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联合考...

更新时间:2024-03-24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素描作为一个舶来概念,其创作过程不可避免会受到多种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美术中的白描亦类似素描,还有粉本,甚至那些单色写生的作品,都或多或少与素描有些相通之处。艺术家,理论家们则逐渐意识到素描概念的内涵不应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在词源上,中国本无“素描”一词,但“素”“描”二字古已有之。“素”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原意为“洁白生绢”,后引申为“简洁朴素”“不假修饰”。“描”字指以原态为凭据勾勒其貌。若按古训,素描的字面则可释为:以素朴的形式描摹物象。不过,此处的“描”不能理解为根据对象勾勒形态,而应理解为表现物象。所以,素描即以素朴的形式表现物象。

    理解素描还需在比较视野中激活民族文化与之相通的观念和方法。达·芬奇与齐白石都曾画过螃蟹。达·芬奇用铅笔或钢笔,从勾勒轮廓,铺排调子,到捕捉光影、表达体积,再到细腻刻画、调整结构,他遵循眼睛所见,巧妙地以明暗烘托出螃蟹的立体感、分量感和空间感,螃蟹的形象纤毫毕现,将科学精神与艺术美感高度融合。白石老人笔下的螃蟹虽寥寥数笔,但伸屈自如的蟹爪、毛茸茸的蟹钳和吐沫冒泡的蟹嘴,无不形神兼备,生意盎然。

    差异性背后自有其必然性。艺术形式的选择,总要符合本民族的文化观念。西方绘画将素描视作造型训练,中国绘画将笔墨视作修为。特别是在空间意识,黑白意识、轮廓意识方面,中西差异较大。

    先说空间意识。始于古希腊时代的西方科学与几何学,体现在艺术中是高贵静穆、和谐匀整的。反观中国,画家对空间透视问题亦早有体会,认知。然而,中国画主流却并未发展完善这种遵循视觉所见的透视方法。如果中国山水画自古以来就使用宗炳所说的“绢素远映”的方法来取景,何来江山无尽、咫尺千里、幽深阔远的意境?

    其次是黑白意识。黑白意识表现在西方素描中即为光影,以此勾勒形体之结构起伏,妙化出充溢空气感与光线感的三维空间。而与西方绘画追摹光影不同,中国画对光影“非不能绘、不欲绘,实不必绘也”(宗白华语)。中国画所蕴含的黑白意识,源于阴阳观念。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有云:“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可见,中国画之黑白,溶于水墨之间,笔端与纸面交融运用,变化无穷。轮廓、明暗、虚实在笔底的干湿浓淡中幻化成形。

    最后是轮廓意识。轮廓即边界,显现为线条之形。美术之线,主要功能有三:表现客观物象外形轮廓,通过前后穿插暗示结构空间,融入主观成为表情达意的手段。中国美术中的线,兼有上述三个功能。反观西方美术,线条最初也具有明显的轮廓性,然而,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艺术家们逐渐放弃仅用线条勾勒轮廓的方式,而将线条融入形体的光影转折中去,线条自身的独特性、独立性则日渐弱化。

    自古以来,中国造型艺术同样蕴含着素描精神--—在朴素无华的形式中求自然,求自心、求真性、求真美,让世人于黑与白,虚与实,疏与密、具象与抽象之间得见中国人对客观世界与艺术描绘之关系的认识与把握。今天,庚续此素描精神,以朴素的人民情怀、真实的生命感动、真切的艺术表达,创新的生动表现来进行艺术创作,这不仅是我们继承本源的必然与必要,更是吸收外来精神、面向未来的立场和动力!

