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小题。

    材料一: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图”,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不减反增。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通过对比,伪诗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这不免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看到文言文就犯怵,其实大可不必。吴越王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明白如诂,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当惊叹《洛神水赋》表演精巧的构思时,不妨找来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原文,对比鉴赏“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表演的,家国情怀是怎样寄托的。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搭建起人的知识架构,升格人的审美情操。

    要让史多人理解汉语之美,传承和引导也很重要。除了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烦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作用外,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登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年。这其实可以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语文课堂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毕竟和其他学科不同,语文不仅仅是在教授知识,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

    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都离不开汉语之根,离不开汉语之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不妨就从阅读开始,从领略汉语之美开始。

    (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如繁星般出现,又如流星般消失。其实经历时间淘洗后,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词才会最终留下来,所以我们无需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咬文嚼字》编辑部是国内最早做流行语评选的机构,从2008年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评选标准如何确定?作为《咬文嚼字》的主编,我从“选什么”与“如何选”两个角度来解析。

    先说“选什么”。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交流系统,其实是一个由并非单一、纯粹的成分构成的圈层结构。这个圈层结构分成三层:第一层“核心层”,由规范纯粹的母语成分构成,符合母语的内在结构规律,也符合我们社会的文明道德规范;第二层“混杂层”,混杂着源自母语但偏离母语内在结构规律的成分(如“十动然拒”),价值递减趋零的谐音词(如“蚌埠住了”),源于母语及源于外语的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字母词(如“emo”),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体(“9494、3q、orz”);第三层“边沿层”,由颜文字、表情包甚至眼神、手势等组成。《咬文嚼字》评选“流行语”无疑应该把选择范围局限在由规范母语成分组成的“核心层”。

    再说“怎么选”。《咬文嚼字》评选年度“流行语”的标准——坚持语言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原则。“语言学”当然是针对我们的母语汉语说的;“价值”的含义是,我们评选“流行语”要对我们母语汉语作出贡献,能推动汉语的健康发展,能为汉语增光添彩。“社会学价值”,主要考虑流行语必须反映时代特征,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

    在对新词新语新用法做价值判断时,我们要把握好两点:首先,用好“语法规则”这把尺子;其次,用好“社会准则”这把尺子。社会各界要引起足够重视,自觉抵制不健康语言成分的侵蚀,增强“语言免疫力”。

    (摘编自黄安靖《流行语无损汉语之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传统文化正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呈上升趋势。 B . 《洛神水赋》创作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的《洛神赋》,寄托了创作者的家国情感。 C . 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不断出现和消失,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 D . 评选年度“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体现在能为汉语作贡献和添光彩,推动汉语健康发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具体谈了汉语之美与文化白倨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两则材料都呈现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均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展开论述,最后发出呼吁。 C . 材料一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不仅论证有力,且富有文化底蕴。 D . 根据材料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绝绝子”“夺笋”“yyds”“3Q”均属“混杂层”。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浮生六记》《陶庵梦忆》翻译本纷纷推出,让明清小品文复活,有利于重拾汉语之美。 B . “图”“山寨”“雷”“给力”“穿越”等词,如今仍被频繁使用,有的甚至进入词典。 C . 2022年10月,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斯人”与“是人”的争论,话题“吵”上热搜第一。 D . 《红楼梦》中贾探春发起海棠诗会,探春、宝钗、宝玉和黛玉各自赋诗一首,尽显才情。
    4. (4)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为《短歌行》,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以你学习《短歌行》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5. (5) 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评选“十大语文差错”这一活动的理解。

      2023年1月1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如涉及疫情防控,将“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涉及俄乌冲突,将“天然气”误为“天燃气”;涉及卡塔尔世界杯,将“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十大语文差错”的背后、其实是一份别样的年度重大社会热点档案。规范使用文字需要把好学校课堂教育的关,期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十大语文差错”为镜,给孩子们上好语文课、纠错课。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使用者不仅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更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 2.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别一种叙述(节选)

    宋雨薇

    在这里,所有的叙述都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这个村庄自身。

    这一年的夏天,我的心情一直在希望和失望中沉浮。自负责单位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走过了太多的村落,看着村庄在长久的苍凉中被注入新鲜的元素,心情也随着脚步对村庄的深入探索而起起伏伏。

