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市三模热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4-04-30 浏览次数:9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者往往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与同一性,归因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思想的塑造。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先从地理环境来看,青藏高原隆升形成三级阶梯式地貌,在阶梯过渡带及海陆交接处,是不同时期人们活动迁徙的地理空间,是孕育复杂多元人文样态的自然环境。这种地理结构同时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西部地理结构内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河东流,生活在西部的人群,向东部大平原发展比翻越高原峻岭向西发展对自身更为有利。北部地理结构开放,草原戈壁连接蒙古高原与欧亚大草原,使得北亚与东北亚的游牧渔猎人群多次南下,中原农耕人群多次南迁北上。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运动方向: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
        再从经济条件看,作为中华民族主体部分的汉族所处的中原地带,在经济富裕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始终高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周边疆地区。这种“中原富于周边”的地理优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谋求生存空间。我们应当看到,在中国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增多,中原农耕地区也不乏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何以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呢?这不得不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农耕文明在生产方式上的显著特征在于“地理依赖性”。由于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带无法实行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只能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而不是对外拓殖经济版图。重要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竟然产生了两种文明在经济上彼此依赖的耦合互补结构,这一点已经为茶马互市的历史所验证:马对农耕文明而言是军国大计,茶对游牧文明而言则是牧民生计,二者彼此依赖,互通有无。更为重要的是,经由以茶马互市为代表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将各区域各族群凝聚成难以分割的经济共同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从冲突走向融合,中华民族也由多元走向一体。

    与用武力对外征服,中心向四周扩张的帝国模式相比,向内聚合机制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值得注意的是,向内聚合是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越是包容,越能得到认同,越是得到认同,越能维护统一,这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凝为一体、牢不可破。

    (摘编自张梧《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制》)

    材料二:

    中国在汉代走向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思想演化的始发点是生生、生长,这必然与农耕生活有关。因为农耕之事,生长唯大,人们播下种子指望谷物生长,因而浇水施肥、改良土壤、深耕细作。中国人理解的存在之道,就是生长之道。从博弈论视角来看,“旋涡模式”是历史中国的生长方式,即四方族群不断聚集于中原而逐鹿中原,中原因此成为一个“旋涡”,将周边多族群、多文化卷入旋涡的博弈游戏中,历史中国得以在逐鹿中原的旋涡模式中不断生长扩大,并保持了文明的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逐鹿中原的动力,在于掌握了中原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就可以最大化地节省统治成本,达到最大化的统治利益。在中原精神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文字,掌握了文字也就掌握了历史的书写权,就有了文化上大一统的可能。中原最早发明和掌握了文字,以汉字为载体的思想系统,是当时中国最具优势的精神资源,正如许倬云所说,“这一文字成就,使商人拥有管理大型政治共同体的工具,也使商文化具有涵化其他同时代文化的重要资源”。周人之所以能够接续商人成为当时中国的领主,也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商人拥有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在于,象形的汉字,因其不以语音为中心,使用其他语言的所有其他族群都能够占有或分享汉字,这反而使汉字可以独立于中原语音而成为普遍共享的精神载体。这种开放性与可共享性,决定了争夺中原的各方势力都可以非排他性地使用这项资源,进而向周边不断辐射与扩展文明的影响力。

    中原的精神资源还体现在周代开创的天命观与大一统观念,两者都以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天命无私原则,成为政治合法性获取的最低成本策略,也是最高收益策略,可以带来滚雪球效应。这样,中原的精神权力和合法性资源就成为天下群雄争夺的目标,“逐鹿中原”成为集体的理性选择。

    因此,中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存在、历经变化而不被解构,在于它有一种“通过自身的变化而把外部性转化为可以借力的力量”。中国不断地在变,就像滚雪球一样将周边的族群与文化不断卷入、融合进原来的华夏共同体,生长壮大为一个核心明确、边缘模糊、可以无边生长的“文化中国”。

