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月第...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近十余年来,人文地理学者对于“意象”问题颇为关注。地理学者考虑“意象”没有文学史家那么麻烦,只是将它理解为客观事物在人类主观世界中的反映。既如此,地理学者不再刻意强调“意象”是否经过某种“加工”,因为环境感知必然受到文化价值取向、知识背景的制约。就是说,凡进入观念世界的客观物象其实都已经过了主观选择。

    意象的表达自来以文学语域为其胜场。因而人文地理学者在研究地理意象时,少不得须取材于文学作品。从地理本位看,比较重要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利用历史地理的知识背景对古典文学中的类型化意象进行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意象,类型化的趋势非常突出。例如,中古乐府中的“巫山高”“陇头水”,唐人吟咏中经常出现的“淮南落木”,以及唐宋词牌中的“望江南”“八声甘州”等等,各自包含了独特的意蕴。

    毫无疑问这种探讨属于文学地理的题中应有之义,甚至不妨说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文学地理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在文学史界,出现了若干种专著。但那些研究一般都是对作家和作品进行一些统计分析,因而其中所谓“地理”往往只表现为平面的分布态势,或者是作为背景的人文社会环境。事实上,地理因素完全可以参与文学创作过程。它可以点燃诗人的激情,成为作家发挥想象力的凭据,从而形成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语料,寄托某些特定的思想情感。也有人从文学角度对一些地理意象进行过探讨。例如,唐宋文艺作品中的“潇湘”,近年来艺术史、文学史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台湾学者衣若芬女士认为,“潇湘”的意蕴有恨别思归、愁苦闲适之类。地理学者出于自身的敏感,对此更关注的是其中的“象”,即作为一个地理实体而给人留下的空间感、场景感。这种空间感不是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用以形容“公共领域”的“空间”,而是有长宽高、有声光色的物理空间给人的感觉。在这里可以看出视野的分殊。

    二是文学作品中的空间逻辑。地名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空间定位(往往同时也是时间定位)的坐标。事实上,它还有更深一层意义。因为地名所代表的不只是孤立的点、线、面,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内在联系,有一种不以作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空间逻辑。无论作品中的文学世界与客观的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忠实反映也好,抽象折射也罢,其空间逻辑都应该是清晰有序的,而不应该是混乱、胡来的。因此,空间逻辑往往可以为古代文学作品的考订提供一种坚实的客观参照。

    文学史家对于历史地名向来很重视。但由于其目标只在于理顺作品,带有很强的实用倾向,因而他们所做的地名考释往往只强调具体语境,而不关心普遍情形。这就比较难以掌握历史地名运作的通则。例如,他们见到杜甫在某首诗中用“江汉”包举巴蜀,便以为“江汉”这一地名中本来就有“指巴蜀”这么一个义项。一个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活生生被他们硬劈成两个。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会从个人的想象出发,对历史地名做出一些纯逻辑的推论。例如,他们注意到三国时孙吴曾领有今湖南省境,便断定今湖南在历史上亦可称“吴”,全然不顾“吴”这个地名在历史上的实际使用情况。这从实质上已不是在研究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了。要研究历史,这样做演绎是不行的,得做归纳,得从古人对某地名的具体用例中,找出其得名的确切依据,以及其使用的实际情形。那样的结论才是科学、合理、可信的。

    (摘编自张伟然《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材料二:

    地理意象是一个文化聚合体。从历时性来说,地理意象因为具有鲜明显著的地理因素和地域特色,展示着不同时代地域的创作、接受心理和文学变迁的内在动因及表现形态。地理意象即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参与文学文本全方位、立体性构建,进而观察出特定群体的精神气质和生存状态。如在宋玉辞赋中的“高唐神女”完全是独特地理环境和荆楚之地风情文化复合的产物。川东与鄂西一带地貌奇特怪石嶙峋、山间气候风云变幻山雨颇多且急,而且楚人重巫善想象,故而衍生出“神女”意象。闻一多就认为“巫山朝云”与《诗经》“南山朝隋”几乎一体、“高唐”即楚地“高谋”,陈梦家更是直言神女为“帝之季女”的“巫儿”,认为这些都与荆楚之地巫祭之风盛行、民风淳朴、青年男女奔放热烈的爱情观有关,故而“高唐神女”也是典型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贮存器。

    (摘编自刘洁《地理意象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文地理学者研究地理意象时,既要取材于文学作品,也要注重地理本位。 B . 文学地理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对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类型化意象进行探讨。 C . 地理意象的研究成果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考订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D . 地理意象是兼具地理环境因素和地域风俗特色、可参与文学创作的文化聚合体。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象是否经过“加工”,是重“意”还是重“象”,在这些问题上体现了文学史家与人文地理学者的视野差别。 B . 文学史界有些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往往将地名视为人文社会环境,而不关注文学作品中清晰有序的空间逻辑。 C . 人文地理学者对地理意象进行空间定位,注重寻找历史地名得名的确切依据,试图掌握历史地名运作的通则。 D . 尽管对于历史地名很重视,但由于文学史界学者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他们的研究基本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3. (3) “潇湘”是一个内涵多元的地理意象,既有水色清碧的场景感,也可以表达出凄清旷远的空间感。下列诗句中的“潇湘”哪一个与其他几个选项内涵有所区别(   )
      A .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 . 前程愁更远,临水泪沾衣。云梦春山遍,潇湘过客稀。(皇甫冉《归阳羡兼送刘八长卿》) C . 莫厌潇湘少人处,谪官樽俎定常开。(王安石《送刘贡甫谪官衡阳》) D . 每到秋残夜,灯前忆故乡。园林红橘柚,窗户碧潇湘。(齐己《秋夕寄诸侄》)
    4. (4) 地理意象是进行文学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应该如何进行地理意象研究?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5) 燕然山地处边域,因东汉窦宪出征匈奴、彻底解决汉匈纷争后在燕然山勒名而进入文学创作的视野。唐代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宋代范仲淹的词《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都涉及此意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地理意象的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Ⅱ

