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入学...

更新时间:2024-05-08 浏览次数:12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将下列各小题唯一正确答案选出,并将其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的表格里; 每小题2分, 共60分)
  • 1. (2017七上·金湖期中)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请问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是(    )
    A . 元谋人、北京人 B . 北京人、山顶洞人 C . 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D .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 2. 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A . 学会制造工具 B . 住在山洞里 C . 懂得用火 D . 过着群居生活
  • 3. (2022·封开模拟) 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
    A . 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 . 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 . 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 . 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 4. 蚩尤为传说中曾与黄帝作战的九黎部落的领袖,先秦文献描绘的蚩尤形象如同恶魔,但秦朝以蚩尤为东方八神之一,刘邦起兵同时“祀黄帝,祭蚩尤”,蚩尤逐渐成为古代各族尊崇的战神。这反映了( )
    A . 蚩尤与黄帝同根同源 B . 蚩尤形象取决于帝王态度 C . 秦汉各族是蚩尤后裔 D . 民族交融促进华夷观转变
  • 5. 关于“禅让”, 《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 《尚书·大禹谟》中有“舜禹禅让”的记载。尧舜禹之间这种“禅让”的主要标准是( )
    A . 德能兼备 B . 部落势力 C . 治水功绩 D . 征战功绩
  • 6. (2022七上·揭西月考)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说明(    )
    A .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 . 国家特征明显 C . 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 7. 商朝青铜礼器往往把眼睛作为纹饰的中心,纹饰面孔狰狞,让人产生出一种被监视的畏惧感,这说明青铜礼器( )
    A . 体现高超技艺 B . 象征威严权力 C . 传播宗教信仰 D . 展现异域风采
  • 8. (2023七上·月考) 《太史公自序》软“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授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诸侯国数目减少 B . 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C . 分封制逐步瓦解 D . 诸侯国弃医逃跑
  • 9. 考古发现,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货币往往来自几个不同的国家,如1963年出土于山西阳高的一批货币,囊括了赵国、魏国和韩国的货币。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 . 统一趋势明显 B . 统一市场形成 C . 商业交流频繁 D . 地域差异消失
  • 10.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 . 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 .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 .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D . 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 11. (2022七上·南海期末)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对待别人的家庭如同对待自己的家庭),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体现的是(   )
    A . 韩非的“法治”思想 B . 孔子的“仁政”思想 C . 老子的“无为”思想 D . 墨子的“兼爱”思想
  • 12. (2023七上·和平期末)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观点不同甚至相反,“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各派主张虽然不同,但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这体现了当时( )
    A . 文化兼收并蓄 B . 官府垄断教育 C . 思想严格控制 D . 社会动荡不安
  • 13.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则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这表明( )
    A . 两者都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 . 两者都在规劝统治者要积极地创新变革 C . 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主张不同 D . 商鞅明显比孔子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深
  • 14. 商鞅从“利禄官爵持出于兵,无有异施也”这一原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 )
    A . 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 . 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C . 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 . 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 15.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抗击匈奴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关于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 B . 都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 C . 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D . 都曾经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
  • 16. 历史课堂上,孙老师提示“戍守长城”、 “遇雨误期”、 “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正确的联想是( )
    A . 黄巾起义 B . 陈胜、吴广起义 C . 刘邦起义 D . 项羽起义
  • 17. 考古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面部表情很严肃,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陶俑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从侧面印证( )
    A . 汉高祖“无为而治” B . 西汉王朝社会的鼎盛· C . “文景之治”的情形 D . 汉朝阶级矛盾的消除
  • 18. (2022·重庆) 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 . 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 .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 . 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 . 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 19. 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 )
    A . 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 B . 垄断专营有助于经济发展 C . 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 D . 官营汇匠的技术普遍不高
  • 20. 史书记载:汉初,书籍必须要通过抄写才能完成,为了抄一本书甚至要去千里外寻师访求。因此有“黄金满策,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之说。据此推断( )
    A . 西汉因为造纸术的改进促进书籍的传播 B . 当时黄金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经书 C . 西汉初年进行文化传承的条件十分艰难 D . 人们对于求取功名的热情十分高涨
  • 21. (2023·黄埔一模) 东汉光武帝在分封功臣爵邑(爵位与城邑)时,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然以贵人阴丽华之兄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当时,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材料说明光武帝时期( )
    A . 重用宦官 B . 控制外戚 C . 宦官专权 D . 外戚专权
  • 22. 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A . 贸易是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 B . 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C . 丝绸之路促进了艺术文化的交流 D . 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 23. 位于西北地区的羌族自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至西晋时,氐、羌等少数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 B . 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C . 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 D .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 24. (2022七上·南海期末) 关于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认为刘备声望高促进了刘孙联合;《江表传》认为刘备兵力少,作用甚微。据此可知(   )
    A . 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 B . 历史真实无从考证 C . 文献史料记载不容置疑 D . 历史解释殊途同归
  • 25. (2021·广东) 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 . 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 . 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 . 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 . 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 26.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下列事例能够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汉武帝大一统 C . 孝文帝改革 D . “贞观之治”
  • 27. 《晋书》里说: “(东晋时期) 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这体现了东晋时期( )
    A . 外戚宦官势力强大 B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D .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28. 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多数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 . 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 .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 . 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D .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 29. (2023·广东) 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 . 张仲景 B . 贾思勰 C . 王羲之 D . 祖冲之
  • 30. 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 . 反映出南北经济达到了均衡 B . 受人口迁徙和气候的影响 C . 表明北方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D . 说明南方已成经济的重心
二、材料题(本题共3 小题, 第1 小题10分, 第2 小题15 分, 第3 小题 15分,共 40分)
  • 3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请你加入历史探究小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犬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他目睹百姓的痛苦,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著名的医药学著作。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材料四 汉字书写在东汉以后发展成为专门的艺术,东晋时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五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什么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是指什么局面? 文中“释”于何时传入中国? 
    3. (3)  材料三中所述的“他”是谁? 他写了哪一部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被后世尊称为什么? 
    4. (4)  材料四中作品的作者是谁? 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5. (5)  根据材料五,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 32.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秦汉时期,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西部贸易交流频繁,而北方民族间的战争不断。面对匈奴的袭扰,秦朝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则通过公元前119年的战役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材料三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材料四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五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结合所学知识,哪些人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2. (2) 材料二的“秦朝大将”是谁? “公元前 119年的战役”指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的“苻坚”是哪个民族的皇帝? 他与东晋之间在什么地方大战结果失败? 
    4.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哪些? 并分析这次改革的意义。 
    5. (5)  根据材料五,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 
  • 33. 【看文物·读历史】近年来《国家宝藏》 《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节目大火,通过讲述种种文物,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请看下列文物,“听”国宝们讲述历史,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里耶秦简是发现于湖南湘西的一批秦朝的洞庭郡迁陵县的官方档案。

    材料二 凡律度量衡用钢者……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 ——《汉书·律历志》

    如图铜量1982年出土于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材料三

    西汉鎏金铜马: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

    西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二枚东罗马金币和一枚波斯银币

    请回答:

    1. (1)  材料一的两件文物反映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方面采取的哪些措施? 
    2. (2)  阅读材料二的两个文物分别反映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选择铜作为度量衡材质的原因。 
    3. (3) 材料三中大宛产的汗血马是通过一条古老的商路来到中国的。请写出这条商路的名称,

       并分析它的作用。 东罗马金币和波斯银币除了通过这条商路来到中国,也有可能通过哪条航线来到中国? 

    4. (4)  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历史的发展, “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以上材料中的文物讲述了秦汉两朝的历史。对于这一时期的治国策略,你有何见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