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说、器物、文字是人类文化存在的三大形态。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文化,同样蕴藏于其中。“丝绸之路”这一生动形象而又极富诗意的文化概念,以“丝”为核心标志,以“路”为表现形式,其中既含纳着深刻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内涵,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交流的实践经验。

    古代丝绸之路是以玉石和丝绸为重要代表性商品的国际贸易大通道。丝绸之路的最大成果不在于商贸本身,而在于开创了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新模式。丝绸之路文化的精髓是人文之“和”,而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理念即“和为贵”(《论语·学而》),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家和而族兴,国和必强盛。和睦、和谐、和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丝绸之路追求的理想目标。古代丝路文化的核心就是推进人类的和平发展,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丝绸之路以友好、平等、尊重、理解、包容与增进了解、加强沟通的心态,展开地域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有效避免了人类的野蛮残杀和抢掠,把人类发展引向积极、健康、文明、理智的正确道路。

    有力高效地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创新,这是丝绸之路的又一重大成果。丝绸之路使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与文明成果实现了共有共享共融,有效提高了人类整体的文明素质和生存质量。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以物质文明为载体,推动精神文明大发展的历史实践。丝绸之路的表象是商贸、经贸之路,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石、丝绸、茶叶、瓷器、金银、马西等商品的交换流通成为最主要的文化载体。伴随着商贸活动,音乐、舞蹈、绘画、宗教文化、原始科技等也都广泛交流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满足了人们一定程度的精神需求,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但是,文化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元素的,以上所述实际上只是一些文化的载体。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内涵,即对人本身的关怀,包括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体现着文化交流中“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文化精神,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创新。李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这实际上指出了世界四大文化体系通过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融合的奇特景观。

    中华民族通过丝绸之路建设促进经济全球化,这是丝绸之路的又一重大成果。中华民族既是丝绸的发明创造和最早生产者,又是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和建设者,更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者,丝绸之路以大国文明为核心,既是古代世界最为重要的经济贸易之路,也是连接亚欧大陆的文化纽带,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实践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而中华文化“天下为公”“以人为本”“和为贵”的系列思想理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传播与实践。丝绸之路密切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也密切了人类族群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类交往、交流、交换的现实性,而淡化了国家、地区、族群的地理空间的局限性和思想意识的差异性。从而树立了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意识,树立了人类物质交换、文化交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平等意识。

    古代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光大丝绸之路精神,以“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合奏‘一带一路’强音”为主题,中国领导人发表主旨演讲《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提出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平等协商、共享共赢,开放创新、发展繁荣,坚守正义、互尊互鉴,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同时强调,“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友好合作,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所有这些,无疑是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创新性弘扬。

    总而言之,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认识和了解自身家族的开始,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开始,是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开始,是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始,是人类和平友谊健康发展的开始。当人类迈入21世纪之后,古代丝绸之路创造的精神依然在延续,新世纪的丝绸之路已经开始,人类的发展将永远行进在新的“丝路”上,继续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辉!

    (摘编自杨庆存《“化干戈为玉帛”——丝绸之路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丝绸之路”极富诗意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内涵,其文化蕴藏于传说、器物、文字三大人类文化的形态之中。 B . 丝绸之路的文化精髓与《论语·学而》中的“和为贵”相一致,其核心是把人类发展引向积极、健康、文明、理智的正确之路。 C . 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只在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汇流融合,这足以体现丝绸之路对人类文化的意义。 D . 新世纪丝绸之路延续了古代“化干戈为玉帛”模式,从而树立了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意识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平等意识。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丝绸之路以“丝”为核心标志,以“路”为表现形式。“丝”指玉石、丝绸、茶叶、瓷器等物质文明:“路”则指经贸之路、文化纽带等。 B . 丝绸之路的成果在于开创了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新模式,有力高效地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创新,而并不在于商贸本身。 C . 音乐、舞蹈、绘画、宗教等文化载体,在丝绸之路的推动下,得以广泛传播。这也是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D . “一带一路”创新性弘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提出共享共赢,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3. (3) 请简要说明文中古代丝绸之路有哪些成果。
    4. (4) 文中说:“新世纪的丝绸之路已经开始,人类的发展将永远行进在新的‘丝路’上,继续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辉!”请据此分析下列事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事例:中国援建哈萨克斯坦太阳能发电站,助力哈萨克斯坦大幅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发展环保事业。

