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03 浏览次数: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庄子》中庖丁解牛、匠石运斧等生动事例都反映了古人对工匠精神本质的深刻认知:道技合一,独具匠心。以道技合一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立足新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智造业强国,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回归体现了对劳动者价值和生命存在的尊重,不仅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主体性、能动性,激发劳动者的创造精神,消解和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真正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对人的潜能开发、能力发展、精神境界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强调坚守但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注重开拓创新,要求劳动者把产品当作工艺品进行精雕细琢、追求卓越。新时代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劳动的创造性、自主性、智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要不断注重对技艺的革新,创造出设计新颖、品质卓越的劳动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在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下,劳动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精神、意志、智慧、创造等全身心地投入劳动过程中,达到与劳动产品完全融合,摆脱异化劳动的低智力性和强消耗性,使劳动不再枯燥乏味、机械单调,劳动者在劳动中不再受分工限制和束缚,使自己全方面的能力在劳动中都得到发展。同时,数字化劳动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使人的劳动逐步升华为真正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对于工人而言,劳动仅仅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受折磨,而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幸福。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肯定了劳动的谋生性工具价值,但更深层次突出了劳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工匠精神的弘扬,将使劳动回归本真的模样,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体力、智力、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劳动者超越了劳动的“谋生”工具性目的局限,以劳动者的兴趣爱好和对所从事的职业精益求精的信仰为出发点,排除纷繁世界的功利性,摒弃浮躁,执着坚守,刻苦钻研。

    在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下,劳动者在劳动中合理看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遵守基本职业伦理规范,担负起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的责任,树立质量至上、用户至上、服务社会的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专注执着的精神不断对产品进行改造、打磨,创造出品质优良、质量过硬的劳动产品,在为自身劳动的同时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劳动。因此,工匠精神不仅关注劳动者的自我发展和实现,更凸显了劳动的社会价值。

    (摘编自李国娟《工匠精神:超越异化劳动的劳动解放》)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职业与职业之间没有高低的差别,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品质有很大的差别。 B . “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养,它对企业、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C . 工匠们“躲进小楼成一统”,虽同世界脱节,但他们也是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 D .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都认为劳动能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一段运用类比论证,将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突出了工匠精神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B .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要建设智造业强国,仍然需要像庖丁那样以“道技合一”为核心追求的工匠。 C . 要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就必须革新技艺,创造出设计新颖的、品质卓越的劳动产品。 D . 在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融合,摆脱异化劳动,这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电焊工李万君带领团队攻克数百项技术难关,革新数百项焊接工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B . 广西优秀毕业生杨晨煜高考取得历史性高分,最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进入清华大学智班学习。 C . 王亚明从小对刺绣艺术情有独钟,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他最终成为了江南刺绣的代表性刺绣大师。 D . 张秉贵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耐心解答顾客的询问,用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了群众。
    4. (4) 请简述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 (5) “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钻一行”、“偏毫厘不敢安”、“千万锤成一器”现已成为许多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员工的守则,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同志之间(节选)

    茹志娟

    我们文工团要一分为两,各随部队出发,于是炊事房也就要暂时分分家。我这个才提拔的女上士,暂时就任事务长。我这边分到了老朱和老张两个。可是,临出发前,领导说炊事房工作忙、人太少,又临时派了一个同志来帮忙。

    你道来的是谁,原来是团部通讯员小周,他跳跳蹦蹦地跑了来,嘴里又唱着自己改编了的歌:“月光下,有人找你谈话——原来是你的妈妈⋯⋯”我知道他人虽小,完成任务却十分坚决,是个好小鬼、好同志。但是,他们三个人凑到一起⋯⋯我,我说不上这关系有多么复杂、多么难以处理了。

    要把这关系闹清楚,话得从小周说起。全团的同志都喜欢他,他和同志的关系也都很好,但他对炊事房老张的感情,却又和一般同志不同,关系特别亲密。老张对小周更是无微不至:从把着手教他打腿开始,一直到政治思想,都顾得周周到到。但老朱常看不惯老张的做法。他对老张说“人要成真金,就要放到火里去炼。你呢!偏要给他搭凉棚,造暖房。”小周也咬定老朱对自己抱了成见,再也解不开这个疙瘩。这晚上,走到半夜,队伍前面传下了“肃静”“不许掉队”的口令。因为这公路两头,四五里的地方就是敌人。可是在过公路以前,队伍蹚了一条河,在过河以后,我发现老朱不见了。团部说,不能留人联络。

    他一掉队,尤其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上掉了队,大家都有些担心,不过能够安慰大家的是,老朱知道今天行军的路线和宿营地点,顶多他迟到一些。

    到了宿营地了。又来了紧急通知,部队要立即出发。我一听愣了,老张正在挑水,把水桶一放,木鸡似的站住了,半响才说:“老朱怎么办?”

