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1-25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3</span></strong><strong><span>6</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堆里的城隍

    梁衡

    西方的神话中都是些离人很远的女神、酒神、爱神等,哪怕帮人找对象,也是派个天使躲在暗处远远地射上一箭。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神总是在人的身旁,如影随形,朝暮不离,无时不在护佑着你。

    2021年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

    现在正挖掘的这个堡子名“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周长不到两公里,里面也设了个城隍。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堡子渐为风沙所埋,现沙面上已固化为耕地、草坡、灌木林,间有大树,城隍爷就埋在下面。

    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城隍爷端坐高台之上,文人而一身戎装,双耳垂肩,白脸红唇,身威而面慈。他宽袍大袖,右手握拳支膝,左手微张成接物状,目视前方。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狞状以驱恶鬼。考古人员为防风化正准备以塑料蒙面处理,我们正赶上将蒙未蒙之时,难得一见的佛光乍现的这一刻。城隍爷和众文武的红袍、黑靴、蓝袖口,甚至金腰带上的云纹都历历在目。只是犹裹沙土半遮面,有的刚露出一个头,有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的半边身子钻出土外,目光炯炯,似刚从古代穿越而来。

    中国土地辽阔,各地风俗信仰不同,但城隍无分南北,是一个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按辖区工作,保佑百姓平安。凡神都是人造的,因此习惯上总要拿一个现实的人来做躯壳,就像写小说要有个原型。比如关公被推举来做财神,秦琼、尉迟恭被选来做门神。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比如杭州曾是南宋都城,它的城隍就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么,这座长城脚下的明代小城堡,该选谁来任城隍呢?这一带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数范仲淹。

    北宋与长城外的西夏长年对峙,屡遭败绩,守边武将已畏敌如虎,皇帝就把文臣范仲淹派去带兵。范仲淹保家卫国真是赤子忠心,他带着自己16岁的长子,亲自上阵,一夜之间筑起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阔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领,连打了几个胜仗,终于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范仲淹长年在这里风餐露宿,枕戈待旦,有《渔家傲》为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他彻底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

    我仔细研读出土的碑文,它先交代城隍的设置:“城隍有祠,遍于环宇,非只大都巨邑而也。虽一村一井,莫不图像而禋祀之。”古代的政治家早就明白,单纯的行政管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依德治民。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总是让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只是劝人行善,还导人审美,亦是一尊美神。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周长两公里的堡子只是小小的一个点,但它是长城、塞外、沙漠的交集,代表着一种地貌,一种气候,一段自然生态的轮回。你只要看看脚下被深埋着的这一座城、一座庙、一个神,就知道这里曾经是怎样的沙尘肆虐。当地传统说书中有一个代表作《刮大风》:“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这里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600年啊,城隍在深深的沙土下做了好长一个梦,直到有一天考古队员把他轻轻推醒,他蒙眬中看星汉摇落,旭日东升,浩浩乎绿海无垠。

