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商洛市2024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9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郊庙祭祀是历代朝廷乐府建设的重心。乐府始设于秦,汉初沿用,司宫中日常用乐。后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之需,改革郊祀礼仪,将乐舞之事委任乐府,令其“采诗夜诵”,乐府遂拥有参与国家最高规格祭礼活动的职权。郊祀者,祀天地、日月、山川河流之属,对象为自然神。庙祀者,祭拜对象为祖先神。祭祀礼仪缘于古人敬畏自然之心,探寻人、神即人类与自然交流沟通的渠道。乐府部门在秦汉的设立与职能嬗变,就与这一时期祭祀制度沿革有直接关系。

    ②汉武帝扩张乐府,以宗教艺术形式提升政治能力,为战国以来各地流行的神灵信仰重构谱系。其以楚人世代信奉的“泰一神”凌驾诸神之上,彰显“泰一”权威,象征君权至上。与之同时,天神“泰一”协同地神“后土”及众神灵,与祭祀者一起,构筑了“天地人”一体化的观念。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建构人类与自然的良性互动,这一体现于祭祀仪式中的天人同构观,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亦有借鉴意义。

    ③基于天人同构、天道人道合一的观念,乐府礼乐制作往往融入彼时人类在五行、天文、术数等方面的知识信仰。大唐雅乐“十二和”的创制,既是周汉以来乐府礼仪天人同构观念的延续,又向地域文化、民族心理方面扩展深化。大唐雅乐“十二和”之规制、直接沿袭梁武帝国乐“十二雅”,但其乐舞艺术乃“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不仅追溯周汉以来雅乐遗制,复综合吸收南北朝经分裂、迁徙、再度融合之后的乐章、乐制。大唐雅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凝聚南北人心、各族文化,形成对中华礼乐文明的重新整合,体现唐王朝承古、创新的开阔政治格局。

    ④周代礼乐有“九夏”乐章,广泛用于郊庙、燕射场合,奠定了后世乐府雅乐的基本功能属性。汉以后“九夏”乐章的乐舞形态虽未能完整流传,但历代朝廷对于乐府雅乐的建设、力求追摹古制。汉初叔孙通依秦乐人制宗庙乐,因其“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

    ⑤南北朝分裂之时,南北政权往往通过乐府建制中的华夏音声,宣示为中原王朝的正统继承者。梁武帝在这方面尤其重视,亲自带头制作国乐。汉唐乐府建设虽重华音,对异族音乐也有广泛吸纳。汉横吹曲最初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西域乐《摩诃兜乐》,后经李延年改以“新声曲”,广泛用于皇帝出行武乐。汉横吹曲于魏晋后音乐形态不传,但不少乐曲题名,后人拟作多叙边地客游、离别远行,成为边塞诗经典题名。“以备华夷”的音乐观念,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包容开放心态,倡导华乐与夷乐和合共存。

    ⑥文舜、武舞各尚其德,施于国家礼仪,相辅相成。曹魏时期,缪袭造鼓吹十二曲以代汉曲,前九曲均赞美曹操平定四方武功,第十曲以后始言魏文帝受命,末曲颂魏明帝致太和。歌颂创业艰难,昭告子孙开拓守成的思想,在国家礼乐建设中成为传统。两汉以后,历代文舞、武舞之制相沿成习。文武相济的精神引导,令其时政治上充满活力,文化上积极进取,后人以“盛唐之音”指称繁荣昌盛的大唐文化,足见音乐艺术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梁海燕《汉唐乐府建设中的政治哲学意涵》)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郊祀和庙祀分别祭祀的是自然神、祖先神,并通过祭祀仪式来表达敬畏之情,在祭祀过程中也产生了众多祭祀礼仪。 B . 汉武帝重构战国以来各地流行的神灵信仰谱系,这是用宗教艺术形式加强中央集权制的一种表现。 C . 乐府礼乐制作融入五行、天文等方面的知识信仰,造就了古代天人同构、天道人道合一的观念。 D . 后人提出“盛唐之音”,是从音乐角度赞美大唐文化的繁荣昌盛,体现出音乐艺术的贡献。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列举汉武帝时形成的 “天地人”一体化观念的事例,论证了这种观念的现实意义。 B . 文章在列举叔孙通事例的同时又使用引用论证手法,二者结合使论证过程更加严谨。 C . 在论述汉唐乐府体现的具体特征时,文章提出要重视华音,同时也要吸纳异族音乐。 D . 文章末段主要论证了乐府艺术作为国家政治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武相济。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初时乐府主要负责宫中日常用乐,并拥有参与国家最高规格祭礼活动的职权。由此可看出,郊庙祭祀是汉代乐府建设的重心。 B . 大唐“十二和”的乐舞艺术,既追溯周汉以来的雅乐遗制,也吸收了南北朝分裂前后的乐章、乐制。 C . “九夏”乐章的乐舞形态在汉代已不完整,但因用于郊庙和燕射,仍为后世奠定了雅乐的基本功能。 D . 由西域乐改良而来的汉横吹曲曾广泛用于皇帝出行武乐,后不少乐曲题名也成为一些诗歌的标题。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焦裕禄两份珍贵手稿8月10日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书画展”上展出。这两份手稿是近日在杞县档案馆新发现的,首次向外界展出。