    (摘编自王凯歌《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流》)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三级阶梯式地理结构,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 B . 中原地带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导致了以“地理依赖性”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的形成。 C . “旋涡模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中国文明能够在不断发展中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D . 如果周人没有继承商人拥有的文化资源,就不太可能接续商人成为当时中国的领主。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的特点,并且都认为农耕生活对这个特点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B . 材料一以茶马互市为例,论述了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带不对外拓殖经济版图,而是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的原因、结果和意义。 C . 材料二指出,农耕生活实践影响着中国思想演化的始发点,自汉代走向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又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形态与发展方向。 D . 材料二认为,四方族群不断聚集于中原而逐鹿中原,使中原成为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这一旋涡以向心运动带动历史中国不断生长扩大。
    3. (3) 运用对比论证时,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内容,能构成对比论证的一项是(   )
      A . 西欧文明所在的地中海地区因地形破碎而生存空间狭小,自古希腊时代起就已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因而采取对外殖民的方式。 B .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因农业扩展到河谷地带,为解决农作物灌溉以及退潮后土地和水源再分配诸问题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组织。 C . 古代罗马人重视吸纳“四围之优秀力量”为己用,当它在扩张中遇到比自己更先进的希腊文明时,曾对希腊文化顶礼膜拜。 D . 古希腊文明的地理范围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而干燥,不利于需要高热高湿的作物如水稻和薯类的生长,因此农业生产不是很发达。
    4. (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共同体模式是文明程度低的民族向文明程度高的民族不断聚合中形成的。 B . 帝国模式是强者用武力向四周弱者的扩张,因缺乏包容性而带有侵略性。 C . 共同体模式中,中心区域具有的坚实物质基础是让四周向其聚合的关键。 D . 两种扩展模式均有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但主导者都是文明程度先进的一方。
    5. (5) 构成“旋涡”向心力的“精神资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不褪色的旗

    徐怀中

    “坐好,同志们,今天班务会没别的;上午,不是说定请文化干事替我们写那封信吗?!他答应了,可是觉得有些困难——文化干事,你自己讲讲吧!”
        “是这样;你们副班长找我一谈,我就想,这不是平平常常的一封信。我既是替你们全班写,就得代表你们每一个人的意思。所以,有必要请大家在一起谈谈,你希望信里写什么你就说什么。”

    “明白了吧?!现在开始——来!文化干事,你要做记录,到蜡烛跟前来——现在开始发言,不要啰嗦,我们尽可能在熄灯号以前散会,明天六点要上工。”

    “报告!我有个意见!”

    “好,你提吧!”

    “上午我就说过,不管找谁来写,也不管是怎么写,横竖,脱不了你得告诉她:她儿子死了!我看哪,这封信还是不要写吧!”

    “不同意,不同意!”

    “喂!喂!听说完呀!他母亲四十岁上才生了他,四个姐姐都出嫁了,只有他一个留在母亲身边。上星期还寄来一件白布褂衫,写来的信班长也让我们瞧过,她总是挂记着他的冷热。你们就想想吧!她已是六十出头的人了,心里会是怎么样!”

    “报告!我发言。班长临合上眼的时候托咐我们这椿事啊!我们怎么能不写呢?”

    “我也是赞成写,不过我想问问,文化干事同志,你打算怎么写称呼?怎么落名呢?”

    “这个我倒想过。落款自然应当写:炮班全体同志。”

    “不不,这样写不大好!”

    “你的意见呢?”

    “还照班长的习惯,上边写‘亲爱的母亲',下边呢,先写上‘你的儿子’。然后,我们全班按年岁排下去,各人签上自己的名字。”

    “完全同意!”

    “好的。那我就照这格式写。现在,我希望能把出事的情形比较详细地谈谈。不过,最好由一个人来讲,像刚才这样你一言他一语,我做记录不太方便。”

    “我讲一讲吧!我们排的工地是五十公尺陡崖。崖顶上,到处是大块大块的风化石,横七竖八的,炮一震常常往下滚。前天中午,我们正在打炮眼,崖上边哗啦啦流下一股碎石。忽然班长喊叫说:‘离开!快离开工地!’他指着崖顶,那里,有方桌大的一块孤石,就摆在边边上,小半块连着山,多半块悬在空里。这时候,我们班长没作声从我手里抓过去铁杠,他要上去撬那块石头。上去!要知道,崖是那么陡,冰雪又那么滑。别说人,就是山羊也难上得去。
    “班长上去了!他插进铁杠使劲一撬,大石头晃了两晃轰轰隆隆滚下来了。可是,它一带动,班长脚下的松石也向下垮,像流水一样。他收不住身,也就随着摔下来。糟的是顶上的石头还在继续往下滚,有洗脸盆那么大几块紧跟着就砸到班长身上了……

