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1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阅读理解(18分)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1月,中国气象局发布2023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杜苏芮”北上发威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涝赫然在列。

    超强台风“杜苏芮”是2023年太平洋台风季第5个被命名的风暴。“杜苏芮”(Doksuri)一名由韩国提供,意为一种猛禽,本次为“杜苏芮”一名第三次使用。

    超强台风“杜苏芮”的来袭对我国相关地区产生极大影响。造成台风“杜苏芮”强度偏强的原因,首先是台风所经过的洋面海温较高,达到228℃至30℃,且海面较为宽阔,为台风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其次,“杜苏芮”高层南北侧的辐散比较强,这为台风的进一步增强带来动力条件。此外,台风“杜苏芮”于7月21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相较于南海台风,这类台风距离中国大陆有一定距离,有充足的时间来发展增强,这也是其强度偏强的原因之一。

    7月底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京津冀等地遭受极端强降雨,引发严重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北京、河北、天津551.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43.4万人;倒塌房屋10.4万间,严重损坏房屋45.9万间,一般损坏房屋77.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16.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657.9亿元。

    (取材于《五问台风“杜苏芮”》等相关文章)

    材料二

    绝大多数台风是在两半球信风气流矛盾冲突中诞生的,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天气系统中有如此多的、尖锐而有趣的矛盾。

    大家都知道,台风会造成狂风暴雨的天气。可是,恰恰在台风的中心,即直径为十几至几十公里的台风眼区里,却是个天气晴好、无风或小风的“世外桃源”。因此,在狂风暴雨区和台风眼区分界面内外,几尺之间,这两种截然相反、矛盾鲜明的天气和谐地共存着。

    降暴雨的台风会引发大火,这是台风制造的又一个尖锐矛盾。日本曾多次发生这一现象。因为在日本,台风过境后,其后部西南气流在较高大的东西向山脉背风的北坡下沉时由于“焚风效应”而变得又干又热,只要有火源,大火就会一发不可收拾。1955年10月1日深夜,日本新淇县府失火,恰逢台风过境后的强烈焚风迅速助燃,造成了市中心的毁灭性大火。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监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在卫星云图上,能够清晰地看见台风的存在和大小。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可以利用雷达监测台风的移动方向。建立城市的预警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还有气象台,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警,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让沿海渔船及时避风回港,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发布台风预报。

    (取材于林之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台风这一热带风暴可为人们带来丰沛的淡水。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取材于张汉武等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台风的名字由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可以重复使用。 B . 具备一定温度的热能是形成超强台风很重要的条件。 C . 当台风生成洋面距离陆地较远时台风强度较弱。 D . “杜苏芮”残余环流造成的极端强降雨给京津冀等地区带来重大损失。
    2.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夜晚的时候,台风眼区可以看到星星。 B . “焚风效应”主要发生在背风坡地区。 C . 利用气象卫星可以完全避免台风灾害的发生。 D . 台风的到来无法阻止,但可以提前进行监测和防范。
    3. (3) 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它以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为主要能源,围绕自身中心快速旋转,并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B . 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就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C .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全部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 D . 海水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
    4. (4)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台风的“功”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B . 可缓解干旱,是东南亚各国和美国这些地区夏季降水的最主要来源。 C . 可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缓解电力紧张。 D . 可造成海水上翻,有利于鱼群生长,增加捕鱼产量。
    5. (5)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应对台风?
二、文言文阅读(28分)。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臣相 , 自古为难。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 , 和若盐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是以伊尹有莘之媵臣;韩信项氏之亡命。殷汤致礼,定王业于南巢;汉祖登坛,成帝功于垓下。若夏桀不弃于伊尹,项羽垂恩于韩信,宁肯败已成之国,为灭亡之虏乎?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恩之厚薄,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

    在朝群臣,当主枢机之寄者,或地邻秦、晋,或业与经纶,并立事立功,皆一时之选,处之衡轴,为任重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有也。又闻国家重惜功臣,不念旧恶,方之前圣,一无所。然但宽于大事,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君严其禁,臣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溃,其伤必多 , 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

