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月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

    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经典作品始终是出发点和归宿,无论哪一个时代、民族的文学,也无论哪一种文学思潮、流派和倾向,都是以某些经典作家作品为标志的。这些文学经典构成了各民族、各时代的一座座“高峰”,代表了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建树、价值和特色。如果疏离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就只能是一种空谈。

    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雷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广义的“文学经典”应当包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这类经典是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的直接理性资源。朱光潜说:“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书籍虽是汗牛充栋,但真正有科学价值且影响深广的只有两部书,一部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另一部是十九世纪初期黑格尔的《美学》。”如果说文学理论经典阐述了文学的基本原理,经由对文学的起源、本质、构成因素、存在形态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系统探讨,构成了关于文学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本观念体系,那么文学批评经典则通过对文学现象的深入研究,显示出历代研究者的关注侧重、问题意识、切入视角和批评方法。他们所使用的专业术语、核心概念和常用提法,乃至行文方式和话语风格,都为后来的研究者和批评家提供了不可忽视的范例与参照。沿着文学批评史的脉络系统阅读德莱顿、狄德罗、萨缪尔·约翰逊、莱辛、别林斯基、圣伯夫、泰纳、勃兰兑斯等批评家留下的文学批评遗产,就有可能掌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避免被某种偶然碰见的“最新”理论著作弄得晕头转向。所以,哈罗德·布鲁姆才一再强调:“经典是真正的记忆艺术,是文化思考的真正基础。”毫无疑问,熟读精研外国文学批评经典是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必要而可靠的基础。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

    材料二:

    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转向和拓展。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现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摘编自吴笛《谈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典型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 B . 但丁的优秀作品《神曲》,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C . 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沿着文学批评史的脉络系统阅读批评家们留下来的文学批评遗产,就能够掌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D .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要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就能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经典是话语体系的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可见文学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对文学经典作品的研究。 B . 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础就是不断地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训练,同时也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重陶与滋养, C . 如果研究者想要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因为文学经典中的语言本身就是规范的文学语言。 D .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转向与拓展,所以,应该立即停止原有的文本研究,进行文本生成渊源的考证。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文本研究的一项是( )
      A .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B .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完美主义思想价值的研究。 C .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艺术表现手法的研究。 D . 雨果《悲惨世界》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研究。
    4. (4) 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研究目的观点论证方法
      “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 …… ”

      研究目的

      观点

      论证方法

      “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 …… ”

    5. (5) 请你根据材料内容,谈谈研究外国文学为什么要从经典作品入手?
  • 2. 现代文阅读Ⅱ

    乌江引(节选)

    庞贝

    钱副局长有美学的眼光,好似他那副眼镜也透着这种美,他也能在这些枯燥的密码中发现美。破译“展密”之后年余间,二局破获敌军百余种密码,每破一个都记在那个黑皮本上,钱副局长竟然名之为“百美图”!这当然是破译科的大功劳,前方军团靠这个打胜仗。二局破译高手其实就是这三位:局长曾勉,破译科长曹大冶,副科长邹生。

    二局人马是“特殊之中的特殊”,曹大冶无疑是“这个材料”。他很快便显示出破译方面的“天才”,很快就成为二局破译科长。曹科长记忆超群,破译也是高手,速度快,数量大。他吃苦耐劳,忘我奋战,有非同寻常的表现!破密码是要天赋加才能,而他更有近乎疯狂的热情。经常是日以继夜连轴转,吃饭、走路也都沉浸在密码猜想中。他常说:“我们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为破敌军五位数密本,神经必须时刻绷紧,他连续七天七夜未上床,直到密码破开,才因肺炎发烧倒在床上。他工作时候那真是全神贯注,完全的忘我状态,冬天炭火烧着了鞋子和裤子,他竟全然不知。别人也不敢上去扑火,因他那神情直呆呆死盯着窗外那棵树,像是迫近灵光闪现的瞬间了,旁人稍有惊扰恐就前功尽弃,灵光稍纵即逝。好在只是鞋裤在烧,尚未烧到皮肉。旁人却闻到了一丝怪味,烧羊毛的焦臭味。他们会意地相视而笑,是他裤兜里的钞票烧着了!苏区钞票纸浆混有细羊毛以防伪,有这烧羊毛的气味,他兜里的纸钞无疑是真货。就看着那火势越来越大,火苗向上蹿跳蔓延,眼见就有火烧眉毛之虞了,而他终于欣喜中大喊一声:“逮着了!”大家便猛冲上去将他扑倒,又抱着他在地上打几个滚,将火滚灭。

