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思维惰性是非常顽固的,他对某种文学史或文艺学现象的体认,总是喜欢从现成的、占优势的理论框架中寻找这一现象的价值和体系,不如此就仿佛感到无家可归,感到漂泊的悲凉。16-17世纪晚明和清代的评点家也是如此,他们要推重《三国》《水浒》《金瓶梅》《红楼梦》一类杰出的章回小说,就把它们纳入“史贵于文”的传统框架,拟之为《史记》,誉之“妙笔直逼龙门”。后人在评论这些晚明和清代的评点家时也是如此,一开口就把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们招呼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的理论世界中对号入座,往往使他们迷失自己的风采神韵,浑若刘姥姥进大观园,面对这陌生的洋货而难免有些傻头傻脑。为明清时代的这些评点家想一想吧,这实在令人有点“我有迷魂招不得”的感慨了。因此有必要突出强调,中国学者应该打破这重历史的困惑,有责任为杰出的评点家量体裁衣,以历史实际作为生长新理论的出发点,在叙事学研究中建立一种切合该学术文化史实际的学理评价体系,从而在对之进行现代学理阐释中,恢复历史文化应有的那份光彩。

    这里涉及一个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对中国评点家的研究,应该返回中国评点家的本体。按中国语义学的解释,就是返回这些评点家的本然状态。实际上,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们以小说戏剧评点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中国叙事学的丰富多彩的审美感悟和理论思维的世界。他们以自己的充满个性和感悟力的智慧,开始了无论在学术精神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堪称“创造”的创造,创造出一种为西方世界所未见的评点学,一种在人类文学发展史上非常有趣味的读书批评的学问。这门学问和这种述学方式,在其产生的岁月里是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历三四百年而不衰,而使金评的《水浒》《西厢》,毛评的《三国》,张评的《金瓶梅》,成为二三百年间最有读者的流行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评点家是明清时代最重要的小说得以广泛传播的功臣,他们的评点本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以极大的优势压倒了没有评点的所谓“白头本”。因此谈论中国叙事学而不研究评点家,这样的理论体系是很难说具有多少“中国”特色的。

    应该看到,明清的评点家是把评点的对象作为独特的世界,投入了自己的智慧和生命的,读其书者切不可忽视这种心血的投入。环视天下,自此之前岂有这种文体?可以说,没有创造性的评点和评点的创造性,就没有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也没有脂砚斋。为了使这种生命智慧的投入不致浪掷,初期评点家们不惜以惊世骇俗之论推崇他们的评点对象,来建立他们的评点世界存在的合理性,他们是以重头锣鼓来为自己的生命投入做出夺人先声的证明。

    以宇宙天地为怀抱的奇书评点世界,是一个生龙活虎的世界。评点家在这个世界中的角色自认,是有别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们的体系建构和逻辑推理的,他们是叙事作品的鉴赏者、批评者和读书人的伴读者;他们由对作品的细读而体悟着天地之道,阐述着自己生动活泼的理论见解,在这种阐述中和读者亲切地交谈,成为读者的朋友,或读书伙伴;有时他们还借题发挥,把内心的愤怒发泄出来,甚至手痒痒地拿笔修改或删节原文,以实现自我。我们在认识评点家时首先应该注意到,他们的角色是综合的、立体的,他们是喜怒哀乐兼备的有血有肉的“人”。评点家的思想方向是三维的,既联系着作者作品,又联系着读者,同时也联系着评点家自己的心灵,在出入于你、我、他,往返于作品、传统和创新之间,使经过评点的文本变成多声部的交响乐。

    总而言之,评点家具有三种角色功能:首先,评点家以强烈的表现欲进行特殊的审美哲学的投入,往往使其中艺术品位较高者欲罢不能地动笔删改原文,从而名副其实地成为新文本的参与者和完成者,以此告诉读者“不应该如何写”或“应该如何写”。其次,评点家和读者面对着共同的文本,揣摩着行文运笔的策略和趣味,成为读者不请自来的伴读者和交谈者,破除了读者烛前灯下的寂寞,使烛前灯下的阅读成为一桩共享智慧的乐事和趣事。其三,评点家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逐句,逐段、逐回以及全书的细读和评点,使读者对作品的匠心和滋味能够在评点的言传之间获得意会,从而训练了一代复一代的读者的艺术敏感性。从这种意义上说,评点家是文法的解读者和悟性的启迪者。