    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今责小臣以大体,或责大臣以小事;小臣乘非所据,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受罚。职非其位,罚非其辜 , 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

    夫上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夫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致也。上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

    (取材于《贞观政要》)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君臣相 遇:投合、契合 B . 恩之厚薄 缘:依据凭借,以……而定 C . 一无所 间:差别、不同 D . 于小罪 急:急速、迅猛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未有也 ②夫上不信于下 B . ①臣犯之 ②今责小臣以大体 C . ①信其轻 ②待之过薄之 D . ①小臣不可委大事 ②夫四海之广也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内尽心膂,外竭股肱
      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
      B . 川壅而溃,其伤必多
      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C . 职非其位,罚非其辜
      职责和职位不相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
      D . 五帝可俯而六矣
      就可以俯瞰五帝了
    4.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商汤和汉高祖得伊尹和韩信辅佐,成就帝王霸业。 B . 如果臣子得过且过,就会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以致纲常不振,国家不稳。 C . 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 D . 臣子碰到小事就改志,因小利而变心,作者认为这只是臣子的过错,与君王无关。
    5. (5)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为太宗提出具体的“十思”来“积德义”,本文同为魏征的谏言,试结合全文概括魏征建议君王应如何做以达到“君臣相遇”。
  • 3.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 (1) 《红楼梦》中有不少与“作诗”相关的情节,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等,哪个情节让你印象深刻?请简单介绍情节,并说明理由。
    2. (2) 有人评价《红楼梦》中小说人物所写之诗是“按头制帽”。请从下列诗句中选择一联 , 谈谈你的理解。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林黛玉)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薛宝钗)

三、诗歌鉴赏(20分)。
  • 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陈子昂(唐)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洲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注释:【1】珠树:即三珠树。《山海经·海外南经》:“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2】旖旎:本为旌旗随风飘扬貌,引申为柔美貌,犹言婀娜。【3】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1.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首两句描绘翡翠鸟在三珠树上筑巢,享受自由自在的安乐生活。 B . “何知”二句写美人因翡翠鸟的珍丽羽毛,对它如黄金一般喜爱。 C . “杀身”二句写翡翠鸟被杀的残酷结局,它的羽毛被抛弃到玉堂的阴凉处。 D . “岂不”二句写出翡翠鸟即使远走高飞,也难逃被罗网追杀的悲惨命运。
    2.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何知”句中的“美人”既是实写,也是虚写,也可推测出致使翡翠鸟遭遇不幸的原因。 B . “旖旎”二句中“光”“烂”表现力强,凸显羽毛的价值。 C . “栖在珠树”与“委羽玉堂”前后对照,巧用对比,为下文的“叹息”伏根。 D . 感遇诗常抒发个人际遇之感慨,本诗怨伤情绪浓重,风格尖峭直露。
    3. (3) 本诗寓意丰富,看似句句说鸟,实则句句写人。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寄寓了哪些复杂情感?
  • 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 (1) 很多文人墨客都抒发过对于生命的看法。孔子用“朝闻道,”来表达自己对于至高真理的追求甚于生命;苏轼在《赤壁赋》中用“,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两句提出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生命和自然一样是无穷无尽的。
    2. (2) 文人墨客常以鱼、龙作为意象来寄托志趣、表达情感。比如李贺的《李凭箜引》中用“梦入神山教神妪,”表现音乐的神奇高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用“鸿雁长飞光不度,”来表达相思之愁。
    3. (3) 在高三忙碌紧张的复习中,你会引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对陪伴你三年的同窗进行劝勉。
四、现代文阅读(18分)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的黄鹤楼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翼然于长江之滨,屹立在历史的长河。这座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称的江南名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曾是军事要点,更是文化标点,自唐宋以来留下无数的题咏之作,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闪亮的文化航标。

