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质量调...

更新时间:2024-04-09 浏览次数: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每小题3分,共9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近日,“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在全网刷屏。从北国的落雪飘飘到南疆的花开陌上,从东海的粼粼波光到西域的巍巍山峦,其中有自然的( ),也有人文的( ),将山川美景嵌入“语文课本封面”,毫无违和感的“混搭”让人直呼“适配度拉满”。

    这场特殊的旅行让人们找到了( )书本与现实、心灵与自然的桥梁。当你驻足北京会联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当你畅游洞庭会吟咏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当你流连西湖会沉醉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当你登临泰山会感受到“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当美景与文字( ),人们认识到,____。朋友们,让我们带着热爱出发,与生活美好相遇。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巧夺天工      别具一格      联结      交相辉映 B . 鬼斧神工      独具匠心      连接      相映成趣 C .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连接      交相辉映 D . 鬼斧神工      别具一格      联结      相映成趣
    2. (2) 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旅行不是为了走近自然、欣赏风景,而是为了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B . 旅行不仅是为了欣赏风景、走近自然,更是为了感悟人生、体验生活 C . 旅行不是为了欣赏风景、走近自然,而是为了感悟人生、体验生活 D . 旅行不仅是为了走近自然、欣赏风景,更是为了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3. (3) 下列与选文中诗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现代

      B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望岳》

      杜甫

      C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望海潮》

      姜夔

      D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登泰山记》

      姚鼐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劳动复杂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当前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的探索,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

    材料二:

    材料三: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是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理解的产物,而科技进步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断深入和提高的结果。科技进步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技术,并将其与劳动力相结合,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和扩大生产活动边界,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追求创新的结果,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又都导致了生产力的跃迁,显著加快了产业变革、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只有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只有有了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科技才能进步。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往往都建立在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之上。例如,量子力学的发展推动了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等领域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生物技术、农业和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往往也会加深人们对基础理论的认识,促进理论创新;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既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能够为理论创新提供实质性的力量。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基础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产物,而基础理论的创新往往需要持续的、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推进基础研究和实现基础理论创新突破,必须尊重基础理论的发展规律和基础研究人才的成长规律,有久久为功的韧劲和耐心,坚持长期投入、“静待花开”

    材料四:

    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首批入驻企业天津灵境智游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春节前夕正式上线了“奇妙趣游”小程序。春节假期,许多年轻人通过小程序在线打卡盖章,深度体验古文化街的人文历史。“企业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天津打造了一份数字化文旅地图,让古文化街‘活’起来,‘动’起来。”灵境智游总经理张楠告诉记者。天津以天开园为载体和抓手,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自主创新成色越来越足,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形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截至2023年年末,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1万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9%,居全国第三。

    1. (1) 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成熟的今天,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B . 新质生产力三要素中,更广范围地劳动对象是物质基础,更高科技含量劳动资料是动力源泉、高素质地劳动者队伍是条件保障。 C . 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基因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积极培育6G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 D . 自201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到2025年升至18%。
    2. (2) 结合材料三、四,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 B . 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往往能够带来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并且直接形成新质生产力。 C . 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够为理论创新提供实质性的力量,促进基础理论认识的深化。 D .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灵境智游科技有限公司上线了“奇妙趣游”小程序,为天津打造了一份数字化文旅地图。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新质生产力的一项是( )
      A . 天津大学马雷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攻克了长期以来阻碍石墨烯电子学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B . 继首次实验室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后,不到两年时间,又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 C . 持续优化梯度培育机制,确立以基础硬件、软件系统、信创+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链条。 D . 新一代8通道脑电采集国产芯片去年在津研发成功。
三、(每小题3分,共15分)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以自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有删改)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深,思之至,煮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旧事               摭:拾取:找出 B . 是改太子右庶子         坐:因……犯罪 C . 而不能李逢吉之谤      弭:安抚 D . 于文行            笃:专注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世务               不拘 B . 作《进学解》自喻      阙秦利晋 C . 所不能者人也         可怪也欤 D . 而潮人独信深         蚓无爪牙
    3. (3) 下列对B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B .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C .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D .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4. (4) 对选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降,意为贬官、降职,与《琵琶行并序》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意思相同。 B . “元和十二年”是皇帝年号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法纪年。 C . 《旧唐书·韩愈传》中的“传”是文体,指人物传记,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思相同。 D . 小人,意为普通人、百姓,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小人”意思相同。
    5. (5)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寄养在表兄家,从小学习刻苦,不需要别人的奖励来督促。 B . 韩愈上过几千言的奏章论述宫市的弊端,皇帝大为生气,将他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C . 韩愈忠君爱国,苏轼认为他的能力可以影响天地万物,却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事。 D . 韩愈在潮州任职时注重教育,政绩突出,受到百姓爱戴,朝廷为了表示对他的褒扬,为他建了新庙。
    6.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

      ②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7. (7) 结合文本,概括韩愈为人、为学、为官的特点。
四、(27分)
  • 4. 诗歌鉴赏

    高斋视事

    谢朓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

    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

    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

    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

    注释:①谢朓,南朝齐文学家。出任宣城太守时,曾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高斋”。

    1.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视事,就职治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说明当时谢朓担任宣城太守一职。 B . “暧暧”迷蒙隐约,“离离”若断若续;一“见”一“出”,由远及近,写出高斋建于山顶的隐秘。 C . “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意思是美味的佳肴只食一味,华堂广厦只居一间。 D . “空为大国忧”中的“空”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表现出诗人心中复杂的情绪。
    2. (2)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为本诗划分层次。
    3. (3) 请结合诗句简析诗歌中的思想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注:第1-6句中任选5句作答,第7句必须作答)
    1.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2) 小楼一夜听春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 (3) 地崩山摧壮士死,。(李白《蜀道难》)
    4. (4) ,因之以饥馑。(《论语》侍坐)
    5. (5) 知足者富,。(《老子》四章)
    6. (6)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
    7. (7)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句子是:
五、(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乡魂

    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

    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在一起。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

    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

    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怎么弹响?