    (摘自杨义《中国叙事学》,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总喜欢从现成的、占优势的理论框架中寻找价值和体系,来解释自己对某种文学史或文艺学现象的体认,可见人的思维具有惰性。 B . 明清评点家们一开口就把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们招呼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理论世界中对号入座,这显然是不妥的。 C . 无论在学术精神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堪称“创造”的明清评点学,有别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D . 明清那些初期评点家们为了不浪费自己投入的生命和智慧,以惊世骇俗之论来推重自己的评点对象,以期获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在叙事学研究中缺乏切合本土实际的学理评价体系,盲目套用西方现成的价值体系会遮盖住明清评点家的光彩。 B . 金评的《水浒》《西厢》、毛评的《三国》、张评的《金瓶梅》之所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流行本,是因为他们创造出的这种读书批评的学问新颖有趣。 C . 作者认为,研究中国叙事学,就要以历史实际作为生长新理论的出发点,如果不研究明清评点家,就会使该理论体系“中国”特色不明显。 D . 明清评点家在评点对象中投入了智慧和生命,倾注了大量心血,因此,他们在自己创造的评点世界中,充当着作品的评论者和读者的伴读者。
    3.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放在第三段末尾作为“惊世骇俗之论”例子的一项是(   )
      A . 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 金圣叹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 C . 曹雪芹回顾《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发出“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感慨。 D . 清代文人魏裔介评价《三国演义》:“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4.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 (5) 在整本书阅读中,我们经常运用到评点这种阅读方法。明清评点家的做法给了你哪些启示?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年头的小九九

    王琼华

    那时候,裕后街还有生产队。

    整个生产队里,常惹社员眼红的人物不是生产队长驼背叔,而是队里唯一的手扶拖拉机手黄建国。驼背叔能当上生产队长,有人说是背驼改运——大队支书在沙漠里当过运输兵,对驼峰颇有好感,也许是驼背叔背部隆起的样子一下子让支书看中了他。支书倒也没看走眼,驼背叔已经做了五六年的劳动模范。黄建国当上拖拉机手,倒不是驼背叔的选择。公社当时说,这一台手扶拖拉机谁能开回去,它就归属拖拉机手所在的生产队。结果,黄建国把它开回了裕后街。也许,黄建国由于侍弄过碾米机还是悟到了机械的窍门。往日有一规矩,帮生产队得了荣誉,都会被队长戴上一朵纸扎的大红花;如果帮集体得了大实惠,更该如此。但驼背叔瞅了拖拉机一眼,背起手,转身回了家。当然,他还甩下一句话:

    “那张红纸,留看冬修时写标语用吧!”

    众人愕然。

    黄建国耸耸肩膀,也没当成一回事。驼背叔早就无数次手指着他说:“你就是一个偷懒取巧的人!”

    上水库清淤,驼背叔让社员们用木桶去挑。黄建国却嘀咕道:“用箩筐簸箕挑,一路走,一路沥水,越挑越轻。”

    驼背叔噔起眼:“你想当队长,我愿意交公章!”

    黄建国赶紧摆手。哪怕社员们都改用簸箕或者箩筐挑淤泥,驼背叔仍坚持用木桶。

    集体吃“忆苦思甜餐”时,粗糠做成的糍粑让社员们难以咽下。黄建国想了个办法,将糠重新细磨一道,揉成糍粑后,再让它往粗糠上打一个滚儿。表面看上去这糠糍粑跟别的生产队所做的糍粑没两样,但吃起来好下咽多了。

    “这谁干的?”驼背叔倒是有点儿生气。

    他问了三遍,没人回答。

    驼背叔从另一个生产队端来一碗粗糠糍粑,忽地递给黄建国,嚷道:“你就吃这个!”

    “为……为啥?”

    “你说呢?”

    黄建国没搭话。

    “你给老子吃这一碗。”

    黄建国一脸无奈。最后,驼背叔陪着黄建国将这碗粗糠糍粑吃了下去。

    “一根筋!”黄建国气哼哼地说道。

    驼背叔冷冷地回一句:“少一根筋!”

    黄建国扫了驼背叔一眼,好像没听明白,也懒得琢磨。

    后来,驼背叔得知他们队受到了表扬——九个生产队中,他的生产队接受再教育的态度最好,一大锅糠糍粑被社员们吃了个精光。结果,驼背叔将黄建国拉到跟前骂了一顿,说这个表扬得来很不光彩。

    有社员掩嘴发笑。人们眼中,驼背叔与黄建国前世有冤,今世难解。

    所以,驼背叔很不愿意看到黄建国当拖拉机手,而且暗暗有个念头:拖拉机不能让他继续开下去。

    第二年春,驼背叔逮到一个机会。

    那天,黄建国去城里扛尿素,回来时在座位箱里塞了几包东西。驼背叔发现后,立即将社员召集起来,很严肃地说:“队里早有规定,不得用公家的拖拉机捎带私货。”

    “得福婶让我帮她带的十服中药。”黄建国解释,又不满地说:“你没闻到药味?”

