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2-26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王先霈、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在细读式批评中,联系作家本人、社会背景,对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是有益而无害的。

    事物的发展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意识到“文本批评”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就纷纷跑到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文化批评的怀抱中去。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太关注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而是更加关注其中暗含的“倾向性”。这时候,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在批评实践中受到忽略了。这是我们在当下呼吁重建文学性、加强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背景。因此,在批评实践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需要双向运动,形成一种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只有这样,批评家才可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似乎更吻合读者的口味。它以“内部批评”为中心,又承袭了既往的社会历史批评,成为一种兼容并蓄的细读式批评。这正如陈晓明所说:“试图从小说艺术、思想特质以及历史语境三个维度来展开对文本的解读,由此来突显当代中国小说的艺术变革所创造的新型的文学经验。”细读法首先对文本内部研究有用,但也适用于外部研究。之所以我们关注外部的某个因素,是因为文本内部有一定的“触发点”,正是这一点引导评论家去进行相关的外部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读法可以很好地连起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因此好的文学批评,对于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精读作品,又要“出乎其外”——跳出作品,即从个别、特殊走向普遍、共性。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批评可以引入社会、人生,引入作家、读者等维度,但须在文本相关的范畴内,不能话题无边、“喧宾夺主”。理想的做法是在解读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要通过细读找到文本内外诸多因素的复杂关联。因此,文本解读要跳出作品中的有形时空,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形而上王国。

    这其实需要批评家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一个批评家要懂得多种文体的艺术规律。当下很多评论家介入文学创作,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样的评论家在细读、批评作品时,才容易深入肌理、细部、空白处,进而达到对整个作品的宏观把握。由于打通了创作与批评,他们的思维也不局限于作品,他们往往更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这其实也有助于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在批评实践中,还需要评论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细读式批评,着力的是对文本的剖析、阐释,批评家的判断、评价,就包含在述评中。你不能把一般作品说成是优秀作品,把优秀作品拔高到伟大作品,坚持艺术标准是至关重要的。这使人想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斐.拉萨尔历史剧本《济金根》的评价。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剧本,认为故事情节让人“惊叹不已”“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另一方面坚持“最坦率”的批评,指出了剧中人物身上的“席勒式”的概念化倾向。由此,他们还升华出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作家的批评实践,值得我们很好地研习与借鉴。

    (摘编自段崇轩《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本细读”也称为“文本批评”,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B . 把批评的首要职责放在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和评判上,这种做法被质疑为割裂了文本与外部的联系。 C . 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背景下创作的,研究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本。 D . 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因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引用《文学批评导引》的内容,阐述了文本批评的概念,指出该概念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之大。 B . 文章阐述了“文本细读”这一方法在文学批评中的发展过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论述。 C . 文章结构严谨,采用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提出方法和要求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D .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 (3) 下列对文本的解读,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的观点的一项是
      A . 对《再别康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句,有同学提出“梦”是无形、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这显然是矛盾的。 B .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对“念了什么书”前后的回答完全相反,从中可看出黛玉的聪慧和小心谨慎。 C . 《荷塘月色》的标题是偏正结构还是并列结构?学完课文后,同学们认为把标题理解为并列结构更为适宜。 D . 《念奴娇.过洞庭》中“表里俱澄澈”一句不仅写景,也写品格之美,是词人对自己因被谗而免职的申诉。
    4. (4) 中国的文学批评经历了哪些变化发展?请简要说明。
    5. (5) 怎样才能做出好的文学批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芦花虾

    邓刚

    因为离海近,所以这里的集市最精彩不过,卖主们都摆出一副很有势力的气度,一手掐腰,一手攥创钩。以前,还像做贼似的探头探脑,现在政策架得他们腰粗气大,一个个放开嗓门吆喝。从早到晚,招引得顾客涌涌不断。国营商店看着眼红,也来占块地盘搞竞争。虽然都是卖货,却自觉得国营的高贵。她们最愿嘲弄的,是对面角落里卖芦花虾的姑娘,吆喝她“拐筐的”。这里人对这个词儿看得很卑下,因为讨饭的叫花子才叫“拐筐的”,所以是极不愿听的。但这个拐筐的姑娘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只是默默地守在筐前,低着头,既不愿吆喝,又不敢招揽。但筐子里的芦花虾却很争脸,干净、整齐、红艳艳的。不一会儿就卖完了,她赶紧拐起筐,逃也似的跑走了。她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张书琴,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按时兴的说法,叫“待业青年”。

    书琴并没有考大学呀、当研究生呀等闪闪发光的理想,她只想毕业后进工厂,进机关,进商店.反正在国营单位当个工作人员就行。那是给国家干的呀!眼前这算干什么?“自负盈亏”,“拐筐的小贩子”,天底下还有比这更难听的词儿吗?

