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

更新时间:2024-04-07 浏览次数: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早在大约12000年之前,随着气候转暖,人类的狩猎、捕捞和采集活动更加活跃,并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以及东亚的长江流域,分别认知了两种禾本科植物。在人类的干预下,这两种植物开始了各自漫长的进化历程,最终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的两大粮食作物,即小麦和水稻。

    ②起源于半干旱地带的小麦占得先机,率先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被人类驯化和栽培。当时,大河泛滥带来的泥沙土壤营养丰富,土质疏松,易于耕作,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相对容易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并在此基础上孕育了苏美尔文明。而水稻起源于东亚沼泽地带,沼泽土壤土质黏稠,草根、树根盘结,不易耕作,劳作的人畜还容易陷入泥潭,沼泽地甚至还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威胁人们的生命。人们若想在沼泽地里获取足够的粮食,就需要对沼泽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如开挖沟渠排水、平整土地,修筑田堙,修筑灌溉水路,当然也需要发明易于开垦沼泽土壤的翻耕农具等。这对早期人类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③当地球的最后一次冰河期(距今约13000年前)结束,气候逐渐变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沼泽地带,各类禾本科植物开始活跃起来,其中包括今天水稻的祖先。同期,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古人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和气候的寒冷,穴居在山洞里。这些山洞一般离沼泽地不远,古人夜间在安全的山洞休息,白天则上山打猎、下河捕鱼虾。但打猎和捕鱼虾收获不稳定,所以必须采集一些植物的果实或籽实,以解决食物不足的难题。后来当周边树木的果实和鱼类资源耗尽时,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眼前沼泽地里大片野生稻群落的籽实。

    ④起初,先人为了烧火取暖,采集一些枯黄的野生稻回到洞穴,把它丢到火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稻的籽实爆成米花,香气四溢,成了饥肠辘辘的人们的美味。就是这样一个偶然事件开启了人类稻作历史。

    ⑤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稻谷的驯化和栽培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普通野生稻进化到如今的栽培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进化历程中,稻自身不断发生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而大自然对这些变异的选择和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这些变异的择优选择是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进化历程的两大动力。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人类完成了野生稻的驯化。完成这一壮举的是远古时代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他们可能就是楚人的祖先和越人的祖先。

    ⑥在距今10000—9000年的上山文化(浙江浦江县境内)时期,野生稻在人类的干预和选择下逐步进化为栽培稻,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已经完全走出山洞,群居在沼泽地中的高台地,开始利用石磨盘和石棒加工稻米,还学会了在泥土里加入稻壳烧制陶器。

    ⑦距今大约65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水稻的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人们已经发明了未耜、骨耜等开垦稻田的农具。但是,这个时期的水稻生产力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人们还得靠打猎、捕鱼虾以及采集橡树果、菱角等植物果实来满足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

    ⑧到城头山文化(湖南澧县,距今6000多年)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修筑水塘、开挖灌溉水路、平整土地、修筑田堙的技术,稻开始逐步进化为水稻。稻向水稻进化有诸多好处,一是能避开竞争对手植物,即杂草;二是利用水平原理平整稻田,使水稻能在均匀的水分环境中生长;三是长期浸水形成的土壤还原层有利于养分的吸收;四是通过大量水分的蒸腾作用,调节水稻群落的温度环境。稻在水环境下生长,还有利于育秧,插秧等生产技术的实施。同期,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已经完成了从耜耕到犁耕的历史性跨越,水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一次大的飞跃,为文明的出现做好了技术储备。

    ⑨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时期是从稻作文化发展到稻作文明的重要节点。良渚文化考古遗址出土的成堆稻谷遗存,足以证明当时稻作生产力水平已经很发达。同时出土的还有大规模的城墙遗址,高规格的墓葬和刻画了符号的精美玉器和陶器,说明丰衣足食的人们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化以及阶级分化。

