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

更新时间:2024-03-27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17</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以说义气便是克难精神呢?这里便应该先明白“义”字的界说与内涵。要明白义字的界说和内涵,先该明白得“义、利”之辨和“义、命”之辨。本来人的本性,全都是希望舍害趋利、舍失趋得、舍危趋安、舍死趋生的。但有时却外面环境不许我们有利、有得、有安、有生,四面八方、满限满身,所遭所遇,只有害、有失、有危、有死。这一种局面,正是我们之所谓难。最难的在于只见害不见利,只见失不见得,只见危不见安,只见死不见生,使人无可趋避无可抉择。在此环境下,叫你转身不得,无路可走。我们一旦过此环境,一切利害得失安危死生的计较与打算,全用不上,那时则只有另作计较,再不在利害得失安危死生的抉择上用心,因为在这方面用心也全成白费,于是我们只有另辟一道起,另作别一种的打算,只问我对这事该不该如此做,却再不去问如此做了是利是害是得是失是安是危是生是死。这该不该如此做,便是一个“义”的问题。我该如何做即如何做,至于做了是利是害是得是失是安是危是生是死,那是外面环境的力量,现在则此种力量压迫得太紧缩太严重了,使我无从努力,无可用心,则只有诿之于命,说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命”,根本容不到我去考虑,这里便是所谓义、命之辨。义只是尽其在我,只是反身内求,我究竟该如何做,至于做了后的外面影响,我只有置之不问,说这是命,非人力所预。列子书中曾有一篇题名“力命”。命是外在的,我一时奈他不得,力量在我的,我只问这番力该如何使便如何使。所以中国传统教训,特别看重“知命”。《论语》二十篇的最后一句,便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知命,便可不愿外面一切利害得失安危死生,把一切打算,一切计较,搁置一旁,专问此事该不该,义不义,如此心归一线,更没有多打算,多计较,自然气壮气足,外面一切困难,也不觉是困难了。困难的在于谋利而不得利,转反得害:喜得而不易得,转反易失;求安而不得安,转反得危;贪生而不见生,转反见死,那才是为难的局面。若我能把这一局面根本推在一边,不去多理会,专一反身来问这刻的我究该如何,这便是所谓义命之辨,内外之辨。人能如此用心,自然只见有我不见有外面,只有我没有外面,自然唯我所欲,更无困难可以阻挡,那外面尽多困难,也自然克服了。

    1. (1) 下列对文中“‘义、命’之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A . 尽其在我,反身内求,至于外面影响,只有置之不问。 B . 转身外求,再不在利害得失安危死生的选择上用心。 C . 义无反顾,转而不谋利而自得利,不惜死而自有生。 D . 外面环境的力量压迫太重,使人无从努力,无可用心。
    2. (2) 下列诗句内容,不能体现文中“克难精神”的一项是____
      A .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B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易水歌》) C . 力拔山兮力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垓下歌》) D .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道路

    王安忆

    ①我从小就知道,父亲是一个话剧导演。然而,导演究竟是做什么的,我却很不明白。记忆中,我最早看的父亲导演的戏,名字叫作《海滨激战》。只记得那是一个很热的夏天,剧场中冷气大开放,冻得人打哆嗦,妈妈便在我与姐姐裸着的胳膊和腿上盖上一些手帕御寒。然后的记忆,便是两声枪响。枪声响起得是那么突兀,让人毫无思想准备,于是,浑身又是一阵大大的哆嗦。这便是那场戏给我留至今日的全部印象。那以后我当然还看过不少戏,有些是父亲执导的,还有一些不是父亲执导的,我却依然不懂得导演是做什么的。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是导演的女儿,看完一场戏后,在人们说“演得好”的时候,我则说:“导得好。”仅此而已。因此,对于父亲的事业,我可说是很少了解。

    ②我的父亲出生在很远的地方。在很长的时间里,那地方一直与我们失了联系,再加上他那一副很不知人情世故的样子,便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真正是一派天然。再没有比父亲更不会做人的人了,这大约也是因为他出生、成长的地方,与我们这一片以做人为根本的土地相距甚远。他甚至连一些最常用的寒暄絮语都没有掌握,他与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战友见面时,那叔叔说:“你一点儿没老。”他则回答:“你的头发怎么都没了?”弄得对方十分扫兴。见面的套话没有掌握,告别的套话也没有。有他不喜欢的、不识趣的客人来访,他竟会在人刚转身跨出门槛时,就朝人身后扔去一只玻璃杯。他极保护自己个人的生活,他是愿意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的,毫不顾及别人会说什么。别人对他留有什么印象,他是从不关心的。比起世上那些终年终月为别人的观瞻营造自己的生活的人,是要轻松,却也多了一种别样的艰难。

    ③曾听我家老保姆描述她第一次见到我父亲的印象。那时她刚到我们家。有一天,听说晚上先生要回来,她忙着换洗床单,铺鸭绒被。然后有人敲门,她便去开门,只见门口站着一个胡子拉碴、又黑又瘦、叫花子般的男人。得知他就是“先生”以后,她就开始为那张床担心——那么干净的床,怎么能睡这样脏的一个人?