    物以文名,文以人名,何人为最?遍数楼上灿烂人物锦绣文章,黄鹤楼是谁的?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经典永流传,流传的是诗心,诗心一个“愁”,愁上黄鹤楼;黄鹤楼是李白的,诗仙三上黄鹤楼,极目四眺,豪情万丈,正想题诗,却发现了崔颢的墨宝,沉吟良久,发出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恨不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黄鹤楼是陆游的,“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黄鹤楼还是范成大的,“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美文千千首,楼上人人愁。一个“愁”字,贯通长江天际,连通古今文人。

    但是,我想说,黄鹤楼不是他们的。

    岳飞从军二十载,驻守鄂州(今武昌)七年,是南宋政权在这里的最高军政长官之一,四次北伐从这里起兵,人生篇章从这里起笔。

    南宋绍兴三年,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六州。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任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岳飞奉命从鄂州统军向北出征,打响第一次北伐战争。由于军纪严明、斗志高昂,指挥有力、运筹得当,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在三个月内一举收复六州,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的交通要道,扼守住南宋朝廷的命门。

    襄阳六州大捷,使年仅32岁的岳飞被封为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未沉醉于功名利禄,而是念念不忘北伐大业,不断上奏朝廷要求收复中原失地,却屡屡被朝廷拒绝。

    一日,悲愤中的岳飞登上满目疮痍的黄鹤楼,北望中原,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低吟这首《满江红》,字字皆愁,句句含悲。只有感受到国家遭难的切肤之痛,体恤到百姓疾苦的锥心之伤,才有如此之心忧。愁更愁,愁更重。

    千古名楼,万千美文,多是写景状物,发一己之私情幽情悲情,或怅然嗟叹愁思缠绵,惟有岳飞,眼中无楼、心中有愁。文人之愁,愁友愁己愁山水;岳飞之愁,愁国愁民愁天下。这首词同《满江红·怒发冲冠》一样,慷慨悲怆、深切忧思。两首“满江红”,一腔爱国情。如果说“怒发冲冠”是仰天长啸、悲愤呐喊,“登黄鹤楼有感”则是蹙眉低吟、怒吼在喉。“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与“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都是震耳之醒鞭、战马之长啸,一样的忧国忧民,一样的悲壮豪迈,一样的气吞山河。高远宏阔的立意,炽然灼然的情怀,承担天下的壮志,令所有吟咏黄鹤楼的诗词黯然失色

    黄鹤楼上诗千丛,不及岳飞《满江红》。

    武昌古城是历史的标点,是岳飞辉煌的基点,也是灾难的起点。岳飞在驻守武昌的七年里,先后被特封为武昌县开国子、武昌郡开国侯、武昌郡开国公,岳元帅的帅府就设在今天黄鹤楼下的武昌司门口。他的四次北伐、挺进中原都是从这里出发。他走向人生之路的终点,也是从这里起步的。公元1141年4月,岳飞被解除湖北路宣抚使的职务,调往临安任枢密院副使;10月被诬告谋反,投入大理寺狱;次年1月27日,一代忠臣岳飞被朝廷斩杀。天日蒙灰,江河呜咽。

    但是,岳飞驻军当地的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护民战将。公元1163年,即岳飞被害21年之后,宋孝宗赵昚为岳飞平反,武昌的老百姓敲锣打鼓,率先为岳飞建庙;公元1170年,湖北转运司赵彦博上书孝宗皇帝,请求在今武昌大东门外为岳飞建庙,孝宗皇帝亲书“忠烈庙”为匾额,并拨建庙专款;公元1204年,岳飞死后63年,南宋皇帝宋宁宗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赠太师、谥武穆岳飞,追封鄂王。世世代代的湖北老百姓深深地缅怀这位保家卫国的英雄、安抚苍生的恩公,今天武汉市的岳家嘴、忠孝门、岳飞街、报国巷、报国寺、报国庵、洪山岳松等众多纪念地和遗址,还有大量的传说故事,都是人们致敬岳飞、赞美英雄的载体。

    巍峨雄伟黄鹤楼,镇国护民岳飞像。有着历史印迹、文化地标地位的黄鹤楼,从浩若烟海的历史人物中,选择了岳飞雕像为镇楼之宝,不能不说是独具慧眼、别有深意、敬爱有加。敬立岳飞铜像前,只见英雄勒马北望,忧思萦头。基座上,是一行他的手迹:还我河山!

