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2-23 浏览次数: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近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风”音乐无论在歌词、编曲、唱法、旋律还是在MV的拍摄上,都注重使音乐整体上能够展现出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中国风”音乐多以古典诗词为题材,情感表达符合“中和”的审美标准。同时,曲调的悠扬和谐也体现了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观。除此之外,MV 的拍摄也体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要求。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诸如“大雁”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在美学层面上,它们是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在“中国风”音乐中,充满了类似的传统意象。

    在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核心的哲学基础。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促使中国古典艺术强调“道”“气”贯穿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注重直观感悟的生命体验,同时还追求“内在超越”的理想价值。生命精神和宇宙意识构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内在特质。中国艺术所注重的不是孤立的个体生命和对象,而是生命的整体感、流动感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审美精神导致中国古典审美重神韵、气韵、气势、气脉、气象和意境等,也就是重生命精神,要求表现宇宙无限的生机活力。这种审美精神必然会影响中国人的审美实践。尽管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以西方音乐形式为主流,但这种根植于民族心理的审美精神要求也呼唤符合中国人审美特点的音乐形式出现,而“中国风”音乐正符合中国人这种内在的审美要求。

    对于艺术领域中的这种“中国风”现象,很多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今天,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全球化的日益加剧,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审美标准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实践。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途径,“中国风”音乐通过特定的商业传播手段和商业行为方式,使文化消费群体在消费中得到审美愉悦,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的传播。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音乐形式时髦有余,真诚不足。在商业动机的操控下,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内涵被那些流于表面的歌词拆解得略显破碎和浅薄。同时,歌曲作者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导致传统文化的错误传播。某著名收藏家就曾经指出《青花瓷》歌词中的错误,如“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这位著名收藏家解释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这种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谬误,对文化传播、也对社会会产生不良影响。

    由此可见,在“中国风”音乐大热的同时,我们也应深思。真正的“中国风”,是可以用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要选择最佳的传播方式和准确的转播内容,而不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任意粘贴一些传统文化的标签作为噱头来吸引听众,从而获取经济利益。

    (摘编自阿柴《试论传统审美视野下的“中国风”音乐》)

    材料二:

     如今,国风音乐渐成引人注目的文艺潮流。无论是五声音阶、民族乐器的使用,还是传统戏腔、古典诗词的现代演绎,国风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带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将古风古韵和当代生活、当代人的审美旨趣结合起来,彰显国风音乐的时代感,是国风音乐创作绕不过去的课题。只有兼顾传统与新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创作开拓国风音乐的新境界,才能让这股文艺潮流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展示出来,通过音乐创作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是国风音乐的特点。中国广播艺术团原创出品的《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它以清新隽永的音乐语言演绎这一古老的智慧结晶,让听众沉浸式感受节气变化,欣赏由音乐描绘的时间画卷。应该看到,国风音乐的“国风”不仅是指具体的旋律、乐器、曲调等元素,更重要的是孕育这些元素的丰厚的文化土壤和美学精神。中华美学强调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推崇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这些都是我们在音乐创作中可以借鉴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国风古韵。

    国风音乐创作需要扎根人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国风音乐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坚实支撑。要把握时代脉搏、对接当代需求,努力创作契合当代人审美旨趣的优秀作品。随着网络视听平台的勃兴,国风音乐的听众范围更加广泛,这就要求创作者须不断创新,在拓展国风音乐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下功夫,更好地反映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国风音乐《芒种》在间奏部分将古筝和小提琴旋律糅合,并加入深受青年人喜爱的流行电音,多种音乐元素相融合,让人耳目一新。当然,跨界融合不能简单地将传统乐器附加于现代音乐作品中,而是要充分认识不同音乐的文化内涵,在差异中寻求互补,在传统与现代、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之间搭建沟通桥梁。