    ④后来,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又有了联系,姑母与叔叔每年来国内看望我们全家一次。见面时父亲很激动,分手时则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父亲和他们在一起总有一种寂寞的感觉。有一次,当他们走之后,他对妈妈说过一段话,意思是,在他们面前,他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怀疑。他这一生,只有两桩事业,一是革命,二是艺术。在他们笃实守护的钱的面前,这两桩事业都失了位置,这也是他至今不愿回出生地看看的最大原因。他是宁在此地委屈着,也不愿去彼地落个寂寞的。由此看来,他的那一种自信的人生态度,那一种我行我素的生活原则,便只能在这一片与他不适宜的土地上才可确立了。他只有在这一片与他不适宜的土地上,才可建立他的人生。因这一片土地,是他种植革命与艺术这两桩事业的土地,无论与他是多不协调,都分离不开了。因而,他所有的遭遇便是他的宿命了,也是我们的宿命了。

    ⑤而奇怪的是,像他这样不会做人的人,却有着惊人的人缘。1978年上海那个奇热的暑天,他胆囊炎大发作,除却做手术别无他法。妈妈自己有冠心病、高血压,弟弟还小,姐姐在外地,只有我和未婚夫两人可照料病人。于是,“人艺”的男演员们便自发排了班次,俩小时一班地轮流看护父亲,从不曾有过误点的事情,令我们久久难以忘怀。我能看出人们真诚地爱他,因他对人们的爱也是真心流露。他不会勉强自己去爱什么,可是如他要爱,其他人也无法勉强他不爱。也因他对别人不加矫饰,别人对他也同样不加矫饰,不以虚礼往来。我们经常听到演员们以他的素材编演的“长篇喜剧”,比如,喝了药水之后,发现瓶上所书“服前摇晃”,于是便拼命地晃肚子。诸如此类,刻画了一个糊里糊涂的父亲。他活得轻松,人们与他处得也轻松。即便在他不很得意的时候,他的身边也没缺少过朋友。他没有努力地去做人,反倒少了虚晃的手势,使他更明白于人,更明白于世。与人、与世之间,因少了虚晃手势所筑的障碍,倒更容易加入与介入。因此,他似是在人外,却颇得人缘;似是在世外,却又很积极。只是多了一种超然以应付人事。所以,他倒也活得比谁都自在。

    ⑥当然,他如此自在地做人,尚需条件。至少,在他朝人身后扔去一只玻璃杯子后,要有人为他打扫现场。他不食人间烟火,也皆因为尚有人为他操心此类俗事。家庭便是他坚强的后盾了。在这一个纷繁的世界里,他的纯净的哲学要建立并实践,必得有人为他开辟一个清静的场所。他在我们这一个家庭的安全的庇护下,可以极尽逍遥自在。因此,父亲又是很幸运的。曾有位朋友写过关于我父亲的文章,提及一则传说,说他往鸡汤里放洗衣粉,误以为是盐。而这位朋友却不知道,我父亲是连洗衣粉也不会朝鸡汤里放的。就在不久之前,他还不懂得如何煮一碗方便面。后来,因保姆回乡,他终于学会了下面,下得既快又好。他还学会了洗短裤和袜子。先用强力洗衣粉泡一夜,再用肥皂狠搓。大约搓去半块肥皂,再洗净了晾干,衣物确是雪白如漂。他是连一桩人间的复杂游戏都不会的。打牌只会打一种——早已失传的“抽乌龟”,不凭机智,但凭运气。轮番地抽牌,抽到完就行了的那种。下棋还会下“飞行棋”,也只须掷掷骰子,凭了号码走棋便可。他不会玩一切斗智的游戏,腹中没有一点点“春秋”“三国”,只迷恋一本本与世无争的书。他最大的娱乐,也是最大的功课,便是读书——中文的,或者外文的;戏剧的,或小说的,个个种种。书也为他开辟了另一个清静的世界,在那里,他最是自由而幸福,他的智慧可运用得点滴不漏。

    ⑦因了以上的这一切,他在离休以后的日子里,便不像许多老人那样,觉得失了依傍而恍恍然,怅怅然。他依然如故,生活得充实而有兴味。他走的是一条由出世而入世,由不做人而做人的道路,所以,他总能自在而逍遥。

    ⑧这便是我眼睛里的父亲。

    1. (1) 第①段写作者对父亲事业的了解,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2. (2) 第③段的细节描写使人忍俊不禁,请对此加以赏析。
    3. (3) 批评家认为,王安忆的作品常呈现出以平淡而冷峻的笔调取得丰富深沉而颇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本文进行赏析。
    4. (4) 评析作品所揭示的人生观。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侯”和“伯”指的是爵位,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 . 东道主原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来人们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称为“东道主”。 C .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根据齐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 D . “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其后的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九日吴胜之运使黄鹤山登高