    走出开挖现场,我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土坑旁堆着一大堆刚挖出来的老树根,虬曲缠绕,须乱如麻,根部已有一抱之粗。原来,这城隍庙里与正殿相对着还有一个戏台,这些树就长在戏台上的沙土里。清理遗址时工人嫌它们碍手碍脚,就统统锯断挖去。我扼腕顿足。古树也古啊,它们同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更是一段乡愁!试想,当年这荒僻之地,常年草盛人稀,鸟飞兽亡,军民无以为乐,只有逢年过节时庙里才给城隍爷唱一回戏,胡汉交易,人神共乐,喧声满院。这些老树也于黄沙中吐出绿叶,抚慰着守边人苦寂的心。何不留下这些古树,把整座庙宇开辟成一个旅游场所,城隍归座,武士扬眉,绿树遮阴。让外来的游人在土堆上吼一阵信天游,再邀城隍爷同坐,喝一壶马奶酒,唱一首《出塞曲》,看一出600年前的地方戏,那该多有味道!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表明“我”从未见过出土城隍庙,心情十分急切。 B . 作者写城隍庙廊下的武士突出他胡人的特点,是为了揭示靖边县当地曾经的边塞属性。 C . 作者以范仲淹为例,阐明城隍替身“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选举产生,被选做城隍替身的是百姓爱戴的有德之人。 D . 看到清理遗址的工人挖掉了古树,作者扼腕顿足,心生遗憾,主要是因为古树的存活有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结构清晰,“立马赶到现场”“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走出开挖现场”等句子彰显出行文思路。 B . 文章开头把西方的神话和中国的神话进行对比,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突出了中国的“神”的特点。 C . 作者善用细节描写,文中“握拳支膝”“作狰狞状”“金腰带上的云纹”等刻画使城隍爷和众文武的形象鲜明生动。 D . 文章多引用,以《渔家傲》表现戍边的艰苦,以《刮大风》表现“清平堡”曾沙尘肆虐的环境特点。
    3. (3) 下列各项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表明作者对“城隍庙”这一建筑或者“城隍爷”这一形象非常热爱。 B . 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热爱,文章既有对范仲淹身上具有的“先忧后乐”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当代治理沙漠的人的赞美。 C . 作者的情感真挚。无论是对古人的赞美,还是对当今考古留下的遗憾,作者都是由衷而发,淳朴自然。 D . 作者的情感深刻。文章由一次考古,既展开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追溯,又展现了对当今环境、考古等问题的思考,体现出了情感的深度。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牙疼

    汪曾祺

    我从大学时期,牙就不好。一来是营养不良,饥一顿,饱一顿;二来是不讲口腔卫生。有时买不起牙膏,常用食盐、烟灰胡乱地刷牙。又抽烟,又喝酒。于是牙齿龋蛀,时常发炎——牙疼。牙疼不很好受,但不至于像契诃夫小说《马姓》里的老爷一样疼得吱哇乱叫。“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不见得。我对牙疼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我不会疼得“五心烦躁”,该咋着还咋着。照样活动。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一座。牙疼于我何有哉!

    不过老疼,也不是个事。有一只槽牙,已经活动,每次牙疼,它是祸胎。我于是决心拔掉它。昆明有一个修女,又是牙医,据说治牙很好,又收费甚低,我于是攒借了一点钱,想去找这位修女。她在一个小教堂的侧门之内“悬壶”。不想到了那里,侧门紧闭,门上贴了一个字条:修女因事离开昆明,休诊半个月。我当时这个高兴呀!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去,兴尽而归,何必见戴!我拿了这笔钱,到了小西门马家牛肉馆,要了一盘冷拼,四两酒,美美地吃了一顿。

    昆明七年,我没有治过一次牙。

    在上海教书的时候,我听从一个老同学母亲的劝告,到她熟识的私人开业的牙医处让他看看我的牙。这位牙科医生,听他的姓就知道是广东人,姓麦。他拔掉我的早已糟朽不堪的槽牙。他的“手艺”(我一直认为治牙镶牙是一门手艺)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我对他很有好感,因为他的候诊室里有一本A·纪德的《地粮》。牙科医生读纪德,此人不俗!

    到了北京,参加剧团,我的牙越发地不行,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有人劝我去装一副假牙,否则尚可效力的牙齿会向空缺的地方发展。通过一位名琴师的介绍,我去找了一位牙医。此人是京剧票友,唱大花脸。他曾为马连良做过一枚内外纯金的金牙。他拔掉我的两颗一提溜就下来的病牙,给我做了一副假牙。说:“你这样就可以吃饭了,可以说话了。”我还是应该感谢这位票友牙医,这副假牙让我能吃爆肚,虽然我觉得他颇有江湖气,不像上海的麦医生那样有书卷气。

