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2-23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课内基础题(本题共5小题,共10分)
  • 1. 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学于师         ②鱼虾而麋鹿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④顺流而也         ⑤粪土当年万户侯   ⑥积成德

    ⑦则聚而笑之       ⑧乌鹊飞            ⑨孤舟之嫠妇

    A .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⑨ B . ①②⑤/③④/⑥⑧/⑦⑨ C .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 D . ①⑤/②③④/⑥⑧/⑦⑨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之枕席(睡)  如今有谁摘(能够) 女之为美(同“非”,不是) B . 砺则利(靠近) 如听仙乐耳明(忽然)忆往昔峥嵘岁月(惆怅) C . 采之欲谁(遗留)   鸟念旧林(约束) 山川相(同“缭”,盘绕) D . 我于城隅(等待)  潦倒停浊酒杯(刚刚)我欲之梦吴越(依据)
  • 3.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小学而大遗 ②白露横江 ③望美人兮天一方

    ④蚓无爪牙之利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列缺霹雳 , 丘峦崩摧

    因为长句 ⑧赢得仓皇北顾 ⑨吾从而师之

    A . ①②⑤⑥⑧ B . ③④⑤⑧⑨ C . ②④⑤⑥⑦ D . ①③④⑦⑨
  • 4. 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渺渺兮予怀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         ⑤转徙于江湖间       ⑥凌万顷之茫然 

    ⑦何以解忧               ⑧客有吹洞箫者       ⑨惑之不解  

    A . 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 B . ①④/②⑧/③⑥/⑤⑦⑨ C . ①③/②/④⑤⑥/⑦⑨/⑧ D . ①④/②⑤/③⑥/⑦⑨/⑧
  • 5. 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陵指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居于此。 B . “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古代对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农历每月第一天为“晦”,农历十五日为“望”,农历最后一天为“朔”。 C .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D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二、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街道上、小河里可以随意倾倒垃圾,公共走廊积满灰尘也不管。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由“私”的问题谈起,指出“私”的实质是群已、人我界线划法的问题,意在引出对社会结构格局的探讨。 B . 西洋社会的结构是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孩子成年后不再拥有父母家庭的权利,足见其社会的冷酷无情。 C . 乡土社会里有势力的人家街坊可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表明地缘关系范围与个人势力相关。 D .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和社会范围都与私人联系相关,因此脱离私人联系去讨论传统社会的社会道德没有意义。
    2. (2) 文中将“差序格局”比喻成“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生动形象,请简要概括其所揭示的“差序格局”的特点。
    3. (3) 文中引用了孔子、孟子和《中庸》的观点,其意图何在?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轶事

    [德]赫尔曼·黑塞

    几天以来,远处的树林已经闪烁着明朗的翠绿光彩,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轻柔的四月云,那片广阔的、尚未播种的棕色田地晶莹闪烁……在这温润和煦的气候里,万物都在期待萌发,充满梦幻和希望--幼芽向着太阳,云彩向着田野,嫩草向着和风。

    从童年时代起,我就总是让自己的回顾同新开垦田地的气息和树林里嫩绿的新芽联结在一起,让自己回到春天的故乡,回到那些我已淡忘、并且不理解的时刻去。我曾是一个十分顽皮而任性的孩童,从小就让父亲为我大伤脑筋,还让母亲为我操心叹气!那天半夜时分,我惊醒过来,父亲在和母亲说着什么。

    “你听说布洛西的情况了么?”

    “我已经去探望过他,”父亲回答说,“那孩子真是受尽了折磨。”

    “情况很严重吧?”

    “坏极了。你看着吧,春天来临时,他就要离开人世。死神已经爬到了他的脸上。”

    “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去看望看望他?也许会对他有些好处。”母亲问。

    “随你的便吧,”父亲回答说,“这么点儿大的小孩懂得什么呢?”

    双亲都已入睡,周围一片寂静,而我的心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父母的言语,我虽然似懂非懂,却像一枚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那些圆圈急速而可怕地越转越大,我这不安的好奇心也为之颤动不已……

    我面前浮现出一个漂亮的孩子,他比我大一岁,个儿却比我矮小,他名叫布洛西,一年前成了我们的邻居和伙伴。那个阳光灿烂的秋天上午,木匠家的鹰从停车棚里逃走了,悠闲自在地停在对面的苹果树枝上,共有十来个人站在大街上仰头望着它,一面议论纷纷地商量着对策。我自己也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不久,那只鹰松开树枝,猛烈地鼓动双翼,傲慢地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圆形,便无声无息地飞向闪烁的蓝天。突然间,布洛西朝空中发出一声欢呼:“飞吧,飞吧,现在你又得到自由啦!”