    小周在解背包,这时悄悄地坐下,也没做声,两眼只是盯着忽闪忽闪的灯火。我考虑了一下,便到团部请示。团部表示部队立即有军事行动,不能派人等他,更不能把行动地点留下。老朱能不能回来,只有靠他自己了。

    第二天晚上,小周不知哪里去了,后来一个老乡说,有个小同志出村去了。老张含着泪说道:“怪我,我知道他这两天尽转一个念头。要是部队现在又要出发,那怎么办呢?”我一听这情况,心里明白了。我来不及说什么拉过院里的大青骡,就朝昨晚来的路上飞奔。远远地,我看小周坐在一块石头上,脸对着山那边,正抽抽噎噎地在哭,一听我的声音,就转过头来,哭得越发伤心起来。我大声责问,他倒反而一头扑到我怀里,索性放声大哭起来,说道:“老朱不能回来了!”我只得拍拍他的肩膀说:“革命嘛!难免要有牺牲的。”好像要证实我这句话似的,远处响了两声冷枪,小周骤然抬起头,不哭了。“老朱他不会不赚他几个,白白牺牲的。”小周说着,慢慢地跟我回去。

    “你不是说过,跟老朱再也搞不好了,怎么一下子那么佩服他起来了?”

    “好不好都是同志嘛!”小周横了我一眼。

    “要是他没牺牲又回来了,你跟他搞不搞得好呢?”

    小周没回答,停了一会儿,听他抽着鼻子又哭了。“你等等。”他忽然停住脚,翻身又跑上山顶,找了一块大山石下面的平净土,用树枝迅速地在上面画道;“向西向南,小周。”写完对我说道:“他不一定牺牲,对不对?”

    “对,快走吧!要是部队突然又要行动呢?”

    清早,我们正忙着,忽见老张一脸的惊喜,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叫道:“你看看,你看看……”一手指着门外。我便跑到门外一看,也不禁跳起来欢呼道:“老朱回来了!”老朱浑身污泥,仍然挑了那副担子,不过,笋筐已摔扁了,扁担也断了,用树枝绑扎着,手里紧紧地拿着伙房里的那把菜刀,头发好像在两天之内突然长了许多,脸黑了,瘦了,面颊上还带了几点干了的泥巴,只有那对眼睛,仍炯炯有神。他站在那里,呆呆地,老张却给他笑得掉下了眼泪。老朱眼圈儿也红红的,但却大声说道:“哭什么?这也哭,眼泪不值钱了。”

    我上前正要说话,小周已从屋里一步蹿了出来,扑上去就抱住了老朱。老朱一看小周,拼命忍住了眼泪,说道:“啊呀,你们让我放下担子嘛!”老张把他的担子接了过去,他才对小周说道:“你给我留的字,我看见了。”

    晚上,我想回去早些睡。可是一走到伙房门口,忽听老朱在里面粗声粗气地说:“不行,不行,不能什么都给他弄现成。”我一听,吓了一跳。又是什么不行了?难道又吵嘴了?我偷偷从门缝里一张,见小周已安安稳稳睡着了,老朱和老张两个人各跨坐在一条长凳上,正给小周打那种最时髦的布条草鞋呢。

    “好了,好了,你只要给他起一个头就行了,要他自己也动动手。”老朱说。

    “那你怎么还往下打。”老张果然停住手,笑嘻嘻地吸着旱烟说道。

    “我打好这一只,给他做一个样子。”老朱大概觉得自己说得太温和了一些,于是又十分严厉地朝老张瞥了一眼,说道:“宠,是宠不出好小鬼来的。”

    他们正谈得热闹,我悄悄地进去,见老朱手里打的那只草鞋已快完工了,老张那一只打了一半,放在那里。我也不打搅他们,就躺下了。一会儿,他们没声音了,只听老张吱吱地吸着旱烟,老朱嘶嘶地撕着布条,嘴里轻轻地哼着:“月光下,有人找你谈话——原来是你的妈妈……”

    我闭着眼,细嚼着“同志”这两个字眼,想笑,但不知为什么倒滚出了眼泪。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周常哼唱自创的“月光下,……”歌曲,可以看出一个离家小战士对母亲的思念。 B . 从小周不告知就去外面寻找掉队的老朱的行为,可以看出小周是一个不讲纪律的人。 C . 在与小周的对话中,“我”故意试探刺激他,是为了让小周表达出对老朱的真情实感。 D . 从老朱对老张批评的话中可知,老朱认为得严格要求年轻人,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围绕老同志帮助和教育后辈的不同意见展开,在这样纯真和纯善的背景下,误会的产生和解除,使情节更具有张力。 B . 小说选材非常讲究,虽是战争题材,却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作品极富感染力。 C . 小说的叙事视角与《百合花》相似,都是以女性的视角“我”来观察、讲述,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D . 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塑造了在战争中对年轻战士关怀备至的二位老战士形象,人物鲜活生动。
    3. (3) 细节是作品的灵魂,文中写到:“我打好这一只,给他做一个样子。”老朱大概觉得自己说得太温和了一些,于是又十分严厉地朝老张瞥了一眼,说道:“宠,是宠不出好小鬼来的。”请简要分析这一细节的作用。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提出一组关键词:同志·关系·人性。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宾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 , 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节选自刘开《问说》)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亦非不A潜心专力B之C故D其学E非古人之学F其好G亦非H古人之好也Ⅰ不能问J宜也。