    看不见的珍藏 

    茨威格

    ①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事情。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

    ②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味。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③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告诉老人恰好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他——我们这个字号的多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

    ④午饭过后,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找到我,说是我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她涨红着脸,显得十分局促与尴尬。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原来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

    ⑤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⑥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⑦“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

    ⑧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⑨“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刻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

    ⑩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摩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摩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

    ⑪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

    ⑫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瞎子在一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极为放肆地大撒其谎,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

    ⑬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 B . 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遇到知己的喜悦。 C . 失明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怀疑。 D . 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战过后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笔。 B . 小说中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形象,表现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 C . 结尾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 D . 小说截取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控诉了战争,也讴歌了黑暗年代中人性的光芒。
    3. (3) “我”的心理随着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我”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
    4. (4) 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歌德说的一句话,“收藏家是幸福的人!”你认为老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泰博学,善谈论。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 , 不就,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

    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坛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 , 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者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枳棘之林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符融赍刺谒之,因留宿;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1. (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初A游洛阳B时C人D莫识E陈留F符融G一见H嗟异I因以介J于河南尹李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文中“经师”跟《师说》中“传道技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 B . 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文中“有道”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 C . 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与文中的“教化”意思一致。 D . 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文中的“太学”与《送东阳马住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李膺和郭泰同舟渡河,被众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 B . 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粥,虽被多次为难,仍脸色不变,终获郭泰认可。 C . 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道、祸福之理教导他,最终陈元成为孝子。 D . 仇香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不愿应征,故被郭泰奉为老师。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

      ②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 

    5. (5) 郭泰为什么被誉为“鲜见其俦”?请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①《白头吟》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西京杂记》认为此诗是卓文君因为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而作。②躞蹀:指小步行走的样子;徘徊。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东西流,即东流。③竹竿:指钓竿。嫋嫋:同“袅袅”,动摇貌。簁簁: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前两句以高山上洁白的雪和云间清亮的月喻指姣好明丽的容貌和纯洁美好的人,也喻指纯洁无暇的爱情,意蕴丰厚。 B . “凄凄”四句写女主人公因遭到遗弃而凄惨悲伤,希望能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表现出女主人公对被弃的无奈以及对忠贞爱情的渴望。 C . 结尾四句运用比兴手法,以鱼竿的柔长轻盈摆动和鱼尾的滋润鲜活,隐喻男女情欢意洽,指出真正的爱情应以情义为基础。 D . 全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四句一节,通过今与昔、现实与理想不同角度的变换描写,层层推进,刻画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历程。
    2. (2) 《白头吟》是汉乐府古辞,与《氓》类似,讲述的都是爱情悲剧,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比较《白头吟》与《氓》女主人公性格方面的异同。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
    2. (2) 在《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上是在谈喝酒,实际上是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 (3) 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有学者认为《悯农》(锄禾日当午)的作者不是李绅而是聂夷中,并举出如下埋由:一、宋刻本《全芳备祖》将该诗收在聂夷中的名下;二、聂夷中出身贫寒,及第后仅做过县尉小吏,能体察民间疾苦;三、《全唐诗》所收的聂夷中诗,有四分之一是描写农民生活和农村景象的。事实上,从唐迄清,几乎是____,将此诗作者指为李绅。再加上对大量的接近原始证据的分析,我们不难判断,李绅对此诗拥有著作权 ____。即使从个人经历上说,也不能肯定聂夷中而否定李绅。试问,与白居易等人过从甚密,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实践者,白居易可以写出《卖炭翁》之类同情百姓的诗篇来,李绅就写不出“粒粒皆辛苦”吗?接受儒学民本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无论个人境遇如何,对人间苦难耳闻目睹,拥有____之心,当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情怀。因此,(   )。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结合语段内容,用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简要概括得出“《悯农》的作者是李绅”这一判断的依据,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
    3. (3) 请针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及与其相关的批驳,在括号内补出一个结论性语句。要求使用否定句式,不超过40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塘栖的枇杷是有名的。我买些白沙枇杷,回到船里,分些给船娘,然后自吃。在船里吃枇杷是一件快适的事。吃枇杷要剥皮,要出核,把手弄脏,把桌子弄脏。吃好之后必须收拾桌子,洗手,实在麻烦。____。靠在船窗口吃,皮和核都丢在河里,吃好之后在河里洗手。坐船逢雨天,在别处是不快的,____。因为岸上家家门前建着凉棚,绝不妨碍你上岸。况且有一种诗趣,使你想起古人的佳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古人赞美江南,不是信口乱道,____。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我谢绝了二十世纪的文明产物的火车,不惜工本地坐客船到杭州,亲身体会一番,实在并非顽固。

    (节选自丰子恺《塘栖》)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吃枇杷要先剥皮再出核,手和桌子都会弄脏”,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也有不少人赞赏生命中的粗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