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质...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屈原的人格美

    林  庚

    (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三)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屈原之前,中国诗坛上还没有诗人,因为《诗经》之类的民谣很少表现作者的人格。 B . 文中“这个追求”指像屈原那样,诗人本人给人们的印象比他的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C . 先秦诸子追求真理时虽然在理智上不尽相同,但是都以认识真理的全副诚意感染了屈原。 D . 面对苦闷的时代,屈原保持清醒的情操,用真、善、美的交织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感动。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离骚》里认识了屈原,屈原便成了无言的诗,给我们长久的热力去追求真理和醒觉。 B . 孔子生于先秦思想开始时期,他思想保守,性格与屈原截然相反,对屈原影响甚微。 C . 屈原在反抗战国普遍苦闷的思想时与孟子形成统一力量,体现出比孟子更坚定的人格美。 D .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创作了无数诗句,唤醒了后人耳目,装饰了后人辞藻。
    3. (3) 下列选项,哪一项最能体现材料中屈原勇于求真的精神( )
      A .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B .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 .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D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 (4) 《屈原列传》中太史公曰:“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屈原的为人。
    5. (5) 材料中(一)(二)(三)部分顺序可否调换?请陈述理由。
  • 2. 现代文阅读Ⅱ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带着老婆子托付的玛丝洛娃走到门口,还没有看见典狱长,聂赫留朵夫却看见她了。她脸色红红的,精神抖擞的跟着看守走来,摇头晃脑,不住的微笑着。她一看见典狱长,脸上现出惊惶的神色盯住他,但立刻镇定下来,大胆而快乐地向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

    “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行,签个字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他指点她该怎么签,签在什么地方。

    她拿起笔,用心在墨水缸里蘸了蘸,抖掉一滴墨水,写上自己的名字。“我有些话要跟您说。”聂赫留朵夫接过他手里的笔,说。“好,您说吧。”她说。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屋子里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对于聂赫留朵夫来说,关键性的时刻到了。他一直在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对她说出主要的话,也就是没有说他要和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告诉她。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对面。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用臂肘支着身子,紧紧靠在桌子上,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火,她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怎么样?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帝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喝醉了吗?”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还是找您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聂赫留朵夫说,“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副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他们该分手了。玛丝洛娃站起来。

    “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

    “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女人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

    “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④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

    (节选自《复活》第一部:第二次探监。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玛丝洛娃身陷囹圄也不忘老婆子托付,急于求助聂赫留朵夫,说明她原本的善良不曾泯灭过,有“复活”的可能性。 B . 玛丝洛娃两次强调自己是苦役犯,聂赫留朵夫是公爵,反映了她思想中深刻的阶级意识成为两人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C . 选文用人物对话讲述故事,有利于直接展示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叙事更集中更简洁,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D . 选文不限于描写玛丝洛娃心理过程的结果,更关注心理变化本身,她经历了一个媚笑、恐惧、激动、愤怒的过程。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两个“当初”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权贵当道,底层百姓受人主宰,任人欺凌的社会现状,引人深思. B . 句子②中“恐惧的神色”表明聂赫留朵夫曾经对玛丝洛娃的感情伤害之深,以致她至今未走出心灵的阴影。 C . 句子③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的指责和驱逐,无所适从,此处情节设计真实,自然引出下文此次探监的结束。 D . 句子④照应了前文聂赫留朵夫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表现了玛丝洛娃与同伴们安于堕落、醉生梦死的生活。
    3. (3) 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反映出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4. (4) 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随着“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已结束,后面三个语段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 , 不得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材料二: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

    注:梅圣俞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是欧阳修的知交好友。

    1. (1)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A志者B乐于诗C而发之D故E其平生F所作G于诗H尤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或句子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穷,指困窘,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中“穷”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B . 说,通“悦”,与《过秦论》中“非及乡时之士也”中的“乡”都属于通假现象。 C . “而未有荐于上者”,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一句的句式不同。 D . 幸,指希望、期望,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中的“幸”的词义相同。
    3. (3)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不能在仕途施展才能的士子,往往向逐臣寡妇倾吐哀叹,写出难以言说的人情感受。 B . 材料一中主人公梅圣俞年轻时凭借前辈的关系补为下级官吏,但考进士屡次不顺,总被考官压制。 C . “朋党”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是个常用的贬义词,但在材料二中作者理直气壮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D . 材料二第二段认为,小人因趋利结为伪朋,君子因同道、同心结为真朋,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4. (4)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②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5. (5) 《五代史伶官传序》劝诫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这两则材料也有为当时社会政治服务的内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东归道中(其二)

    赵  锻

    未明唤僮仆,江上忆残春。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

    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此日念前事,沧洲注情更亲。

    [注]沧洲:滨水之地,常指隐士居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归途中,诗人很早醒来就唤起童仆上路,匆匆行于江上时忆及残春,触景生情。 B . 风雨袭来,落花飞零,采用意象组合,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途中之景清幽迷人的特点。 C . 山河间,驱马兼程,风尘仆仆,广阔天地之中诗人跋山涉水,突显生命的渺小与孤寂。 D . 诗人走过人世间,回想起从前旧事,认为还是沧洲更亲切,回扣了标题“东归”二字。
    2. (2) 请分析本诗与《书愤》两首诗歌中的颈联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过秦论》中“”表现了万里长城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坚固的防御,有效地威慑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2. (2) 古之君子敬小慎微,重视“小”处,避免玩物丧志,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3. (3) 《燕歌行并序》中“ ”体现了边塞阴惨的景色,烘托了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
    4. (4) 《锦瑟》中“”流露出诗人心底的嗔怨,这一嗔怨关联着他对青春年华的怀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 (1)这就是说,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2)。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 ),误人不浅。在延安办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批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 )的教条。

    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3),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 )的。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1. (1)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1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第78届联合国大会日前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也要过“年”,这是春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又一个例证,是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的又一次彰显。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国春节正在成为世界节日。近年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舞龙狮、画年画、包饺子、逛庙会等活动精彩登场,让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共享美好时光

    春节为世界感知中国打开一扇窗。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来说,无论身处何方、走得多远,“过年回家”①是不变的寄望。随着时代变迁,中国人过年有了更多方式,数字人民币红包成为春节喜庆新元素,不少家庭尝试“旅游过年”新体验……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家文化。英国广播公司一部纪录片聚焦中国春节的视角,正是“亿万人同时迁徙的壮观,只为了春节的一次团圆”②。读懂了春节,也就读懂了中国人候鸟归乡般的团圆情结与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家国情怀。

    1. (1) 画横线的句子改成“近年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各种活动精彩登场,让人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共享美好时光。”后表述更简洁,你是否赞同,请陈述理由。
    2. (2) 文中有两处标记的引号,请结合语段分析其具体用法。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不能竖立,中间部分有两耳,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的时候,因重力作用,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因此“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世间万物,皆有其度。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演员适时拿捏“分寸”,医生精准控制“剂量”,画家精巧调配“色调”。对“度”的理解和把握,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与境界。

    请依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出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