    南宋•戴复古

    龙山行乐。何如今日登黄鹤。风光政要人酬酢。欲赋归来,莫是渊明错。

    江山登览长如昨。飞鸿影里秋光薄。此怀祗有黄花览。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

    【注】①公元1213年10月,宋遣真德秀使金议和,可能吴为副使,戴复古在他出发前在武昌黄鹤山设宴为他送行,酒筵上戴复古写了这样一阕词。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③东晋时期,大将军桓温重阳节到龙山游玩,并设宴畅饮。席间孟嘉帽子被风吹落,桓温让参军孙盛写一篇文章与他的帽子放在一块嘲笑他,孟嘉立即从容地写出一篇理由充分的答文,此时龙山已沦陷。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一开头既交代了时间、地点,更表明词人对朋友可能出使金国议和的反感。 B . 上阕尾句,看似是对归隐的怀疑,实则表明心志,至少酬酢江山比出仕媚敌好。 C . “长如昨”,写江山亘古如斯,“秋光薄”,写秋意悲凉,暗含和朋友离别的苦闷。 D . “此怀祗有黄花览”感慨偏安的人太多,只有黄花知己,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2. (2) “乌纱帽”在隋唐时为达官贵人所用的,以后可上下通用,具体到此词,既可指达官贵人,也可指词人自己,请据此分析“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蕴含的情感。
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王实甫《长亭送别》)
    2. (2)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报任安书》)
    3. (3) ,行比一乡,,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4. (4)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
  • 6.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①更多更宽广更强烈的冲击,是再偏远的角落、再执拗的心灵也无从避免的。流行哈语歌中花哨的装饰音,年轻人服饰上的夸张而无用的饰物,孩子香甜吸吮着的“娃哈哈”,深山小道边遗落的垃圾食品包装袋……世人都需平等地进入眼下的世界,无论多么坚牢的古旧秩序都正在被打开缺口。虽然从那个缺口进进出出的仍是传统的事物,但每一次出入都有些许流失和轻微的替换。我感觉到了。

    是的,生活之河正在改道。传统正在往旧河床上一日日搁浅。外在的力量固然蛮横。但它强行制止所达到的效果远不及心灵的缓慢闭上眼睛。老人们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年轻人就已经自若地接受了新的现实。这又有什么错呢?世间的心灵,所渴望的所追逐的不都是那些更轻松的轻松,更愉快的愉快吗?有谁能在整个世界前行的汪洋大潮中独自止步呢?牛羊数量正在急增,收入正在与古老的生产方式逐步告别——这场告别如此漫长,一点一滴地去告别。似乎以多长的时间凝聚成这样的生活,就得以多长的时间去消散。不会有陡然的变革,我们生活在匀速消散之中。匀速运动状态等于静止状态——这是最后的安慰。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____
      A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 . 我喜欢所有的,被质朴地、欢欣地对待着的家庭器具。我喜欢爷爷,是这“质朴”与“欢欣”的最佳代言人。 C . 当马跑起来的时候,马的蹄踝处会像折断一样向后别过去,所以才会有“马蹄翻飞”这个词语。 D . 卡西曾骄傲地告诉我说爷爷是一位“毛拉”,“毛拉”大约是指有较高宗教地位的学者。
    2.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没有什么错。世间的心灵,所渴望的所追逐的都是那些更轻松的轻松,更愉快的愉快。没有谁能在整个世界前行的汪洋大潮中独自止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七、语言表达(共1小题,满分11分,每小题11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令其他作家____。

    《包身工》是夏衍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的一篇报告文学,该刊的社评曾指出:“《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①)。《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____。

    首先,夏衍的报告文学精于艺术营构,善于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做逼真的描绘。“文学是人学”,特别是叙事性文学,是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的。夏衍的报告文学就扩展了人物描写和刻画的范围,而且着意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揭示某些事物的本质,使报告文学开始由以事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转变。

    再者,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速写等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____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了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吃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文中对粥的描写,能让你立即联想到猪食;女工们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蹲伏或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将籼米、锅焦、豆腐渣等搅拌之后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更是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____,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最后,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诉诸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天衣无缝,恰到好处。(②);《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键处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望尘莫及

      界线

      勾通

      一针见血

      B.望其项背

      界限

      勾通

      入木三分

      C.望尘莫及

      界限

      勾连

      入木三分

      D.望其项背

      界线

      勾连

      一针见血

    2. (2) 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虚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____
      A . 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B .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C . 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 D .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趁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
    3. (3) 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②《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①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②《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①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②《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①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②《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4.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听天由命,有人扼住命运的咽喉;有人尽人事而知天命,有人知天命而尽人事;有人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人知其不可而不为。不同的态度,往往造就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也往往源于不同的态度。

    你最赞赏上面的哪种人生态度?请以材料中相应的那句话作为立意的前提,提炼观点,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书写工整,文体规范,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