    2. (2) 下列选自材料二和教材中的加点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问于寡②人不足矣③此唯心自用耳④侣鱼虾而麋鹿⑤榆柳后檐⑥金就砺则益圣,愚益愚⑧顺流而

      A . ①②/③⑦/④/⑤⑧/⑥ B . ①⑦/②⑧/③④/⑤/⑥ C . ①②/③④/⑤/⑥⑧/⑦ D . ①⑦/②/③④/⑤⑧/⑥
    3. (3) 下列对材料中加“▲”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艺,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亦称六经。 B . 正,文中指匡正,与《赤壁赋》的“正襟危坐”的“正”,两者词义相同。 C . 是,文中指“以⋯⋯为正确”,与“孔子师郯子”的“师”,两者用法相同。 D . 不肖,文中与“贤”相对,一般指没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即为不成器的人。
    4.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认为,郯子之徒,贤明虽比不上孔子,但并不影响孔子拜郯子之徒为师,因为择师标准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 . 学与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问的基础在于学,问的结果在于获得知识,所以问就是由学到知的桥梁,学与问密不可分。 C . 世人不会问不如自己的人,是认为不值得;不会问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是怕被嬉笑,不被尊重,因而往往不愿向他人发问。 D . 引用《周礼》中君王向百姓询问国家政事的记载,是为了强调为学绝不能少问,不可择人而问,只需考虑道德学问的成就。
    5. (5) 把下列文中划线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②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刘开《问说》)

      ③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姚鼐《登泰山记》)

    6. (6) 《师说》和《问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请简要概括其异同之处。
  • 4. 古代诗歌阅读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赞美侄子虽生活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保持勤奋学习、自觉修道的良好习惯。 B . 颔联写尽管故乡战火纷飞,但弟侄仍然常修礼乐,对比中更突显出其卓然高洁的品格。 C . 尾联是对后人的恳直劝勉,且旨意深切,前句谆谆教诲,后句字字警醒:不要浪费光阴。 D . 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许自然流露,对世人亦有启发作用。
    2. (2) 诗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写景手法高妙,请结合诗句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前句写琵琶女的事业衰退、粉丝尽失,后句则叙述她的归宿,可谓言简意赅。
    2.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一路迷恋天姥之景,不觉天色昏暗的句子是:“”。
    3. (3) 荀子在《劝学》中把螃蟹和蚯蚓对比,指出螃蟹虽然先天条件优越,然而“”。
    4. (4) 古人喜欢在诗文中借物说理,以物起兴,托物言志。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中,“”以两个物象寄寓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道理。
    5. (5) “别离”是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古人对“别离”的态度表现不一,如《涉江采芙蓉》以“”表现两个有情人的分离之痛,而《鹊桥仙》却以“”开解虽别离却感情深厚的两个有情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早期的密码设计以及破译往往比较“随意”,①并且经常取材于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生活素材。②比如传递机密信息的密码棒,③调整字母顺序的“凯撒密码”,④以及隐藏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密码等。⑤可以说经典密码更像是脑筋急转弯的一种智力游戏。⑥它会不断地选择特定的加密规则,⑦反而保证信息的安全。

    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古希腊人就发明了一种圆木棍来传递加密信息。这种很早期的加密方式十分有趣,它只需要两根同样粗细的圆木棍就可以完成。第一步,发送方将长条状的羊皮纸缠绕在圆木棍上,然后在羊皮纸上书写下要传递的信息;第二步,解下羊皮纸来形成毫无规律的字符,____;第三步,接收方使用同样粗细的圆木棍以同样的方式来缠绕羊皮纸,就可以正确读取原本传递的加密信息。

    这种利用圆木棍来实现信息加密和解密的方式,虽然有趣且简易,____。例如,窃密者只需要知道圆木棍的尺寸,就可以悄无声息地持续窃取加密信息。因此,这种加密方式虽然极富创造力,但仍然十分简易。

    (节选自《中国科普博览》)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真的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 (1) 文中“母亲已经不在了”出现了三处,请结合文本谈谈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2) 将文中加点的“雾罩的”“骄阳高悬的”“处处虫鸣的”“鸟儿归巢的”四个词分别改为“美丽的”“炎热的”“吵闹的”“寂静的”,原文和改文表达效果哪个好,为什么?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将中国定性为“熟人社会”,以血亲、姻亲为纽带,“走亲成、攀关系、讲交情”成了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准则。然而,近年来,“熟人社会”的亲缘关系已被冲淡,许多年轻人或疏于或不屑于与亲戚往来。

    对此现象,有人担忧,人们的亲缘关系日渐冷漠;有人理解,认为这是现代年轻人个性独立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不必大惊小怪;还有人陷入思考,未来的亲缘关系该如何构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