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精练卷(10.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更新时间:2024-03-31 浏览次数:12 类型: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1912年初,我国民间流行这样的歌谣“横商量,竖商量,摘下果子别人尝。今也让,明也让,吃人的‘老猿’称霸王。”其时代背景是袁世凯(   )
    A . 举行登基大典 B . 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 . 宣布取消帝制 D .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 1918年,孙中山曾感慨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民愈不聊生矣!”。他所提到的“强盗之专制”是指( )
    A . 清朝政府的集权统治 B .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C . 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 D . 土匪强盗的四处肆虐
  • 3. (2023八上·福田期中) 历史学者金冲及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中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 推动了思想解放 B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 完成了革命任务 D . 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 4. (22·期中)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 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下列对“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B . 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C . 辛亥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5. 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括号内应填的是( )

    ( )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 . 八国联军侵华 B . 袁世凯复辟帝制 C . 军阀割据混战 D . 国民党发动内战
  • 6.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指出:“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由此可知南京临时政府( )
    A . 已得到列强全力支持 B . 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C . 实现了中国完全独立 D .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 7. (2022八上·龙岗期末) 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相关内容后所做的笔记小结。其中④属于( )

    序号

    内容

    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A . 历史原因 B . 历史过程 C . 历史史实 D . 历史评价
  • 8.  北洋军阀内部为了权力分配而各树派系。他们利用幕僚、门客、同乡、同学、师生、姻亲和结义拜盟等封建关系,结合在一起,相互依附,进行种种争权夺势的活动。由此引发(   )
    A . 二次革命 B . 复辟帝制 C . 护国战争 D . 军阀混战
  • 9. (2023八上·廉江期中) 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从来没有一次规模相等,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该评论认为辛亥革命(   )
    A . 实现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B . 根除了封建思想的残余 C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 . 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 10. 民国初年《民立报》曾发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声音。同一时期,中国还出现了女 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 . 帝制结束实现男女平等 B . 女子获得完全自由 C . 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 D . 辛亥革命推进妇女解放
  • 11. 如下表可见( )

    A .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 . 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得到广泛传播 C . 革命团体在广东开始建立 D . 近代广东思想先驱走在时代前列
  • 12. 下列是张姗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她探究的主题是( )

    A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 . 民族危机的加剧 D . 新时代的曙光
  • 13. 叶圣陶在1911年的日记中写到:“10月12日,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由此推知辛亥革命( )
    A . 基础广泛 B . 发展迅速 C . 结束帝制 D . 取得成功
  • 14. (2023八上·南海期末) 1912年,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痛斥“宋案”,并强调“为公仆者,不以国利民福为怀,反欲牺牲国家与人民,以争一己之位置,中华民国岂容开此先例。”这表明,孙中山旨在( )
    A . 倡导君主立宪 B . 维护民主制度 C . 查明宋案元凶 D . 结束军阀混战
  • 15. (2023八上·南海期末) 有学者认为,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更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
    A . 爆发具有必然性 B . 持续时间较长 C . 地域发展不平衡 D . 后世影响深远
  • 16. (2023八上·南海期末) 20世纪初,那些以黄帝作为祖先的革命者,往往以“黄”字命名,如黄轸改名为黄兴,陈天华取笔名为思黄,章士钊取笔名为“黄帝子孙之一个人”等等。这反映了革命者( )
    A . 政治地位提高 B . 民族意识觉醒 C . 生活条件改善 D . 文化素养提升
  • 17.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 . 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 B .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C .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 .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 18. 1911年10月11日布告称:纵有冲天义愤,报复竞无所施,我今为此不忍,赫然首举义旗,其中“首举义旗”是指( )
    A . 广州起义 B . 武昌起义 C . 南昌起义 D . 秋收起义
  • 19. 辛亥革命被称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 . 掀起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 . 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C . 终结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 D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0. (2023八上·长春期末) 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 赢得了民族独立 B . 否定了君主专制 C . 实现了人人平等 D . 维护了国家主权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2·期中)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

    【卑劣的手段•暗杀】

    材料一 1913 年 3 月 20 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沪宁火车站,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 统的袁世凯说:“何方狂徒,胆敢毁我共和元勋? ”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 应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使者兑现“毁宋酬勋 ”,后者拒不接见,应桂馨离京去津,

    途中被刺身亡。

    【卖国的独裁•称帝】

    材料二 1915 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供“二十一条 ”摘录内容:“一、 日本继承德国在 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增加通商的权利……二、 日本在南满……享有多种经济、军事特 权……五、 中国警队及工厂由中日合办……六、 中国政府聘日本人担任政治、财政、军事顾问…… ”。

    【正义的回击•革命】

    材料三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 ”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誓死戮此民贼, 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历史的教训•沉思】

    材料四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数据)

    农户

    1914- 1918 年

    减少 1500 多万户

    耕地

    1914- 1918 年

    减少 2600 多万亩

    荒地

    1914- 1918 年

    增加 4900 多万亩

    陆军

    1914- 1919 年

    增加 92 万多人

    军费

    1916- 1918 年

    增加 5000 多万元

    1. (1) 问题一 :材料一 中宋教仁被刺后引发了哪一运动? “幕后指使者 ”究竟是谁? 
    2. (2) 问题二: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二十一条 ”的目的是?针对日本提 出的“二十一条 ”,袁世凯政府的态度怎样?袁世凯为称帝还做了什么准备?
    3. (3) 问题三:孙中山由此发起了什么运动?讨伐的对象是谁?
    4. (4) 问题四:军阀割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并写出至少两个不同派系军阀代表人物各一个。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