    这些年自己拼命地背离泥土、背离村庄、背离记忆里无法遣散的那些生活的沉重。可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仍然无法与父辈的村庄彻底割裂、分离。尽管我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但是每到秋收季节,我仍会义无反顾地回乡,忘我地与那片黑土地继续抗争。

    把时间拨回到二口一六年秋天。十月三十日.呼啸的东北风刮了一夜。清晨醒来.推开房门.一股逼人的寒气瞬间袭来。屋外正飘着淅淅沥沥的细雨,早已不再年轻的父母已全副武装收拾妥当,套上了牛车,正准备向田地出发。我缩着肩膀走出来,父亲看了我一眼,说饭菜热在锅里、田野里风太大,你吃完早饭留在家里看家。他们必须去田里,及时把脱了玉米衣的玉米抢收回来。看着一前一后赶着牛车攀爬在山路上的父母,我没有去动热在锅里的早饭,而是回到屋内、迅速穿上厚一点儿的棉衣裤,又找出雨靴穿上。我寻出一块不大不小的塑料布,将两端打了个活扣系在脖子上,沿着牛车的痕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五里外的田野走去。

    远远地,我看见自家的牛车停在玉米地的坡顶,那头为我家立下汗马功劳的耕牛正埋着头,撕扯着面前的一堆玉米秸,①仿佛在用力咀嚼一段苦涩的旧时光。

    这里的田地多以山坡地为主,这样的地理劣势、直接决定了我们家秋收的难度和时间长度。每一年的秋收,我们全家人都要用尽全部力气,一点一点地用麻袋将玉米背到坡顶。再用牛车运回。远远地,我看见父亲在拾满了一麻袋玉米后,想站起身。②他低着头看了麻袋一会儿,似乎是在掂量自己的力气能否与它的重量对抗。

    父亲向较低的地势走下一步,蹲下身,试图用全身的力气抡起那满满一麻袋玉米。可是,那个麻袋并没有妥帖地伏在父亲的背上,而是偏离了他预期的方向。重重地倒向父亲右臂的一侧,也顺势将他带倒在泥泞的地上……

    我一路跌跌撞撞地朝父亲跌倒的方向跑去,很多原本被遮掩得严严实实的悲伤。在那一瞬间一股脑儿地挤到了我的喉咙里,它们把我的声音彻底淹没了。我所有的情绪都深陷于自责中,我难过于自己的无能和无用。难过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将亲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工作十余年,我在别人羡慕的光鲜里过着生活。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在现实和世故面前。我的一切努力似乎都那么苍白无力。一个人在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会被冷漠地轻视。我暗暗地、发着疯地铆着一股劲儿,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我常常想,或许能够通过文字改变命运。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这样暗暗地为此努力着。很多时候,我会作为一个简单的个体,向别人做一个充分的自我介绍。尽管在很多人眼里,他们会忘掉所有的世俗意识,以一种亲切而又温暖的真诚接纳我,并且欣赏我。可是在另一种声音的笼罩下,我又能是谁?我经常会在一句“你爸爸是谁”的询问里困惑。工作之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句询问背后的世故,因为我的确是一个没有故事和城府的人,又哪里会把这些联系到一起呢?我是如此微不足道,哪有什么力量拯救自己的亲人,让他们不再饱受生活的困顿与困扰?

    坡高路滑,我和父亲躬着腰,背着麻袋一次次向坡上爬的身影,渐渐地拉大了山坡的弧度。雨越下越大。当我跑到父亲身边的时候,他已慢慢坐起身,湿漉漉的棉衣上面沾满了泥。看见我,他微微一愣,非常直接地将他刚才经历的痛苦,以一百,十度的大转弯进行了转换,僵硬地挤出了一个笑脸。③那个笑,像是把借来的表情黏到了脸上,比哭泣还让人难受。父亲想坐下来抽支旱烟,他摸出口袋里的旱烟和剪裁好的烟纸,打开烟袋,却发现烟叶早已在雨水的关照下面目全非了。父亲又摸了摸全身上下的衣服,已没有一寸是干爽的。他叹口气,故作轻松地朝我笑笑,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快点儿干,干完了就可以回家了。”父亲这样说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了他铁青的脸色下,冻到发紫的嘴唇在寒凉的雨水中打着战。