    我们的情报关乎前线将士之生死,关乎全军安危。

    1932年2月,中革军委按照中央决定强攻赣州。由于无法译出国民党军加密电报,无线电侦察基本失效,而派出的谍报员很难及时反馈信息。敌人忽然多出来几个团。攻城的红三军团受到内外夹击,虽用大刀杀开一条血路撤出战斗,但红军伤亡三千多人,十多位师团级干部牺牲。二局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突破敌台密码,江西敌军无线电通信用的是“展密”。

    面对这巨大压力,曾局长迎难而上。他向各军团要人。合适的人选实在是很难找,因为仅有热情四溅是远远不够的。曾局长向红三军团要人,彭军团长送来了曹大冶。时为1932年5月。

    曹大冶是作为报务员调来总部的,曾勉同志其实是想物色有破译潜力的人。曹大冶读过四年私塾。他天资聪慧,学习勤力刻苦,在红三军团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时,他便有优异成绩。敌人不断“围剿”和封锁,苏区各类物资奇缺,训练班学习条件很艰苦,干电池、文具常难有补充。没盐吃,以碱代;没粮食,吃南瓜;没床板,铺稻草;没鞋穿,光赤脚。在教学上则是困难更甚,教员上课若无黑板粉笔,便以墙为板,以炭代笔。困难越大,越逼人想办法克服。曹大冶以优异成绩毕业,又成为红三军团最优秀的报务员。来到总部,面对积了几箩筐的无从破译的密电,曹大冶在报务当班之余,开始与曾局长一起钻研密码。

    8月宜黄战斗,他们寻获孙连仲那份译出三十多个字的密电。一个多月之后,在福建建宁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他们成功破开了“展密”!此后年余间,他们破获敌军百余种密码。1933年5月,曹大冶成为破译科长,此时他尚不满19岁。8月,荣获三等红星奖章。

    “展密”破解,枫山埠一役便立见奇效。时为1933年1月。

    4日、5日,红一方面军集中兵力在黄狮渡歼灭敌第五师一个旅,再占金溪。6日晚9时许,二局侦悉,蒋介石为进行报复性攻击,电令国民党军进攻金溪附近的左房墟、黄狮渡,左路由吴奇伟率第九十师和第二十七师担任主攻,第十一师为后备,右路由周至柔指挥第十四师和第五师在琅踞一带牵制。敌兵10万,红军4万。

    敌军既已下达进攻命令,一般就不会有新情况,通常就是激战前的无线电静默,而我军也已据此部署迎击。二局除留一台机器值班外,其他均已停开。午夜12时,曹大冶独自接班守机,却突然发现国民党军电台异常活跃,敌军五部电台同时发出“十万火急”讯号!如此这般异常联络,敌军必有异常行动,必有重大军情!先听哪个台?吴奇伟既已下达进攻命令,当无大事,乃先听十四师电台。电文太长,像是宿营报告。他旋即转听第五师电台,是发往南昌的,与眼下战事关联不大。曹大冶手脑并用,听译并行。信号转为代码,代码确定密型,密码转为文字,而这一切都须即时反应,都应瞬间在大脑中完成。信号稍纵即逝,而他是在同时处理五个台!最后再转回吴奇伟电台,恰好收到关键信息。信号旋即在他脑中转译为文字:“如下:“乘共匪小胜稍懈,待机偷袭。……”。吴奇伟正在下达新命令!