    ⑩在距今4000年左右时,黄河流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文明朝代——夏王朝。而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直到周王朝以后才开始出现楚、吴,越等以稻作族群为主体的国家。后来楚国基本统一了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稻作族群建立的国家,融合了楚、吴,越文化,成为代表南方稻作文化的国家。因此,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是我国稻作文明的一个发源地。

    ⑩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野生稻有3种,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以及疣粒野生稻。今天水稻的祖先就是其中的普通野生稻。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稻谷的驯化和栽培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玄松南《稻作文化:稻、水与人的协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麦和水稻这两种粮食作物都属于禾本科植物,在它们长期的进化历程中,人类的干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B . 远古人类通过打猎和捕鱼虾所获得的食物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为了生存,人们只好采集一些植物的果实或籽实用作补充。 C . 毫无疑问,在野生稻进化到栽培稻的漫长过程之中,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其变异的择优选择是最关键因素。 D .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产生的稻作文明是建立在融合了吴,越文化的楚国的基础之上的,它迟于黄河流域产生的文明。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稻作历史的开启源于偶然事件,先人一开始只知道用枯黄的野生稻来取暖,当稻的籽实爆成米花才知可用它来充饥。 B . 稻进化为水稻让稻得以蓬勃生长,水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促使稻作生产完成由耜耕到犁耕等开垦稻田农具和方式的变革。 C . 文章在分析稻作历史的进化顺序时,都有具体的年代数字,从而形成了一条时间线,使得文章清晰明达,严谨而有序。 D . 文章开头以小麦和水稻切入,主体扣住“稻作文明的形成”的具体过程并对其进行详细阐释,结尾加以总结,思路清晰。
    3. (3) 下列选项中的考古材料不能支撑第⑩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2009年在湖南茶陵独岭坳考古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古栽培稻遗存。经鉴定,这些古栽培稻遗存与野生稻湿地现存野生稻具有基因上的传承关系。 B . 1995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江西万年县一个叫仙人洞的溶洞中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水稻植硅石,它的发现把世界栽培水稻的历史往前推了3000年。 C . 2001年,浙江上山遗址考古队在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和胎土中分别发现了大量谷壳印痕、谷壳。经鉴定,这是一些经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 D . 葛剑雄、袁祖亮等学者考证,自西汉以后到明朝前期,中国人口始终在5000万以上,长江流域的开发和水稻技术的提升是人口上升的重要因素。
    4. (4) 水稻的驯化和栽培为什么会迟于小麦的驯化和栽培?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5. (5) 人类稻作文明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请根据材料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青嫂子(节选)
    艾芜

    前情提要:抗战期间,石青嫂子和她的丈夫,暂时靠着官家学校的庇护,耗尽血汗开垦出一片荒地。劳苦换来了米粮,辛勤获得了温饱,加上没有外界的干扰,日子过得还算安宁。抗战胜利了,官家学校搬走,石青嫂子原来那“静静地住着”的天真想法,只不过是一场幻梦,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灾难。石青被抓了壮丁,石青嫂子再不能凭着“勤劳和希望”像往日一样使家庭充满生气。她的四亩坡地变成了吴大老爷掠夺的对象。

    自当家人离开后的第四个月,有一天,忽然有三个人大模大样踏进了她的菜地,拿一根带子在东量西量的。她担心会踩坏了她辛勤种植的农作物,大声地加以阻止。“呵呀,你们踏着人家的菜地哪,那是才撒下种的!”

    两个牵着带子在量的人,都穿着短装的,并没有理睬她,只是在菜地走上走下的。

    “先生们,你们是有耳朵的哪!”石青嫂子气得大叫起来,“咋个这样不听招呼?你们那样踏了,还长得出来啥子。”

    两个在量的人,只是望她一眼就算了,仿佛把她的号叫看成一件和他们毫无关系的事情一样。倒是一个站在斜坡边上的人,穿着长衫,悠悠然吸着香烟的,露出轻蔑的神色。

    “这是我的地呀!”石青嫂子气得呼吸都急促起来了,只是直着喉咙地嚷叫。吸着香烟的人,冷笑起来:“你的地,哼,你的地!”

