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

更新时间:2024-02-26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央视新闻“大数据”播报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下列估测数据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 . 一个鸡蛋质量约500g B . 人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37℃ C . 物理教科书长约26cm D . 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5m/s
  • 2. 下列四幅图中的物理实验或事实解释正确的是(  )

    A . 将真空罩中的空气抽出,听不到闹铃声,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B . 悬挂的乒乓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开,说明声能传递能量 C . 蝙蝠通过次声波发现昆虫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 D . 小孩吹一个带“活塞”的塑料管,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管振动产生的
  • 3.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日恰逢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惊艳世界。以下节气中蕴含的物态变化知识正确的是(    )
    A . “谷雨”——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B . “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C . “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D . “大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 4. 我们欣赏诗歌时,不仅品读其语言文字,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举杯邀明月”中的“明月”是光源 B . “楼台倒影入池塘”——楼台倒影的形成是因为光的折射 C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D .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日食”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 5. 下列对于科学研究方法,说法错误的是(  )
    A .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一根完全一样的蜡烛与像重合来确定像的位置——等效替代法 B . 在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的概念——类比法 C . 探究琴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材料、长度、粗细、松紧的关系——控制变量法 D .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小,从而得出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推理”的方法
  • 6.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1中,电视遥控器利用紫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 B . 图-2中,配戴凹透镜镜片制成的眼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 . 图-3中,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 . 图-4中,“中国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利用了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 7. 日常生活中对密度和质量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铁比铝“重”,“重”指的是铁的质量比铝的质量大 B . 一罐氧气用掉部分后,罐内氧气的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C . 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D . 利用铝合金材料制作列车车体,因为它的密度大,行驶时列车更稳
  • 8. 晓晓在做测量密度实验时,分别测量了A、B两种不同物质的密度,并绘制了m-V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的密度是2×10³kg/m³ B . 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 . 质量相同时, 甲的体积是乙的2倍 D . 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1∶2
二、填空题
  • 9. 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该物体的长度是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是s。
  • 10. 在录播室录课时,老师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产生,并通过传到现场学生的耳中。为了防止室外的嘈杂声干扰录课,录播室的墙壁采用新型的隔音材料,其减弱噪声的途径是
  • 11. 如图所示的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它们发出声音的 不同。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声音,主要是他们的 不同(前两空选填“音调”或“音色”)。生活中,可以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等,这说明超声波能传递
  • 12. 冷空气不断来袭,北方的气温骤降。
    1. (1) 冬季,手上涂些护手霜可有效预防皮肤粗糙干裂,因为护手霜中的油脂能(选填“减慢”或“加快”)皮肤表面水分的蒸发;
    2. (2) 冬天的清晨,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选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冰花”形成在窗玻璃的(选填“内侧”或“外侧”)。
  • 13. “云在水中漂,鱼在云上游”。我们在岸上看到水中的“白云”是由于光的所形成的,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所形成像。
  • 14. 在“测量矿石密度”实验中,从同一标本上取下三小块矿石,通过测量分别得到三组数据,第一组数据是m1=12g,V1=2.5cm3 , 剩下的两组数据记录在纸上(如图所示),请梳理出其中一组数据填入空格中:V2=m2=(数据要带单位)。

三、作图题
四、简答题
  • 18. 国家速滑馆内一场速滑赛结束,运动员穿戴的冰刀鞋使赛道冰面产生了凹凸不平的划痕,为迎接下一场比赛,工作人员通过浇水并喷洒干冰对冰面破损处进行修复。请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浇水并喷洒干冰能快速修复冰面的原因。
  • 19. 小夏用柱形图表示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如图所示),依据图中信息,你有哪些发现?至少写出其中的三条:

    1

    2

    3

五、实验题
  • 20. a、b两个实验小组用相同的酒精灯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丁所示。

    1. (1) 装置图甲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
    2. (2) 图(选填“乙”或“丙”)能反映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情形;
    3. (3) 由图像丁可知,水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温度;进一步分析可知,(选填“a”或“b”)组所用水的质量较小;
    4. (4) a、b两组所测水的沸点均不是100℃,这是当地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5. (5) 对实验进行评估可知,b组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过长,你给他们的合理化建议是:(填写一条即可)。
  • 2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1) 实验前,在调整实验器材高度时,蜡烛是(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
    2. (2) 通过调整,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等大的像,如图所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
    3. (3) 如图所示,把蜡烛向左移动,凸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应把光屏向(选“左”或“右”)适当调节,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选填“正立”“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不变”)的实像;
    4. (4) 接下来改用焦距为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选填“左”或“右”)适当调节;
    5. (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当中,他们又尝试用白纸把凸透镜的一半遮挡住,发现光屏上(选填“仍能”或“不能”)形成烛焰完整的像。
  • 22. 小红的妈妈从市场买回了一桶色拉油,担心买的油是地沟油,小红为解除妈妈的顾虑在网络上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1g/cm3~0.93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g/cm3~0.95g/cm3之间,她决定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油的品质。
    1. (1) 实验步骤如下:

      A.将托盘天平放于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的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水平平衡;

      B.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0g;

      C.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将装色拉油的烧杯放在左盘,在右盘加减砝码使天平平衡。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g;

      D.将烧杯中的色拉油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

    2. (2) 该色拉油的密度为 , 由此,小红判断色拉油的品质是的(选填“合格”或“不合格”);
    3. (3) 分析小红同学的实验过程,你认为测量结果(选填“偏大”或“偏小”)。小红通过反思后想到:其实不需要增加器材也不需要添加额外的步骤,只要将上面的实验步骤顺序稍加调整就会大大减少上述实验的误差,她调整后的实验步骤是(只填写实验步骤前的代号即可)。

六、计算题
  • 23. (2024八上·拉萨期末) 甲、乙两小车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求:

    1. (1) 在0~2s内,乙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 (2) 在0~6s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
  • 24. 某合金部件由甲、乙两种金属构成,已知甲的密度是kg/m , 乙的密度是kg/m , 若全部用甲来制作该部件质量为560kg。
    1. (1) 该部件的体积是多大?
    2. (2) 若全部用乙来制作该部件,其质量是多大?
    3. (3) 若该部件用甲、乙两种金属按一定体积比混合制作,其质量为410kg,则合金中甲、乙金属的体积各是多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