    (摘编自邱爱金《彰显国风音乐的时代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传统审美角度看,“中国风”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体现了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要求。 B . “中国风”音乐在歌词中存在着诸如“大雁”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展现出了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 C . 对“中国风”音乐,质疑者多于肯定者,他们认为其时髦有余,真诚不足,已经被商业动机驱动、控制。 D . 国风音乐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且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风”音乐多以古典诗词为题材,曲调悠扬和谐,它的广泛流行为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提供了思路。 B .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哲学基础,对中国艺术及当下“中国风”音乐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C . 网络视听平台的蓬勃发展,使国风音乐的听众范围更为广泛,这对国风音乐创作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D . 《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的成功,是因其将具体的旋律、乐器等元素与现代的音乐元素融合起来。
    3. (3) 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论证“在‘中国风’音乐中,充满了类似的传统意象”观点的一项是( )
      A .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青花瓷》 B . 撑伞接落花,看那西风骑瘦马。——《笑纳》 C . 风过天地肃杀,荣华谢后君临天下。——《倾尽天下》 D . 半城烟沙血泪落下,残骑裂甲铺红天涯。——《半城烟沙》
    4. (4) 近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原因。
    5. (5) 要使“中国风”音乐得到健康、长久的发展,我们要注意些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说明。
  • 2.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兰吾妻

    乔叶

    奶奶说自己是文盲,我原本是信的。直到在村小上了学,才发现她也能识些字。有一次,我在写天字,写得马虎,那一竖便往上顶破了横。她路过时看了一眼便站住,问,你写的这是个啥。我说是天。她说我看像是夫。我说就是天。她说天字出头就是夫。我不耐烦地说夫什么夫,她说丈夫的夫。①我翻眼看她,她却突然红了脸,疾步离开了。

    再后来我才知道,在同村的老太太里,只有她识些字。她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还认识和自己名字相近的字,即自己名字的周边。和玉长得像的王,主,甚至圭,和兰形貌近的羊,美,竺。家这个字她也认识,还知道女和子凑在一起是个好。村里刷标语,她能准确地读出“农村”“形势”“建设”“贡献”之类的词。我写作业时她常在旁边入迷地看着,很喜欢听我念书,念得越大声越好。有时我故意扯破了喉咙念,然后喊累,让她给我烙鸡蛋饼,要油大的,层多的。她一边骂一边做,骂时做时却都是喜滋滋的。

    ②那个初秋的中午,院子里晒满了预备过冬的被褥枕头,屋子里的箱柜也都大敞着口。奶奶和七娘在院子里说话,我吃完饭,还不到上学时候,有些无聊,也有些好奇,便往箱柜里翻看。就看到一个卷得很紧的包袱,便一层层打开,是一件大红碎花的棉袄,虽是一股子陈气,颜色却还很艳。我想试试,便抖开,就掉出了一个牛皮纸信封。很自然地就拆开了里面的信。屋里光线昏暗,我便拿到堂屋去看,不自觉地念了出来:

    玉兰吾妻:

    见字如面。我这里都还顺利。勿念。你在家照顾老小,我知十分辛苦,实为

    不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农村很需要建设,你要多参加新社会的学习,要多做

    贡献。现在形势大好,我估计最迟到明年春天就能完全胜利,安心等我回来就好。

    夫绍功

    即日

    有些字我还不认得,就只能蒙个音儿。正磕磕巴巴地念着,奶奶就跑了进来,边跑边骂,你个鳖孙在那儿干啥哩?我就堂皇回答,认字呢。这是信吧?我念念咋啦?她伸了伸手,似乎想要夺过来,又缩回去,似乎是怕把信扯坏了。瞪了我好一会儿,方才抖着手说,你给我搁桌上,赶紧爬去上学。

    我便搁桌上,爬去上学。她激烈的反应让我越发好奇,就总想再去偷看,她却换了地方。我找了又找,终于发现她藏在了枕头里,便故意拿到她跟前抖搂,这回她好像没那么生气了,温言款语地哄着我,叫我把信还她。然后她再藏起来,我就再找。像捉迷藏似的,我们俩玩了好几个回合。

    每到天气转凉,她就会开始泡脚,也让我一起泡。一个晚上,我们俩又泡脚时,她问了一番我的功课,我的语文刚考了个满分,看她喜悦,便顺势吹牛,说老师夸我在全班识字最多,普通话最标准。