    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

    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那些爷爷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

    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全然不懂。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歇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

    宁波临海,这里的人吃起海鲜精熟老到。祖父吃清蒸江螺那一手真叫空前绝后,满满一勺入口,只在嘴里翻几翻,伴随着吱吱的吸吮声,再吐出来便都是玲珑精巧的空壳了。每次吃江螺,不用我邀请,祖父总会令人惊叹又神气十足地表演一番。然而,祖父,如今你在哪儿呢?我心头情感一涌,忽然张开眼睛,想对老法师大喊一声:爷爷!

    奇怪,祖父是在我十岁那年去世的,三十年过去了,什么缘故使我隔着岁月烟尘,如此动情地呼叫他呢?

    是我走到故乡来了,还是故乡已悄然走进我的心中?

    前两年,我去新加坡参加一个会议。忽有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华侨同胞到宾馆来访,见面先送我一本刊物,封面上大大地写一个“冯”字。原来是此地冯氏宗亲会的成员。华人在海外,组织各种同乡同族会,彼此守望相助,可剖肝胆。每每同乡同族人有了难题,便一齐合力解助;若同乡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贺。一位冯姓长者对我说:“你是咱冯家的骄傲啊!”

    我看见坐在侧面的一位老者,清瘦,文弱,似曾相识,心有所动,问道:“您家乡在哪儿?”

    “宁波。”他一开口,便带着很重的乡音。

    我听了,随即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宁波。”

    他马上叫起来:“现在就是一家,我们好近呀!”随即急渴渴向我打听故乡的情形。

    多亏我头年途经故乡,有点见闻,才不致窘于回答。他一边听我讲,一边忽而大发感慨:“全都不一样了,不一样了……”忽而冲动地站起来,手一指叫着:“那是我去捉过鱼的地方!”然后逼我讲出更多细节,仿佛直要讲得往事重现才肯作罢。

    这老乡情不自禁把座椅挪到我身前,面对面拼命问,使劲听。可惜我只在故乡停了一天,说不出更多见闻。但我发现,我随便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式样、蔬菜的种类,他也都视如珍闻,引发他一串串的问题、感叹或惊叫。他脱口吟道:“____。”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

    我怕冷落了他人,才要转换话题,那些人却笑眯眯摆手说:“不碍事,你再给他多讲讲吧……”

    他们高兴这样旁听,直听得脸上全都散发出微醺的神气,好像与我的这位老乡分享着一种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乡恋。

    此时我多么像在家人中间,张张陌生的面孔埋藏着遥远的亲切。我想象着在哪里曾与他们相关相连,唐宋还是秦汉?我想起在黄河边望着它烟云迷漫、波光闪耀的来处,幻想着它万里之外那充满魅力的源头。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

    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

    (取材于冯骥才同名散文,有删改)

    1. (1) 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B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 . 今时明月他乡客,旧地故人往日情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文章首段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了读者对于乡情的思考,也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 B . 作者先说故乡只是他的一个符号,接着又说自己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表现出他对故乡的冷漠。 C . 作者写宁波人歇顶后的头顶时,用了“青亮青亮”一词,直接写出了宁波山水的聪秀灵气。 D . 文中对祖父娴熟地吃江螺的描写,不仅展示了祖父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也体现了作者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之情。 E . 忽而大发感慨、忽而冲动地站起来、拼命问、使劲听、脱口吟道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新加坡同乡对故乡的深厚眷恋。
    3. (3)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 (4) 文中多次提到“宁波话”,请分析“宁波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5. (5) 结尾段中“共同的生命密码”一词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六、(10分)
  • 7. 请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 (1) 请运用费孝通《乡土中国》中“乡土本色”“血缘和地缘”的相关内容分析现代文阅读中的乡愁与乡魂。要求:①观点明确,言之有据;②不超过100字。
    2. (2) 钱钟书说:“《红楼梦》是一部心灵全景图,它以深情浓情、微妙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真实。”请你从“人性的复杂”“社会的真实”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分析。要求:①观点明确,言之有据;②不超过100字。
  • 8. 五大道的春日繁花吸引着无数游客。阳春三月,西府海棠、连翘花、玉兰花、榆叶梅、紫叶李、山碧桃等竞相绽放,为有独特历史风貌的五大道增添了无尽的春色。请你为“五大道赏花季”设计宣传语。要求:至少包含两种花;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5字。
七、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人民日报》献给春天的演讲《向前》中,90岁高龄的演员游本昌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18岁进入文工团开始演话剧,52岁才碰上人生中很重要的角色—济公,88岁又以爷叔这个角色再续辉煌,如今90岁的他依然努力追寻“繁花盛开”。他说“人生如登山,上一山,过一山,山山相连……而人生的乐趣就在这一山又一山之间……”

    阅读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