    原来,我军分路迎击的部署已为敌发觉,敌军连夜改变主攻方向,据此敌情,我军紧急调整部署。……枫山埠之役,以我军获全胜而告终。倘若没有二局的这份情报,倘若我方不能及时发觉敌军这个新部署,则我红军主力和军委总部势必陷入重围乃至遭致覆灭。国民党军又一次惨败。新一轮“围剿”必将到来。

    来势汹汹的第四次“围剿”,左中右三路大军,足有40万人。时为1933年2月。

    2月2日夜,二局破获蒋介石决定再调三个师到江西的密息;接着又侦获陈诚中路军三个纵队的战斗编组、集结时间和地点。国民党中央军已启用“猛密”,而“猛密”此前已被曹大冶和邹生破开。

    据此情报,红军主力,全歼敌五十二师,生俘师长李明。与此同时,红五军团围歼第五十九师,活捉师长陈时骥。

    公审李明、陈时骥,我们二局人员也去开大会。就见曹大冶冲上台去,凑近他们嘀咕几句,他们便立时蔫蔫耷拉下脑袋。曹大冶究竟对他们说了什么?

    (有改编)

    注:文中的局长曾勉、破译科长曹大冶、副科长邹生即红军长征中的“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写钱副局长有美学的眼光,能在那些枯燥的密码中发现美,说明解读密码需要有审美的能力。 B . 曾局长面对无线电侦察基本失效破译不了国民党军加密电报的困境,要来了当报务员的曹大冶。 C . 1933年1月,二局才破获“展密”。“展密”破解,枫山埠之役便立见奇效,最终我军大获全胜。 D . 二局情报关乎全军安危,前方军团靠二局的情报打胜仗,足见曹大冶对战争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信号转为代码,代码确定密型,密码转为文字”,用短句表达,体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和曹大冶的头脑反应敏捷。 B . 文中插入曹大冶来总部前在红三军团无线电班培训的情况,使曹大冶形象更加完整,也对故事背景做了补充。 C . 炭火烧着了曹大冶的鞋子和裤子,旁人会意地相视而笑,猜测他兜里的纸钞是真货,这个情节融入了乐观的态度。 D .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讲述二局在长征中破译密码的故事,以“我们”的身份让你觉得自己亲历过,
    3. (3) 文章以“曹大冶究竟对他们说了什么?”结尾,有何妙处?同时根据情节推断,补写一句话结尾。
    4. (4) 有人在评价《乌江引》时说,小说呈现出的是“中国式的人性和英雄”,这在曹大冶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文本简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 , 献遗其亲戚。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已。

    齐滑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呜,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太史公曰:吾尝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材料二: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注】①封传:古时官府所发的出境及乘坐传车投宿驿站的凭证。②传:驿车。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乃夜为狗A以入B秦宫C藏中D取所献E狐白裘F至G以献H秦王幸姬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存问,文中指问候,与“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中的“存”词义相同。 B . 愿,希望,与《屈原列传》“愿得张仪而甘心焉”中的“愿”词义相同。 C . 过,指经过,与《<老子>四章》“复众人之所过”中的“过”词义不同。 D . 南面,面向南。古时有“南面称王”之说。文中指齐制服秦,居于尊位。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尝君在薛邑不加挑选地招揽诸侯国的宾客以及因犯罪而流亡的人,导致奸邪之人不断进入薛邑,在西汉时累积到了六万多家。 B . 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要优厚地对待门下宾客,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同等待遇,甚至惠及内外亲属,因此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C . 秦昭王想要以孟尝君为相,听人劝说后随即放弃,并囚禁孟尝君,想杀了他;先听幸姬之言释放了孟尝君,却很快后悔,派人追杀。 D . 狗盗者偷取献给了秦昭王的狐白裘献给幸姬、鸡鸣者模拟鸡叫成功骗开关门,最终孟尝君依靠坐在末座的鸡鸣狗盗者的帮助逃出强秦。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 (5) 王安石反驳了“孟尝君能得士”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说明其反驳的理由。
  • 4. 古代诗歌阅读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兰若:兰草和杜若,屈原在《楚辞》中最赞美的两种香草。③芊蔚:草木茂盛。④朱蕤:红色的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篇起兴,诗人以“兰若”自况,描写兰若在春夏时节茂盛地生长。 B . “幽独空林色”句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芳姿。 C . 夏天过去,白天渐短秋风生。“迟迟”表气候渐变,“袅袅”表天色渐变。 D . 一年一开花的草木都凋落,美好意愿终究如何完成?以问作结,蕴含苦楚。
    2. (2)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评价陈子昂《感遇》组诗“尽削浮靡,一振古雅”。请简要分析这一观点在本诗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告诫我们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的句子是“”;《<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这个句子是“”。
    2. (2) “月”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月可寄寓哲思,张若虚看见天上的明月,不禁发问“?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月也可寄托感情,李白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 ”。(《将进酒》)
    3. (3) 文言文有的句子音韵和谐,句式比较整齐。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 ”;《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l