    “文化大革命”中,我正要出剧团的大门,大门“哐”地一声被踢开,正摔在我的脸上。我当时觉得嘴里乱七八糟!吐出来一看,我的上下四颗门牙都被震下来了,假牙也断成了两截。踢门的是一个翻跟头的武戏演员,没有文化。就是他,有一天到剧团来大声嚷嚷:“同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往后吃油饼便宜了!”——“怎么啦?”——“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人一向是个冒失鬼。剧团的大门是可以里外两面开的玻璃门,玻璃上糊了一层报纸,他看不见里面有人出来。这小子不推门,一脚踹开了。他直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说:“没事儿!没事儿!你走吧!”对这么个人,我能说什么呢?他又不是有心。掉了四颗门牙,竟没有流一滴血,可见这四颗牙已经衰老到什么程度,掉了就掉了吧。假牙左边半截已经没有用处,右边的还能凑合一阵。我就把这半截假牙单摆浮搁地安在牙床上,既没有钩子,也没有套子,嗨,还真能嚼东西。

    这样对付了好几年。直到一九八六年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香港前,我才下决心另装一副假牙。有人跟我说:“瞧你那嘴牙,七零八落,简直有伤国体!”

    我找到一个小医院,建筑工人医院。医院的一个牙医师小宋是我的读者,可以不用挂号、排队,进门就看。小宋给我检查了一下,又请主任医师来看看。这位主任用镊子依次掰了一下我的牙,说:“都得拔了。全部‘二度动摇’。做一副满口。这么凑合,不行。做一副,过两天,又掉了,又得重做,多麻烦!”我说:“行!不过再有一个月,我就要到香港去,拔牙、安牙,来得及吗?”——“来得及。”主任去准备麻药,小宋悄悄跟我说:“我们主任,是在日本学的。她的劲儿特别大,出名的手狠。”我的硕果仅存的十一颗牙,一个星期,分三次,全部拔光。拔牙后还得修理牙床骨,这位主任真是大刀阔斧,不多一会,就把我的牙骨铲平了。小宋带我到隔壁找做牙的技师小马,当时就咬了牙印。

    一般拔牙后要经一个月,等伤口长好才能装假牙。但有急需,也可以马上就做,这有个专用名词,叫做“即刻”。

    “即刻”本是权宜之计,小马让我从香港回来再去做一副。我从香港回来,找了小马,小马把我的假牙看了看,问我:“有什么不舒服吗?”——“没有。”——“那就不用再做了,你这副很好。”

    我从拔牙到装上假牙,一共才用了两个星期,而且一次成功,少有。这副假牙我一直用到现在。

    常见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不断修理,一再重做,最后甚至就不再戴。我想,也许是因为假牙做得不好,但是也由于本人不能适应,稍不舒服,即觉得别扭。要能适应。假牙嘛,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

    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学时期经常牙疼,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不适,反而还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让“我”乐在其中。 B . “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运用比拟修辞手法,写出“我”有几颗牙齿相继脱落的事实,妙趣横生。 C . 武戏演员将“往后吃油饼便宜”的原因归结为“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体现了他的冒失和幽默风趣。 D . 治牙的经历让“我”领悟到凡事都要适应的道理,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就是因为他们不能适应。
    2. (2) 下列对文中出现的几位牙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虽然对麦姓牙医治牙镶牙的手艺不了解,但是当看到候诊室里放的书籍时,感受到他的不俗之处。 B . 票友医生身上有江湖气,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感谢之情,他装的假牙让“我”又能正常吃东西了。 C . 我的读者小宋虽然对女主任医师“劲大手狠”不是十分认可,但是仍然相信她的医术,推荐她给我治牙。 D . 文章对技师小马着墨不多,简短的对话中体现出他不只技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能够替患者着想。
    3. (3) 东晋王子猷雪夜醒来,忽发兴致,乘舟前去拜访老友戴安道,天亮时到达朋友门前,却又掉头而归。文章第二段借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4. (4) 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请谈谈本文与《项脊轩志》的相似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勤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管子于是制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冶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 , 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即位数年,一战帅服三十一国。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而大诸侯于阳谷。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

