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4-04-03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批判性思维有两个特征:第一,批判性思维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第二,批判性思维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不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

    批判性思维除了能力层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也称之为心智模式。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属于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宽思维范围,想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问之前没有怀疑过的命题。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这个层次是引导人们有意识地打破思维“禁区”,走出思维“误区”,走进思维“盲区”。有关“如何”方面的问题,多是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取,也可以通过诸如ETS的考题来测试。而有关“什么”和“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

    应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如何”方面见长。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关于“如何”的,很少是关于“为何”的。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知半解。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过,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摘编自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

    材料二:

    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理性”的精神和“探究实证”技能的结合。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样的精神和技能,是人的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和支柱,换句话说,如果作为个体的人没有开放思维、没有理性辨别力、没有论证技能,那么,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理性社会以及对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不可能的。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指出,我们高端产业落后的一大原因,在于我们的人才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他直言:“没有人,什么都干不成。”显然,他说的人,指那些既能思考又能实干的人。人没有思维能力和实干精神,像没有接上电脑运转的硬盘,它不可能有任何超出已有存储的新产出。

    年勇是了解国内外产业和科技发展情况的专家,他谈论“没有人”的问题,显然不是无的放失。其实,人们早已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会做题、但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痼疾。我们在网络上、社会上经常看到以虚假、情绪和忽悠来代替理性思考和实证实践的现象。缺乏既能思考又能实干的人,一直就是我们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第一瓶颈。这个不是我们现在才有的认识。

    在最近这几年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以获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学外语,还要学习另一种语言,即“理性语言”,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这样的思维和表达的核心,是客观性;而客观性,来自具体、细致、深入和广泛的真实叙事和合理推理。抽象、模糊、大话、套话、空话和情绪化的表述,没有理性根基和内容,就不能有力回击恶意的攻击,也不会让广泛的听众信服。

    很多人也已认识到,这些问题和基础教育一直缺乏理性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关联,虽然这些年已经有不少批判性思维理念的传播和改革努力,目的和坐标就是要突破这个瓶颈,但现有的观察是,目前的基础教育,和现代社会和国家发展背景下培养有德有能的人的目标,依然没有很好对接上,它依然没有大力有效地培育开放理性精神,没有学习“理性语言”。

    (摘编自董毓《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理性”精神和“探究实证”技能的结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个人能否对专家和权威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是心智模式问题;能否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是思维能力问题。 B . 从“思考什么”到“问为什么”,再到“如何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层次越来越重要,学习获取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C . 材料二引用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没有人”的言论作为论据,论证了批判性思维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 D . 不管国际环境如何复杂,我们只要坚持用“理性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就一定能够获得整个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3. (3) 下列的说法中,完全符合“批判性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
      A . 某著名导演对一些当红情感剧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剧盲目跟风、胡编乱造,低俗化倾向十分严重。 B . 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产生兴趣,对旧说进行质疑和反驳,并通过实地考察提出了自己的合理解释。 C . 朋友对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缺乏了解,小潘老师从网络搜集了权威专家的论述对他进行“科普”。 D . 屈原《天问》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等,所提问题有明知故问的,但许多还是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的。
    4. (4) 两则材料都提及了中国学生,它们的关注点和表达意图有何不同?
    5. (5) 材料二指出:“目前的基础教育,和现代社会和国家发展背景下培养有德有能的人的目标,依然没有很好对接上。”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角度,目前的基础教育可以有哪些举措?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包子的香味

    伍中正

    ①那年高考结束后,我没有在家里等录取通知书,而是去了壮叔的包子铺。

    ②王镇是大山脚下一个热闹的小镇。壮叔的包子铺就在王镇上,离我家有二十多里地。每逢集日,镇上更热闹,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集。

    ③壮叔的包子铺生意很好。一个原因是壮叔的包子做法很讲究,肉馅菜馅调料好,蒸出来的味道不一般,很香很香;另一个原因就是壮叔在镇上经营了30年,人脉资源广。镇里镇外的人认识得多,回头客也多。在王镇,几乎没有不知晓他的。

    ④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在壮叔的包子铺干了一个月活,也等了一个月,最终没等来我的录取通知书。我就下定决心在壮叔的包子铺里干。壮叔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干吧!都是些粗活,哪天不干了也行!

