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

更新时间:2024-03-14 浏览次数:9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2·泰安) 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可以传声 B .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C . “暮鼓晨钟”里的鼓声和钟声主要是依据音色来分辨的 D . 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时,利用了声传递能量
  • 2. 下列有关中学生的一些数据,能与事实相符的是(  )
    A . 步行速度约1m/s B . 眨一次眼的时间约10s C . 穿39码鞋子表示脚长39cm D . 正常的体温约为39℃
  • 3. (2020八上·华容期末) 在生活中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小明同学戴着眼镜到厨房炒菜,眼镜片立即模糊,这是液化现象 B . 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冰晶,这些冰晶是凝华形成的 C . 夏天喝饮料在杯中加入冰块,一会儿冰块变小,这是熔化现象 D . 打开冰箱门时,常会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 4. 以下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
    碗中筷子“折断”
    B .
    雨后彩虹
    C .
    水中倒影
    D .
    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 5. 疫情防控期间,每个人都需要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出示绿色的健康码才能进入公共场所。用手机扫描健康码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二维码上白色区域反射所有色光 B . 二维码是光源 C . 二维码上绿色区域反射绿光 D . 二维码上黑色区域吸收所有色光
  • 6. (2021·扬州) 在“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两个活动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

    A . 都是为了受热均匀 B . 都是为了控制温度 C . 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 D . 前者是为了控制温度,后者是为了受热均匀
  • 7. (2019·湘潭)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当烛焰离透镜14cm时成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8cm时成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 4cm B . 7cm C . 10cm D . 16cm
  • 8. 王亚平曾说:“面对浩瀚宇宙,其实我们都是学生”。时隔八年,王亚平再次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太空授课。这一次,王亚平用一个简单圆环做成了一个特殊的大水球,然后她往大水球中央添加了一个气泡,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水球中形成了王亚平一正一反两个像(如图),加入气泡后的水球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水球中所形成的倒立的像是虚像 B . 水球中所形成的正立的像是虚像 C . 图丙中间部分相当于两个凸透镜 D . 投影仪成像与我们看到的水球中的倒立的像相同
  • 9. 如图是一款黑科技阅读设备—“博看AI光影阅读”.它利用了激光投影和成像技术,开机后该设备将资源投影到白色粗糙的桌面上,直接在桌面上用手进行触控操作,犹如在手机上操作一样简单。下列关于此设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桌面上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B . 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C . 白色桌面便于反射各种色光 D . 选用粗糙的桌面是为了使光发生漫反射
  • 10. 图像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如图所示的图像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 . 甲、乙 B . 甲、丙 C . 乙、丙 D . 乙、丁
  • 11. 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 B . 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 C . 1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3.0m D . 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 12. (2022·江汉) 小红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远足活动,全程6km。 她行走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km/h,行走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4km/h,则她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 . 4km/h B . 4.8km/h C . 5km/h D . 6km/h
二、填空题
  • 13. “天宫课堂”第三课于2022年10月12日,由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东、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年进行了太空授课.刘洋说话能发出声音是因为她的声带在,在天宫二号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 , 刘洋讲课声音响度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的大,我们能通过刘洋讲课获得知识,是因为声音能传递
  • 14. (2022八上·秦都期中) 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首先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填物态变化)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水在平面上凝固(选填“吸热”或“放热”)完成制冰;之后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填物态变化)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

  • 15. (2017八上·相城期中) 北方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冰花”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生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 表面(选填“内”或“外”),此时小芳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玻璃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 16. 小云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两眼的视力分别是远视和近视,她将一只2B铅笔放在她的眼镜的后面1cm处时,透过眼镜看到铅笔的形状如图所示,则图中左侧的镜片是(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该镜片所矫正的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

  • 17. (2020八上·秦淮期末) 南京玄武湖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被誉为“金陵明珠”。深秋周日的早晨,小丽一家来到玄武湖游玩,拍下了很多美丽的照片,如图所示。

    1. (1) 阳光下,小丽发现自己在地面留下了影子,这可以用光的知识来解释;看到金黄的树叶,是因为树叶(选填“反射”或“吸收”)黄色光的缘故;
    2. (2) 在湖边漫步,小丽发现水中的鱼儿在凉亭的倒影间穿行,看见的凉亭的倒影是光的形成的像,看见的水中的鱼儿是光的形成的像;
    3. (3) 小丽爸爸用无人机进行了空中摄影,此时相机中成倒立、的实像,为了拍到玄武湖的全景,无人机需要飞得更(选填“高”或“低”)一些。
  • 18. 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两种物质中传播,在分界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互相垂直,是分界面或者法线,其他为光线,根据图中角度关系可知,为分界面,此时的折射角为,入射角为