    从我懂事起,父辈就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与贫穷抗争。在我的记忆里,村庄留给我最多的印象就是贫穷与自卑因为这些,才有了我后来挣命般的苦读与逃离。多少次,我只身携带着文字,从现实中出逃,又被生活一次次无情地遣返。④这个村庄,竟让我无力爱恨相抵……

    一周后,我家的秋收运动接近尾声,我的假期也结束了。在一个东方泛着鱼肚白的清晨,我走过曲曲折折的十五里山路,搭上了一天只有一趟的回城客车。而我的父母,在剩下的时间里,在风湿性关节炎复发的疼痛和重感冒的围困里,继续他们的劳作。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部分,写了作者负责脱贫攻坚的感受,将所写内容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能够触发读者对乡村变迁的更多思索。 B . 文章将城市与乡村对比来写,在叙事过程中多次穿插作者的感受,有利于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突显城乡的差异。 C . 父亲抽烟这一细节描写,既能表现辛苦劳动给父亲带来的疲惫,又能体现父亲在女儿面前掩饰尴尬的心理状态。 D . 文章末尾将离乡回城与父母继续辛苦劳作对举,既表现作者对父母的牵挂,又隐含若无力将亲人从困苦中拯救出来的自责。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牛仿佛“咀嚼”“苦涩的旧时光”,也正是“我”面对父母依旧辛苦劳作时苦涩的心理感受。 B . 句子②中的“低头看”、似乎是在“掂量”,写出了父亲的犹豫,表现父亲已经年老,劳动已经力不从心。 C . 句子③中“借来的表情黏到了脸上”,表现父亲笑得不自然,反映他在女儿面前极力掩饰年老体衰的心理。 D . 句子④中的“爱”指对亲人、对家乡的爱,“恨”指乡村贫困给她带来的心痛,“恨”的存在,冲淡了“爱”。
    3. (3) “工作十余年”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人生体验。请加以梳理概括。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背离·回归·痛苦;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真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吴诸葛恪入寇淮南,诸将或谓恪曰:“今引军深入,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救必至,至而图之,可大获。”恪从其计,还军围新城。

    魏大将军司马师问于虞松,松曰:“昔周亚夫坚壁昌邑而吴、楚自致。今恪悉其锐众,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战耳。若攻城不拔,请战不可,师老众疲势将自走诸将之不径进及公之利也。”师乃救众将按兵自守,以新城委吴。

    时牙门将张特守新城,吴人攻之连月,城中兵合三千人,疾病战死者过半,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将陷。特乃谓吴人曰:“今我无心复战。然魏法,被攻过百日而救不至者,虽降,家不坐;自受敌以来,已九十余日矣。然此城有四千余人,战死者过半,城虽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当还为相语,条别善恶,明日早送名,且以我印绶去为信。”乃投其印绶与之。吴人信其辞而不取印绶。特乃夜彻诸屋材栅、补城垣、明日,谓吴人曰:“我但有斗死耳!”吴人大怒,进攻之,不能拔。会大暑,吴士疲劳,病者太半,死伤涂地。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诈,欲斩之,自是莫敢言。恪内失计,而耻城不下,忿形于色。将军朱异以军事迕恪,恪立夺其兵,斥还建业。都尉蔡林数陈军计,恪不能用,策马来奔。诸将何知吴兵已疲,乃进救兵。恪引军去,士卒伤病,众庶失望,怨兴矣。朝廷嘉特之功,封列侯,士民之誉归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有删改)

    材料二;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印逆而拒之。鞅谓印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患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商鞅,秦之贵臣,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