    (选自吴为山《绘事新素:构建中国式素描新体系》)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意义上的素描不是以原态为凭据而勾勒其貌,而是以朴素形式来表现物象。 B . 西方的达·芬奇画的螃蟹以科学精神见长,而中国的齐白石画的螃蟹艺术美感强。 C . 中国画的黑白意识与阴阳观念密切相关,中国画水墨相溶,笔纸交融,变化无穷。 D . 中国自古有素描精神,中国人对客观世界与艺术描绘之关系的认识与把握早于西方。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宗明义从概念入手,从词源上:为中国式素描寻根,为中国式素描下定义。 B . 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素描的观念、方法与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 C . 文章第六段分别引用宗白华和韩拙的话,论证中国画的光影意识要比西方绘画强。 D . 文章结尾部分概括中国造型艺术中的素描精神,为中国式的素描新体系指明方向。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美术中的很多品类的作品都与素描的概念相通,艺术家、理论家意识到素描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 B . 达·芬奇作画注重细腻刻画,纤毫毕现,不追求神似;而齐白石作画虽寥寥数笔,但生意盎然,不追求形似。 C . 中国山水画中江山无尽,咫尺千里的意境,表明中国面主流没有发展完善视觉所见的透视方法。 D . 文艺复兴开始,西方将线条融入形体光影转折中,逐渐放弃仅用线条表现客观外形轮廓的方式。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目前,我国已拥有34项联合国非遗名录和1530项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在发展中,非遗文化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为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传承方式、面临的困境等,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联合北京民生智库等开展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研”。

    (摘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材料二:

    非遗作为重要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也是我们情感交融、彼此认同的源泉。比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民族传统节日以及重要庆典活动,形成了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强大精神力量。非遗在繁荣市场经济,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边远山区,在民族村寨,很多地方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组织群众,通过制作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致富。非遗的展览展示,成为旅游的新亮点和重要内容。这些活动传播了非遗文化,增加了居民收入,更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

    非遗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全人类意义,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族群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多样性。正如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所指出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特性,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

    (摘编自《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三:

    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遗保护名录的梁平癞子锣鼓,是一种音乐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巴渝民间器乐。秉承家传的贺志灿,是梁平癞子锣鼓的代表性传承人,但他认为传统的癞子锣鼓曲目太严肃、打法太呆板,跟现在的生活和审美越来越脱节。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贺志灿根据不同的节令和场景创作了多首寓意吉祥、喜庆欢乐的曲目,又增加了表演和表情的戏份,让整个演奏更具观赏性,视听效果更好。

    “区委区政府近年来不断强化传承人培育培养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对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据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陶斯平介绍,全区先后建立了10个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3个传承实验基地,还与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举办了非遗传承人研习班,进一步加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梁山灯戏、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如今都有像贺志灿一样能进院坝田坎、能登大雅之堂的代表性传承人。

    梁平区礼让镇一些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成立非遗传承队,邀请贺志灿等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将非遗传承融入素质教育。礼让初中通过“礼让草把龙”传承基地建设,让师生们在体验非遗魅力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2020年和2021年,学校先后成功入选重庆市综合实践活动领雁工程领雁学校和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摘编自《重庆梁平:乡土技艺焕新彩》)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是世界上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 B . 我国非遗领域超过百分之四十面临传承危机,主要靠国家保护,这使有些习俗被取缔,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淡薄。 C . 我国存续状态良好的非遗领域占比远远大于濒临消亡的非遗领域,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比较乐观。 D . 在非遗发展存在的问题中,缺乏资金支持被认为是所有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国家要在非遗保护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2.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评价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的调查,非遗发展面临的危机中部分工艺、曲艺失传和地区文化受冷落的情况很严重,从材料三看,这类危机难以得到缓解。 B . 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海内外中华儿女通过各种形式,共同庆祝新春佳节,这体现了非遗在中华儿女情感交融和彼此认同方面的作用。 C . 联合园《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提出的文化多样性,可以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 D . 材料二论述了非遗的作用,非遗不仅具有精神层面的作用,还可促进经济发展,还具有全人类意义,是我们对人类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
    3. (3) 重庆梁平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请根据材料三,概括其成功经验。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啼晓鸡    

