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求达不求闻”,是孔子赞赏的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其间也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论语》载,子张问孔子,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达”呢?孔子反问子张;你所问的“达”何所指呢?子张说:我所理解的“达”,是知名于国家,知名于乡邦。孔子说:这是“闻”啊,哪里是“达”?孔子强调,“达”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而“闻”则与此大相径庭,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闻”指社会知晓度,而“达”则指“质直好义”,包含道德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之意。诚如朱熹所注:“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显然,“达”是向内的,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与“成人”。故朱熹又说,“达”要“主忠信”,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与此相对,“闻”则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

    “达”与“闻”不同,故孔子舍“闻”而取“达”。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不要担心、顾虑不被人知,更不应焦虑自己的名声不足。显然在孔子看来,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也是内向务实的,故无意于外在的虚名。因此,孔子特别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君子还应言实相符,言而过其行,在君子那里是可耻的,要做到言出有物,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说,说过的事情则必须做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谓“无所苟”,意即力戒虚浮,更拒绝为了所谓“闻”而虚张其词,夸诞其语。

    孔子之所以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与他倡导的君子“为己之学”密切相关。“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上述语境中,“为己”即实事实做,治学是为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进步,而“为人”,则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即只意在邀誉而已。孔子借古讽今,欣赏“为己”,鄙薄“为人”,而前者是“君子”应有的品性,后者则是“小人”的机巧和敷衍,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已”,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意味着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这种追求不是被迫或受利禄诱惑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其次,“求诸已”意味着乐观进取,“为己”之学不在博取外在的名声或功利,而专注于“闻道”和“怀德”,寄意于“为圣成贤”,故洋溢着向上向善的追求,它是充实而快乐的。再次,“求诸己”还意味着严于律已,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俯仰迎合、弄虚作假。因为,君子“求达”而学在“为已”,必然要求内在的真实和诚实,即“吾日三省吾身”,在自我检视与反思中,严于律己。不论身处何种境况,“求达”的君子,会自觉为仁,并以此为信念,不在意浮名虚誉,永远做个真诚、纯粹的人。

    (摘自胡发贵《君子“求达不求闻”》)

    材料二: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仲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已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展,居是所,而众里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孔子并不像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孔子呢?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孔子并不像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他不像耶稣或中国的墨翟,一放不能收。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求达不求闻”是孔子所认可的立身行事准则,也符合孔子对君子品性与特质的期许和要求。 B . “闻”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因此求“闻”之人必定致力于虚无的、外在的装扮,表里不一。 C . 在孔子看来,实事实做是君子应当拥有的品性,为了求取声誉而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则是小人的机巧。 D . 君子虽“求达”,但学在“为己”,他们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弄虚作假。
    2.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开门见山,开篇直接提出节选文段的中心论点“君子求达不求闻”,总领全文。 B . 材料一主要从闻与达的内涵以及君子为何求达两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C . 材料二第一段运用对比的手法,旨在论证中国传统思想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自我主义。 D .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比喻论证的方法,增强论证说服力。
    3.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B .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C .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D .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4. (4) 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如何立身行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分析。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

      二者的差别。

  • 2. 现代文阅读Ⅱ

    金宝娘

    马烽

    一九四七年冬天,我被分派到店头村领导土地改革。

    我住在中农刘拴拴院里。一天下午,我趴在炕桌上整理材料,拴拴在后炕捻羊毛线。忽然听到门口一个女人的声音说:“这就是工作团那马先生吧?”我一回头,见进来个年轻媳妇,后边跟着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那小孩名字叫“金宝”。

    那媳妇一进来,就坐在了炉台上,和我正对面。①这时我才看清她并不是个年轻媳妇:惨白的脸上有很多皱纹,眼圈发黑;剪发头,宽裤腿,还穿着一对破旧了的红鞋。她这一身和年龄十分不相称的打扮,引起我一种厌恶的感觉。我继续看材料,没有去理睬她,只有刘拴拴,杂七杂八地和她胡扯。只听那女人低低地说:“不要瞎说了,我早就不啦。”

    她走后,刘拴拴对我说:“老马,你看这女人怎样?”我说:“不是个正派女人!年纪那么大了,还那样打扮。”刘拴拴说:“以前还擦粉抹胭脂咧!自土地改革开始,才不敢了。”我问;“地有男人没有?”刘捡拴说:“原先是有,如今大概死了!”我又问:“靠甚过活?”刘拴拴笑着说:“靠甚过活?田不耕,地不种,腰里就有米面瓮。这女人,嗨!做什事不能赚碗饭吃,为甚要挑这种丢人败兴营生?”

