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3-28 浏览次数: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社会学家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 (1) 下列对文中“乡土社会”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具有不流动性,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到几千户的大村,村和村之间的关系是孤立、隔膜的。 B .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生于斯、死于斯,终老是乡。 C .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人们会得到从心所欲的自由,从心即从俗,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D . 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人们从熟悉得到信任,并不重视契约。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囿,固守乡土。 B . 在乡下住,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这种不流动导致乡村人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而显得土气。 C . 乡民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并不是由于选择得来的,并没有具体目的,这一特性属于“有机的团结”,是礼俗社会。 D .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从《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就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 . 《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C . 《汉书》: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D . 《礼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4. (4)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5. (5)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才能消除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产生的流弊?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吗?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①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②“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③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④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早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早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由于天气过于寒冷,会经历一段蛰居异境,其间有闲食,有节期,因而也是令人怀恋的。 B . 闽粤的冬天和暖,人们穿着较为单薄,还看得见一些秋花,这是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符合作者所说的江南的冬景。 C . 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虽描写的景物不同,但都有清、静、悲凉之美,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D . 同是写景抒情散文,本文与《故都的秋》都饱含对景物的深挚喜爱之情,不同在于本文显闲适恬淡,后者则流露忧思。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夏夜进行比较,从而突出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 B . 句子②引用诗人的名句,写出冬天之严寒、春天之明媚,以表现作者对春天的渴盼。 C . 句子③中的“试想想”,引出下文作者所想象的美好图景,用以弥补现实景物之单调。 D . 句子④之所以借助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是因为作者的文笔愚劣,不如诗句直截了当。
    3. (3) 本文描写江南冬景却从北国冬天写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4. (4) 文中展现了哪些江南冬景特有的景象?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材料二: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者薄A暮B举网C得D鱼E巨口F细鳞G状如松H江之鲈。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七月既望”与“是岁十月之望”中“望”的意思相同。 B . “顾而乐之”与“顾安所得酒乎”中“顾”的意思相同。 C . “西望夏口”与“掠予舟而西也”中“西”的用法不同。 D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与“适有孤鹤”中“适”的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面描绘真景抒写真情,通过无需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 B . 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真切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 C . 最后写看见道士化鹤,空灵奇幻,迷离恍惚,表现了作者怅然若失的苦闷。 D . 《赤壁赋》前后两篇,同地两游,都情景交融,可谓同工异曲,各有千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酗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5. (5)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被后人称为姊妹篇,而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却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 . 《芣苢》一诗通过“采”“有”“掇”“捋”“祜”“褊”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的过程,富于诗情画意。 C . 《无衣》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通过问句显出不可遏止的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去作战的痛苦心情。 D . 《芣苢》是周代的民间俚曲,《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两首诗歌句式整齐,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使诗歌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2. (2) 两首诗歌都采用哪种结构形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描写诗人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的场景。
    2. (2) 姚鼐《登泰山记》“”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显出登山之艰险。
    3. (3)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鹊桥仙》中“”与此意境相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①____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②____。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①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②对知识结构完善,③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④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⑤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⑥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⑦并把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⑨提升新诗的艺术,⑩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仿照画波浪线处的句子,自选诗歌意象写一个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
    3. (3) 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有一条倒流河,河北是两个镇,河南是三个镇。河北、河南的要往来了,没有桥,只有老笨的一条船,那就得去搭船,搭吧。

    搭船的人往船上来,老笨认得邻村的顺顺,顺顺头上新别了一个发卡,绿莹莹的像落上去的蜻蜓。

    河南的樱桃已经开了,而河北,绒絮还在风里扯着。河北那是产煤的地方,到处都是些小煤窑。夜里如果有了流星,朝着流星坠落的方向去寻陨石,那峁呀梁呀下面会发现一个洞,洞斜着就钻进去了。这些洞差不多靠近某一个村庄,三里路或者五里路,路都是黑的。

    沟岔底的那个洞,和别的洞不一样,洞旁边搭了个棚,还种了一窝南瓜。因为有了一场好雨水,藤叶大如头,竟爬上了棚顶。下面坐着一伙媳妇,她们是来送饭的。罐子都是一样,罐子里的饭却不同。有的是红豆米饭,炒了土豆丝或烧了萝卜;有的是油泼的捞面;有的是四个杠头馍,全掰开了,夹了辣子酱豆和葱,还有一疙瘩蒜,说:我那人饭量大。

    1. (1) 下列句子中的“得”与文中加点的“得”读音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老人语重心长地说:“山区要想富,就得修公路。” B . 有所得,必有所失,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大。 C . 看着天色渐暗,她想:回家晚了,妈准得生气。 D . 说起过去,他还是一件件地谈得津津有味。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有了一场好雨水,藤叶很大,竞长上了棚顶”,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四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中有这样一段讲话: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