    吴伯箫

    ①犬守夜,鸡司晨,殆与人之食色相似,那是天性。

    ②从很早就向往“鸡犬之声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古朴的乡村生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渊明翁《归园田居》里的名句,也是从心底里爱好着,玩味不置的。这还不是什么遁世思想,有以寄迹山林;实是田野风物,那竹篱茅舍、豆棚瓜架之类,所给予的熏染过深的缘故所致。

    ③在都市里,烟囱,楼厦挤得满满的;处处都是摩托车、霓虹灯,金与肉的辉映。人们黄昏起床,黎明就寝,昼夜生活压根给它翻了个儿,对守夜司晨的鸡犬之声他们怕很生疏吧。那同古昔战场上长矛盔甲一样,在氯气炮坦克车的队里,怪嫌寒乞的。于今,报晓么,有自鸣钟,有早号,汽笛;防护么,有警察,红头阿三。鸡狗禽兽之裔,还不上一边去!你看,一更二更敲着梆子过夜的更夫,都躲到僻静的城角落去了呢。

    ④可是,虽说如此,对喔喔的鸡啼、汪汪的犬吠,还是觉得有些亲近。无论在哪里听到,总仿佛遇故知还乡里般情味,这也许是没落的表征吧,对这点没落却是固执着的。你且想想看:秋天,晌午时分,老大的太阳,正煦暖地晒着,温都都的;在乡间,一个小村落里,谁家禾场上秋收后一大堆草垛的顶上,高高站了一只丽花大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尾上长长的飘翎招展着,那样洒脱,那样美,映了日光在熠熠闪耀。它遥遥地先兀自向四方眺望一会,忽然伸长了脖颈,“哥嘟嘟……”响亮地叫起来了。停一息,听了听什么,“哥嘟嘟……”又叫了一声。紧跟着,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不知有多少雄鸡.百数十个吧,也一齐答了应声;这里喔喔,那里喔喔,远远近近,嚷成一片地闹着。你不神往么?草垛跟前,谁家烂漫天真的孩子,手指点在腮边,红红的脸,都看呆了呢。“咯咯哒,哈咯哒……”你瞧,偏偏那边又来了母鸡生了蛋的呼唤,真教人高兴!要是太平丰年,家给人足的时候,在这一阵正午的鸡啼声里,你想象不到家家的饭菜香,及那食桌边熙熙和乐的情趣么?

    ⑤犬吠呢?你且别怕。虽则踏入一座山庄或走近一家宅院的时候,总会有瘦的,肥的,波波嗡嗡的大小狗,以凶凶嘴脸向你袭来示威;然而它不致就伤害你的,不过虚张声势,迎你过来送你过去而已。若真的在一家门口伫立稍久的话,那吠声便会给你唤出一个人来。“狗!谁呀?”清脆娇婉的声音,说不定还是一位桃花面素朴的姑娘哩。要是熟,就请进作个客人;不熟,“这家杏花开得真好!”或“枣都红满树了?”说了一句话就走也行。那条狗,一壁厢,却已用亲熟的目光注视着你,摇了尾巴了。

    ⑥怎么样,可过瘾?

    ⑦若然有工夫,以袖手旁观态度,看看鸡斗,瞧瞧狗打架,不也有趣么?你看那胜者的趾高气扬,败者的垂头曳尾,就很令人兴感。甚而爱管闲事,以同情心驱策,都想打抱不平。可是我不劝你去学唐明皇:因了喜欢民间清明节的斗鸡戏,便在宫中修了鸡坊,选六军五百小儿,养千数长安雄鸡,来驯扰教饲。那是满可不必的。“软温新剥鸡头肉”,不客气,咱们万岁爷晚年原有点儿荒唐。莽狗,而至喂肥了无所事事,去看它赛跑,逗裙边旋风呢,也无聊;酒色财气,鱼鸟狗马之什,成了廦,是都足以使人不争气,堕往泥潭里去的。