    杞县组织专人整理核对后初步发现,两份手稿均写于1952年11月,《杞县一区谢砦乡第一步工作报告》共14页,约5600字;《杞县一区谢砦乡地主站队强化专政情况的报告》共8页,4100余字。两份手稿记录了1952年冬30岁的焦裕禄在杞县谢砦乡(今邢口镇)开展土改复查工作的情况。

    (节选自《河南杞县发现焦裕禄近万字工作手稿》,新华网,2022年8月13日)

    材料二:

    今年是焦裕裕诞辰100周年。在2021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共有46种伟大精神入选,焦裕禄精神便是其中之一。

    焦裕禄精神曾被多次搬上银幕,其中,电影《焦裕禄》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普通党员干部形象。时隔三十余年,《我的父亲焦裕禄》与观众见面,该片以焦裕禄子女的视角描绘了他与家人相处时的温情点滴,再现了一位言传身教的好父亲、温柔体贴的好丈夫、至孝至诚的好儿子、任劳任怨的好书记的形象。

    《我的父亲焦裕禄》与1990年电影《焦裕禄》形成了较好的互文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丰满立体地刻画了焦裕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我的父亲焦裕禄》既有精神内核和现实主义美学品格的历史延续性,也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品格。该片从宏大叙事中抽身,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描摹。

    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为英模片创作带来启示意义。与会专家谈到,一是对待英模人物的电影创作态度上,要注重化理为情、变官为民,在情感上打动观众,拉近英模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二是在叙事策略上叠加平凡事迹成不凡;三是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展现出立体性;四是在人物特征及评价的描写上,注意运用当代民间话语和流行的口语去评价;五是在思想的提质上,注意深挖人物性格的传统根源。也有专家认为,该片在英模人物的塑造上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我的父亲焦裕禄》写出了焦裕禄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特别是英雄人物的塑造,要敢于面对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从而让人物形象与观众有更多沟通和对话的可能。

    (摘编自许莹《精神不谢幕——“纪念焦裕禄诞辰100周年暨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创作总结座谈会”侧记》,《文艺报》,2022年4月13日)

    材料三:

    我们党在辉煌奋斗历程中孕育形成的红色文化,是当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基层文化建设要自觉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播好红色文化,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开展系统研究,丰富红色内涵。以红色资源助力基层文化建设,做好研究工作是基础。要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我们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积极搭建合作研究的新平台,探索建立跨地区、跨专业、跨部门研究的新机制,有效整合优化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镇(乡)综合文化站、图书馆等各方研究力量和资源,逐步实现将分散的研究转化为整合的研究,推动形成系统研究红色资源的强大合力,促进研究阐释不断提质升级,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价值,以理论研究成果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农村风俗、农村文化、农民艺术的发展。

    强化教育功能,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浸润基层文化建设,应突出价值引领、强化教育功能。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建设红色资源宣传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视频、网络动漫等新颖形式,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等,激励人们铭记党的光辉历程、传承光荣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擦亮红色标识,形成特色品牌。让红色资源“活”起来,需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发展。建设培育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加大地方、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投入力度。积极调动农村文艺人才积极性,挖掘用好乡村文化能人,创作更多农民喜爱的红色文化精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革命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努力将铁人王进喜、人民公仆焦裕禄、雷锋等红色故事转化为生活化视角和网络化表达,吸引更多人成为红色故事讲解者、红色精神传播者。打造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擦亮具有地方特质的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得益彰,引导群众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节选自马吉芬《用好红色资源,助力基层文化建设》,《光明日报》,2022年8月8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焦裕禄精神曾被多次搬上银幕,且入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都反映了焦裕禄精神不会谢幕。 B . 《我的父亲焦裕禄》再现了作为父亲、丈夫、儿子、书记的焦裕禄的形象,它比1990年单纯展现党员干部形象的《焦裕禄》的叙事更宏大。 C . 红色文化是当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红色文化,要重视对广大群众的教育引导,突出价值引领,使他们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 D . 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感人故事,吸引更多人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解者、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因此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3. (3) 当今时代用好红色资源的价值有哪些?以焦裕禄为例,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和分析。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十字勋章