    正说间,门“吱——”的一声,金宝叉进来了,对我说:“老马,我娘请你去我家坐坐!”还没等我开口,刘拴拴抢着说:“你妈瞎了眼啦!老马不是那号人!”我也很起火,我记得我把

    手一挥说:“快滚!”金宝吓得跑了。

    我收拾起材料,要到贫下中农代表会去,代表们见我脸色不对,问我因为什么,我讲了一遍。代表主任田老大说:“我看她没那胆量,怕是真有些说的!”开会的人还没到齐,大家谈起了金宝娘的身世。

    金宝爹叫李根元,家里很穷,租种着本村地主刘守忠的二十多亩地。根元三岁的时候,从绥远逃来一家难民,生下个女孩子,养活不起。根元娘花了五升米,就把她买下了,准备奶大以后给根元作媳妇。她给奶媳妇起了个名字叫翠翠。地主刘守忠的儿子叫刘贵财,贵财早就看上了翠翠。

    翠翠十八岁结了婚以后,比闺女时更好看了,脸就像一朵桃花。第二年,翠翠生了个小子,刘贵财仍然没死了心,还是常去根元家闲蹿。根元知道自己惹不起刘贵财,只好安抚翠翠:“不要答理他!”

    一九三五年,冬天各村都成立“防共保卫团”。刘贵财家有钱有势,就当了村团长。第二年春天,各地抓共产党,刘贵财说根元是共产党,就把根元捆去了。夜里,翠翠没合眼,她哭着,她想着,她想:“拼上命也要把根元救出来!”②这时有半夜了,天黑得很,冷风迎面扑来。她从村外绕到了村公所后面,找到那间炭房的后墙,便用锄头开始刨了起来,幸喜那墙是土打的,不一阵便刨下个洞。

    刘贵财见根元跑了,也没敢声张,怕自己受连累。但想翠翠的心更切了。刘贵财就打发刘顺义老婆,给翠翠来说媒,翠翠说:“顺义婶,我活着是李家的人,死是李家的鬼。我就是讨吃要饭,也要把我金宝抚养成个人,侍候我娘百年以后!”不久,刘贵财家就把地夺回去了。

    第二年秋天,日本人打进来了,敌人向村里要花姑娘,那时刘贵财当了伪村长,逼着把翠翠送给日本人。过了六七天,翠翠被抬回来了,脸色青白,嘴唇没一点血色,比死人只多一口气。恰巧婆婆又病倒了,翠翠挣扎着侍奉婆婆。婆婆病了两个月死了,翠翠埋葬了老人,家中更没法活了,粮没粮,地没地,索性就泼出身子,指那事过日月。

    就这样,在苦海里漂流了七八年

    开完代表会。我回到自己屋子里,心上好像压了一块石头,觉得非常沉重。

    第二天清早,我跑到了金宝家。那简直不像个家,炉灶里燃着一把毛柴火,冷得很,地下摆着些烂盆烂瓮。金宝娘见我突然进去,吓得不知该怎好,忙扫开炕让我坐。金宝拿着块窝窝头在啃。金宝娘悲惨地说:“我是个下贱女人,名声坏,活得还不如条狗!”说着不住拿袖子擦眼,我说:“我听人说过了,知道你的苦处!”停了半天她才又说道:“我找你,是想告诉你,等开斗争会,我想把这些事讲一讲。这能不能讲?”我说:“能讲。地主刘贵财已经扣起来了!”从她家里出来,我和代表们商议了一下,暂时借给了她几斗粮。大家都说:“寡妇孤儿可怜的,十来年工夫,把个好人糟踏了!”

    在开斗争会时,金宝娘第一个控诉地主刘贵财的罪行,起初是一面讲一面哭,随后一下气昏过去了。④等人们拿冷水喷过来后,她忽然像疯了一样,跳了起来,头发散开了,她傻笑着,露出一口白牙齿,扑在地主刘贵财身上,用嘴乱咬