    ⑧要真的像孟尝君的食客,鸡鸣狗盗,也罢了。本来么,鸡叫开关,偏偏夜才三更,不到鸡叫时候,你就学那一声,骗一回塞边鸡,骗一回守关人.有哈关系?总比愁白了头发还过不去关好得多多不是。看来伍员是比较笨的。“绛帻鸡人报晓筹”《周礼·春官》中就有所谓祭祀夜呼以警百官早起的“鸡人”在。

    ⑨说回来,犬以守夜吧,夜里犬吠却有点怕人。特别那一阵紧一阵慢,村犬狺狺然的齐声乱吠,就往往把孩子们关在了被里。以为哪里又遭了毛贼了。大人们也不敢睡熟,惯常坐起来,放土枪,警备万一的不测。鸡啼呢,就好:长夜漫漫何时旦?当你在旅床上辗转不寐,风雨夜雷电交迫的时候,啼鸡一声,就有了盼头了。尽管是漆黑漆黑的夜,总敌不住一遍遍的鸡声相催,慢慢地东方欲白,月没星稀,就黎明了,就大亮了。

    ⑩农家春耕季节,鸡叫头遍长工就起来喂牛。鸡叫三遍就带了犁耙绳索上坡。最怀念:闪烁的星天下,料峭的春风中,鸡啼声里,犬吠声里,那伴了三头耕牛,两只猎狗,一车农具的上坡人啊。咯啰啰的说话,隐约约的人影,犹如梦中。在跟前你不愿同他们一块儿走走么?于我是迷恋着的。还有,除夕夜阑,祠堂前、家人正围绕着发纸马,烧金银锞,放鞭炮的时候,五更鸡啼也一声声繁了起来,那情景又是怎样的静穆,深远呢。很多人童年记忆的网里,对此怕就打着很密的结吧。

    ⑪鸡鸣的时辰真怪:在夜要欲曙天,在昼要日当午;阴雨也罢,冷暖也罢,到时辰就喔喔地啼了起来。且是那样有尺寸斟酌的。你万物的灵长啊,康德老先生那有名的哲学散步,虽以时间的准确,惹了人的异常叹服,但比之唱晓雄鸡,不是还有点距离么?是不想,想来确够神秘。

    ⑫有闻鸡起舞的故事,有长鸣鸡的传说。有野鸡群鸣的古磨笄山。朝有“束带待鸡鸣”,野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喂,你锁在都城的朋友,笼里金丝雀与夫架上鹦鹉听够了,何妨于星月夜、驿桥边,胸怀郁悒时候,去听一听那千户万户的鸡呜犬吠声呢。它是可以给你很多慰安很多鼓舞的。不信,前路茫茫正自踌躇当儿,隐隐的雄鸡啼处,山那畔村舍就不远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于“山屋”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用“长矛盔甲”与“氯气炮坦克车”,类比“鸡犬之声”之与“摩托车、霓虹灯”等,表达了对乡村落后现状的隐忧。 B . 第④段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乡间正午鸡啼的热闹场景,绘形绘声,生动逼真,字里行间洋溢着和乐、欣愉。 C . 第⑥段用简洁的反问句,既小结前两段对乡下鸡鸣犬吠景观的描写,又引出后两段对古事的征引,为揭示文章主旨做了铺垫。 D . 文末提醒“锁在都城的朋友”去听听“鸡鸣犬吠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知识青年的呼吁:走向广阔的乡土,追求光明的未来。
    2. (2) 本文的选材、表达方式特色鲜明,请分别简要分析。
    3. (3) 有评论指出,《啼晓鸡》“真切地体现出吴伯符散文语言意浓、自然、精巧的特点”。试以本文为例,加以简要评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 , 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盖李诗如高云之游空,杜诗如乔岳之矗天,苏诗如流水之行地。读诗者于此处著眼,可得三家之真矣。