    当时,他那只可怜的乌鸦还活着,到处欢蹦乱跳的。有一次我向它伸出食指,开玩笑地说:“喂,约可波,咬吧!”于是它便啄了我的指头。我火了,想揍它一顿以示惩罚。“是你自己亲口对它说“咬吧”的!”布洛西紧紧抱住我嚷嚷着,说明那鸟儿丝毫也没有错处,并要我保证不对它施加报复。见我态度僵硬,他便答应送我两只大苹果。不久,他家园子里的苹果树第一批果子成熟了,他真的送了我两只最大最红的苹果。

    有一次布洛西奔跑得太热了,便脱去上装,躺卧在苔藓地上休息。当他侧转身子时,衬衫翻落到脖颈后面,我看见他雪白的肩上有一道长长的红色疤痕,吓了一跳。过去,我一向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次我却不想打听,并且还装出一副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然而那个巨大的伤疤让我非常难过,当初那伤口一定很痛,一定流了好多血……后来一到家我就取出我那把用最好的接骨木树干做的手枪,把它送给布洛西。

    我们在小河对岸的枞树林里找小鹿,我想把岩石上那些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布洛西急忙阻止我说:“别,别动它们!这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于是我们痴痴期待着,也许会有一位天使恰巧来到跟前。我们呆呆伫立着,整个森林死一般寂静,褐色的土地上洒落着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

    不久到了冬天,布洛西开始卧病不起。我去看过他一两次,以后就不曾再去。这样又过了一段时期,布洛西离我越来越远,最后被我完全忘却了一一直到今天晚上听见父母说:“春天来时,他就要去了。”我才想起了他。

    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问我:“布洛西生病了,你不想去看看他吗?”我连忙回答说:“好的。”于是当天上午就去了他家。一会儿工夫,布洛西的母亲就拉着我的手站在二层楼一扇白色的门前了。这一双正在把我导向幽暗神秘而又充满恐怖的奇异环境中去的手,在我看来,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我踌躇不安地站在门边,这时布洛西向我们转过脸来。

    我细细瞧着他的脸,这脸膛儿狭长尖瘦,不过我没能看出那上面的死神。只见他脸上有一层柔和的光彩,眼睛里有一些陌生的、既善良又顺从的神色,他的目光让我产生了类似那次在寂静的枞树林中伫立倾听时的心情,那时我怀着强烈的欲望屏息静气期待天使走过自己身旁。他似乎疲倦了,略略向旁边侧转身子。我忽然透过纽扣洞看见一丝红色的痕迹,这就是肩上那块大伤疤,我忍不住大声啼哭起来……

    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布洛西双目紧闭躺在床上,发出轻轻的呻吟。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眼睛大大的,已经变了样。他看着我时,那目光显得陌生而又冷淡。当天下午,他母亲给他讲起故事来,他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他那微弱的心跳动得越来越慢,终于完全停止了。

    那天我一直想着布洛西,我不知道他那肩上有着大伤疤的瘦瘠身躯是否还躺在隔壁的房子里,我丝毫也没有听说埋葬的事,也没有看到埋葬他。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脑子里尽想着这件事,直至已故者的身形在我的记忆里逐渐遥远,逐渐消失。后来,春天突然早早降临了,黄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秆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