    “我属狗?”

    “那年修水库时塌方,得福婶她老公不将她一把推开,恐怕不是她老公被砸残,而是得福婶——”

    “住嘴!你想诅咒得福婶吗?她是好人。”

    “我又没瞎眼。得福婶要照顾救命恩人一辈子,才跟他结的婚,难道我不能帮她捎点儿东西?”

    “但这是公家的拖拉机!别说帮得福婶抓药,哪怕给天王老子带东西,也是捎私货。”

    “看来我该跟队长先报告一声。”

    “迟了。”驼背叔干咳一声,然后吊高嗓门儿,“黄建国不得再担任拖拉机手,立即撤掉!”

    社员们惊呆了。平时,他们信服驼背叔,但此时觉得他做得太过分,纷纷帮黄建国求情。

    驼背叔绷紧脸:“谁敢反对,扣谁工分!”

    没人再说话。

    黄建国双手抱臂,拖长腔调:“拖拉机你队长找人开吧,但我不会教他。”

    “哟,那拖拉机不就成了一坨死铁?”

    黄建国扯动嘴角。这一刻,他得意了。

    “那好,我现在宣布——”驼背叔瞧了瞧黄建国,大声地说,“‘小兔崽子’为新拖拉机手!”

    社员们一听,惊呼起来。

    黄建国也瞪大眼睛,颇感意外。因为“小兔崽子”是得福婶的儿子。

    这时,驼背叔背着手,迈着八字步走了。看他的背影,就晓得他已经觉得自己是最终的胜利者。

    第二天早上,黄建国开始教“小兔崽子”开拖拉机。看这场景,好些社员瞠目。

    没多久,驼背叔病逝。临死前,他让大队同意黄建国接任生产队长。他跟黄建国说:“还在怨我吧,没让你开拖拉机?”

    “你一开始就是想让‘小兔崽子’开吧。所以,你怀恨在心,又公报私仇。”

    “你不也是有这一念头?”

    “算你高明,竟然让我来教她儿子开拖拉机。”

    “这么一个好女人,也该帮一帮,但你不能天天上门去问人家要捎什么东西吧!”

    黄建国没接话。

    “别发愣了,当了生产队长,你怎么帮她,人家也嚼不了舌头。但即便这般,你也不得将队里的稻谷往她家搬。”

    黄建国点点头,说:“你不属狗,是狐狸投胎。你肚子里的小九九比我还多。”

    驼背叔笑了笑,嘴唇动了几下,似乎还想说什么,眼皮却无力地闭上了。

    黄建国悲呼了几声。

    这时,窗外忽地响起一个女人的哭声,但很快,又被什么掩去……

    (选自2023年3月《小小说选刊》)

    1. (1) 小说中驼背叔对黄建国的态度,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驼背叔是大队长,也是多年来的劳动模范,他的生产劳动作风务实,自然看不惯黄建国的行事方式。 B . 驼背叔不赞成黄建国用箩筐簸箕装淤泥的建议,是因为他看出了黄建国表面上是为了大家能轻松些,实际上是为了树立个人权威将来当队长。 C . 驼背叔端来一碗粗糠糍粑让黄建国吃,还批评他“少一根筋”,是意识到黄建国忽略了吃“忆苦思甜餐”的教育意义。 D . 驼背叔发现黄建国“捎私货”而撤掉其拖拉机手的身份,以及临死前让大队同意黄建国接任生产队长,其实既考虑了集体的利益,也看到了黄建国的能力。
    2. (2) 对小说情节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情节发展有明显突转,如驼背叔平日喜欢批评惩罚黄建国却在临终主动让大队任命黄建国为生产队长,黄建国不愿意教别人开拖拉机却在第二天开始教“小兔崽子”。 B . 小说结尾处使用了留白法,写驼背叔去世,只交代黄建国悲呼几声就不再写下去,只提到屋外有女人哭泣但没有交代原委,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C .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使用了误会法,如黄建国因为驼背叔处处针对自己而误会他公报私仇,直到驼背叔临终时,黄建国才明白其良苦用心。 D . 小说在情节上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驼背叔对黄建国从处处刁难到临终托付,暗线是黄建国从最初的误会到最终的理解。
    3. (3) 小说结尾划横线处,黄建国对驼背叔说:“你肚子里的小九九比我还多。”这里的“小九九”指什么,试结合文本分析。
    4. (4) 小小说的魅力常在于一个“小”字,作家在创作它时尽量收敛,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小”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攻翟而胜之,取尤人、终人。使者来谒之,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今一朝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而卒取亡焉,不通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劲构国门之关 , 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大雨,穀水溢。