    两人在量的人,也插嘴嘲笑起来:“你怕睡着没有醒啰!”

    石青嫂子见这三个人莫名其妙地跑来践踏菜地,又大模大样地气势凌人,心里气愤极了,就让狗去咬他们,一点也不加以制止。她只怀着痛恨的心情,去看地里那一片可恶的足印。有的地上,小白菜已经发出两片嫩叶了,给足一踏,便全然碎折,不能再生的了;她感到非常难过,就像自己养的孩子,拿给别人践踏了一样。她一面用手翻泥土,查看踏坏的种子,一面喃喃地切齿诅咒:“挨炮子的,你们这样糟蹋东西,你们得不到好死的!”

    三个人走了以后,峡谷里又重新平静了。①风在林间吹过,叶子微微作着声响。岭上有啄木鸟在“啵啵啵”地敲着树子。

    隔不两天,量地人又来了,跟先前不同的,是只来两个着短衣的人,而且也不像前次那样走到菜地里去胡乱践踏,却是一直叱骂着狗,走到茅屋里来。

    两个人气势汹汹地赶着狗打了一会,才忽然摸出一张纸片来,对着石青嫂子大声说道:“你懂得么?我告诉你,你种地四亩有多,得出押金三十万元,你那样做啥子?押租会退给你的,只要你不再种了。你要放明白一点,这是吴大老爷的地,并不是你的,他手上有纸,就是县长帮你的忙,你也赖不赢他的。”

    石青嫂子听见人家手上有纸,晓得是有契约字据的,便也不敢再辩了,脸色异常地颓丧,一面却又鼓起勇气,愤愤地嚷道:“你就把我的儿儿女女通通卖了,也凑不到三十万元哪!”

    拿纸单的人,听也不听地只是责备道:“这才是一笔押金哩!你每年还得出五斗米的租子!”石青嫂子马上截断他的话,尖声喊了起来:“②这简直逼着牯牛下儿哪!你们睁眼看看,这鬼地方会出一颗半颗谷子么?要五斗米,不是要人家的命?”

    “你向我们吼啥子?比嗓子大?我们只是来通知你!”拿纸单子的人突然发气起来,“你不肯出,你搬开好了,哪个拉住你?”

    那人把纸单子递在她的手上,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石青嫂子气得说不出话来,只用劲把纸单子撕得粉碎,朝两人走的方向丢去。半晌,才望下屋后的斜坡,恨恨地说:“要我搬走,那容易!人家苦了十年,不说啥子,就是汗水也流了几十百桶去了嘛!你就拿棒棒来赶,我都不会搬的!”

    这时候,她倒不怕静寂和孤独了,只担心会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常来打扰和吵闹。而她也下了个决心,无论别人怎样想方设法来赶她走,她都不会离开峡谷一步。她觉得在峡谷里生活了将近十年,和山峰、树林、小河都弄得非常的熟识,尤其这片朝夕用光足板踏过的斜坡,四季长着青绿的菜蔬、红黄的瓜果,使她分外感到亲热,正如吃奶的孩子看见母亲的乳房一样。她一向觉得峡谷就是她一家人的。她在岭上寻柴,总是钩点枯干的树枝,很不忍向那活生生的树身砍进一刀,一则以为它们都是朝夕常见的邻居,不愿加以杀伤,再则也认为要它们长得大些,就更能够心上感到快乐。小河也很使她喜欢,她晓得没有小河的水,她这片斜坡上的农作物,是不容易活起来的。每年过年的三十晚上,她定要走到水边,点起香烛纸钱,诚心诚意表示她的感谢,她在峡谷外边的小镇上卖菜,人们惊异她的西红柿大,豆角子长,她便会很愉快地说:“我们那个地方,实在生得好,泥土肥不消说了,河水挑起来又很方便!”