    东坡所至好营造。守徐州时,值河决,澶渊泛滥,到徐城不浸者三版①。悉力捍 , 城得无患。水既落,乃拆项羽霸王厅材,筑黄楼于城东门。诸名人王定国,秦少游、黄鲁直及弟子由等,作诗赋以之。及守杭州,而西湖已涸为葑田,乃奏以救荒余钱万 , 粮万石,并请得百僧度牒②,募民取湖中所积葑为堤,长三十里,以通南北往来。即今苏公堤是也。又欲自浙江之石门凿运河,引上游之水,并江为岸,以达于龙山之大慈浦;自浦北抵小岭,凿六十五丈,以达于古河;由古河四里以达于龙山运河,以避浮山之险。既奏闻,会内召,役遂止。其守颍州也,又颍之西湖,与赵德麟、陈履常共事,未成而改知扬州,德麟卒成之。

    后谪居惠州,又捐犀带助道士邓守安作城外东新桥,并致书子由。子由妇史以所得内赐金钱数千施僧希固筑西新楼。是东坡所至,必有营造,斯固共利物济人之念得为即为之要亦好名之心欲借胜迹以传于后。至今杭之苏堤,固已千载不朽;颍之西湖,亦尚有知公遗迹者;徐州黄楼虽已无存,而其名尚在人耳目间。名流之用心深矣!

    东坡襟怀浩落,中无他肠,凡一言之合,一技之长,辄握手言欢,倾盖如故,而不察其人之心术,故邪正不分,而其后往往反为所累。东坡才名,震爆一世。故所至倾动,士大夫即在谪籍中,犹皆慕与之交,而不敢相轻。其在黄州也,黄守徐君猷、通判孟亨之甚投契,倡酬往返,俱载集中。

    (选自赵翼《瓯北诗话》,有删改)

    [注]①版:表示城墙的高度和长度。②度牒:旧时官府发给和尚、尼姑的证明身份的文书。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斯固其利物A济人之B念C得为D即为之E要亦好F名之心G欲借胜H迹以传于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王确的一项是( )
      A . 大放厥词:竭力铺陈辞菜。现代汉语中,“大放厥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多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含贬义。 B . “悉力捍御”的“御”字意为“防御”,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字意义相同。 C . 张:本义为扩大,引申为“宣扬”,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的“张”字本义相同。 D . 缗:本义为穿铜钱的绳子,文中指成串的铜钱,通常以一千文为一缗,“钱万缗”即万串铜钱,每串一千文。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把韩愈以文入诗的风格发扬光大,诗风更加奔放,他的诗歌风格与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的风格明显不同,李白、杜甫、苏轼的诗风各有特色。 B . 苏轼在多地任职时都有所作为。他在徐州全力救灾,建造黄楼;在杭州募集钱财,调用民力建造了著名的西湖苏公堤;在颍州整治颍州西湖。 C . 苏轼被贬到惠州,但他仍然积极作为,他捐物帮助道士建桥,还动员弟弟家出钱建楼。作为名流,他的建造用心很深,有的已经千载不朽。 D . 苏轼胸怀开阔,没有害人之心,不去考察别人的心术,但这常常给他带来麻烦。他名声很大,解救了很多被贬的官员,人们不敢轻视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②既奏闻,会内召,役遂止。

  • 5. 古代诗歌阅读

    近体二首   

    谢翱

    (其一)

    南雁去来尽,音书不可凭。应过蛮岭瘴,间拊楚臣膺。

    沧海沉秦璧 , 愁云起舜陵。可堪魂梦在,回首旧觚棱

    (其二)

