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4-03-28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民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种地是其最普通的谋生方式,他们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生活上囿于土地,因此离不开土地,固守乡土。 B .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村落为单位,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 . 乡土社会的产生并没有具体目的,是一种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与因为有具体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的法理社会不一样。 D .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经常往来接触,相互了解,彼此感到熟悉,会得到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2. (2)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他们无须选择,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B . 熟人组成的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而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所区别的。 C . 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 .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B .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 .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D .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 (4)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5. (5) 论证有论证的艺术,论证要让人信服,就要有思路、讲方法、善表达。原文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 2. 现代文阅读Ⅱ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拘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能有出息。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美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的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 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 .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 . 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描写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 . “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到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 .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 . 小说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3. (3)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4. (4) 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盏屋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渗。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箱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材料二: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节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白居易传》)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若黜之A是箱B其口C使自为D谋E非F所以G发扬H盛德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拔,指提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相同。 B . 绝,指断绝,与《荀子·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 C . 六义,诗经学名词,指风、雅、颂和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D . 艰难,指文词隐晦而不平易,与平时所说的意为艰苦困难的“艰难”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顾况自恃才高,很少推崇称赞别人,但是看到白居易的文章后,对白居易大加赞赏。 B . 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直言皇帝误会了他,皇帝不高兴,和李绛说要将白居易贬逐。 C . 白居易最擅长写诗,他的诗歌内容真实,词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 D . 白居易因性情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而多次遭到排斥,于是便纵情于饮酒作诗。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

      ②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5. (5) 白居易“累以忠鲠遭摈”,材料一中哪些事件体现了白居易“忠鲠”?请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临 江 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 , 天涯节序勿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本词当为宋室南迁,作者于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咏楚辞”透露了作者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以及报国无门的处境。 B . “戎葵”句中,作者借蜀葵向阳的属性来比喻自己身虽老却始终热爱祖国的思想。 C . “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D . 最后三句作者感叹时间的流逝,以及浇酒凭吊屈原,寄托了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
    2. (2) 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八个字,与王充《论衡》“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寓意相近。
    2. (2)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生动地刻画出琵琶女演奏结束准备自述身世时的动作与神情。
    3. (3)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描写月亮升起后江面的景象:月光浸染了一切,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三冲村位于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因境内有涂冲、江冲、林冲三条溪流汇集马槽河而得名。三冲是绿色的。山体碧绿,绿得如同颜料堆起来一般;树林翠绿,绿得好似颜料涂抹一般;溪水清绿,绿得仿佛颜料流淌一般。这时候,人的思维在____①中也被绿色浸染,稍不注意就会缠在树梢上,融进水流里,落入草丛中。

    三冲是湿润的。三条溪流如三条游龙,从山涧里游来,从石缝中游来,从树丛中游来,从奇花异草中游来。于是,马漕河变得丰腴而灵动,裹挟着大别山的神威,裹抉着三冲的神韵,蓄势奔涌,一路欢笑一路歌,流向巢湖。

    清滢滢的河流,在柳林旁潺潺而去,拽着河边水草和柳树的根须发出哗哗的响声。浅滩处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排列成不同音阶的琴键,弹奏着②____的乡村歌谣。翠鸟从柳林里飞过来飞过去,编织着诗意的天空。河边悠然自得的水牛,甩动着长长的尾巴,驱赶着飞动的草虫,享受着自由的时光。白鹭吃饱了便飞至牛背上稍息,和水牛一起构筑着童话般的意境。河沿上野花缀埂,有蜻蜓擦着河面飞,如一线震颤的曲谱。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三条溪流如三条游龙从山涧里、石缝中、树丛中、奇花异草中游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夏天,大家喜欢吃西瓜,但有传言说,西瓜放一夜,就会滋生很多细菌,吃了可能导致腹泻,甚至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那么,①____?西瓜的隔夜是否影响健康,取决于西瓜上滋生的细菌有致病性

    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致病菌或其分泌毒素污染的食物。生活中,②____ ,包括沙门菌属、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而这些细菌在西瓜里很难独立存活。所以,使用干净的刀具和案板切西瓜,之后再包上保鲜膜放进冰箱,就不容易被致病菌污染了。如果用切过肉类的刀来切西瓜,就有可能使西瓜被刀上携带的致病菌污染,过夜后,③____

    1. (1) 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大家喜欢吃西瓜”中的“大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B . 此印章法匠心独具,不失为大家风范。 C . 下午孙主任带领大家参观了新校区。 D .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凝心聚力才能办大事。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2022·湖北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荀子也有类似的思想,《论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荀子在《劝学》里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