    (选自《温馨的摇篮--世界散文精品大观》,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那只鹰,“我”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体现“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 B . 孩子们伫立在枞树林里等待天使降临时,“死一般寂静”的森林、“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烘托了孩子们内心的焦急与期盼之情。 C . 文中写“我”最后一次去看望布洛西时,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目光“陌生而又冷淡”,从侧面表现了“我”对死亡的恐惧。 D . 文章多次提到布洛西肩上的大伤疤,既暗示了布洛西曾经的生活磨难,也隐喻了布洛西之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果子落进水池荡起的涟漪”这一比喻,表明父母谈话对“我”心理产生的影响,巧地引出下文“我”与布洛西交往的回忆。 B . 文中“我”的父母与“我”对布洛西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父母对此是无奈、顺从以致冷漠的,“我”则是好奇、恐惧而又关心的。 C . 布洛西的房间“幽暗神秘”,他母亲的手“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这些描写形象刻画了“我”探视时的复杂心理。 D . 文章的语言纯净而又精准,如写鹰的“悠闲自在”、乌鸦的“欢蹦乱跳”、栗树“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等,表现了高超的写作功力。
    3. (3) 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少年布洛西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冬,浙东贼帅裘甫攻陷象山,官军屡败,浙东骚动。观察使郑祗德累表告急,廷议选武将代之。夏侯孜曰:“前安南都护王式,儒家子,在安南威服华、夷,名闻远近,可任也。”诸相皆以为然,遂以式为浙东观察使。三月,式入对,上问以讨贼方略。对曰:“但得兵,贼必可破。”有宦官侍侧,曰:“发兵,所费甚大。”式曰:“臣为国家惜费则不然。兵多贼速破,其费省矣。若兵少不能胜贼,延引岁月,贼势益张,则江、淮群盗将蜂起应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若阻绝不通,则上自九庙,下及十军,皆无以供给,其费岂可计哉!”上顾宦官曰:“当与之兵。”乙未,式入越州。先是,贼谍入越州,军吏匿而饮食之。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式阴察知,悉捕索斩之。严门禁,无验者不得出入,警夜周密,贼始不知我所为矣。官军少骑卒,式曰:“吐蕃、回鹘比配江、淮者,其人习险阻,便鞍马,可用也。”得骁健者百余人。虏久羁旅,所部遇之无状,因馁甚。式既犒饮,又赒其父母妻子,皆泣拜欢呼,愿效死。戊寅,大破裘甫于南陈馆,斩首数千级。贼自黄罕岭遁去,复入剡,壁其东南。辛卯,围之。贼城守甚坚,攻之不能。诸将议绝溪水以渴之。贼请降,诸将以白式,式曰:“贼欲少休耳,益谨备之,功垂成矣。”庚子夜,裘甫、刘暀、刘庆从百余人出降,遂擒之。壬寅,甫等至越州,式腰斩暀、庆等二十余人,械甫送京师。八月,斩于东市。先是,上每越盗为忧,夏侯孜曰:“王式才有余,不日告捷矣。”孜与式书曰:“公专以执裘甫为事,军须细大,此期悉力。”故式所奏求无不从,由是能成其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裘甫寇浙东》)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 B . 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 C . 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 D . 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子/或诈引贼将来降/实窥虚实/城中密谋屏语贼/皆知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子”与“一毫而莫取”(《赤壁赋》)两句中的“虽”字含义不同。 B . “其费岂可计哉”与“此时无声有声”(《琵琶行》)两句中的“胜”字含义相同。 C . “攻之不能”与“势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拔”字含义不同。 D . “上每越盗为忧”与“作《师说》贻之”(《师说》)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裘甫攻陷象山,浙东告急,夏侯孜向朝廷推荐治理安南颇有威名的王式,得到了诸位宰相的赞同。 B . 王式提出发兵讨贼的策略,遭到宦官质疑,王式对此予以反驳并详细阐明理由,最终说服了皇上。 C . 王式果断处置越州城内通敌人员,同时加强夜间警戒,禁止人们进出城门,使越州局面得以改观。 D . 王式不但犒赏用以充实军队骑兵力量的吐蕃、回鹘人,还接济他们的家人,这些举措得到了回报。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吐蕃、回鹘比配江、淮者,其人习险阻,便鞍马,可用也。

      ②贼欲少休耳,益谨备之,功垂成矣。

    5. (5) 《全唐文》评价王式“授以浙东,果能清越水之波澜,扫稽山之祲气”,这句话所指何事?王式为何“能成其功”?
  •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注) , 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注】云烟畔,指诗人闲居的江西铅山乡间居所。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中词人将官场斥为“臭腐场”,“掩鼻”这一动作充分展示了词人品格的高洁和对官场的厌恶。 B . 一、二句的“臭腐场”“酒偏香”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污秽的官场,词人忧愤难当,唯有借酒解忧。 C . 三、四句写词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喜悦之情,也暗含了对当时统治者沉迷于歌舞升平生活的批判。 D . 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写词人邀老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绽放,和标题相呼应。
    2. (2) 这首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都有“黄花”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感情各有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
    2. (2) 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 (3) 《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4. (4)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5. (5)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6. (6) “樽”,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中用来指代酒杯,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百合是一种无脊椎棘皮动物,和我们熟知的海星、海胆、海参同属一类。在3亿年前的海洋,海百合不仅品种繁多, ①  , 它们跟苔藓虫、腕足动物联手覆盖了整个海底。

    很多人初次听到“海百合”这个名字,都以为 ②  , 很难把它和动物联系起来。海百合有一支形似植物的茎的柄,柄的顶端长着一个大大的冠,冠形似百合花,冠的表面生有羽状触手。海百合种类不同, ③  , 最少的只有2条,最多的有200多条。触手两侧都生有小分枝,这样,触手便形似蕨类植物的叶子。从海百合的形状来看,人们给它起的名字是再形象不过的了。

    1. (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张国志对我们提了很好的意见,我们希望其他同志多提希望和要求。 B . 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C .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D . 说曹操,曹操就到,我们正研究你呢!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下面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注意: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废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2. (2) 下面是某同学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有多处不得体,请找出两处并作修改。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莅临今天的开学典礼。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一年级全体同学,向参加典礼的领导、老师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向高二、高三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在此,我惠赠同学们一句话:青春因奋斗而亮丽,人生因拼搏而辉煌!

四、写作(6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山顶,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尼采《世界的智慧》

    材料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关于“半山与绝顶”,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