  • 19. 人的眼球的结构类似于(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它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倒立像。小明同学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形成了近视眼,此时物体会成像在视网膜的方,应当戴透镜进行矫正。
  • 20. 图甲中的物体长度为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为s。

  • 21. 如图所示,是一款运动APP记录的某次跑步者的路线和数据。

    1. (1) 由甲图信息可知,此跑步者的步幅(每步距离)为m,全程的平均速度为m/s;
    2. (2) 利用图甲信息,请给出“配速”的定义:
    3. (3) 若跑步者的“配速”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在t1t2t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时刻。
  • 22. 如图所示,关于甲乙两车的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根据图示可以判断:甲车;乙车。(选填“A/B/C”:A.一定向左运动;B.一定向右运动;C.可能静止、可能向左运动)

三、作图题
四、计算题
  • 26. 元旦期间,小明从扬州乘“复兴号”列车去北京。他乘坐的列车长为200m,当列车以288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明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20s。
    1. (1) 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米?
    2. (2) 列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多少秒?
    3. (3) 若该列车通过一座长为 1.8km的大桥时,列车全部在桥上的运行时间为40s,则该列车过桥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五、实验题
  • 27. 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9种不同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60

    0.76

    F

    120

    0.76

    B

    60

    0.89

    G

    90

    1.05

    C

    60

    1.05

    H

    尼龙

    90

    1.05

    D

    90

    0.76

    I

    尼龙

    120

    1.05

    E

    1. (1) 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 (2) 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将表中所缺数据补全① ②
    3. (3) 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使用(选填“同一根琴弦”或“不同的琴弦”),只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用同样的力拨动,判断音调与松紧程度的关系。
  • 28. 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 (1) 图甲装置中,应选取(碎冰/冰块)装入试管内进行实验;
    2. (2) 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取示数时正确的视线是AB/C):
    3. (3) 甲图装置不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冰块受热均匀,而且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快/慢),便于记录数据:
    4. (4) 根据多次测得数据绘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①加热到第6min时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②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min;

    5. (5) 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于是小明在烧杯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升高/降低/不变)。
  • 29. 下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

    1. (1) 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平面镜/玻璃板),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M的(前面/后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
    2. (2) 为了测量两侧蜡烛到平面M的距离,让蜡烛A远离M,则后面的蜡烛要(远离/靠近)M才能再次看上去像被点燃了一样;
    3. (3) 多次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小明同学得到初步结论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相等/不等);
    4. (4) 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图2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选填字母代号)____;
      A . 硬币成像在a B . 硬币成像在b C . 硬币成像在c D . 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5. (5) 同组的小红选用棋子做实验,实验装置如丙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玻璃板绕底边向棋子B一侧翻转90°,则在此过程中,棋子A顶端与其像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是(变大/变小/先变大后变小/先变小后变大)。

  • 30. 如图是小南和小红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 (1) 为了测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小南将透镜对着太阳,图甲,移动白纸位置直到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点,测量出该点到透镜光心距离即为焦距,小红指出小南的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改正错误后,小南用正确方法测出凸透镜焦距为10cm;
    2. (2) 实验前,调节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如果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相同大小的圆形光斑,其原因可能是
    3. (3) 图乙是某次实验中仪器摆放的位置图,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要将凸透镜移到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
    4. (4) 实验完成之后,图丙小南将小红的眼镜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小南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则小红同学的眼镜为(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该眼镜对光具有(选填“发散”或“会聚”)作用。
  • 31. 如图所示,是“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 (1) 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测量气泡从0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

      方案二:测量气泡从计时开始2s、4s、6s和8s所通过的距离;

      你认为从实验获取数据的角度分析,方案更方便;

    2. (2) 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较(快慢) ;实验中,在如图玻璃管上应选择(甲/乙)线作为起点0更合理;
    3. (3) 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2

      20

      30

      40

      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24

      2.51

      3.75

      5.002

      根据实验数据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比(正反),运动速度可以看做是(改变/不变)的。

  • 32. 为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小明和同学们用两个相同的纸片分别裁去一个扇形(如图甲所示),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 (1) 小明想通过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水平地面的先后,来确定纸锥下落的快慢,他该选择图乙中的(a/b)位置开始释放;
    2. (2) 小明用频闪相机拍下某一纸锥下落过程的照片如图丙所示;

      如图中能反映出该纸维下落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____(填选项序号);

      A . B . C . D .
    3. (3) 在接下来“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发现下落时间较短,为了便于测量下落时间,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措施:(写出1条即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