    月离孤嶂雨,寻梦下山川。野冢埋鹦鹉,残碑哭杜鸦。

    妓收中使客,民买内医田。到此闻邻笛 , 离情重惘然。

    [注]①秦璧:秦始皇得蓝田玉,为印,上刻“受命于天,即寿永昌”为传国玺。始皇二十八年渡江时沉于水中,不久秦亡。②舜陵:借指南宋六朝帝陵,曾被掘。③觚棱: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借指皇宫。④中使:太监。⑤闻邻笛:魏末稽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嵇康好友向秀经其山阳旧居,闻邻人笛声而念亡友,因作《思旧赋》。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一)首联写南雁去尽、音书无凭,表明亡国后故人音信断绝、自己孑然一身的境遇。 B . (其二)首联上句写景,渲染孤寂、凄凉、黯淡的气氛;下句写追寻归隐之梦,领起下文。 C . (其一)颔联以“楚臣”自称,写自己亡国后浪迹南方崇山峻岭间,亡国悲愤不能自胜。 D . (其一)颈联以“沉秦璧”借指南宋灭亡:(其)颈联写宋亡后昔日权贵已沦为平民。
    2. (2) 从情感内涵与表现手法两方面简要分析两诗尾联的异同。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琵世行并序》中,“”两句把诗人的命运和歌女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两人同病相怜,同声相应。
    2. (2) 韩愈《师说》中,作者写童子之师的职责是“”,作者接着运用对比手法,揭示童子之师教学的弊端是“”。
    3. (3) 唐宋诗词中,描写共享一轮明月的句子很多,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I

    昨晚不知何故,辗转难眠,一早起床,他心中仍____,坐立难宁。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已是岁末,故乡是否飘起了雪花母亲,可好

    国难当头,亲人离散。桌上有母亲和他们的合影,那是她离开清华前的留影。

    母亲回老家两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____之际,教育部决定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联合大学,往南方转移。他想,偏安乡里,或许能让母亲在乱世中求得一份清净。

    妻在外面叫他。一封电报,从故乡发来。他心里一阵紧。

    “母病速归。”

    他愣了一下。猛然想到,昨晚辗转难眠,原是母亲在唤他。

    他常觉得____:瘦瘦小小的母亲,哪里来的那种不熄的生命之火燃不尽,用不竭

    母亲已然离去。平静,安详。

    他是母亲的儿子,母亲在或不在,都应一个样。

    在那个时代,母亲一双小脚,尚且如此步履不停,七尺男儿更应一路向前,永不止息。

    院中的蜡梅花开了,幽香弥漫。

    他闭上眼睛,仿佛母亲就在身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2) 请分别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对于文学(散文)创作来说,____?行公毫不犹豫地回答了五个字:“思想最重要。”这是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穷其一生的所悟,真正是至理名言。

    鲍鹏山的《圣贤之忍》是一篇振聋发聩的雄文,不仅把“忍”字所包含的“忍受”“容忍”“残忍”“刻忍”一一讲了个彻底透明,而且也把君子和小人的关系讲得明白而透彻:“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尽管如此,一辈子穷困潦倒,忍饥挨饿、倍受打压的君子们,也得守住底线,____。“坏人最大的危害不是伤害了好人,而是让好人变得跟他一样坏”这句话更是警钟,揭示出了一个重要的真理:人类必须不断增加好人的数量:否则,不这样做,就会破坏社会大环境变得越类越糟

    对于散文创作来说,“思想”最重要。韩少功的《聚集:有关的生活及价值观》借助人类在灾难面前的表现,直接批判了当代生活中的随波逐流者,如整日追逐高消费,追逐虚荣生活等。是的,在这么多年的光怪陆离中,许多人类文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都被取代,被遗忘,被抛弃了,一些人的价值观确实出了问题,人生之路千回百转,确实该回过头来好好思考一下了。正如韩少功所说:“虚荣终究虚,华而不炫和惠而不奢的传统生活观,总会在历史的坎坷途中苏醒。当生命、安全、自由等更多价值选项摆在面前,一旦与虚荣发生冲突,( )。灾难终会过去,但来过了,也留下了伤痕和记忆。”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种新的价值平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未必不会被寻找并接受 B . 很多人未必不会去寻找一种新的价值平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C . 一种新的价值平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可能会被寻找并接受 D . 很多人未必不会去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种新的价值平衡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做人应敢于搏击惊涛骇浪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时也会溺水。

    而又有人认为应该藏锋敛迹,多思慎言,方得始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