾盼神飞”,且戚序本第五十六回批赞曰:探春看得透,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

    贾家姐妹趣味殊异,其中迎春嗜棋,探春喜书法,惜春爱绘画。曹雪芹写她们的爱好,除了符合形象内在素质, ③ 。例如“懦小姐”迎春的处世态度与围棋“坐隐”的文化内涵相应,她的一生就真如棋局中一枚棋子般,任由人摆弄,最后摆到了死地。

    材料二:

    探春因又接着说道:“咱们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的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有些孝敬。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又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于作践,白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馀,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1. (1) 请在材料一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 (2) 材料一加波浪线的句子评价了探春之“敏”,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十二、名著阅读
  • 41. 占花名儿是行酒令的一种,即把签放在签筒里,每根签上画一种花草,题一句诗,并附有饮酒规则。作者在写宝玉夜宴时提议要“占花名儿”,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节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