    就知道俺萍精能得很。她摩挲着我的脸。

    你把那信拿出来,让我给你念念。我大喇喇地说。

    她似乎是寻思了一会儿,方才把信从贴身小衣的口袋里拿出来。信纸摸起来已经润润的了。她说,你爷爷就写了这么一封信,就这一封。

    你仔细拿着,好好给我念一遍。她说。

    ③不要声高。她又说。

    被她的郑重拘着,我便好好念了一遍。也没有声高。念完才看见她满脸的泪。

    奶奶,你咋啦?被她的泪吓着,我瞬间也哭起来。

    乖啊,不哭。她把我抱过来,却依然无声地哭着,哭着。我在她的怀里,也哭着。不明白她为什么哭,便哭得茫然。又因她的哭而难过,便也哭得恳切。我们两个就这么哭了好一会儿,她方止住。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这封信连你爸你叔都没看过,咱家只有你看过,只有你啊你个小鳖孙。

    我家大门的门楣上被钉上了一个长方形的小木牌,用红漆正楷写着“光荣烈属”。日子好起来后,每年春节村里都会送来两斤五花肉,很久之后我才发现,用这两斤肉做的菜,奶奶从来没有动过一筷子。④从来没有。

    小鳖孙到底是小,她的悲伤对我而言难以理解,那便不去理解。能确凿理解的是我已经掌握了她的核心机密,这让我越发有恃无恐,恃宠而骄,不知分寸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时不时地以这封信为把柄戏弄戏弄她。比如我会偶尔冷不丁地喊一声,玉兰吾——

    她便又气又笑地骂,你个小鳖孙。

    玉兰吾妻——童年的记忆里,我从来只知道她叫玉兰。什么时候她还被叫作迎春呢?

    迎春,其实这是她出嫁前的闺名。那么便可以就此推断,玉兰肯定是爷爷在婚后给她起的新名。迎春和玉兰,这两样花开的时令也一样。相较而言,迎春更偏乡土,玉兰更偏雅致。在那个年代,给妻子取一个新名,是不是相当于送上了一件非物质的爱情礼物?

    后来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其实是奶奶的小闺蜜,最小最亲的闺蜜。她给我的,是至高的闺蜜待遇,才会对我分享这封信。只是这个小闺蜜实在是太小了,太糊涂了。以至于多年后的现在我才意识到,这封信就是她这辈子唯一的情书。而这封信对她的意义,却绝不仅仅是情书。

    (节选自《宝水》,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村里与奶奶同辈的老太太都不识字,而“我”能在村小上学,两代女性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变化。 B . 奶奶藏信的地方换了几处,棉袄、枕头、贴身小衣的口袋等,每处都隐秘、私人且妥帖,如同她对爷爷的感情。 C . 我无法理解奶奶的悲伤,甚至恃宠而骄,借信中的内容来戏弄奶奶,这暗示奶奶把我当作小闺蜜其实是个失误。 D . “我”对奶奶的回忆有着丰富的细节,蕴含着“我”对亲人、故居与童年的深情,也包含着“我”对成长的反思。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①中“红了脸”和“疾步”是奶奶心绪翻涌的外在表现,为下文写到信做了铺垫。 B . 句②再现了初秋农村小院的生活场景,既是一幅农村风情画卷,又使小说真实可信。 C . 句③“不要声高”与前文奶奶喜欢听我大声念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奶奶此刻羞涩不安的心理。 D . 句④与前句重复,却独立成句,短促有力,强调对爷爷牺牲的事,奶奶悲伤的心情始终难以平复。
    3. (3) 奶奶说自己是文盲,为什么却认识那么多的字?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迎春·玉兰·奶奶,

      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书信。请任选一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辞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