    “班长已经昏过去了。他的右臂伤了,腰伤了,右腿伤了。血,染红了他的白褂衫,又淌在路基上,化开了一片积雪……

    “班长醒过来。全班人,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我们的泪,掉在他的脸上,身上,手上。他贪眼看着我们,一个挨一个把我们看了一遍。还强使自己带着笑对我们说:‘别难受啊!’接着就托付我们替他给母亲写封信。又战抖着紧紧抓住指导员的手说:‘指导员,等我合了眼,就把我埋,埋在这座雪山上吧。不要离路边太近,要远,要离路远些!’说着,他狠命扯住我们的手,想要站起来,可是,他倒下去了……”

    “报告,我发言。为什么一定要把他的死写得一清二楚呢?依我看,这封信应当写一写他活着时候是怎样跟我们一起生活的……

    “等等!谁的第二班哨?”

    “我!”

    “换哨去!时间到了。”

    “你接着往下讲吧!”

    “我们谁的鞋子破了,什么时候找他,他都预备着麻线,锥子。我们在工地淋湿了衣服,他半夜悄悄摸起来到外边找柴火替我们烤,还有——这谁都晓得,也用不着我多絮叨。反正,多写这些没错。要让老人觉得,儿子是死了,可儿子是个好儿子。”

    “这些意思信里是得有,可用不着写。让文化干事翻翻师政油印报,凡是写我们班长的文章都剪下来装到信封里不就行了?”

    “报告——我刚下了哨,我只有一点补充。上月,班长收到母亲的信上不是有那么两句吗——你们冬整时候,我想去看看你,也看看你班里的孩子们——告诉她,我们在等着迎接她,就和等着迎接我们自己的母亲一样。”

    “同意,这一条很重要,一定要写上,另外,我觉得还要把班长的墓在什么地方,他在什么地方牺牲的,都在信上写明,好让母亲路过时看一看。”

    “可是,班长的墓离路边那么远,那道石崖又没什么记号,只怕很难写明白啊。”

    “让文化干事用大字在崖石上写班长的名字,再写上“永垂不朽’四个字。不管谁从路上过,老远就能望见。”

    “报告,我可不同意这样做。班长请求把他埋得远一些,这是为什么?我想,等这条路全线修通以后,有多少人要走这条路到西藏来,有多少人要走这条路到内地去,到北京去。如果坟墓就修在路边上,如果石崖上刻着‘永垂不朽’,那,来往旅客都要为牺牲的人下车,都要为牺牲的人难过。同志,我们当战士的,为什么要让他们在路上感到伤心呢?!”

    “对!很对!”

    “报告,我有个新意见。把班长那件血染了的褂衫和信一起寄给母亲,那是她一针一线亲手做的。”

    “不!站在副班长的地位,我不同意这样做。我们应当拿什么送给母亲呢?大家知道,这期工程结束以后,要以班为单位进行评奖,奖给优胜班一面‘飞行红旗'。同志们,一定要让别人心服口服地把这面旗子送到我们班来。那时候,我们把旗子好好包起来,寄给我们的母亲。让她想起儿子的时候就感到骄傲吧!至于说到班长那件褂衫,同志们!我们要给自己留着。日后补来新兵我们要给他们看,要给他们讲,那是我们的一面旗——不褪色的旗!”

    1956年2月19日于拉萨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1段在全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既交代了故事的缘起,也以“替我们写那封信”巧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战士们发言时,有的先喊“报告”,有的直接发表意见,表现出他们资历、个性和纪律意识的不同,人物形象特征各异。 C . 本文起初用“他母亲”称呼班长的母亲,后来称“母亲”,这一变化照应了战士关于落款的提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 . 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时,与茹志鹃的《百合花》类似,都不出现人名,而代之以人物特征,这样写有助于深化小说的主题。
    2. (2) 关于小说中描写“副班长”部分的分析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副班长是此次夜谈的组织者,对他的语言描写在小说中有勾连情节的作用。 B . 副班长对血衣和“飞行红旗”的处置意见,既有人情味,也体现其政治觉悟。 C . 小说写副班长发言多用祈使句和短句,这种语言风格更能凸显其刚直的个性。 D . 首尾都写到副班长的发言,这样处理有结构安排和人物描写上的双重考虑。
    3. (3) 小说采用战友的视角来叙述班长牺牲的故事,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4. (4) 有评论认为,徐怀中的军事题材小说“用一支很生活化的笔,描绘军营里的世态人情”。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本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明·方孝孺《深虑论》)

    文本二:

