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阶...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 1. 现代文阅读I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约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º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º到60º之间的西风带,环绕极地的极地东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北纬30º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

    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时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等灾害,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件下,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还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应战”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夭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典型代表。

    黄土高原的气候虽然谈不上宜人,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域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约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萌发。在距今12000~11000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7~8℃。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

    农业萌芽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但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得以不断地生长到它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中国国家地理·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特制的“舞台”》)

    1. (1) 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B . “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º到60º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 C . “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 D . “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

       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B . 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

       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C . 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

       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

      D . 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

      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

       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

      B . 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萌发

       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C . 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

       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D . 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体现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

    4. (4) 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特制的“舞台”》一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特制”一

       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II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拓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地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儿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①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②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③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④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后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一九九四年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表明胡同与作者有紧密的生命联系,读

       者徜徉其间的胡同是作者一个人的胡同。

      B . 史铁生借用感性的画面和典型细节来描述事件,以此展示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如用具有画

       面感的话语来述说“我”的出生。

      C . 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史铁生的胡同生活明朗了起来:“我”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

       并开始写作和恋爱,去顺应人世的变迁。

      D . 生活中的希望支撑着“心魂从轮椅中站起来”,这只是史铁生在痛苦中的幻想和自欺欺人,

      现实生活的残酷依然使作者无法完全解脱困境。

    2. (2) 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可能是一回事”指随着我的长大,走过的胡同“不断地漫展”;“不断地漫展”的

       胡同也见证了我的生命、我的成长。

      B . 句子②,连用“拉住”“挣脱”与“笑闹”“哭喊”两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在离开

       “襁褓”时的怨恨,具有象征意味。

      C . 句子③,心理感受细腻,“漫漫”一词真切地表现出幼小的“我”在亲人不在身边陪伴时的

       寂寞和无助。

      D . 句子④,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既有听觉又有视觉,诗意地表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带给作者

      的独特感受。

    3. (3) 第二段末提到的“阳光与温情”“难以抹去的忧郁”分别指作者对哪些事情的感受?请结合全文概括。
    4. (4) 作者在结尾说,“看一条条胡同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

       以看见命运的构造?”。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胡同”和“命运”关系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 , 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

    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 , 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 (1) 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陛下用A臣B计C幸而D时中E臣愿封F留足矣G不敢当H三万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季父,年龄最小的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 B . 为寿,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其健康长寿。 C . 谢,指道歉,与“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中的“谢”意思不同。 D . 壁,指军营、营垒,与成语“作壁上观”中的“壁”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听到项羽要攻打他时,虚心向张良请教并采纳建议;热情款

       待项伯,与其结为儿女亲家。

      B . 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面对危情,他一方面推诿责任,掩饰野心;一方面言辞恳切,

       剖白忠心,取得了项伯的信任。

      C . 张良洞察人情,为人精明。甲文中他剖析利害,使刘邦醒悟;乙文中他深知秦将市侩贪婪,

       用计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咸阳。

      D . 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甲文中他面对故人报信,从容应对;乙文中他劝告汉王授印于

      韩信,解除危难,立下汗马功劳。

    4. (4) 把文中画直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

    5. (5) 乙文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峣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释】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大和六年(832)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用“三秋”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 . 颔联写雨声淅沥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闲散无事。 C . 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又“香添暖被笼”,与“睡美”形成了照应。 D . 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孤寂冷清的心境。
    2. (2) 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琵琶行》中“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

      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在大自然里沐浴迎风的闲适情景的

      两句是“ ”。

    2. (2) 秦观在《鹊桥仙》中以“, ”两句充满哲思的议论,概

      括了爱情的真谛,命意高妙,全然不同于他人的黯然神伤。

    3. (3) 郁达夫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古诗词中,诗人借助秋景表达情感的

      诗句不胜枚举,如“”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 6.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百年多病独登台 多年 B . 低眉手续续弹 随意 C . 赢得仓皇北 回头望 D . 凄凄惨惨戚戚 哀愁
  •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齿. D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8. 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相同的一项是( )
    A .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B . 夫晋,何厌之有 C .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D . 何为其然也
  • 9. 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 .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①  , 首先明显反映到语言中的词汇上。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汉语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比较鲜活,报刊杂志频频出现,一般词典里又找不到。有鉴于此,我们出版编辑了《新华新词语词典》。

    《新华新词语词典》是一部语词和百科兼收的中小型语文词典。它主要收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或进入社会生活的新词、新义、新用法,也酌收部分早些时候出现但目前高频使用的新词,共收条目2000条,连同相关词语约4000条。  ②  ,还着重收录财经、环保、医药、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科技等领域出现的新词语。

    (节选自《新华新词语词典·前言》,有删改)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新华新词语词典》即将更版,现向社会征集新词语收入词典,请你推荐一个近年出现的新

      词语并解释含义。要求解释清晰,语言准确精炼,不超过50字。

四、写作(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梵高只把他们分成两类:一类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活出“样儿”来,一类人则怀着平常心只图活出“味儿”来。

    作为高中生,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