    (节选自《刘子》第二卷)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师老A众B疲C势将D自走E诸将之不F径进G乃公H之利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坚壁,加固城墙和堡垒,是一种对敌作战方法。文中虞松借周亚夫坚壁清野平吴楚之乱一事建议司马师按兵不动。 B . 委,文中意为托付、交付,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委身为贾人妇”和词语“委罪于人”中的“委”意思都相同。 C . 善,友善、交好,文中指商鞅与魏公子印关系好,与《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善”意思不同。 D . 饮燕,文中指摆宴畅饮,其中“燕”通“宴”,与曹操《短歌行》中“契阔谈蘸”的“燕”均为通假字,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葛恪引军入侵淮南,诸将提议只围新城以吸引并打击赶来增援的军队,解决士兵劳累、收效不大的问题。 B . 新城守将张特固守城池,率三千人马与吴人苦战三个多月,疾病及作战而死者超过一半,新城因而将被攻陷。 C . 将军朱异提出不同军事看法,被诸葛恪逐回建业;都尉蔡林因多次提出军事计策,不被采纳,最后投降了曹魏。 D . 公子印以为商鞅说的是真心话,如约前往与之盟会;而商鞅却暗中埋伏甲士,俘获了公子印,最终击败魏军。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特乃夜彻诸屋材栅,补城垣,明日,谓吴人曰:“我但有斗死耳!”

      ②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诈,欲斩之,自是莫敢言。

    5. (5) 张特和商鞅都用计取胜,但后来商鞅被杀,而张特却获得嘉奖和赞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原因。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整装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露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诗中,“小儿”“鹅儿”“照管”等口语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杨万里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创作风格。 B . 杨诗中,田夫对妻子的关心不屑回答,转而叫她提防鹅鸭作践庄稼,简单的话语表现出农家的艰辛。 C . 苏诗颈联中,诗人通过“急炊大饼”“多博村酤”等生活场景,从侧面表现了麦收的繁忙辛苦,构思巧妙。 D . 苏诗尾联中的人称由上文的“诸孙”转变为“汝”,这一人称变化更能亲切地表达对外孙辛勤劳作的赞美。
    2. (2) 必修上册以“劳动”为主题的单元最初收录了《苯苜》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后来编者用《插秧歌》替换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你认为哪一首诗更适合编入该单元?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5.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北宋诗人林遣隐居杭州孤山,种梅养鹤,后人称之为“梅妻鹤子”。《赤壁赋》中“”两句也颇有此意趣。
    2. (2) 古典诗词作品中常常运用叠词描摹形态,营造氛围,体现强烈的情感。杜甫在《登高》中,“”使人如闻涛声,如见水势;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也运用叠词,逐层深入,文情并茂,“”将长时间的寂寞、留在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与痛苦全部流露出来。
    3. (3) 在《静女》中,男子到城角赴约,但静女“”,男子只能“”。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由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制作的系列短视频,主要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五壶从大英博物馆逃出后在沿途邂逅中国记者并请求其帮助自己逃回中国的故事。

    据传,大英博物馆两年前就存在藏品流失问题,但馆方一直①____。近期,国人对大英博物馆的失窃丑闻关注度极高,而《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上线②____。就像有网友评论的“没人能心情平静地走出大英博物馆”那样,也没有人在看完《逃出大英博物馆》后能够③____。

    国宝流落海外,已历多个春秋。不畏艰难也要返回故乡的“小玉壶”深深撼动着每一位观看视频的中国人的内心。不仅这部短剧让人看到了流量之花开在了文化价值深处,民族情感深处,而且让人看到了网络传媒的力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春秋”和文中加点的“春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B . 几度风雨,几多春秋。 C .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D . 您方今春秋几何?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豆瓣评分80。电影通过李白、高适的人生遭际,带出风云变幻的盛唐岁月。观众说,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极佳案例。

    文化“两创”是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薪柴,能够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文化“两创”的主要任务是让年轻一代能够热爱经典文化,①____。对电影院里的孩子们而言,这是一堂无比生动的语文课,历史课,如同与这些古代“文化顶流”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会面。那些原本晦涩生硬的文学常识和历史事件变了,②____成为比“死记硬背”更加牢固的人生记忆。当听到孩子们在影院里自然而然地诵读出那些千古绝句时,你会知道他们在那一刻,种下了热爱经典诗词的种子,点亮了传承中华文化的明灯。

    那么,如何深入推进文化“两创”?③____。以《长安三万里》为例,影片中出现的黄鹤楼、胡姬酒肆等场景以及服装、习俗都经过专业考据论证。二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影片里的诗人们命运多舛,但背后都是对于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深沉责任。三要用独特视角对传统文化加以阐发。影片让老年高适在“追忆似水年华”的氛围中展开叙述,给了高适内层叙事者的身份,让人耳目一新。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万变守其本。”

    哲学家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诗人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