    这个村工作我没参加到底,斗争会一结束,我就被调到了县上。今年农历七月十五,城里赶会。走到大门口,见站着一个三十大几的农民,手里提个白布包,一见了我,忙上前说:“你就是工作团的老马?我是金宝的爹,叫李根元。”我吃惊地说:“不是说你……”他抢着说道:“我那年逃到绥远,给人家当了长工。今春才听说,咱这里解放了,才讨上吃回来。现在甚也有了,分下房,分下地。我们一家人常念叨你。这是金宝娘给你做的一双鞋。”说着把那个布包递给我,打开白布包,有一对崭新的黑布鞋。这对鞋上,记载着一个女人苦难的经历,也标记着一个女人的新生。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对“金宝娘”的外貌描写,暗示了“金宝娘”曾经的身份,为下文交代她的经历做铺垫。 B . 小说中“我”第一次与“金宝娘”见面,凭借衣着就对其产生厌恶的情感,说明了“我”思想的落后性。 C . 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借村民之口补充交代“金宝娘”的经历,使内容更加完整,并推动情节发展。 D . 小说结尾“一对崭新的黑布鞋”,具有象征意味,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对新时代的讴歌。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运用细节描写和外貌描写的手法塑造了金宝娘的形象,该句中的冒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 B . 句子②环境描写,交代了“金宝娘”深夜救夫的恶劣环境,侧面展现了她的有勇有谋、忠贞善良。 C . 句子③运用借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金宝娘”饱受生活的折磨,命运坎坷,内心痛苦不堪。 D . 句子④“跳”“傻笑”“扑”“咬”等动词,展现了人物情绪的爆发,可见动作描写比心理描写更具张力。
    3. (3) 文中“金宝娘”与《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都经历了新生政权的改造,请分析两人转变的异同点。
    4. (4) 马烽作为“山药蛋派”作家的代表,其作品真正做到了从农民的视角来写农民,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流派特色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款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艳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节选自《公孙丑·章句上》)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 , 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由汤至于A武丁B贤圣之君六七作C天下归D殿久矣国久则E难变也F: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诚,确实、实在,与成语“诚惶诚恐”的“诚”意思相同。 B . 以,辅佐,与《过秦论》“以为桂林象郡”的“以”意思不同。 C . 通,精通,通晓,与《报任安书》“通古今之变”的“通”意思相同。 D . 从,同“纵”,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的“从”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不喜欢被拿来和管仲相比,他认为管仲受到齐桓公的信任,行使国家政权那样久,然而功绩少。 B . 公孙丑疑惑周文王那样的仁德却没有能够统一天下,认为他不值得学习。孟子却认为没有人比得上周文王。 C . 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常常防范功利这个罪恶的根源,他认为事情都依据功利去处理,一定会招致怨恨。 D . 孟轲周游列国,到了大梁,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认为他的思想主张迁阔,不能处理实际问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

      ②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5. (5) 孟子的王道思想在当时没有被齐宣王、梁惠王采用,原因是什么?
  • 4. 古代诗歌阅读

    掷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潜,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爱居爱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闻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鼓声。②土国:挖土筑城。城漕:在漕地筑城。③孙子仲:人名,卫国将领。④爱(yuán):于何。⑤于嗟:吁嗟。阔:指远别。活:同“恬”,相会。⑥洵:远。信:守信,守约。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诗采用赋的铺陈手法,描述了一位士卒入伍、出征、思归、逃散的全过程。 B . 前两章写人伍出征的基本情况,从鼓声写起,交代了士兵南行远征的背景原因。 C . 第三章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设问表达了戍边士卒在战乱中的内心感受和精神状态。 D . 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往事的追忆,写生死不离的信诺难以实现的残酷现实。
    2. (2) 《无衣》和《击鼓》都是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但两首诗又有不同,请从情感方面进行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列传》中“”两句,写《离骚》的描写对象虽普通平常但旨趣博大,列举事例虽浅近但表意深远。
    2. (2) 《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古圣先贤都不免失意孤寂,愤激地表示:“ ,”。
    3. (3) 古诗词中常以流水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近来,有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改变体育副科的性质,将体育课纳入主科的范畴。社会各界应对学校体育有新的认识,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会学生热爱运动、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在这个过程中①____。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态度。同时,要提高体育学科地位,也需要转变体育教材观。教材的编写应考虑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趣味化,应有知识、能力、情感、教学思想和方法等多个层次,与培养学生能力和职业发展挂钩,②____,能真正在实际生活中操作,以此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除此之外,还有必要进一步转变体育器材的使用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总之,提高体育学科地位,③____,而应从转变观念开始,激活学校体育的“一池春水”,进而加强对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不断探索创新,让运动成为每个人的终身习惯。

    1. (1) 下面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一池春水”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B .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即“有物有序”,指的是既要有内容,又要有条有理。 C . 像他这样自作聪明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 D . 那只先进来的幼鱼,原来是龟群的“侦查兵”。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传统年画中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会绞尽脑汁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它的掌舵者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基,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搬到画面中。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____。戏出年画相当于把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舞台演出转化为可长久欣赏的平面艺术,寻常百姓将之张贴于家中,睹其形如闻其声,____便可时时欣赏戏曲之精妙。

    ①戏出年画中要数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精彩。②流传下来的杨柳青戏出画样多达数百种以上,③涵盖了文戏、武戏等多种戏曲演出形式,④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⑤清末武打戏广泛流行,保留了大量精彩的武戏题材,如脍炙人口的三国戏、隋唐戏、公案戏等,⑥一些经典的画样每年再版重印,____。⑦这类武打戏出善于突出角色的功架姿势,抓住不同行当的角色特点加以刻画和表现,⑧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言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写为“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慕,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到画面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少年心事当孥云”,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在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