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4-30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36分)
  • 1. 抄写下面的句子,注意字迹工整,线条流畅,布局合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2. 根据拼音和语境提示,填写正确的词语。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有时候,我们会受到来自内心的páo xiào,情绪的波涛xiōng yǒng péng pài,让人感到无法抵挡。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我们展现出自己的真正品质。即使面对枯萎tuí rán的环境,我们也要保持jiān qiáng bù qū的精神,像一棵yì 1ì的松树,威风凛凛。

  • 3. 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yàn) 竹(biǎn) 祭(sì) 乌(jiù) B . 妒(jì) 罚(chéng) 言简意(gāi) 诉(qīng) C . 月(zhēng) 追(diào) 差(cī) 蓝(qié) D . 仪馆(bɪn) 笠(suō) 药(fú) 虹(ní)
  • 4.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他做事总是小心翼翼 , 如履薄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B . 温文尔雅 , 给人一种亲切感。(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C . 他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不善言辞。(形容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D . 他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形容人对很多事物都很了解。)
  • 5. 下列词语中的“素”与“素不知道”中的“素”,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素不相识 B . 艰苦朴素 C . 荤素搭配 D . 银装素裹
  • 6.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我们面前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B . 妈妈问我想到哪里旅游,我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C . 爷爷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D . 中午放学回家,小华饥饿难忍,拿起包子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 7. (2019六上·余杭期末) 下列题目中拟题方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伯牙鼓琴》《黛玉焚稿》《板桥画竹》 B . 《京剧趣谈》《秦腔戏说》《越剧杂谈》 C . 《少年闰土》《青春中国》《中年烦恼》 D . 《月光曲》《泉水谣》《秋风吟》
  • 8. 按要求完成句子。
    1. (1)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缩句)
    2. (2) 妈妈对我说:“等你放假,我就陪你去看海。”(改为转述句)
    3. (3)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我们应该传承下去。(改为反问句)
    4. (4) 根据下面的情景,在横线上填入表示“说”的词语或短语(注:不能填“说”)。

      ①妈妈:“我们去烧烤怎么样?”“好啊!”我开心地回答道。

      ②同学们围着讲台:“这个模型做得多精致啊!”

  • 9. 运用积累的知识填一填。
    1. (1) ,两山排闼送青来。
    2. (2) 五岭逶迤腾细浪,
    3. (3) 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4. (4) 忘忧国。
    5. (5) 本期,我们认识了不少个性鲜明的人物:有的五壮士,有的郝副营长,有的少年闰土。
    6. (6) 当我走在乡间的田野,看到稻花,听到蛙声,我会想到辛弃疾的词“。”
    7. (7) 带有节日的诗句有
二、快乐读书吧。
  • 10. 快乐读书吧。
    1. (1) 《童年》一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因为
    2. (2) 我们阅读了小英雄雨来的成长故事,请根据故事内容,选择对图片描述正确的一项。

      A.捉迷藏,跟伙伴游戏。

      B.送鸡毛信,连夜赶往目的地。

      C.搬水缸,掩护交通员。

      D.叫小伙伴,飞奔寻找八路军。

三、语文实践
  • 11. 我们的“互联网”

    材料一: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消息总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民不到3亿,然而,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剧增,已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近60%。

    材料二:调查中,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上网,互联网这种高科技时代的新兴媒体大大方便了人们学习、研究、工作、交流和娱乐。

    材料三: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仅46.6%的人表示能忍受1天以上不上网,仅22.4%的人能忍受3天以上不上网。许多人认为,过度上网存在许多弊端。具体而言,63.6%的人认为“泡网”使人“变得内向”;57.3%的人觉得整天泡网让人“更孤独”;46.2%的人选择“缺乏创造性”;41.5%的人选择“变得被动”,34.8%的人指出网络会让人“情绪低落”。

    材料四:某班同学对“互联网影响人们生活”进行了一次调查,列表如下:

    “互联网使人们习惯被弱化或渐渐丧失”调查表

    项 目

    面对面沟通

    看纸质书

    写信

    外出参加聚会

    做运动

    打电话

    比例

    37.7%

    56.5%

    69.1%

    30.0%

    46.8%

    36.9%

    1. (1) 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2. (2) 根据材料四的表格,写出调查结论。
    3.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60%。 B . 许多调查显示,互联网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 C . 互联网使人们不能面对面沟通。 D . 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等。
    4. (4) 如何理性地使用网络?请给你的同学提几条建议。
四、阅读理解(22分)
  • 12. 回忆《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 (1) “足”的意思是,“鼓”的意思是
    2. (2) 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伯牙当时的心情是 (用成语概括),可见伯牙与子期真的是,这种境界,有古诗句赞曰:“。”
    3. (3) 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B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C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13. 阅读《穷人(节选)》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 (1)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这是对渔夫的描写。渔夫的脸变得“严肃”又“忧虑”的原因分别是
    2. (2) 我们可以从选段中的“熬”字,感受到渔夫的品质。
    3. (3) 这段内容是这篇小说情节的( )部分。
      A . 起因 B . 发展 C . 高潮 D . 结局
  • 14. 课外阅读。

    翻越大雪山(节选)

    A.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战士们头昏脑涨,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时候,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

    在中央纵队的行列中,一位名叫蒋良兰的战士突然倒下了。同志们赶紧上前扶起他,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大家含着热泪,在冰雪上创了个坑,安放下战友的遗体,用雪埋起来。

    一位连指导员,左手拉着一个小战士,右手扶着一个患病的战士,三个人在风雪中顽强地前进。因为风雪太大,连饿带冻,那个患病的战士迈不开步子,渐渐地连站也站不住了。指导员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快到山顶的时候,一阵猛烈的风雪迎面扑来,那个患病的战士一个踉跄,一头栽倒在雪地上。指导员和小战士赶紧才心。起来。发现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他望着指导员和小战士说:“指导员,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了“

    指导员望着茫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背着他走,即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战士们经过异常艰难的攀登,终于爬到了山顶。B.这时候天气突然转晴,强烈的阳光照射在晶莹的白雪上,特别耀眼。战士们举目远眺,只见千里冰雪,银装素裹;再低头俯视,山下的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在雪海里游动,蜿蜒而上。

    1. (1) 短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句子,都属于( )描写。
      A . 语言 B . 动作 C . 心理 D . 环境
    2. (2) 阅读短文第1自然段,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战”中,可以体会到;从“头昏脑涨,呼吸困难”“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这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3. (3) 短文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请展开想象,试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4. (4) 短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了红军翻越大雪山时的场景,其中对“战士们艰难前进”的描写,属于的描写;对“蒋良兰战士牺牲”和“指导员背昏迷的战友”的描写,属于的描写。
五、习作表达(30分)
  • 15. 习作。

    ㅤㅤ感受生活“有你,真好!”

    ㅤㅤ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会想到哪一个人呢?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哪件事或那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请你以“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用文字和他对话吧!

    ㅤㅤ要求:400字左右,写出真情实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