    (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 (1) 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盖虑之A所能B及者C人事之D 宜然E而出于智力F之所G不及者H天道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文中表示“统一”,与《兰亭集序》中“一死生为虚诞”的“一”用法不同。 B . 祚,本意指福,赐福,文中指皇位,与《陈情表》中“门衰祚薄”的“祚”意思不同。 C . 出人,文中意为超出众人,与《师说》中“其出人也远矣”的“出人”意思相同。 D . 区区,形容微不足道,与《答司马谏议书》“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开篇指出的治国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中也有所提及。 B . 文本一列举秦、汉、唐等诸多借鉴前代教训的君主的事例,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C . 文本二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朝三位国君失道的原因是,忠臣不进谏,智士也不为他们出谋划策。 D . 两则文本都运用对比论证以增强说服力。如文本一“虑天下者”与“古之圣人”对比,文本二秦朝盛衰对比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②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5. (5) 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应采取哪些治国之道?请结合两则文本加以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此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旅居江夏(今湖北武汉)时所作。②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以“二龙争战”比喻两军相持的情形,“楼船扫地空”点明了战争的结局。 B . “烈火”句交代了“楼船扫地空”的原因,也表现出诗人对东吴辉煌战果的赞许。 C . 这首诗前四句咏史,为后四句写送别提供了背景和环境,并形成了特有的气氛。 D . 诗人最后表示把看到的景象一一写下来告诉友人,是为了让友人从中得到鼓舞。
    2. (2) 这首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瑜,两者刻画周瑜形象时的描写角度有
      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从《过秦论》中的“”可以看出陈涉与六国的兵器差别巨大,说明装备好坏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2. (2) 苏轼游赤壁时“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的心境,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相近。
    3. (3) 设问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手法,以此来强化重点,引人思考,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龙文化历史悠久,    A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 B 的创世之神,齐名盘古;或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繁衍人类;或帮助黄帝打败蚩尤,一统天下;或协同大禹治理江河,泽及后世。鉴于我国神话传说与历史起源难以隔离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的_C    华夏儿女,都蒙受过龙的福祉。
        在古代社会,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龙的精神体现了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被奉作水神,总司灵泽,因此,龙的精神又包括了造福苍生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有着腾飞、振奋、开拓、进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又增添了踔厉前行,奋发有为的内涵。

    ①中国是龙的家园,龙文化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婚丧礼仪、服饰冠履、岁时节令,龙都占据着醒目的位置,展现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③适逢龙年,作为“龙的传人”,当秉承龙的精神,弘扬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④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3. (3) “无边春色来天地,有志金龙越古今。”这副对联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 ①处 B . ②处 C . ③处 D . ④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自证预言是心理学上一种常见的现象,意指人会不自觉地按照已知的预言来行事,    ①    。举个例子,假如下周你有一个重要的面试,你非常需要这份工作,渴望面试顺利通过,你在头脑中不断对自己重复符合这种期望的正面信息,比如,我是优秀的,我可以的,面试过程很顺利,我会心想事成,在这些积极想法的暗示下,你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行为上也变得更加淡定从容,从而提升了面试成功的机率。自证预言放在管理学上还会有这样的演绎:有人对你说你跟某个下属合不来,你就会不自觉地专挑对方缺点来看,越看越不顺眼,结果大家因小事而反目,完全不能合作,预言便真地实现了。相反,    ②     , 你就自然会多给他机会去发挥,他即使犯错了,你也会包容,结果他也果然不负所望,成为一个出色能干的人。也就是说,你预设自己或他人是怎样的人,你的思考模式、行为都会不自觉地往符合自己预设的方向去努力,最终得出一个“符合”自己预设的结果。其实,自证预言只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说是一种工具,    ③     ,用得不好却会给自己的发展设置重重障碍

    1. (1) 下列句子中的“障碍”和“用得不好却会给自己的发展设置重重障碍”中的“障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一知半解的认知,定会成为今后学习上的障碍。 B . 路政部门明确规定公路上不准随意设置障碍物。 C . 这怕是机器发生了障碍,看来你得修理一下了。 D . 在我国古代,长江天险的确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现象频发。调查显示,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出现表达“词穷”的窘境。对此,不少人表示担忧;也有人表示,并非所有表达都需要丰富的词汇,借助网络或AI可以化解窘境。
        树人中学针对“文字失语”问题,开展了一次演讲比赛,请你以树人中学学生身份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