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4-02-19 浏览次数: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默写
  • 1. 按要求填空。
    1. (1) ,如礼何?(《论语·》)
    2. (2)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
    3. (3)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组
  • 2. 按要求选择
    1. (1) 面对游览的大山,表达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A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 .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C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D .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2.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剧本需要各种各样的戏剧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_,剧本中需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而主题思想也应该寓于动作的发展之中。

      ①都应通过因果相承的动作直观的展现出来

      ②剧本需要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形象

      ③需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④而动作正是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

      ⑤但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情节

      A . ⑤①③②④ B . ③⑤①②④ C . ⑤①④②③ D . ③⑤②④①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括号内的声音:一种网络汉语修辞的潜能

    王东杰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二0二0年八月九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风快递”的一份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征)人(兵)啦!

    ②这份文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最后一行采用的特殊的修辞方式。而澎湃新闻在结语处采用了同样的手法:看了这么硬(tu)核(we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③这是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修辞方式,括号内外的几个字或拼音连起来,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的单词或短语。它们放入句中都可以念得顺,但意思完全相异。

    ④有人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注音心声体”。“注音”指的就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声音。大部分情况下,括号外的表述都更加“官方”、正式,但括号内所要表达的,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所谓“招人”,其实是“征兵”;表面上夸奖对方“硬核”,实际却是说其“土味”。它可以看作两个文本的并置、对比与复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文本,一个是放在括号里的“半遮半闭”的文本。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隐藏信息的同时,又故意将破解其秘密的线索展示给读者,逗引读者去揭开更深层的真相。隐藏与指点——它同时召唤出两个相反的行动。

    ⑤“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润色,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欲”盖而弥彰:“盖”只是手段,其最终目标还是“彰”。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摆上台面,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成了“不”盖而弥彰。

    ⑥单从修辞的角度看,“注音心声体”主要是为了造成一种幽默效果。它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和俏皮的感觉。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有趣的对比,那就是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从某种意义上看,“注音心声体”和“狂欢节”不无相似:它们都是由“民间”发动的,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主流”秩序的疏离乃至颠覆。而且,它们都是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但这两者在精神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狂欢节”不同,“注音心声体”所要凸显的是一种清醒,而非沉醉的狂迷,它是个体的或个体之间的交流,而非群体性的耽溺。

    ⑦相对于“狂欢节”那种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注音心声体”来自更为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不肯全情投入,而是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点破现实“合理性”中的虚伪和漏洞的权利。可是,他也不会采用“狂欢节”那种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态度去否定现实。与其说它在批判,不如说它在调侃、揶揄。与巴赫金“狂欢节”精神不同的另一方面是,“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

    ⑧“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与这种发言环境本身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里既是各种语言现象的催生地和实验室,又较实体性的人际社会更为宽松和自由。网络为发言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给了他们将“潜台词”公开化的勇气。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放其政治潜能提供了保障。近些年来,“注音心声体”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民间”专属的修辞手段,也得到官方的采纳——好比是国王也可以在“狂欢节”中“与民同乐”一样。

    ⑨同一种修辞形式,可以得到不同社会力量的青睐和使用,自然表明了语言首先还是一种交流工具,具有价值中立性。然而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是从特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因此也难免会受到其使用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自有其无法摆脱的伦理向度。这既体现为人们说了什么,也体现为他们怎样说。不同的语言表述形式和运用方式,内嵌着人们观察世界和人生的不同视角。因此,哪怕只是对现象的单纯“描写”,也不可避免地会关联到某种特定的价值导向,说到“注音心声体”,这至少意味着,我们要维持好括号内的声音,使其被更多的人听到,然后再去努力修正括号外的那个世界。

    (选自《读书》2021年第1期,有删改)

    1. (1) 第⑤段中的“‘不’盖而弥彰”在文中是指
    2. (2) 下列选项中,对“注音心声体”的“潜能”,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修辞润色,使其表意温和,半遮半闭中揭示真相而不令人反感。 B . 通过插科打诨,达到幽默的效果,使个体之间的交流得以轻松进行。 C . 清醒地点破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太合理之处,委婉地引起修正的注意。 D . 为官方发声,借此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价值导向作用。
    3. (3) 作者将“注音心声体”与“狂欢节”进行对比,除“方式”的比较外,还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对比?请简要分析。
    4. (4) 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5. (5) 张亮同学准备了一些材料,想选择其中一则作为例子来佐证第⑨段画线句的观点,你认为哪一则最合适?请向他推荐并说明理由。

      A.才(hao)华(wu)横(jie)溢(cao)的你们帮着想个别致的名字吧!