    ⑤起初的时候,几乎是打杂,挑水、劈柴、扫地、关启店门。渐渐地,壮叔就让我揉面、做馅、包卷、蒸包子了。

    ⑥那年放寒假后的第一天,我在包子铺前看见一个小男孩。那男孩八九岁的样子,头发稍微偏长。穿在身上的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扣得不是很紧。好在那天不是很冷,男孩很安静地站在包子铺前,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看着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看样子,男孩像买包子,又不像买包子。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

    ⑦男孩是早晨9点钟来的,临中午的时候才走。这中间,我没有问男孩要不要买包子,也没有私底下给他包子。

    ⑧我看着男孩转身离开。男孩走得不是很快,很久了,他转过身,还朝着壮叔的包子铺回望,实际上,他是朝着蒸笼里热气腾腾的包子望。

    ⑨我把男孩站在包子铺前的事跟壮叔说了。壮叔不以为意,还大声地提醒我,像这样的小男孩,要提防着点,他冷不防会从蒸笼里快速拿了包子就跑,你拿他没办法的。

    ⑩快到年边,包子铺的生意仍是往常一样地好。预定包子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腊月二十八,壮叔跟我说,蒸完最后的八笼包子,就不蒸了。我知道,那八笼包子蒸完,就意味着过年了。

    ⑪那天中午,男孩来了,跟上次不一样,他头发剪短了,棉袄上的扣子钉上了,仍然很文静地站在那里。从中午来,到下午离开,他足足站了4个钟头。我没有看出那个男孩有拿走包子的迹象。看来,壮叔的眼力出了点问题。

    ⑫等我跟壮叔卖完包子,那个男孩也回家了。临走,男孩眼里憋着的两串泪终于掉了下来。男孩不是走,几乎是一路跑开的。

    ⑬我跟壮叔辞别,就回家过年了。过年后,我随打工的人流去了南方的一个城市,一去就是十年。

    ⑭十年后,我又回到了家,在家里,我看到一档寻亲类的电视节目。帅小伙跟他娘几乎用了十年时间,在他爹打工的工地上,在他爹去过的那个城市的角角落落寻找已经疯掉的爹,电视里,帅小伙终于找到了爹。他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包子的香味》。

    ⑮帅小伙说,在我九岁那年,我爹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打了一年工,老板跑了,爹一年的工钱一分没有拿到。爹不敢回家,也没有回家。我跟娘过年,没有买一片肉,更没有买其他的年货。快过年的时候,我就跑到王镇的包子铺去闻包子的香味。闻好了闻够了,就回家。好在包子铺的老板很善良,他没有赶我走,让我在他的铺子前闻了一下午的包子味道。

    ⑯回到家里,我把这种味道告诉娘,过年不用买包子了。娘很满足。我跟娘说,要是爹在城里能闻到包子的香味过年就好了。娘一听,双手抱紧了我,娘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在我的脸上。

    ⑰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帅小伙就是当年站在壮叔的包子铺前的小男孩。

    ⑱过完年,我再去找壮叔。壮叔在铺子里忙活开了。我私藏了一个想法,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包子的香味。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第一次见到小男孩,“头发稍微偏长”“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的肖像描写突出了男孩家生活的拮据。 B . 我两次见到男孩长时间站在包子铺前,第二次他还流泪了,他可能是没钱买包子觉得委屈,也可能是担忧自己的父亲。 C . 腊月二十八,卖完包子,男孩哭着跑开了,“我”怀着对男孩的同情,对壮叔的嫌怨,愤然离开了壮叔的包子铺。 D . “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说明故事唤起了“我”十年前的回忆,体现了“我”内心的善良。
    2. (2) 下列关于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③段描写“壮叔的包子铺生意很好”“肉馅菜馅调料好”,又用男孩的两次伫立久闻,从侧面突出了壮叔的包子之香。 B . 文章第⑥段“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属于细节描写,既突出了包子的香味,也照应了下文。 C . 文章结尾“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表达了“我”对穷苦孩子的同情,表现了“我”的善良。 D . “壮叔”作为文章的次要人物,文中对壮叔着墨不多,主要通过肖像和语言描写以及侧面烘托表现了他的精明、勤劳和善良。
    3. (3) 虽然文章中对“我”没有过多的描写,但读后“我”的形象却形象可感,结合材料试作简析。
    4. (4) 某专家评价,本文在“构思谋篇方面很有特色”,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万章曰:“不舜不知象①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曰:“然则舜伪喜者与?”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②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圆圄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材料二: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德礼君之所保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行则远人斯格。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 , 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①象:舜同父异母弟。舜的父亲偏爱象,曾联合象骗舜去修缮谷仓,想借此杀掉舜,舜侥幸逃脱,象看到舜就欺骗他,说自己很想念哥哥,舜很高兴地称赞弟弟象。孟子的弟子万章以此事请教孟子。②校人:古代主管池沼畜鱼的小吏。③啬夫:古代官吏名。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臣闻为国A之基B必资C于德礼D君E之所保F惟在G于诚信。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识,知道,与成语“博闻强识”中“识”含义不同,与《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中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的“识”词义不同。 B . 罔,指欺骗、蒙蔽,与《<论语>十二章》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罔”词义和用法相同。 C . 草泽,本义为“野草丛生、低洼积水的地方”,后引申为“穷僻之地”,亦指“乡野民间”,文中即为此义。 D . “弗”作为否定副词,在文中表示对某种情形的否定,可以译为“不”,与成语“自愧弗如”中“弗”词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舜是否提前知道弟弟象将要杀害自己,孟子的弟子万章持有疑问,便来请教孟子,孟子用子产的事例作类比来回答。 B . 郑国的子产收到别人送的活鱼,命令主管池沼的小吏把它畜养在池塘中,那人却煮着吃了,反而编谎话来答复子产。 C . 上书之人并不是很明确地知道谁是佞臣,便提议太宗用假装发怒的计策来区分群臣,以识别谁正直不阿,谁曲意逢迎。 D . 魏征在疏奏中着重强调诚信的作用,认为如果君主诚信,那么臣下就不会产生二心,并以晋中行穆伯之例规劝太宗慎于信任。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舍之,圄圄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②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