    蜀将关羽北伐,擒魏将于禁,围曹仁于樊。吴将吕蒙在陆口称疾,诣建业,陆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凌铄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某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之。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注]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注]孟起:马超,字孟起。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羽闻A马超B来降C旧非D故人E羽书F与诸葛亮G问超人H才可谁比类。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骄,意思是“使其骄惰”,与“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两者用法相同。 B . “羽矜其骁气”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中的“矜”字意义不同。 C . 至尊,意为“极尊贵、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可用于借指皇帝,文中指孙权。 D . 故,意为“因此”,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意义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当关羽活捉魏将又把曹仁围困于樊城之时,吴将吕蒙声称有病,返回建业,陆逊对此非常担忧,希望吕蒙留下来。 B . 陆逊对吕蒙建议说关羽一心只图北进,在听到吕蒙生病的消息后必定不做防备,希望吴军趁机出击活捉并制服关羽。 C . 吕蒙建议孙权用陆逊代替自己,因为陆逊眼光远大,有军事才能,且关羽也不会有所顾忌,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 D . 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让他代替吕蒙,陆逊赴任后把陆口的情况向孙权做了汇报,于是孙权秘密派兵而来。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

      ②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

    5. (5) 材料中陆逊和诸葛亮都给关羽写过信,两人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开圣寺①

    温庭筠

    路分蹊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②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③。

    [注]①开圣寺:指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开圣寺,始建于南朝。②影殿:寺庙道观中供奉佛祖、尊师真影的殿堂。③休公:指南朝僧人惠休,这里借指开圣寺住持僧。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通往开圣寺途中景象,“萧萧”写出了山中秋风萧瑟、草木摇曳的窸窣之声。 B . 颔联诗人将目光移向寺外的天地,凭高眺望,由远及近,看到了一派萧疏的深秋景致。 C . “竹间泉落山厨静”一句,描写了山泉倾泻的动态,以泉落竹间衬托出厨房的静寂。 D . 诗人面对荒废的寺宇,想到南朝大兴佛寺的历史,并将之融入对社会历史的思索中。
    2. (2) “塔下僧归影殿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空”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里仁》中,“”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2. (2)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表明了王安石不为怨恨非难之多而

      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3. (3) “鸥”在古人笔下常常被视为隐士的伴侣,借以表达闲适或隐逸之情。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冬季气温变化大,一老一小易生病,①____。保暖首先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凉,否则寒凝血滞,容易诱发胃痛、消化不良等。保暖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少吃寒性食物。这是冬季气温低,因为人体阳气内藏,脾胃功能相对虚弱,如果再吃寒性食物,必然会挫伤脾胃阳气,引起身体各种疾病。大部分的水果属于寒湿之品,所以冬季水果的摄入量可适当减少。另外,水果可以先用温水泡一泡再吃,就可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冬季寒冷,人们喜欢吃温热的食物以抵御严寒,比如羊肉。有的人刚吃过羊肉就立即喝一杯浓茶,以为这样能够帮助消化,其实,②____。羊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如果吃过羊肉立即喝浓茶,茶水中的鞣酸便会与肉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具有收敛作用的鞣酸蛋白质,从而使肠的蠕动功能减弱,大便中的水分减少,导致排便不畅,发生便秘。羊肉可以和萝卜搭配,萝卜可以中和羊肉的温燥,又可以促进消化。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陶渊明是最能让我内心平静的诗人。读他的诗,我甚至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我的心,像泉眼冒出泉水一样,生出平静。“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其实我也不需要那么多,“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有一间能读书的小屋子,夏天绿树荫浓,每天与小鸟为伴就好了。陶渊明最大的知己,始终是自然,书写自然山水,不在其形貌声色,而在于生命的张力及与它们的对话。

    姜夔写梅亦然。“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姜夔不愧是“词中老杜”,有杜甫“老去诗篇浑漫与”的谦和。他说,⑴自己老了,江郎才尽,再写不出词。⑵是梅花不答应,殷殷地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非让他起了诗兴不可,非让他写词不可。读其词,植物之性情,栩栩如生,亲切有味,缱绻有情……

    天地有意,万物含情,这种纯净默然的趣味,绵延古今。

    1. (1)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B .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C . 父亲,我要像您一样,勇敢,坚强,在哪里都可以发光。 D . 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2. (2)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结合文中第⑴处画横线部分的句子,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 (3) 文中第⑵处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是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的梅花不答应,让他起了诗兴,让他写词”,句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开车往往离不开导航,汽车导航软件里经常有三句提示语:“您已偏离路线”“已为您重新规划路线”“请在合适的位置选择掉头”。三句提示语不仅适用于开车出行,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都是有用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