  • 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人与狗

    【英】吉米·哈利

    我再看看登记出诊的单子:“狄恩,汤普生院子,三号,老狗生病。”

    德禄镇这一类的院子很多,事实上,就是小街,像狄更斯小说中的小街。三号是在小街尽头,房子看起来摇摇欲坠。

    当我敲门的时候,门板剥落的油漆不住地跳动。一个小个子白头发的老人来应门。他的脸上布满皱纹,不过一双眼睛倒很有神。身上的衣服也是补丁百衲的。

    “我是来给您的狗看病的。”我说,老人笑了。

    “先生,我很高兴您能来,我很为那老家伙发愁。请进,请!”

    他带我到一间狭小的客厅:“我现在就一个人住,先妻一年前过世了。她平日最爱这只老狗。”

    贫穷的证据处处可见。破烂的家具,无火的壁炉,壁纸破裂斑驳,空中还有股霉味,老人的正餐正摊在桌上,一丁点成肉,两三个山芋,一杯茶。这就是靠老年救济金式的生活。

    屋角,躺在毯子上的,就是我的病人。它从前一定是只大而强壮的狗。不过现在,年老的痕迹显在它花白的毛上,显在它无光彩的眼珠上。它静静地瞅着我,毫无敌意。

    “狄恩先生,它很老了吧?”

    “可不是,14岁了哟!不过它一直像只小狗似的到处跑呀跳呀,直到几个星期前才停的。真是一只了不起的好狗,一生从未咬过人。孩子们随便怎么捉弄它,它都不冒火。它如今是我惟一的朋友了。我希望您能让它很快好起来。”

    “狄恩先生,它肯吃东西吗?”

    “一点儿也不吃,这实在很奇怪,想想它从前多能吃!吃饭的时候它老是坐在我旁边,把头放在我膝上,不过最近它不这么做了。”

    我看着这狗,心里越来越不平静。它的肚子鼓得好大,流露真相的痛苦已经很明显了,呼吸困难,嘴唇哆嗦,眼神是那么焦急,无可奈何。

    当它的主人说话的时候,①它的尾巴在毯子上动了两下,发白的老眼暂时表现出一点点兴趣,不过,很快就消失了,又是一副空白的无可奈何的眼神。

    我小心翼翼地摸它的腹部,腹部有积水。“来,老朋友,翻过来看看。”我慢慢地把它翻过来,刚翻过来,它就痛得痉挛了,哀求地看着我。如今病因是太明显了。

    在它瘦弱的腹肌下,我摸到一大团硬块,非常之大,很明显已经无法开刀切除了。我一面轻抚着老狗的头,一面整理着我的思绪。实在很难开口。

    “它还会病很久吗?”老人问我。一听到这亲爱的声音,咚咚,②狗尾巴又在毽子上敲了两下。“每天我做些琐事的时候,没有它跟着我脚前脚后转,可真是难受呀!”

    “狄恩先生,真对不起,恐怕事情已经很严重了。您看到那一大块肿块吗?是因为里边长了东西。”

    “你是说……癌?”老人软弱地问。

    “我怕是的,已经蔓延得太广了,现在已经没法子了。我真希望有什么方法我可以为它做点什么,可是没有办法。”

    老人好像听不懂我的话,他的嘴唇直抖:“它要死了!”