    5. (5) 两则材料都谈到“信”,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此别”“谪居”照应题目中“送”“贬”二字,自然点题;句首“嗟”字饱含别时伤感情绪。 B . 第二句中“驻马衔杯”定格送别瞬间场景,画面感强;“问”有温馨的情谊,更弥漫难以言表的惆怅。 C . 第七句中“圣代”“雨露”表面上是对君王的赞美,实际上是讽刺朝廷昏聩,为李、王远谪鸣不平。 D . 末句“暂时分手”针对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可谓是语重心长的劝慰。
    2. (2) 李、王贬谪不同地方,作者却以一诗送别,诗歌是如何兼顾二人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汉族传统的婚礼章程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诗经·卫风·氓》中的与“纳吉”相关的两句是“”。
    2. (2) 邱泽奇在《中国人的习惯》一书中说中国人有“推己及人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正如《论语》中所说:“。”
    3. (3) 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有体现,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每天8杯水”,这个说法一度被当成了一个喝水的(甲)。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每天8杯水”是害人不浅的伪科学。

    那么,“每天8杯水”背后是否有科学依据?每天喝多少水才健康?____?

    首先这个说法要溯源“西方”,这里的8杯水是指标准玻璃杯8盎司的水,____。源于美国食品和营养委员会发布的水摄入量的推荐标准,即每消耗1千卡能量需要1ml水,按照标准人2000千卡能量摄入,那么对应的水摄入是2000ml,2000/240≈8!这就是这个说法的来源。

    ①在我国,也有8杯水的说法,这其实也是有一定依据的。②北京大学、中国疾控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我国4座城市的成年人举行了饮水状况调查。③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的饮水量占总水摄入量的56%;饮水量中位数约为1488毫升。④由此,研究团队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轻体力活动水平的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升。⑤如果按1杯水200-250毫升计算,⑥那么上述的大致推荐量就是每天8杯水。

    之所以要用“每天8杯水”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简便地记忆每天需要的饮水量。所以,在说“每天8杯水”的时候,还要注意杯子的容积是多少。“8杯水”的说法不可能匹配每个人的需求,所以具体饮水多少还需(乙)。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 (2)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谁也无从知道地下沉睡着多少花草树木的种子,但蛰伏在地表的,总是预先感知到春天的来临。这些布在泥土上的星星点点的草芽,它们尖尖的,泥土都被顶起一个个小小的堡垒来,它们探着头,好像有什么危险就会随时缩回泥土里。但是在你不经意间,它们便展开两瓣厚厚的小叶子汲取着春天的风和雨。不久它们就会展开身手,撑开大片大片的叶子,直起自己的枝枝干干,专注地按着自己的方式成长。

    初芽面对的环境也是严峻的,时令仅仅是二月,冬天的积雪还没有完全消融,小河的残冰还覆盖在叮叮咚咚的流水上面,这时的风,还裹挟着丝丝冷气,天气晴阴不定、乍暖还寒……但所有这些就要结束了,真正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这只是一个过渡和交接时段,如同在战败书上签下了字,冬天已经把它的冷寒、畏缩、僵持和封杀一切的霸气交降给下一个季节了。

    这时原野上小小的草芽,如同自告奋勇的先行者和英雄,一挺身,窜出黑暗地层,来到光明世界!这是自然界多么优美的语言和启蒙。

    原来光明与黑暗,不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不是一个在咫尺一个在天涯,它们中间,只隔薄薄的一层土。

    1. (1) 第一段文字在描写草芽时,形象生动,活泼有趣,请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
    2. (2) 尾段两个句子中都各有两个“一个”,请任选一组分析其表达效果。

      不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不是一个在咫尺一个在天涯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诗人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但成熟的稻穗总低着头,优雅的垂丝海棠也低垂着头,饱满的向日葵亦低垂着头……这些无言的万物中都内蕴着生命的智慧。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