    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雨水乖常。文武百官各上封事 , 极言得失。”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今虽亿兆乂安 , 方隅宁谧,既承丧乱之后又接凋敝之余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垦辟犹少。覆焘之恩著矣而疮痍未复,德教之风被矣而资产屡空。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 , 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故帝舜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 , 则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虽休勿休 , 日慎一日者,为此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尤人、终人:地名。②杓国门之关:拉开城门的门闩。③亿兆乂安:百姓安定。④方隅:边疆。⑤覆焘之恩:帝王施加给百姓的恩惠。⑥黑坟:肥沃土壤。⑦虽休勿休:即使获得赞誉也不要认为自己值得赞誉。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承丧乱A之后B又接凋敝C之余D户口E减损F尚多G田畴H垦辟犹少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河,文中指“长江”“黄河”,与现代汉语的“江”“河”词义有别。 B . 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代臣下上书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漏,故称。 C . 失道,指违背道义,与《孟子》“失道者寡助”中的“失道”词义相同。 D . 良,指确实,与《琵琶行》中“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词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楚、吴、越都曾经获胜却最终走向了灭亡,主要是因为其君主不能通晓保持胜利的道理。 B . 善于保持胜利的人懂得以强为弱,墨子虽善于进攻防守,但他不愿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闻名。 C . 毂水泛滥成灾,唐太宗认为上天降下灾祸,是因为自己没有修好德行,视听不明,刑罚过度。 D . 中书侍郎岑文本认为,守住已成功的基业,其治国之法不应轻易改变,这样才能“定其业”。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今一朝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②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

    5. (5) 为什么孔子会说“赵氏其昌乎”?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致虚庵:胡逸老的书房。②灵台:心灵。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议论起笔,将藏书万卷的好处与遗金满籯的坏处进行对比,赞美胡逸老诗礼传家和清高品格。 B .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用“鲛人泣珠”的典故表达怅惘情绪,而本诗“蚌胎”生珠的情感则明显不同。 C . 颈联写出了书房主人胡逸老常坐致虚庵中观山望水、豪饮宴客、作画遣兴、夜听风雨的诸多乐趣。 D . 全诗意蕴丰厚,不仅写了致虚庵,还写了胡逸老;既表达了自己的敬慕之情,也抒发了自己的怀抱。
    2. (2) 本诗以平淡致高雅,请结合文本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那怎么对待礼呢?又怎么对待乐呢?而曾子则告诉士人“”,因为士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2. (2) 《书愤》中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报国热忱的句子是:“。”
    3. (3) 《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虽然装备简陋,但是“”,可见其影响之大,最终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孔子的地位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变得很高。大约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文献,名叫“纬书”。纬,        A      , 譬如织布,有经有纬。汉朝许多人相信,孔子作了六经,还有些意思没有写完,他们以为,孔子后来又作了六纬,与六经相配,以为补充。所以,只有六经与六纬的结合,才构成孔子的全部教义。当然,这些纬书实际上都是汉朝人伪造的。

    在纬书中,①孔子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绝后。②例如,有一篇春秋纬,名叫《汉含孳》,写道:“孔子曰:丘览史记。援引古图,推集天变,为汉帝制法。”③另一篇春秋纬,名叫《演孔图》,④说孔子是黑帝的儿子,还列举了孔子生平的许多奇迹,⑥这都是虚构的荒诞。⑦这些纬书把孔子说成超人,⑧说成神,能预知未来。⑨这些说法若真正统治了中国,孔子的地位就类似耶稣的地位,⑩儒家就成了地道的宗教了。

    可是不久以后,儒家中具有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头脑的人,针对这些关于孔子和儒学的“非常可怪之论”,提出了抗议。他们认为,    B     , 也不是王,只是一个圣人。孔子既没有预知有汉,更没有为任何朝代制法。他不过继承了过去的伟大传统的文化遗产,使之具有新的精神,传之万世罢了。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有生气的地方,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

    这就是当年他和润叶上过学的地方啊!以后,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田福堂和他二爸那些人不知是否为此感到羞愧?当年异想天开,炸山打坝;结果人亡坝破,把个好端端的学校也震垮了。哼,田福堂口口声声要给双水村人民造福,瞧,这就是他造下的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

    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得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1. (1) 文中第一段加点的副词“最”“竟”“到处”可以体现学校的今昔样貌。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2. (2) 感叹号常用来表示强烈的情感,能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请分析其中感叹号各自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3)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不过”,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他不过继承了过去的伟大传统的文化遗产,使之具有新的精神,传之万世罢了。

      ②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科学家描绘的月亮,是所有人的月亮;诗人描绘的月亮,是他自己的月亮。

    这句话颇有深意,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