    我用力咽了一口口水:“我们实在不能让它这个样子自生自灭,是不是?它现在已经够痛苦了,不久情况还会更坏。您不觉得最仁慈的办法就是让它安眠?它的一生也算得上长寿多福的。您说是不是?”我一向做事都是力求明快,实事求是。可是,今天,这些道理听起来好空洞。

    老人静默良久,然后他说:“请等一下。”于是他跪在狗旁边,什么也不说,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摸着狗头上的花白老毛。静寂中,③只听到狗尾巴“咪咪咪”地敲在毯子上。

    老人跪在那儿好大会工夫。我就站在这间没有欢乐的房间里,把墙上褪色的图画、破裂的窗帘、弹簧断了的椅子都看在眼里。

    终于,老人挣扎着站起来了,干咽了一两下,然后他哑着嗓子说话了,眼睛也不看我:“好吧,你现在就做吗?”

    我把针筒灌满,一面跟老人说:“您不用担心,这是绝对没有痛苦的。只是过量的麻醉剂而已,是让它有个轻松的了结。”

    针打进去的时候,老狗一动也没动,等麻醉剂进到血管以后,它脸上焦虑的表情没有了,肌肉不再紧张了,等全部针药注射完的时候,它的呼吸已经停了。

    “就这样子吗?”老人轻声问道。

    “就这样子了。”我说,“它再也没有痛苦了。”

    老人静静地站在那儿,只有双手不停地一开一合。当他最后转过头来面对我的时候,他的眼睛又恢复光亮了:“对的,我们不能眼看着它受罪,我很感激您所做的。先生,我该付你多少钱呐?”

    “啊,不用付钱,狄恩先生,”我很快地说,“没什么,真的没什么!我本来是路过,一点儿也不麻烦。”

    老人吃惊地说:“但是你不可能服务而不收费。”

    “狄恩先生,请不要再提了。我不过是路过您门口而已。”我说了再见,就出来了。到了街上,街上有穿梭来往的人群,耀眼的阳光,可是我的眼睛却只看到一间幽暗的小屋,老人,和他的死狗。

    (选自《万物既伟大又渺小》)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提及“狄更斯小说中的小街”,是让读者通过联想把它与眼前的小街联系起来,表现小街的残破,暗示老人的可怜。 B . “贫穷的证据处处可见”引出下文对家具的描写,突出老人住处的简陋寒碜。与上文老人的形象特征形成呼应。 C . “我”对老人说“它的一生也算得上长寿多福的”。这是“我”试图用美丽的谎言安慰老人,希望他能接受狗的离去。 D . 结尾写“我”出诊而坚持不收诊费,这一行为可见“我”内心被触动,并且我对于无法治愈胸的疾病感到无奈和愧疚。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老人与狗》,明确了小说的主要形象,而文中“我”的形象也并非次要,小说正是通过三者的对比映衬来表现主旨。 B . “哀求地看着我”“空白的无可奈何的限神”等细节描写,与老人提到的狗的反常行为相照应,也为下文狗的离世作铺垫。 C .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从一名乡间兽医的视角见证了人与动物的共处、生命之间的对话,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D . 作为纪实文学,小说的文风平实而温暖,通过“我”在一次日常出诊中的经历和感受,体现出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深切观照。
    3. (3) 小说中狗摇动了三次尾巴,每一次含义都不完全相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4. (4) 本文选自吉米·哈利的自传体小说集《万物既伟大又渺小》,此书还有一个译名《大地之歌》,你喜欢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及孝公死,国人怨商君,至于奉裂之。其患流断,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 , 削刻无恩之所致也。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本也。

    ……

    郦生说汉王曰:“方今燕、赵已复,唯齐未下。今田横据千里之齐,田间播二十万之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民多变诈,陛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奉明诏说齐王,令称东藩。”于是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所归,则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曰:“归汉。”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与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杰贤才,皆乐为其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横以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及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足下受诏击齐何故止将三军之众不如一坚儒之功。可因齐无备击之。”韩信从之,郦生为田横所害。后信、通亦不得其所,由不仁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日。”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足下受诏A去B齐C何故D止E将F三军之众G不如一坚H儒之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中是根本的意思,与《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的“本”词义相同。 B . 陛下,“陛”指帝王宫殿台阶。“陛下”原指台阶下的侍者,后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 . 三秦,政治概念,是现在陕西省的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等三个区域范围的政权统称。 D . 敏,文中指的是聪慧、聪敏,与《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敏”词义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序》中提到齐桓公帮助被灭亡之国延续宗祀而称霸,秦朝和项羽因残暴无道而灭亡,汉高祖广施仁德而称帝。 B . 《新序》中提到哪生向汉王献策,他认为以汉王的兵力短期也很难把齐国攻下,还不如游说齐成为汉的东方属国。 C . 《新序》中提到田横认同汉王的话,于是他听从了邮生的建议,撤除了历城的守备兵,天天和邮生一起纵情饮酒。 D . 颜渊问“仁”,孔子认为要做到克己复礼才可达到“仁”的境界,强调要做到“仁”必须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