    (选自《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介胄A执枹B立于军门C使百姓皆D加E勇焉F弗G若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爱,文中指爱护,与《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的“爱”字含义相同。 B . 殆,文中指危险,与《项脊轩志》中“殆有神护者”的“殆”字含义相同。 C . 恤,文中指抚恤,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恤国事”的“恤”字含义不同。 D . 朝,文中指聚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朝秦楚”的“朝”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路认为,公子纠被杀后,作为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没有像召忽那样为主尽忠而自杀,是不仁义的。 B .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牙认为自己治理国家不如管仲,就推荐管仲担当此任。 C . 管仲认为过去圣王治理天下,都把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让百姓安居乐业,并谨慎运用六种权力。 D . 管仲提出,卒伍一级在里中进行编制,军旅一级在郊野中整合,士卒不得随意离开,这样可方便管理,让军队强盛起来。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六国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

      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5. (5) 请分别从主观和客观角度简要概括管仲能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 (1)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 (2)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B .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C .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D .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黄庭坚

    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

    帝阁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

    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

    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

    【注】①帝阁:指天帝宫门或守门人,又指帝都宫门。②舛差:指差误、差错。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伯氏与作者得知盖郎中研习杜甫诗歌,先后赠诗,体现了古人以诗酬和的雅趣。 B . 诗人用“帝阁悠邈”“虎穴深沈”两个比喻来表现了杜甫诗歌深沉雄健的风格。 C . “江花”寄寓了杜甫的百年忠义,由此可以推测出杜诗中曾经使用江花的意象。 D . 盖郎中为了在仕途上追求更好的前程,一丝不苟地学习杜诗,作者对此深表赞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 . 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 . 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 .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 (2) 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2. (2) 《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3. (3) 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4. (4) 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无边的雄浑景象。
    5. (5) 《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根本目的是“”,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7分)
  • 8. 语言文字运用
    1. (1)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表达最准确连贯的是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本质上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做事靠的____。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出了案子,首先关乎的____。乡绅会“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认了错,回家去。”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的最高理想是“无讼”,就好像足球比赛中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双方的规则,而犯规的代价____。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首要的技能____。

      ①不是金钱和利益,而是名声和面子

      ②不单是被罚,更是整个团队的耻辱

      ③不是赚钱致富,而是分辨善恶美丑

      ④不是商业和法治,而是道德和礼治

      A . ①④②③ B . ④①②③ C . ④②①③ D . ①②④③
    2. (2) 下列各项中有关画线句子的修辞,表述有误一项是
      A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 .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运用比喻手法,刻画主观主义者“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形象。
      C . 《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形容宝玉,此处运用借喻,“纨绔”指富贵子弟所穿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膏粱”喻指贵族子弟。 D . 王涯在《秋思赠远》中望月怀人:“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把“新月”比作“蛾眉”,仿佛弯弯的新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3. (3) 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50万辆,占全球50%以上。然而,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①,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提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得到局部缓解,目前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已超过130万个。不过,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不佳。既要“装得上”,② ,充电模式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只不过,由于换电站建站成本不菲、维护成本太高,再加上电池型号不统一、不兼容等因素,推广普及换电模式也遇到了困难。

    4. (4) 下面是张强同学参加某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自我介绍,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加以修改。

      各位老师,我叫张强,来自XX中学。今天能有机会参加贵校组织的面试,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坚强乐观,从不怕困难,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就是考取贵学校,掌握更多的知识,回馈国家和社会的培养。请各位老师放心,只要你们能慧眼识金,我一定不辜负父母和老师们的期望,定会鼎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为母校争口气。谢谢!

      ①将“”改为“

      ②将“”改为“ ”

      ③将“”改为“

      ④将“”改为“

      ⑤将“”改为“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二上·东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 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以上这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