      B.当遇到老人摔倒时,我们要勇(huan)于(xing)扶(liang)起(zhi)他们。

      C.在菜场,他常常会友(wei)好(suo)地对卖菜老大妈笑笑,卖个萌,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新鲜的蔬菜。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藏在草间

    耿立

    ①乡村是藏在草里的。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一踏上木镇的泥土,鼻子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那种清芬令鼻翼发痒。

    ②黄昏牛羊回圈,你看到它们的毛发上或皱褶里,不是草籽,就是苍耳子的那种带刺的颗粒,草是不用播种的。农人和它们的关系一直复杂,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要做房屋的顶盖,但它们与农人亲昵。父亲常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

    ③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那也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比如牛,比如羊,这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但是一场雨后,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青,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冬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它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

    ④有时我就乱想,草是农人的兄弟吧。它们都来自泥土,终归于泥土。它们像与泥土和农人有合约,庄稼占据多少地方,草占据多少地方,草总是先长出迎接庄稼,然后相伴着走一程,实在闹矛盾了,农人就批评草们的霸道,开始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镰刀、铲子和手。但我说草们在这些工具下不是牺牲,而是另有任用,到了牛羊的胃里,在牛羊反刍的时候,牛羊感恩的就是给他们温饱与生命的草们。

    ⑤父亲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是一些草或者干柴,喂养生灵或烧火。父亲中风后恢复的不是十分理想,但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的拔节,即使不干活,蹲在地头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我知道这一亩地对父亲来说,七分种草三分种庄稼,那是给自己、给鸟儿、给牛羊留的口粮,父亲算的很清楚。

    ⑥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秋深了,父亲的头发被节气赶白了,腰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 , 这由不得你自己,该走时就要走,没有商量,也没有挪移。

    ⑦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在饥饿的生产队时代,我随着父亲看生产队刚刨出的地瓜。远处是割掉头的谷子地,秸秆如哨兵呆立,还有一个稻草人,头戴一顶破草帽,拿木棍的手里捏着一块红布,褪色得发白,那是吓唬鸟雀的,如今历史使命完成,就孤零零地呆在田野,等霜降把他的头染白,然后等明年重来值班。父亲卷了纸烟,用牙龈处残留的饭渣粘好卷烟的开口,闭着眼,划了火柴,猛地吸了一口,好像疲倦的土地一样,开始享受收成后的安逸。蓦地,父亲拍拍我的肩,把卷烟放在我手里,悄悄地说:“吸一口。”我诧异地望着父亲,父亲诡秘地笑笑,指指草人。我也笑起来,拿起卷烟,跑到谷子地,把卷烟放在草人的口里。

    ⑧秋天来后,那亩地里的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斜向有许多墓茔的木镇的坟地。木镇有许多家族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爷奶奶的辈分不乱。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往往有人给添土的坟茔,那上面草就少些,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如果墓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在土地上繁衍了。

    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抔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被草统属,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在最后的是它们啊。

    (有删改)

    1. (1) 第⑥段画线部分连用三个“赶”字,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 (2) 根据本文内容分析标题“藏在草间”的意蕴。
    3. (3) 分析第⑦段所写的往事回忆在文中的作用。
    4. (4) 耿立在其散文集《藏在草间》的《自序》中说:“人们需要诗意,但这样的诗意应该不是有意的虚饰。对土地见皮见骨的描写,那也是一种苍凉的诗意。”你认为本文具有这样的“诗意”吗?请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五、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____,____。(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1. (1) 《老子》,又名
    2.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自矜者不长②其脆易泮

      ③强行者有志④常于几成而败之

    3.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有车之用/剖之以为瓢 B . 我世世为洴澼絖/吾为其无用而剖之 C . 始于足下/常于几成而败之 D . 自见者不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 (4) 翻译句子。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5. (5) 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请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并用此来分析《老子》第十一章中所体现的“对待之理”。
  •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观八骏图说

    [唐]柳宗元

    ①古之书有记周穆王驰八骏①升昆仑之墟者,后之好事者为之图,宋、齐以下传之。观其状甚怪,咸若骞若翔,若龙凤麒麟,若螳螂然。其书尤不经,世多有,然不足采。世闻其骏也,因以异形求之。则其言圣人者,亦类是矣。故传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②,若是者甚众。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②今夫马者,驾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视之,毛物尾鬛,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今夫人,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视之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而清,裘而燠③,一也。推是而至于圣,亦类也。然则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骅骝、白羲、山子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而已矣。又乌得为牛,为蛇,为倛头,为龙凤麒麟螳螂然也哉?

    ③然而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而必是图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也。慕圣人者,不求之人,而必若牛、若蛇、若倛头之问。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人也。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

    【注】①八骏:周穆王的八匹骏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②倛头:驱疫辟邪用的面具。③而清,裘而燠:穿细葛布就感到凉快,穿皮袄就觉得暖和。

    1. (1)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2. (2) 分析第①段引用孟子的话在说理上的作用。
    3. (3) 以下不属于本文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
      A . 首尾呼应 B . 类比说理 C . 以小见大 D . 欲扬先抑
    4. (4) 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六、材料作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