    但她又怕别人羡慕,会也挤进谷来居住,③便又皱起额头皮,作起艰难的神情,叹息地说:“就是野草太容易长了,你只要三天不下地去,你看看,真有你收的!你顶好拿牛去吃光算了!别人在外头种地,费一分两分气力,我们就得费三分四分哩!讨厌得很,那全是一个要人下力的地方!”

    现在却有人忽然要来赶她,你想她是多么地痛心,她觉得就是拼命也得把这片斜坡、这个峡谷好好守住。她想别人一定很久就眼红这个地方了,只以当家人在,不敢下手,现在晓得单是她一个人,而且又是女人,就特地跑来欺负她了。

    “好吧!你默倒[注]女人好欺么?”④她恶毒地点一下头 , 自言自语起来,“我就要拿出我们女人的厉害来!”

    她把锄头棍子镰刀以及斧头之类,全放在进门地方,只消有人敢来把她拉出茅屋,她就得抓起一样东西,首先给他们一下惩罚,使他们明白,她这样的女人,是万不能随便加以欺负的。

    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上海大场乡下

    (有删改)

    [注]默倒:方言,意思是“以为,想着”。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开始看到三个陌生人来到自己的菜地里量来量去,石青嫂子并没有意识到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只是阻止他们不要踩坏了自己辛苦种的农作物。 B . 吴大老爷有契约字据,所以那两个人才明目张胆地说出“就是县长帮你的忙,你也赖不赢他的”之类强硬而霸道的话,这使石青嫂子很受打击。 C . 石青嫂子对自己以前在峡谷中的生活比较满意,一个重要原因是开荒种植收获的农作物能够维持她一家人的生活。 D . 石青嫂子已准备好自己的战斗工具,只要有人敢来抢夺自己的土地,就要给他们点教训,这表明她已认识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
    2. (2)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通过对叶子等自然界声响的描绘,突出了环境的宁静,缓和了气氛。 B . 句子②中感叹号加上两个问号连用,将石青嫂子质问时的愤怒渲染得淋漓尽致。 C . 句子③“皱起”“作起”“叹息”说明石青嫂子对峡谷中的生活环境也有不满意的地方。 D . 句子④中“恶毒”属于贬词褒用,更形象地展示了石青嫂子反抗决心之坚之强。
    3. (3) 面对吴大老爷两次派人来强占土地,石青嫂子的心理前后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 (4) 读书小组要为节选部分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人物·斗争·审美;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人,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往依刘表,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规巴、蜀。”权深纳之。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 ,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三国志·隆中对》,有删改)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果A禽B祖C尽D获E其士众F遂授宁G兵H屯当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居南阳”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个“因”的意思不一样。 B . 渐,指逐步,与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渐”字意思一样。 C . “君谓计将安出”,宾语前置句,与“何为其然也”(《赤壁赋》)两句文言句式相同。 D . 胄,文中指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可指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甘宁到吴国受到周瑜、吕蒙的共同举荐,得到孙权赏识,与之前在刘表、黄祖那里的遭遇完全不一样。 B . 甘宁劝孙权对南荆之地早点规划,而且要先从黄祖那里寻找突破口;认为孙权一定能打败黄祖。 C . 刘备在“凡三往”之后,才得以和诸葛亮见面;刘备先叫旁边的人退下,然后才进人正题。 D . 诸葛亮在对策中,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为刘备描绘出立足蜀汉﹐与魏、吴鼎足三分天下的蓝图。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5. (5) 甘宁虽是一名武将,对孙权的献策却直追诸葛亮的“隆中对”。请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龙门 顾炎武