    [德国]米勒

    1945年四月,在梅克伦堡州的施塔加德,一位卖纸的商人从顾客那里听说了希特勒的婚礼以及希特勒自杀的消息,决定枪杀自己的妻子,还有他十四岁的女儿,然后自杀。

    在一战时他做过预备军官,现在还保存着一把左轮手枪和十枚子弹。

    一天傍晚,他的妻子端着晚餐从厨房出来的时候,他正站在桌子边擦拭着那把手枪。他的翻领上别着一枚铁十字勋章,这本该是节日时才佩戴的。

    元首选择了自杀——面对妻子的疑问他这样解释道,同时他说,他要选择效忠于元首。他问她,作为他的妻子,是否在这件事上也准备好了追随他。他说,对于女儿他毫不怀疑,她一定会借助父亲的协助,体面地死亡,而不去苟活。他叫来女儿,她没有让他失望。没有等妻子的回答,他便让两人都穿上大衣,因为他要带她们到郊外找个合适的地方,免得引人注目。她们服从了。然后他给左轮手枪装上了子弹,让女儿帮他穿上大衣,锁上了房门,并把钥匙扔进了信箱。

    外面下着雨,他们在昏暗的街道上向郊外走着,丈夫走在前面,没有回头去看远远跟着的妻子和女儿。他听得见她们走在沥青路上的脚步声。

    当他离开大路走上通往毛榉林的小径时,他转过头催促她们走快些。晚风在这片没有树的平地上更加疾劲,地面被雨水淋湿,她们的脚步没有了声响。

    他对她们喊道,她们应该走在前面。跟着她们在后面走着,他也想不清楚:是他担心她们可能就这样跑掉,还是他希望自己可以跑掉。没过一会儿,她们已经在前面很远了。当他再也看不到她们的时候,他已经明白了,他没有勇气直接离开,他却十分希望,她们已经走了。他停了下来,在路边小便。左轮手枪在他的裤子口袋里,透过薄薄的布料他感受到了枪的冰冷。当他加快脚步想赶上她们时,每走一步手枪都碰打在他的腿上。他放慢了脚步。可当他把手伸进口袋,想把枪扔掉时,他看见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站在路中间,正等着他。他原本计划在树林中做这件事,但是枪声在这里被听到的可能性应该也不大。

    他拿出枪,解除保险,而他的妻子正接着他的脖子,抽泣着。她是那么沉重,他拼力摆脱她,走向正怔怔地盯着他的女儿,用枪对准了她的太阳穴,闭上眼睛扣动了扳机。他希望枪哑火,但是他听到了枪声,看到女孩摇晃着倒下了。

    妻子发着抖,尖声大叫。他必须稳住她。直到三声枪响过后,她安静了。

    现在,他是独自一人。

    没有人会来命令他将手枪的枪口对准自己的太阳穴了。死去的人也不会看见他,没有人能看见他。这出戏演完了。幕已落下,他可以去卸装了。

    他将手枪塞进口袋,俯身看着他的女儿。然后他开始奔跑起来。他沿着小径跑回了街道,又沿着街道跑了一段,但不是往城里的方向,而是向西。他跑了一会儿,然后他坐在街边,靠着一棵树,喘息着,思索着他的境况。他发现,事情也不是无可救药。

    他只要继续跑,一路向西,避开居民区。他可以隐居在任何一个地方,最好是在另一座城市,改名换姓,做一个不知名的难民,普普通通,勤勤恳恳。他把枪扔进阴沟里,站了起来。

    走在路上,他突然想起忘记把铁十字勋章扔掉。他把它扔掉了。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小说先交代故事的结局、梗概,再叙写具体的过程和细节,虽然篇幅短,但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B . 小说结尾纸商在枪杀了自己的女儿和妻子后,竟然没有选择自杀,而是以逃避和奔跑的方式求生,但他的灵魂却无法“逃生”。这种结尾并不是出人意料的,从前文的种种心理活动可以看出纸商内心的懦弱。 C . 小说最后的结尾没有给出一个结论,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留给读者一个开放的结局,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D . 这篇小说叙述语言冷静、简约,特别是人物对话,全篇只有纸商的语言描写,却成功刻画了两个只知道麻木顺从的女人。
    2. (2) 这篇小说以“铁十字勋章”为标题,有怎样的作用?
    3. (3) “二战”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德国人民在战后不断地进行反省、忏悔,文学起了积极的作用。你从《铁十字勋章》这篇小说中读出了作者对法西斯主义怎样的反思?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谈你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 (1) 文段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居易自以逢A好文B之C主D非次E拔擢F欲G以H生平I所贮J仰酬K恩造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B . 袖,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袖揣”,与《阿房宫赋》“舞殿冷袖”的“袖”含义不同。 C . 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D . 宜,意为“应该”,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宜”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 . 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 . 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 . 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②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 5.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韦秀才赴举