    2023年9月,某咖啡和某名酒的联名“酱香拿铁”____。这款“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单品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销售额直接破亿。

    这个秋天,自己有没有为一杯酱香拿铁“拼过命”?咖啡里到底有没有酒味已经记不太清了,但那个红蓝相间的杯套和纸袋还被好好地存放在家里。隔壁某饮料也傍上了大牌,和意大利高奢品牌合作,推出了喜悦黄联名饮品。有媒体统计了近万条奶茶联名的相关评论,得出的结论是: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为了得到联名周边才为奶茶买单的。

    部分联名周边限量、限地域发售,由此还延伸出了代购、代排、代喝产业。奶茶喝之即弃,贴纸和杯套却被当做宝贝一样供在床头或者工位上。追联名的年轻人的行为,是对“____”这一成语的诠释。正因为如此,奶茶品牌对联名IP的用心程度,相当于直接决定了联名的

    口碑。

    不过随着联名的花样越来越多,频次越来越高,咱们消费者多少有点审美疲劳,钱包也有点支撑不住。喧嚣褪去之后,消费者总会慢慢回归理性。不知道2024年,软饮潮流们又会卷向何方,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面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加点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离开考场的同学请拿好自己的东西。 B . 自己开车多方便,想去哪儿去哪儿! C . 我考试,我自己知道就行了。 D . 他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成都是天府,更是人间,在烟火成都开启专属于大运会的寻味之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款“成都味道”。

    味道里的麻辣,是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川菜的辣,成就了名扬四海的成都小吃,也孕育了成都人性格里的热情似火,因而不少人把“川妹子”称为“辣妹子”。从为运动健儿加油鼓劲的一声声“雄起”,到为中外记者准备的一封封亲笔信,再到赛场间隙全体观众齐声合唱的《成都》,这样的“成都温度”,(____),也蔓延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味道里的鲜香,(____)。川菜始于麻辣,归于鲜香,正如大运会不止为了比赛竞技,更为让青年人有机会站上熠熠发光的舞台。以青春之名,共赴大运之约,圣火点燃的不仅是运动热情,更是青春的梦想与力量。

    味道里的甜糯,是文脉绵延的厚重底蕴。从糖油果子的甜腻腻,到赖汤圆叽叽,再到几乎桌桌必点的配火锅的“清凉神器”Q弹冰粉 , 这“巴适”的“成都味”兼具“辣”与“甜”的“反差萌”如同成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新潮、本土与国际之间交融碰撞。

    千百年来,成都吸引人们的,(____ ),而是兼收并蓄的多元滋味。从不拘一格、复合调味的川渝火锅,到北料南烹、老菜新做的江湖菜,千般风味汇集于此,造就了一座包罗万象的城市,也成就了千人千味的“成都印象”。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逻辑错误,下列与之有相同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 . 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B . “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我只好走了。” C . 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

      又有点儿可惜。

      D . 《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2. (2)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写成“从糖油果子的甜,到赖汤圆的糯,再到几乎桌桌必点的火锅搭配Q弹冰粉,这正宗的‘成都味’兼具‘辣’与‘甜’的‘反差萌’”,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选,从「止」或「辵」为义符,表示与行动有关。本义是派遣,引申为选择。

    择,从「廾」或「又」或「手」为义符,表示是手部的动作(「廾」、「又」都同样是手);从「睪」为声符,可以看成有兼义功能,依《说文》,「睪」的本义为「司视也」,就是侦察,有仔细察看的意思,「择」是要用心地挑,当然要仔细地察。

    请结合以上的图文材料,以“选与择”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