    亘地黄河出,开天此一门

    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

    入庙焄蒿接,临流想象存。

    无人书壁间 , 倚马日将昏。

    [注]①龙门:又称禹门,是人们祭祀禹王的地方。②古人把黄河穿越吕梁喻作“开天门”。③庙:大禹庙。④焄蒿:祭祀时祭品发出的气味,也指祭祀。⑤书壁间:王逸《楚辞·天问序》载;屈原于放逐途中,见楚先王庙宇及公卿祠堂里的图画,“因书其壁……舒泻愁思”。本句是写顾炎武志欲恢复明朝,却势孤力单。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着一“出”字,把黄河飞流直泻的声影写活了,表现出诗人超凡的功力。 B . “开天此一门”尽现黄河横流无所羁勒的情态,与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意境相同。 C . “千秋”“万里”分别状写出大禹功业和黄河流程,旨在展示出悠久广阔的空间境界。 D . 颈联抒情含蓄曲折,既有诗人对夏禹历史功绩的追慕,又有其对明亡的现实感触。
    2. (2) 末句“倚马日将昏”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迷花倚石忽已瞑”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宋代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里推崇杜甫《登高》中的一联有八层意思,这一联写出了杜甫八个层面的境遇,它是“”两句。
    2. (2) 秦观在《鹊桥仙》里以议论入词,“”两句说明只要情谊长久便无须朝夕相守,既故作旷达又语含无奈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3. (3) 古人常把时间比喻成具体事物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如曹操《短歌行》里的“”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历史文献记载、博物馆里的陈列,到歌舞节目、影视作品中的展现,再到中国华服日、花朝汉服节等活动的开展,传统服饰日渐走进日常生活。做好维持,让传统服饰承载的史华优秀传统文化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才能更好地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古诗中,有“____”的搭配讲究,有“____”的清新品位,也有“____”的非凡气度。无论是曲裾、襦裙,还是褚子,旗袍,各个时期的服饰都有其独特魅力,共同构成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体系﹐共同展现独具特色的中式美学气韵。

    ①服章之美,背后是礼仪与文化的底蕴。②传统服饰的面料、花纹、图案、形制以及织造刺绣工艺,③无不都传承着绵延的文化,④诉说着古老的文明。⑤不仅很多爱好者重视穿着体验,⑥还会仔细了解不同时期服饰形制及其历史背景,⑦探寻其承袭的礼仪,⑧并把这样的文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甚至外国友人。

    1. (1) 第二段画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诗句是。(只填写序号即可)( )

      ①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②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③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2. (2) 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每到盛夏,草原都会成为大家出行游玩的优选地。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树却很少。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为什么大草原上树这么少____是因为野草的竞争排斥____还是大自然的环境压力限制____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树木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其生和生长发育,草类植物        ①      , 相比之下,能适应较少的降水量。

    再者,草原通常出现在纬度,海拔较高的地方,高纬度和高海拔造成了温度差异,温度越低,越不利于树木生长。这些地区树木越少,草类植物越多。从低纬度地区一路向高纬度地区行进,也可以看到类似情景,        ②      , 大片的草原开始出现。

    况且,草原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很薄。树木生长____③____,帮助根系吸收土壤中丰富的水分和养分。在土层浅的地方,树木不易扎根,且遇到大风天气容易被吹倒。草本植物的根系多数分布在土层较浅的地方,所以能在草原上繁茂生长。

    1. (1) 第一段“”处依次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 B . ?,? C . ,,? D . ,,。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都有词语“维持”,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不同。

      ①做好维持 , 让传统服饰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才能更好地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②树木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其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田径项目中,4×100米接力赛备受瞩目。

    女子决赛中,第一棒,起跑迅猛,迅速取得领先地位;第二、三棒,更是火力全开,全速领跑,扩大领先优势;最后一棒,稳定节奏,全力冲刺;最终以43秒39的绝对优势获得金牌。

    男子决赛中,第一棒,起步顺利,稍稍领先;第二、三棒,展现短跑技巧,依靠强大耐力,保持领先位置;最后一棒,一度落后,但后半程爆发,在最后10米完成反超;最终以38秒29的成绩获得冠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