    顾 况

    鄱阳中酒地,楚老独醒年。

    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然

    洛桥浮逆水,关树接非烟

    唯有残生梦,犹能到日边

    [注]①此诗作于贞元五年至九年诗人任饶州司户时。②中酒:醉酒。③楚老:屈原。④然:同“燃”。⑤洛桥:洛阳之天津桥。⑥关树:潼关一带(古之桃林塞)的树木。非烟:此以“非烟”代指“卿云”,谓帝京祥云缭绕。⑦日边:都城长安。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上句点明送别地点,下句暗用屈原的典故;“独醒”与“中酒”照应,耐人寻味。 B . 颔联上句预祝韦秀才登第;下句说“我”并不认为自己心若沉灰,透露出强烈的自信。 C . 颈联虚写,想象韦秀才赴京应举路上所见风景,借“非烟”意象暗示韦秀才如其所愿。 D . 与结尾劝慰被送之人的送别诗不同,本诗结尾的表现重心由被送之人转到诗人自己。
    2. (2) 有人说本诗尾联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表达的情感内涵相似。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青年如初升红日,肩负着伟大复兴的重责,应当以《〈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的“”自勉。
    2. (2) 《劝学》设喻取譬层出不穷,比如以“”之喻,引出广泛学习且省察自己就会见识通明且行为无过错的论断,更有说服力。
    3. (3) “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以“黄河”为吟诵对象的古诗文名句有很多,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四月份,寒冬已去,随着气温的回升,(A)。所以,①许多大妈们总是想着出去挖点野菜吃。毕竟在很多人的心里,野菜是野生的,那些等同于绿色食品。

    事实上,野菜虽然是大自然中自然生长的,(B)。专家认为,土生土长天然的野菜并不意味着安全。野菜种类繁多,形态特征复杂。②许多有毒植物的外表与可食用野菜非常相近,非专业人士很难区分其有毒。自然生长的野菜为了适应野外的恶劣环境,在长期的生长繁衍过程中,会产生某些毒性物质,以抵御外来侵害。有些野菜对某些毒素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③春季是虫卵复生的季节,野菜如果清洗不彻底,生吃野菜很容易造成腹泻。因此,虽然春季野菜随处可见,却不能盲目采摘。如果实在想吃这类菜,建议到正规商超购买,有品控把关吃着更放心。

    1. (1)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都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词人柳永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黄叶飘零,兰舟催发,一声声凄切的蝉鸣,竟然让人无语凝噎。

    有时候它们喜欢成群结队端坐树梢,顶着明晃晃的日头叫。那鸣叫声连天接地,密密实实,杂乱而悲怆,整个世界再无其他声音了。那种肆无忌惮的鸣叫声,让人心烦意乱。是为即将消失的秋天送行,还是为它们自己即将结束的生命唱一首挽歌呢?它们已经乱了方寸 , 顾不得自己的形象了。一只蝉的鸣叫,还是颇有意境的。

    深秋时节,每当月上柳梢头的时候,我的窗外总会有一只蝉儿鸣叫。很准时,像是跟谁有过约定。先是怯怯的、低低的,然后轻柔的,那么几声,像游丝,像花瓣轻吻微风,像一对情侣窃窃私语。

    1. (1) 下列选项中,蝉声表达的意境与上文第二段中蝉声表达的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B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C .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D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2. (2) 请简要阐释文中加点的“肆无忌惮”和“乱了方寸”的含义。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描写蝉鸣声的?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题(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法国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在《越洋情书》中写道:“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材料二:2023年11月,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向母校武汉大学捐赠13亿元人民币。雷军说,30多年前在武大求学时,收到过一笔2000元“巨款”奖学金,内心默默发誓,“将来要十倍、百倍、万倍还回来”。如今,雷军用实际行动回馈母校,达成了自己的心愿。

    材料三: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白皮书。透过白皮书中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可以感受到中国青年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

    对于“双向奔赴”,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