    书琴几次想把筐子扔进海里不干了,但又不忍心,因为她可怜哥哥。父亲早去世了,撇下病弱的母亲和她,干啃哥哥那点儿工资。

    书琴一咬牙,到工商局交了待业证,拐起卖芦花虾的筐。同学们说她:“你疯啦!坐着等呗,国家早晚得分配!”书琴摇摇头。

    书琴卖完虾,顺着货摊赶紧走,一行行货摊摆得长长的,各种风格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大家都在急切切、热盼盼地做生意,没有一个像她这么畏畏缩缩的!有一阵子,书琴甚至觉得像开展览会似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创造和收获来的劳动果实,谁最有智慧,谁最勤劳,谁才能获得最大的报酬。

    呱唧呱唧,一个姑娘拐着一大筐芦花虾从海里面走出来。书琴一抬头,是同学李海菜!李海菜瞥了书琴筐子一眼:“到里边去——大里边!”李海菜指着海天接壤的远处,那里泛着一层虚无缥缈的雾气。“鬼儿滩,多的是!不过,你不行,改天我领你去!”说着,李海菜从筐里往外抓芦花虾给书琴,然后踩着水花走了。

    “自负盈亏!”书琴感到这句话不怎么难听了。她还想说:“别小看自负盈亏,我还想把嫂子挣家来呢!”但没敢说,因为她不知自己能不能上去鬼儿滩。然而又一转念,李海菜都上去了,我怕什么!

    凉丝丝的海水使书琴打了个战,心里有点怯。潮水刚刚闪个边儿,海滩上没一个人影。书琴四面望了一阵,咬咬牙,将筐子使劲往上一拐,坚决地走进去。她私下早已打探了去鬼儿滩的方法,去那儿不容易,得精细地计算。潮刚退时就下水,赶着浪印儿走,等潮终时才能赶到;在上面只能待两袋烟的工夫,赶着涨潮的浪印回来。否则潮一回头,返回的途中涌起一股急流子,会把人拖进老洋里。书琴虽然有些紧张,但觉得只是一个计算问题,很简单。她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哗哗地搅着水花,很自信。

    越走得深,水的颜色就越纯净,像透明的绿绸。路程真长,不管用什么方法,书琴还是累得不行了,两腿好像被那些绿绸绸缠紧了,拉不动。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岸边那道黄线早已模糊了,四周漫无边际的水面上浮起了一层薄薄的雾纱,阳光变得柔和媚人,使单调的海面内容丰富起来。她扬起脑袋,两眼顿时亮了——前面,神秘的鬼儿滩正在银色的浪卷中浮现!

    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虾儿惊呆了,她兴奋得有些昏头了,简直不知钓哪一片虾才好,总觉得另一片比这一片强,最后,弄得她只好满滩乱跑,反正鬼儿滩今天是她自己的,怎么样都行!

    书琴又蓦地刹住了自己的欢劲儿,李海菜也许来了呢!叫人家听见自己在这儿胡说八道,多丢人。她的眼睛赶忙朝四周一瞅,怔住了——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书琴慌了,这是怎么回事!哪儿来的大雾?岸在哪儿?她惊叫起来,在沙滩上东一头、西一头地撞着。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谁知这一下却把她呛火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反正说好说歹都这样,干脆硬拼吧!

    她想起了老师教的一支歌,便唱起来:“我们是80年代的新一辈……”

    “拐筐的小贩也算80年代的新一辈吗?”

    “应该算。绝对应该算!……”

    书琴自问自答,一会儿犹犹豫豫,一会儿理直气壮,畏惧却一扫而光。她的感觉变了——浪头小了,涛声弱了,雾气也退得远了。

    忽然,一阵粗犷的歌声穿过雾气,扑过来——“蟹子肥哟,虾儿鲜!”

    书琴浑身的血液都被这歌声激励得奔涌起来,于是,书琴又紧紧地抓住虾筐,与激流搏击着。

    雾气渐渐消散了,太阳、天空和撒满银屑的海滩一齐向筋疲力尽的书琴显露出来。

    赶海的妇女们好奇地围过来,一个个大惊小怪:“上鬼儿滩了?”李海菜挤到跟前,不相信地瞪着眼睛:“广播说有大雾,你……”

    书琴没吱声,有这沉甸甸的一筐芦花虾,什么也不用说。

    鬼儿滩那边的海天一碧如洗,刚才那场大雾好像是专为考验书琴而涌起的。但是,她回来了!

    海边离城里十多里路,可是书琴有的是力气,她拐着虾筐嗖嗖地飞走,因为她心里燃烧着一个灼人的念头:赶快把虾煮熟,拐到集市上去,还要大声地吆喝!书琴再也不怕那些嘻嘻笑她的姑娘们了,再也不怕人们喊她小贩子了,再也不感到什么难为情了!她一想到那大雾、浪涛和急流,想起付出的力量、汗水和勇气,就觉得“自负盈亏”这四个字那么艰难和沉重,不是简简单单的词儿了!

    背后,一望无际的大海上——

    蟹子肥哟,

    虾儿鲜!