    黄鹤楼,是岳飞的;岳飞,是人民的。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锐不可当:形容岳飞军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气势威猛,不可抵挡。 B . 黯然失色:与两首《满江红》相比,其他诗歌都失去了光彩,显得暗淡无光。 C . 独具慧眼:选择岳飞雕像为黄鹤楼镇楼之宝,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D . 忧思萦头:指岳飞始终被忧愁缭绕,思念着祖国。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鹤楼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承载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和创作的灵感源泉。 B . 崔颢的《黄鹤楼》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 C . 两首《满江红》语言洗练明快,结构层次分明,表达了岳飞的慷慨悲愤、深切忧思。 D . 本文在黄鹤楼和岳飞的交融之中,展现出了民族精神的高度凝聚和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3. (3) 作者在第3段中引用大量前人诗词,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 (4) 作者为什么说“黄鹤楼,是岳飞的;岳飞,是人民的”?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五、语言表达(16分)。
  • 7.  语言基础运用。

    ①近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文旅局的带领下,一些老工业遗产的文旅项目正逐渐走红。②门头沟区“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应运而生,产业园的前身是坐落于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琉璃官窑,官窑的琉璃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多年前因环保等原因停产。③2019年,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项目的推动下,门头沟区联合开发企业,本着保护性更新的原则 , 对老厂区进行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④2023年2月,老厂区蝶变为集琉璃制品保护性生产、琉璃文化传承推广、文化创意办公于一体的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⑤如今,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让琉璃烧制技艺焕发新生,而是满足了城市更新、古建修复对高品质琉璃构件的需要。⑥我们相信,产业园必将成为既重视非遗文化传承,又兼顾绿色发展 , 工业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新范例。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句中“正逐渐走红”可以改成“方兴未艾”。 B . ③句中的划线句子可改为“本着保护性更新为原则”。 C . ④句中的“蝶变”一词源自于昆虫蝴蝶的变态过程,不可写为“谍变”。 D . ⑤句中的“而是”使用错误,应该改为“还”。
    2. (2) 不改变原意,对⑥句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⑥句后半部分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下面。
  • 8. 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 (1) 微写作。

      从ChatGPT到Sora,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速发展。有人为工作效率的大大提升,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惊叹不已;也有人为隐私数据的安全威胁,伦理道德的全新挑战感到焦虑不安,还有人……身为时代青年,你认为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冲击?请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2. (2) 微写作。

      Citywalk(城市漫游)是一种城市微旅游方式。它强调松弛感与慢节奏,满足人们放松身心、寻觅新趣的需求。人们可选择以贴近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方式,沉浸式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致青春·漫步”毕业季主题活动,请你或选择历史遗迹,或选择新潮街区,或选择图书馆、博物馆,或选择社区街道、市井小巷……为班级设计推荐一条值得一去的漫游路线。要求:写清具体路线,推荐合理,表述清晰。不超过150字。

    3. (3) 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们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请以“致平凡”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六、作文(50分)
  • 9.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⑴根据要求写作。

    “复盘”,棋类术语,原指围棋对弈还原且进行研讨、分析的过程。现指通过对过去思维和行为进行回顾、反思和探究,实现提升的有益方式。考试后的自我分析,活动后的总结反思等都属于复盘。于个人、集体、国家而言,“复盘”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是碰撞思维、激发新思路的方式,是慎思明辨、由外及内的过程,更是一种智慧和学问。

    作为新时代青年,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复盘”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⑵根据要求写作。

    家乡总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

    请以“我的家乡印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