      ②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

    5. (5) 两则材料都在谈论“仁”,但论述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醉思仙(寓居妙湛悼亡作此)

    孙道绚

    晚霞红。看山迷暮霭,烟暗孤松。动翩翩风袂,轻若惊鸿。心似墨,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谩悲凉,岁冉冉,蕣华潜改衰容。

    前事销凝久,十年光景匆匆。念云轩一梦,回首春空。彩凤远,玉箫寒 , 夜悄悄,恨无穷。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

    【注】①孙道绚,三十岁丧夫,守志以终。②蕣华:即舜华,木槿花,《本草纲目》:“此花朝开幕落。”③彩凤、玉箫:《列仙传》中萧史擅于吹箫,秦穆公将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后来二人乘龙乘风共飞而去。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开头三句写景,由近及远,由明及暗,给人以一种凄迷暗淡之感。 B . 下阕运用彩凤玉箫这一体现夫妻恩爱的典故,表现出如今的凄凉心境。 C . 十年光景惟念“云轩一梦”,思念之深,感人肺腑,可见用情之深切。 D . 本词善用叠词,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还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突出。
    2. (2) 本词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为悼念亡夫,一为悼念亡妻,同为悼亡词的典范。请你分析两首词在意象选取、抒情方式、情感内容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任重而道远。(《泰伯》)
    2. (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
    3. (3) 江天一色无纤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 (4)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万死不悔的心志的句子是“”。
    5. (5) 杜甫在《登高》中写“艰难苦恨繁霜鬓”,诗人忧时伤世,双鬓白发增多,而《书愤》中的“”也有类似的内容。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提到流感,不少人还常与“感冒”画上等号。事实上,虽然部分症状相似,但流感和普通感冒有较明显的差别。专家表示,相较于普通感冒的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A    :38.9℃-40℃的明显高烧,体温短时间快速上升;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明显疼痛症状;身体较明显的疲劳乏力。

    虽然流感看似常见,但在流感流行的季节,还是 B 。专家提醒,预防感染流感病毒,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层肘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应及时扔到垃圾桶内,及时洗手。

    ①除了做好个人防护,②接种流感疫苗也是预防流感非常有效,③尤其是预防近期可能出现的多种病毒叠加的感染。④专家建议,6月龄~8岁儿童虽然未接种过流感疫苗,⑤首次接种时应接种2剂次。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前情提要】聂赫留朵夫引诱卡秋莎之后,卡秋莎怀孕了。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顺路来一次,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卡秋莎知道了这事,决定到火车站去与他见面。

    卡秋莎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正在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不知在笑些什么。卡秋莎一认出他,就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第三遍铃响了,火车缓缓开动了。聂赫留朵夫站起来,动手把窗子放下,火车加快了速度。卡秋莎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可是火车越开越快。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卡秋莎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她跑到站台尽头,好容易才收住脚步免得摔倒,然后从台阶上跑下地面。她还在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刺来,投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1. (1) 在对卡秋莎奔跑过程的描述中,作者多次使用“还”,有什么效果?
    2. (2)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 8. 书写题;请将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卡的方格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第六十四章)写道:“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对于“无为”的理解,教材是如此解释的: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在本课的“学习提示”中,编者建议阅读时可以把课文中如“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类似的关系提取出来,看看《老子》重视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

    “无为”和“无败”也是一对关系。对于老子谈及的“无为”与“无败”的关系,你有怎样的理解与判断。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