    赶海的人儿,

    乐颠颠!

    歌词儿又改了,看来又丰收了……

    (摘编自《鸭绿江》一九八三年第九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生意兴隆给摊贩们壮了胆,他们一手掐腰一手攥刨钩,一改往日做贼似的探头探脑。 B . 集市上摊贩们生意兴隆引得国营商店眼红,国营商店也“放低姿态”来到集市加入竞争。 C . 国营商店的营业员吆喝角落里的张书琴是“拐筐的”,可以看出她们职业优越感很强。 D . 去鬼儿滩的路途十分艰险,张书琴虽然心里有点怯,但是她仍独自一人前往,可看出她的决心。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海菜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作者着墨不多,但她对主要人物张书琴起着陪衬作用,同时她的出现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B . 小说中的“待业青年”“待业证”“自负盈亏”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社会背景,也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C . 小说情节并不是以时间为序来安排,而是有跳跃,既有顺叙又有插叙,使得内容更为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D . 小说通篇以书琴的视角来叙述,使读者能够跟随“她”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和事件,从而给小说的解读增添了丰富的意蕴。
    3. (3)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张书琴的看法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作者说“对海的描写,归根结底都是在写生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于孔子曰:“秦穆公其国小,处僻而霸,何也?”对曰:“其国小而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其举果,其谋合,其令不。亲举五羖大夫于系禦之中 , 与之语,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则小矣。”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 , 驰于邑中,非恭俭也。此二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周公旦白屋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二: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鳍,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五羖大夫,即百里奚。系缪,同“缪”;威公:即齐桓公。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贤者不悲A其身B之死C而忧其国D之衰E故必复F有贤者G而后H可以死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偷,有“苟且”之意,“不偷”指政令严谨严肃,与“忙里偷闲”中的“偷”意思不同。 B . 舆,指车,又指轿子。成语“出舆入辇”,意思是指出行与归来都要坐交通工具。 C . “伯牙破琴绝弦”中的“绝”与《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巅”中的“绝”意思相同。 D . 逆,指预先、预料,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中的"逆"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穆公广招人才,曾经从囚犯中提拔了百里奚,秦穆公这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气度,对他成就霸业有极大帮助。 B . 失去管仲、隰朋等人后,竖刁等人得到重用,最终导致齐桓公悲惨死去。从齐桓公之死可看出,任用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知人善任很重要。 C . 材料一中,使用周公、晏子、孔子各例意在表明,有品行有学问的人凭借个人的魅力能为国君延揽到更多杰出的人才。 D . 从材料来看,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实际上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就像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一样,才能无法施展。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

      ②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5. (5) 两则材料都谈到管仲,但对管仲的评价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咏怀(其三十九)

    阮籍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壮士”二句出语壮阔,“何”字带着饱满情感,赞扬壮士威震八荒的昂扬高志。 B . “驱车”句照应“威八荒”,“受命”句领起下文之出征效命,全诗章法严谨。 C . “良弓”二句写壮士武器装备之精良,衬托壮士的英武风采和慷慨赴国难的豪情。 D . 此诗与《诗经·秦风·无衣》一脉相承,都表现战况的激烈和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气概。
    2. (2) 论者认为阮籍这首诗直承雄健深沉、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这种风骨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的《琵琶行》用语简洁凝练,上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下一句“”点明了季节特征,渲染了事件发生时的落寞氛围。
    2. (2) 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李白在《蜀道难》中也借用星宿叙说蜀道难行的诗句是“”。
    3. (3) “流水”这一意象常被古人用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等的感慨,“”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 , 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他去卖什么?卖油绳。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1. (1)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简直像拎了束灯草”。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今天做好今天卖,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好吃”,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说到梦想,我发现和许多大人真是讲不通。他们总是这样提问题:① ?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只要不能吃,不能穿,不能卖钱,就是没有用。他们比起一则童话故事里的小王子可差远了。这位小王子从一颗外星落在地球上的一片沙漠上,感到渴了,寻找着一口水井,他一边寻找,② 。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使沙漠变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沙漠中的水井是看不见的,(2)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可是正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去追求;在看得见的事物里发现隐秘的意义,从而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无比美丽。其实,诗、童话、小说、音乐等都是人类的梦想。英国诗人雪莱听到人们指责诗歌没有用,他反驳说:诗才“有用”呢 , 因为它“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的确,③  , 他们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如果你和那种没有梦想的人一起旅行,你会觉得乏味透顶。一轮明月当空,他们最多说月亮像一张烧饼,压根儿不会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面对苍茫大海,他们只看到一大滩水,绝不会像安徒生那样想到海的女儿。唉,有时我不免想,与只知做梦的人相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是更像白痴的。

    上面两段文字中各有两个加点的“也许”,它们都有揣测的意味,但两个“也许”所表现出来的情味又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①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②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

    1. (1) 下面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 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B .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 C . 于是,她们在预备好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 D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